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四校高三(上)开学联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7/14 8:0:9
一、(一)现代文阅读I(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这固然不错,桐城派向以文章著称,素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美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不尽然。桐城派从清初产生,延续有清一代,至民国依然余波不断,这三百年基业,显然不是单凭文章就可以支撑。如果深入了解桐城派,不难发现,它并非单纯的文派,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皆成就斐然。
纵观桐城派三百年发展历程,桐城派不仅诞生了方苞、方观承、陈用光、邓廷桢、姚莹、曾国藩等朝廷大员,在禁烟、禁酒、治河、戍边、保疆、治军、通商、洋务等各个方面卓有建树;也涌现出郭嵩焘、黎庶昌和薛福成等出使欧洲,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的一流外交家;并孕育出姚鼐、吴德旋、祁寯藻、张裕钊等人的书法碑帖艺术,与桐城文章交相辉映。同时,桐城派人物几乎都有丰富的教育经历,从翰林院教习,到省级学政,再到书院山长,可谓人才辈出,令人瞩目。有鉴于此,桐城派实际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流派。众多流派成员之间虽然跨越了地域时空限制,但都遵循着大致相近的学术理念、价值追求与精神祈向,彼此声气相通,薪火相传,形成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
理念认同,是传统文化共同体生成的思想基础。共同体是人与人的群体集合,其彼此凝聚的基础是价值认同与思想归属。伊兹欧尼认为,共同体的形成不外两点:一是彼此交织的紧密关系,二是共同的价值规范与意义。从桐城派的生成历史来看,三百年一以贯之的是古文辞章与经世济民,而连接辞章与经世的理念是义法。义法最早是经史之学的通行概念,后来方苞把它引入辞章,开创“古文义法”。
简单地讲义法,“义”就是言有物,“法”就是言有序,两者相合而成文。其所言之物,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源自现实,寄托经世济民之宏愿;所序之文,也并非辞藻堆砌,而是字里行间流贯生命之气。义法既是格律与神气之统一,也是德行与辞章之统一,还是立言与立功之统一。后来刘大櫆发展了义法理论,强调文人之能事,通过字句、音节来体悟文章的神气,在吟咏唱叹之间荡涤灵府,在吞吐俯仰之际贯通古今。
姚鼐在方、刘基础上,吸收乾嘉汉学考据之法,与义理、辞章相融合,义理以尽性,考据以穷理,辞章发其奥蕴,最终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此三合一之论,既欲合真善美而为一,又欲合儒林、道学与文苑而为一,体现了姚鼐“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
曾国藩绍述姚氏,在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增加了经济之学,经济在孔门乃政事之科。在四者之中,曾国藩虽重义理,坚守桐城派一贯之立场,但更强调经世济民才是思想的基础,如此一来,曾国藩挈揽众长,其文经史百家,其学思辨融通,其事经国济民,通达宏阔,中兴桐城,开辟新境。晚清民国,严复、林纾以桐城之文,翻译西文、西学,启蒙民智,他们与无数仁人志士合力,共同促进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现代的转化。可以说,桐城派三百年历史,延续几代人,弟子门人逾千,大体都遵循相近的价值理念,把辞章学术与立身相结合,把个体命运与时代家国相联结,与时俱进,觉世牖民。
当然,考察桐城派三百年历史,不难发现,其作为传统文化共同体的属性,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既是因为桐城派体量庞大难窥全豹,也与现代学术研究的性质有关。对于多数非桐城派学者而言,对桐城派的了解主要来自文章,因此视桐城派为文派。对于桐城派学人来说,由于研究对象的限制,也很难触及桐城派全貌。
(摘编自任雪山《作为传统文化共同体的桐城派》)材料二:
桐城派的文论滥觞于戴名世,其后方苞提出义法说,刘大櫆在继承方苞的义法说的基础上提出“神气音节”和“品藻”说,至姚鼐集其大成,主张为文要“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济而不可偏废。由此逐步形成了中国文学史绵延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文派。
姚鼐所谓义理,主要是儒家经义,是以程朱理学为核心。义理是思想内容,是道的层面;考据是基本功,是文献资料,用来佐证义理的;辞章是文辞,属于创作技巧,是表达思想内容的。三者是学术的三个层面,是一体三面,“辞章”亦即文章,只是学术的一面,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纯文学”。姚鼐认为:作为一个学者,要追求思想,应当明“道”,所以“义理”最重要,放在第一位。“道”要通过辞章来传播,也要美,要写得平易畅达,不能像汉学家那样只讲考据。桐城派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崇奉程朱理学,所载之“道”为“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
桐城派不单研究散文的创作技巧,还包括创作目的、材料选择、思想道义、学术倾向等等。桐城派文章不只是审美,还有审智,不只是抒情,还有说理,即重思想性。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在乾嘉时期,于汉学兴盛、摈斥宋明儒学的大背景下,将宋儒之性道与汉儒之经义相结合,考据与辞章相统一,现实针对性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方云龙《桐城派的文化品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桐城派既是文学流派,也是文化流派,在中国历史上绵延时间长,参与人数多,覆盖领域广。
B.桐城派成员方苞将经史之学的“义法”引入辞章,倡导为文既要“言有物”,又要“言有序”。
C.桐城派的“义法”理论,强调格律与神气、德行与辞章、立言与立功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D.桐城派在乾嘉时期取得很大成就,姚鼐是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其理论有明显的现实针对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桐城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但长期以来,其传统文化共同体属性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B.材料一大量列举桐城派在多个领域卓有建树的人物,突出了桐城派人才辈出,成就显著。
C.姚鼐提出他的为文主张,跟乾嘉时期汉学盛行、宋明儒学被摈斥的社会大环境不无关系。
D.两则材料都详细阐述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济的为文理念,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姚鼐弟子姚椿曾写过《运米行》和《续运川米议》等文章,提议从四川贩米解决两江、两湖灾民以及其他民生问题,被林则徐认为是恤民长策。
B.邓廷桢任安徽巡抚时,援引梅曾亮、管同、方东树、陆继辂、宋翔风等桐城派成员人其幕府,参赞政务,政绩斐然。
C.现当代文化名人如胡适、郭沫若、钱锺书、朱光潜等,都受到过桐城派散文的潜移默化的润泽。
D.据查有关资料得知,明清两朝,桐城县画家就达一百多人。一县之中,能涌现如此众多之画家,这在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4)材料一认为,桐城派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5)曾国藩对姚鼐的思想理念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组卷:3引用:5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继父
邵宝健 不怕你笑话,巷口那个驼背鞋匠是我的继父。他是背上先有座“小山”才不得已弄了个鞋匠的行当,还是因为长期弓着背补鞋钉掌才弄了个“小山”在背上,未可知。我只知道,他在两年前和我母亲结婚时,我正对司画女神爱得疯狂,而驼背继父的出现使我一度对毕加索和变体、怪诞画法着了迷。
20岁的男子汉嘛,是很要面子的。继父刚来我家时,我连出门也不好意思。我没有理由恨母亲。她嫁给那个驼背,完全是为了不务正业的我和尚在初中读书的小妹。我有了个继父后,画画就有了物质保证。尽管这样,我一点也不喜欢他。我从来没叫过他一声“爸”。依我看来,他活着就为了三桩事:一是鞋匠的活计;二是喝酒;三是和我母亲生活。他那难看的酒糟鼻始终绯红,就是因为酒喝得过多。
他对我的游手好闲,并不反感;而对我钟情于画画,却有点不以为然。这自然是因为我的花销要威胁他的酒钱。我还从他的眼神里,感觉到他对我的警告。他似乎和我母亲谈过:动笔杆子的人,包括握画笔的,大多是没有好下场的,或者说是靠不住的。
我自小爱好画画,水彩、油画、中国画,无不涉及。也许是天赋不足,抑或是未期机遇,学画多年,至今仍一事无成。我的画进不了画展,偶尔投过稿,均无音信,更不要说能变成小钱。但我不气馁。高考落榜后,我索性关起门来潜心作画。那些画友,自从知道我有了个驼背继父,似乎也不大愿意和我磋商画技了。哼!
这天,我恐怕是向母亲要的钱多了一点,继父也似乎多喝了点酒。他的话特多,且含糊不清。经过母亲的翻译,才知道——他说我已是条汉子了,不能老呆在家里吃闲饭,将来他们两口子总会死的,到时再想到创家立业便来不及了,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可和他学习补鞋,现在补鞋的赚头也很不错。
这是什么话!我一气之下,三天不回家。后来还是母亲和小妹把我从我的同学家找回去。我了解到县城那家裘一品画斋,代人出售画作。我跃跃欲试,手舞之,足蹈之。
经过七天七夜的苦战,我终于完成了一幅油画,题为《傍晚》。长1.5米、高0.8米的画面上,是一条铺满落叶的小街,一位美丽的姑娘在街上缓行,头部斜侧,深情回眸,街尽头是如血的夕阳。
我决定用这画去裘一品画斋碰碰运气。一位戴金丝边眼镜的白须长者细细鉴定后,问我想定怎么个价。我踟蹰了。我穷的时间太长了,老做寄生虫,脸上无光啊。我渴望钱。我伸出右手,五个手指撑开:“500元。”那位长者以为定价过高了点,用体恤的口吻要我掉价。按照规定,代售的画作无论售出与否,都得按定价和滞留的天数收取手续费。
我不想掉价,咽了一口唾液:“就这样定了!”
几天过去了,没有买主。一个月过去了,画面上蒙上些灰尘。
我终于病了。高烧,昏睡,说胡话。我被送进医院。继父的鞋铺停业了半个月。他在我的病榻前守护了许多个夜晚。这是事后听母亲说的。我在昏睡中还尽说些“傍晚——500,500——傍晚”的胡话,谁也不悟其义。
病愈后,我回家养息。我变得终日无力,不思茶饭,人瘦脸黄,判若两人。
这天,我接受母亲的劝告,外出散步。头脑里一片空白。不知不觉又踱到裘一品画斋。再也没有勇气进去了。那位白须长者发现了我,走出店堂喊住我。我的运气像太阳一样升起来了——《傍晚》已在三天前被人买去。我取回巨款,激动得可以。
母亲不敢相信,眼眶也湿润了:“原来你的画这么值钱啊。”继父闻悉此事,特意买了些酒菜,以示祝贺。
自此,我的身体恢复了元气。我画画的热情高涨,有时通宵达旦地挥笔,家里人也不作干涉。继父继续拼命地做鞋活,还把鞋铺的门面开大了些。为了省钱,他自己动手搭了个绿色的玻璃钢雨棚。记得那天,继父特别高兴,哼着小调,把竹梯靠在墙上。他背了座“小山”往上爬的样子,叫人看了直想发笑。突然,不知怎么一来,只听见他轻轻地“唔”了一声,人便从竹梯上滑落下来。
脑溢血。当夜,继父再也说不出话,心脏停止了搏动。他含着笑睡去了,带走了属于那个已经消逝的岁月里的沉沉的叹息。
我在整理继父的遗物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幅油画藏品——我的杰作《傍晚》!
我捧着画,哀伤和苍凉的情绪急骤地袭来。我号啕大哭。我觉得能够告慰于继父亡灵的事只有一件,就是振兴他遗赠给我的鞋铺。于是,我就做了鞋匠。至于将来我有没有希望当上画家,那要看我的运气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次写到继父背上的“小山”,凸显其独特的外貌特征,也交代了“我”不喜欢他的一个原因。
B.继父其貌不扬,却有着自己的人生态度,他脚踏实地,挑起家庭生活重担,又心地善良,宽厚仁爱。
C.小说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开头先写“我”对继父的排斥,与下文“我”继承继父的鞋铺形成强烈反差。
D.小说的语言诙谐幽默,如对继父背上的“小山”和绯红的酒糟鼻的描写,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关于文中“我”携画作去裘一品画斋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我”不了解现在的油画行情,所以当画斋让“我”给画作定价时,“我踟蹰了”。
B.画斋的老者鉴定画作后,让“我”降低定价,可能是因为他担心定价太高了不好卖。
C.“我”坚持不掉价,表明“我”对自己花了七天七夜创作的这幅油画非常有信心。
D.“我”携画作去画斋的情节为下文继父买走“我”的画作鼓励“我”画画埋下伏笔。
(3)小说的标题是“继父”,可文中却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写“我”,其用意何在?请结合小说作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的结尾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组卷:11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 。它不仅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闪光品质,还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增强饱腹感、预防便秘。此外,绿豆中钙的含量在杂豆中也算优秀,分别是红豆和白扁豆的1.1倍和1.2倍;绿豆的铁含量是鹰嘴豆的近2倍,素食主义者② 。
绿豆如此受欢迎,还要归功于它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这导致它具有了很强的抗氧化活性,能够抑制淀粉酶活性,对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和预防糖尿病都有帮助。特别是在绿豆皮中存在的类黄酮物质,对心血管健康有好处,还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
绿豆常被人称作是“夏季解暑小能手”,闷热的三伏天儿,③ ,不仅能“带走”热气,还能补充水分和营养,简直美妙极了。绿豆中的钾和维生素B族营养都不错,正好可以弥补高温出汗导致的这部分营养流失。所以,绿豆汤“解暑”的说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了经常提醒自己,鲁迅还在书签上写了一行字:“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三到。”
B.我们在写作叙事类文章时,应该在“怎么写”上多用些心思,努力尝试独特的表达。
C.在外国的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成了“传世经典”,读者一再受愚弄。
D.股市有它的行话:如股票价格持续上涨,叫“牛市”;股票价格持续下跌,叫“熊市”。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组卷:14引用:5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教育的目的在启发人性中国有的求知、想好、爱美的本能,使它们尽量生展。中国儒家的最高人生理想是“尽性”。他们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朱光潜
美教给人识别恶,并与之进行斗争。美是一面镜子,你在这面镜子里可以照见你自己,从而对自己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
在审丑者群体中,有的面对纷繁世象失去对原有价值、信念的坚守,有的则想借此对自己不良情绪进行一种扭向式宣泄。大众“审丑”现象是社会文化“还娱乐化”的表现之一,它在无形之中助长了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文化传播。——网络
上述材料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2引用:3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