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淮安市盱眙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①夫子其人,大概是数千年中国历史上,记载最丰富、细节最生动、面目最清晰、气象最宜人的伟大圣哲,也是华夏文明之学统和道统的重要奠基者,他不唯是“千古一圣”的不二之选,更是中国文化的最大恩人!
          ②《论语》其书,几乎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私家著述,其取法之高、化人之深、流传之广,影响之大,绝非一般经典之可比,即便称其为“中国人的圣经”,亦毫不为过。窃以为,凡有血气、通文墨、思进取、求良知、明善道的中国人,皆应在有生之年阅读此一“圣经”,而且,起始年龄越早越好,阅读次数多多益善!
          ③其实,只要是读书人,都应该寻找这个缘,把握这个缘,扩充这个缘。我素所敬仰的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诚哉是言也!
          ④我因读《论语》而受益,久而久之,不免技痒心动,必欲加入“劝人读《论语》”的行列而后快。本书之撰写,盖缘于此。
          ⑤前辈学者徐梵澄先生在《孔学古微•序》中说:“过往的历史显示出中国人非常保守,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说,中国人之所以能够战胜所有内乱和外侵,主要是因为在2500年的历史中我们一直坚守着儒家的道路。公元6世纪上半叶,曾经有人试图用佛教统治一个大帝国,但是失败了。除此之外,道家是这个民族思想中的巨大暗流,但从未显著地浮上过表面。”又说:“流行的观念认为儒学在本质上是世俗的,或以为儒学仅为一堆严格的道德训诫或枯燥的哲学原则。事实却恰恰相反,儒学在本质上是极具精神性的,亦有难以逾越的高度和不可测量的深度,有极微妙精细处乃至无限的宽广性和灵活性,甚或遍在之整全性。”
    (摘编自刘强《每个中国人都是儒家——<论语新识>自序》)材料二:
          ①同西方文化传统强调个体,尊重个性发展相反,中国伦理传统却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在宗法观念下,个人是被重重包围在群体之中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层层统属,各有责任和义务,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而需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则是所谓“五常”:仁、义、礼、智、信,由此而达到“群体和谐”“四海一家”的儒家理想社会状态。这里反复强调的是群体意识和稳定状态,至于个人的权利和意志则显得无足轻重。这种伦理道德标准的形成,同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不无关系。农业社会一般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社会成员在长期的共同地域生活中,彼此互相交往、互相帮助的机会较多,所以比较容易形成集体活动的群体或有某种血缘关系的较大的家族。比较浓厚的群体观念也正是在这种静态、稳定的社会中形成的。“群体和谐”的伦理追求,既有其优长,也有其不足。从优长的一面看,在这种伦理观念制约下,社会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国家、民族乃至家族,很容易形成“命运共同体”,在该共同体内所有成员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往往是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能够比较团结、和谐一致。
          ②同时,在群体生活中,一般而言,有较高的道德水准,能同舟共济,比较具有人情味。但过分强调群体观念和一致性,像孔子所说的那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必然会压抑个性的发展,限制个人的创造力,也会使集体缺乏必要的生机与活力,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钱穆批评儒家伦理道德的缺陷时,指出:“他们太看重现实政治,容易使他们偏向社会上层面忽略了社会下层;常偏向于大群体制而忽略了小我自由。”这是很有见地的见解。的确,如何维持在群体与个体之间,大我与小我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的适当平衡,不因强调集体意识而忽略个体自由,最终阻碍民族创造力的发展,是今天中国文化建设无法回避的大问题。
    (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材料三:
          ①这些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使我对孟子的“四端之说”有了更深的理解。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
          ②作为“礼”的起始点,这种“辞让之心”就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善意,是人作为社会动物的“乐群”的一面。而在中国的儒释道三教以及基督教等宗教里,都倡导“谦逊”的价值观。这个“谦逊”,“谦”即谦卑、谦和、谦虚;加“逊”,即逊让、辞让、忍让的意思。总的来说,就是“克制自己,以礼待人”,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克己复礼”。
          ③对人有礼貌,本当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善意,是对社会环境的一种友爱之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部分四个词,其一是“友善”。提倡并践行“友善”太重要了!传统的乡土社会,“友善”是对周围熟悉人的。如今工业化、城市化了,我们每天要接触很多陌生人,可是我们并没有与时俱进,还只是对亲友才“友善”。同一个社区同一栋大楼的人,如果不是熟悉的,就舍不得给一个笑脸。这就是一些有海外旅行经验的人感叹的,出境到了发达国家和地区,才知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互相对待。现在这样子,我们实在不好意思声称自己来自“礼义(仪)之邦”!
          ④“礼”是形式,是手段,它的基础和旨归是“仁爱”。孔子又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可见,在孔子的学说中“仁爱”才是目的。
          ⑤请看,那些在机舱里为座椅打群架的人们,那个争执中拿开水泼向空姐的女子,最要害的不是懂不懂礼,而是心中对别人有无仁爱之心——但凡有点爱心,都不会那么横那么狠吧。
          ⑥孔子尊敬的政治家管子,是个务实主义者。《管子》“国颂”篇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牧民”篇解释“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为什么必须“礼不逾节”?因为“不逾节则上位安”。在社会伦理层面,关于“礼”的学说,不论儒释道,“三家”或者说“三教”,都有可取之处;而且,即便在今天看来,可取之处仍然是主要的。
          ⑦总而言之,我认为“礼”的核心是“仁爱”与“谦逊”。道理其实很简单。试以乘公交车为例:等车、上车要有“逊让”之心,不要挤,不要抢。如果要好人一味逊让,可能他就不能按时上班了,这不公平。所以,要按先来后到排队,不许插队,这就是“秩序”,也就是“礼制”。上车之后,让老弱病残孕先落座;见后来者有更需要座位的,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他,这便是“仁爱”;受用了人家的让座,对人家的善意应该表达感谢,这是最起码的“知恩图报”……大家都为别人着想,都守秩序,都与人为善,整个社会就显得彬彬有礼,文明和谐了,这就是“礼义之邦”。
    (摘编自鄢烈山《也来说一说“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在本质上是极具精神性的,亦有难以逾越的高度和不可测量的深度,道家是这个民族思想中的巨大暗流,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B.中国伦理传统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强调“群体和谐”“四海一家”,所以它的社会是静态、稳定的。
    C.材料二能够解释材料一的“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说,中国人之所以能够战胜所有内乱和外侵,主要是因为在2500年的历史中我们一直坚守着儒家的道路”这一观点。
    D.材料三认为在如今工业化、城市化的陌生人社会里,要与时俱进,对陌生人也应该“友善”,这和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2)根据这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华夏文明之学统和道统的重要奠基者,是“千古一圣”,《论语》一书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
    B.我们在强调群体观念和一致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在群体与个体之间,大我与小我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维持适当平衡。
    C.在社会伦理层面,儒道释关于“礼”的学说,在今天仍然有很多可取之处,对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启示。
    D.“礼”的核心是“仁爱”与“谦逊”,但不能因“仁爱”与“谦逊”而破坏了“秩序”,社会是需要守秩序的,是需要“礼制”的。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的长老统治。
    B.《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抗疫中中国民众表现出强烈的责任自觉。
    (4)请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简述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材料三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5引用: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除夕的夜
    阿成
          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我总觉得夜里的雪下得静悄悄的,俨然背景音乐,令人有一点迷茫和感伤。
          老伴重病已住了半年多的医院。医生说,看能不能熬过这个年吧,要是能,或者有可能再延长一段时间。我暗自落泪,内心依然巴望奇迹发生。
          除夕,我请求回家过年,医生摇了摇头。回不了家,那就在病房里守岁吧。我想,无论如何也要过一个像点样的年啊。我知道老伴吃不下东西了,但哪怕是摆摆样子,让她看一看也好啊。于是,我上街寻找饭店,去买几个老伴爱吃的菜。
          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我踏着雪向前走着,内心很凄凉。现在,这条十里长街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印。
          边走边寻找着。街道两旁大商家、小商店、饭店,等等,都关门了。在如此清静的大街上,孤寂、凄凉和失落始终伴我一同寻找。但是,想到今年的除夕或许就是老伴的最后一个年了,我心里就不觉得冷了,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十里长街寻遍。记得小时候,为了逃避父亲的打,离家出走,在下雪的夜里我躺在天棚上,看着从瓦隙中飘落下来的雪花,那种孤凄与今夜的感受是何其相似啊。现在自己有家了,就会深深地爱上这个家。
          这条路可真长呵,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最后,路过一个胡同口,我看到几个流浪汉正在用小铁桶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兄弟,过来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
          我说,谢谢,不了,我还有事。
          大过年的有什么事啊?你看这么多吃的呢,都是区政府白给我们的,我们就喜欢在大街上造(吃),这才来脾气呢。说着,他们举起了啤酒瓶,兄弟,过年好!过来喝一杯吧!
          我说,过年好!你们尽兴吧,我真的是有事。对了,附近有还开门的饭馆吗?我想弄几个菜给住院的老伴儿。
          他们答道,往前走到头有一家小饭馆开门,我们的佐料就是她给的呢。
          我离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
          我听了,眼泪就流下来了。自老伴儿患病后,我第一次听到陌生人祝福我老伴早日康复。老伴儿得了重病之后,我没有通知单位的任何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困难永远是自己的,要自己去面对。
          雪愈下愈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我又禁不住热泪盈眶了。
          年轻的老板娘见我进来,便站了起来。我问,我想买几个菜带走可以吗?给医院的病人。
          饭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
          我点了几样老伴儿平时爱吃的菜。哦,只是不知道这家饭馆能不能做,这大过年的。老板娘说,没问题。
    厨师很快就回来了,他冲我点了点头。是啊,若是这时候对方的表情里稍微有一丝的不满,都会伤害到客人——这个除夕夜里脆弱的人哟。
          我问,今天的和平时还是一个价钱吗?老板娘说,大过年的,不能乘人之危,平时卖什么价还是什么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
          菜做好了,品相不错,我决计打车回医院。上车后,司机说,过年好!去哪儿?我说,第一医院。司机说,家里有人住院?我说,老伴儿。
          司机长叹了一声,这年哪,有人欢喜有人愁哇。刚才我拉了一位老大娘。我问,大娘咋才回家过年哪?老太太一听就流泪了。我就跟她说,大娘,大过年的,咱得高高兴兴的,对吧?临走时,那个老太太非要给我一百块钱。我说,我怎么能要您钱呢?您留着吧。老太太说,就当是我给你的压岁钱了。我一听,眼泪哗哗的。最后,我还是悄悄把钱塞到老太太的包里了,看她进了进站口才走……人人都有犯难的事呀。老哥,你看我,媳妇在家等着我呢,可我为了家人还在路上奔波哩!
          回到医院,病床上的老伴儿很高兴。看着一桌子的菜,她说,大年三十儿还有饭店开门?
          我说,这是托你的福,说明你的病很快就要好了,好事就从今天开始啦。
          老伴儿听了也蛮高兴的,她竟然慢慢地坐了起来。零点的钟声响了,我们老两口儿举起酒杯祝福彼此。老伴儿闪动着泪花说,难为你了。我说,别这么说,我愿意,高兴着哪。
          老伴儿说,好好活着。
          我说,什么?
          老伴儿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
    (选自2019年第1期《长城》,有改动)(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交代“我”老伴的病情严重,既是“我”在除夕夜外出买菜的原由,也暗示了“我”在特定环境下的伤感心情。
    B.文中插叙“我”小时候逃避父亲的打而离家之事,意在用那时的感受来突出“我”现在的孤独无依以及对家的眷恋。
    C.文章两次写“我”流泪,第一次突出了“我”受到陌生人祝福时的感动,第二次表达了“我”找到小饭馆时的感喟。
    D.出租车司机的感叹,意蕴丰富,既有对生活艰辛的感慨,又有对“我”的劝慰,从而揭示出人们对人生无常的哀痛。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但叙述时却将其它人物推到前台,让读者来认识其言容笑貌,而“我”隐身其后,处于次要地位。
    B.文章开头点出“迷茫和感伤”,它是“我”心情的写照,又让读者产生疑问,从而自然引出对老伴病情的叙述。
    C.“街上商家、饭馆等都关门了”一句蕴含了“我”的失落、凄凉与孤寂之情,又与最后找到小饭馆形成了对比。
    D.文章构思巧妙,以“我”买菜为线索,将所写人物及事件一一展现,使得文章既层次分明,又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3)文中对雪夜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从本文人物的身上可看到浓浓的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162引用:80难度:0.4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仁恭求救于河东,前后百余辈。李克用恨仁恭返覆,竟未之许,其子存勖谏曰:“今天下之势,归朱温者什七八,自河以北,能为温患者,独我与幽、沧耳!今幽、沧为温所困,我不与之并力拒之,非我之利也。夫为天下者不顾小怨,且彼尝困我而我救其急,以德怀之,乃一举而名实附也。此乃吾复振之时,不可失也。”克用以为然,乃许仁恭和。二年春,晋王病笃。命其弟克宁,监军张承业,大将李存璋、吴珙,掌书记卢质立其子晋州刺史存勖为,曰:“此子志气远大,必能成吾事,尔曹善教导之。”又谓克宁等曰:“以亚子累汝。”言终而卒。将吏欲谒见存勖,存勖方哀哭,久未出。张承业入谓存勖曰:“大孝在不坠基业,多哭何为?”因扶存勖出,袭位为河东节度使、晋王。五月辛未朔,晋王伏兵三垂冈下。诘旦,大雾,进兵直抵夹寨,梁军无斥候,不意晋兵之至,将士尚未起,军中惊扰。晋王命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为二道,填堑烧寨,鼓噪而入。梁兵大溃,南走。失亡将校士卒以万计,委弃资粮器械山积。(梁)帝闻夹寨不守,大惊,既而叹曰:“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晋王归晋阳,休兵行赏,以周德威为振武节度使,同平章事。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宽租赋,抚孤穷,伸冤滥,禁奸盗,境内大治。晋王劳军于魏县,因帅百余骑循河而上,觇刘鄩营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会李存审救兵至,乃得免。王顾谓从骑曰:“几为虏嗤。”皆曰:“适足使敌人见大王之英武耳!”同光元年,晋王筑于魏州,即皇帝位,国号大唐。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B.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C.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D.会天职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嗓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指诸侯传位给嫡长子,有接续、继承的意思,后也指家族继承人。
    B.节度使,唐代所设,持节代表皇帝掌管一道或数州的军政,权力甚重。
    C.辛未,古代计时单位,由天干和地支组成,初为纪日,后多用来纪年。
    D.坛,古代举行祭祀、誓师、封侯拜相等大典时建造的楼宇,以示庄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存勖虑深思远,长于谋略。幽州刘仁恭被困求救,虽刘仁恭是个反复之人,从长远考虑,李存勖还是劝说父亲为其解围。
    B.李存勖品纯至孝,身负众望。父亲病重,临终将他托付给众臣,众人拥立他为王,然父亲之死,让他沉浸在悲伤痛苦之中。
    C.李存勖用兵如神,骁勇善战。他利用地形与气候,出其不意,大破梁军;亲临前线侦察,虽遭伏击却毫无惧色,只身突围。
    D.李存勖整饬纲纪,治政有方。他赏罚分明,奖励功臣,征召贤人,惩罚贪官酷吏,申冤宽赋,安抚百姓,使境内安定太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失亡将校士卒以万计,委弃资粮器械山积。
    ②晋王劳军于魏县,因帅百余骑循河而上,觇刘鄩营。
    (5)李存勖劝说父亲李克用救援刘仁恭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组卷:11引用:9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6分)

  • 8.下面是某干酱的商品说明,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写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流畅。
    ①食品名称:干酱,又称为黄豆酱
    ②配料:水、非转基因大豆、小麦粉、食用盐、食品添加剂(山梨酸钾)
    ③保质期:12个月左右
    ④贮存条件:置避光、阴凉、干燥、通风处存着,开启后建议冷藏
    ⑤食用方法:加水稀释后,可适用于炸酱、拌馅、烹饪菜肴等
    ⑥生产日期:2020年10月1日

    组卷:3引用:5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从2017年起,国务院将每年的5月10月设立为“中国品牌日”。至今,“中国品牌日”活动已经开展5届,有利于引领消费、树立自主品牌消费信心。年轻一代的消费观念有了转变,不再唯“洋”是举,“中国文化”“历史国风”逐渐成为彰显个性的符号。
          材料二:因互联网的发达,导致信息传播极为发达,品牌推广更为简单,国潮的风靡让中国传统文化迅速走入人们的视野。《2020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中国人购物车里的商品超八成是国货。
          材料三:据报道,因新疆棉花事件,中国网友开始追捧国货。然而,网络上紧跟着出现了国产品牌球鞋涨价和缺货的信息。一些国产品牌的“限量版”球鞋价格飙涨,价格涨幅高达几十倍。
          国潮是指有中国特色的时尚潮流,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国货。在中国品牌日当天,爱华中学拟举行一次以“我看国货(或国潮)”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以高二学生的身份,写一篇文章参加本次征文活动。
          要求:结合材料,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套作,不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5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