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九江市修水一中高二(下)期末语文模拟试卷
发布:2024/7/1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呐喊》作品集中收录的《孔乙己》《药》《明天》《风波》《故乡》《社戏》等篇目,塑造了多位儿童形象,且始终将家庭作为儿童成长叙事的发生装置。《药》中的少年小栓的病亡原因不可排除家庭中父辈母辈的愚昧因素。尤其是《故乡》和《社戏》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经典叙事范式,更提供了家庭生活如何构成儿童成长的发生装置的典范。《故乡》《社戏》中的小闰土、窗儿、水生、双喜、阿发等儿童形象因成长于重视人情物理的乡土中国农民家庭,与少爷“我”非但没有阶级隔阂,反而以自然之子的淳朴天性接纳了少爷“我”。但是,《呐喊》中的儿童毕竟成长于近现代之交的中国社会,他们成长的过程既是告别儿童自然天性的过程,也是重复他们父辈活法的过程——或如中年闰土一般变成“木偶人”,或如中年“我”一般变成漂泊者,进而形成“两端”——儿童的自然性与成人的社会性“相互对照”的故事结构。
《呐喊》作品集之后,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落潮,鲁迅的“立人”观念处于矛盾的摇摆状态,鲁迅的儿童成长观念也同步地增加了晦暗的一面。《彷徨》作品集中的《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孤独者》等篇目中的儿童形象,不仅失去了《故乡》《社戏》中的符合儿童自然天性的家庭生活,而且呈现出成人的社会性。尤其,《彷徨》集中的《幸福的家庭》讲述了那些貌似接受了新文化影响的新式家庭生活如何与封建旧家庭一样令人窒息、如何以新手段压制儿童成长的复杂过程。《幸福的家庭》中的家庭看上去是一个年轻现代新家庭,但这个家庭中的小女孩儿非但没有享受到新型童年幸福,反而成了母亲的旧式“出气筒”。
“五四”新文化落潮后,鲁迅的精神冲突在《野草》中厮杀得极为激烈,这一点同样体现在《野草》中的家庭生活与儿童成长的关系上。当然,《野草》是写给鲁迅自己的,而不是专门写给儿童的,但《野草》中的少量散文诗仍然讲述了儿童成长的故事,且仍以“取其两端、相互对照”的故事模式进行讲述。《风筝》中的家庭叙事似乎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汹涌,倘若从家庭生活与儿童成长的关系进行解读,便会发现《风筝》中的家庭生活作为儿童成长的发生装置,甚至令人“细思极恐”:在这个家庭中,“大哥”当家,“小兄弟”只能听大哥的。其结果是“大哥”先在无意识里压制了10岁内外的“小兄弟”的飞翔之梦,继而使得成年后的“小兄弟”在无意识里遗忘了童年的飞翔之梦。
不过,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也呈现出浙东水乡家庭生活的人情事理对儿童成长的温暖支撑。事实上,家庭生活作为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成长叙事的发生装置,是一个复杂的构成。鲁迅虽然批判了家庭生活对儿童成长的压迫性力量,但同时肯定了家庭生活对儿童成长的多个面向的教育性力量。例如《朝花夕拾》中的家庭生活对儿童成长就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不只是《二十四孝图》中的孝道教育,还有《五猖会》中的“父亲”让“我”背书的蒙学教育,更有《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对“我”的民间文化教育、《狗•猫•鼠》中的同情教育、《父亲的病》中的死亡教育等等。经由这些家庭教育,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成长得以呈现。
(摘编自徐妍《家庭,作为鲁迅儿童成长叙事的发生装置》)材料二:
在鲁迅的小说中,记忆中的“孩子”总是美好的,记忆中的故乡总是在夏夜的月色下闪着迷人的光彩。这个美丽的故乡不仅有少年闰土这样的乡村小英雄,还有不失“孩子”的活泼和率真的双喜和阿发他们,有吕纬甫记忆中的“眼睛非常大,睫毛也很长,眼白又青得如夜的晴天,而且是北方的无风的晴天”的少女阿顺。在这些美好的“孩子”身上,鲁迅重点关注的是他们身上的善,是他们作为“孩子”的天性里的自由和纯真。他们是鲁迅理想中的“人之子”,是“真的人”。这些“人之子”生活在自然的怀抱里,在江南水乡夏夜的月色下,在自家的豆田里将他们的纯真和美好展示给我们。他们是这些知识者们往日的美好的梦,然而,再次回乡的知识者们寻找旧日的梦的痕迹时找到的却不是美好的阿顺,而是她那个长得像鬼一样的妹妹阿昭和她的恶狠狠的像要咬人似的弟弟。在鲁迅的小说中,美好的“孩子”都活在过去,活在人们的记忆中。现实中的他们或者被岁月冲刷得变了颜色,或者被环境扼杀,如同闰土,如同阿顺,如同阿毛,如同宝儿。这些消失了的美好的“孩子”使故乡从此永远陷落在阴暗寒冷和萧瑟之中,这些知识者们注定只能再次离乡远行。
在现实中,他们碰见了另一类“孩子”。这些“孩子”是狂人眼中所见的“孩子”,是六斤,是魏连殳开始喜欢后来捉弄的房东的“孩子”大良和二良,是《示众》里面做着麻木的看客的胖孩子,被老妈子教着做看客的婴儿,是在鲁迅小说中多次出现的还不会走路却能拿着苇叶指着路人喊“杀”的幼儿。这些“孩子”给我们构成了一个惨淡破败萧瑟的现实世界。这个现实世界和过去的那个美好的乌托邦世界构成了极大的反差。这个现实世界也是一代知识者和启蒙者立志要改变的世界。
(摘编自谢晓霞《鲁迅小说中“孩子”形象的变化及其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的农民家庭重视人情物理,这是《故乡》和《社戏》等作品中儿童形象形成的重要因素。
B.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其中都有与儿童成长有关的叙事。
C.《风筝》中,因为在家中“大哥”当家,所以他破坏“小兄弟”的风筝,就是为了破坏他的飞翔之梦。
D.少年闰土、双喜、阿发等孩子形象是鲁迅理想中的“人之子”,是生活在自然的怀抱里的“真的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提到《故乡》《社戏》中小闰土、双喜、阿发等儿童形象,他们都是作为论据出现的。
B.《朝花夕拾》对家庭生活中的压迫性力量和多个面向的教育性力量,持既批判又肯定的态度。
C.材料一主要依据鲁迅不同的思想发展阶段,和其文学作品的不同类型,来安排行文思路,阐述观点。
D.鲁迅小说中的知识者们回乡寻找旧日的梦痕,感到现实中的故乡不再那么美好,于是只能再次离乡。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鲁迅《狂人日记》中,“妹子”五岁夭折的悲剧命运,是由家庭生活中的大哥所奉行的“家族制度和礼教制度”所操纵的。
B.鲁迅《肥皂》中的少年学程尽管上了新学堂,可在家中他还不能独立,其言行仍被伪道学家的父亲四铭所规训。
C.鲁迅《颓败线的颤动》借助梦境表现儿童长大后并未以爱和抚慰的方式报答母亲,反而以仇恨和厌弃的方式来“反哺”年老的母亲。
D.鲁迅《祝福》中的“我”只是鲁镇上无所作为的匆匆过客,不能回答关于灵魂问题,明知鲁镇落后却又无力改变现状。
(4)同是评论鲁迅作品,材料一和材料二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5)材料二中,鲁迅小说中的“孩子”形象有哪两类?分别有什么意义?组卷:3引用:4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竹叶舟
[日]川端康成 秋子把水桶放在蜀葵旁,从梅树下的一棵矮竹上摘了几片叶子,做了几只竹叶舟,让它们在水桶里漂浮。“船,你喜欢吗?”
小男孩出神地盯着水桶看。他抬起头看看秋子,咧着嘴微笑着。
“秋子给你做了多好玩的船,”小男孩的妈妈说:“因为你是好孩子。如果你听话,秋子就和你一起玩。”
秋子之所以要跑到屋外的小院子里来,是因为感到小男孩的妈妈想同她的爸爸单独聊聊。这个孩子很淘气,就把他领了出来,他是她未婚夫最小的一个弟弟。
他搅着叶子。“它们在打仗呢!”他高兴得跟什么似的。
她把洗净的和服拧干,晾了起来。
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她的未婚夫还没有回来。
“打!”小男孩一边使劲地搅着水,一边喊:“狠狠地打!”
“你把身体全搞湿了。”
“要不然它们不动呀!”确实,他把手一拿出来,竹叶就静止不动了。
“把竹叶放到河里去,那样就不会停了。”
小男孩把桶里的竹叶捞了起来,秋子把水浇到蜀葵上,然后把水桶拿回厨房。
她站在河边的一块石头上,把竹叶一片一片地扔进河里。
小男孩乐得直拍手:“我的打赢了!你看,你看!”
他沿着河边,跟在竹叶后面跑。
秋子把最后的几片竹叶扔到河里,跟在小男孩的后面跑。
她费力地跑着,因为她的左脚有毛病。
她孩提时,得过小儿麻痹症,左脚跟着不了地。这左脚狭小、柔软,脚面弯得拱了起来,她既不能跳绳,也不能走稍远一点的路,她放弃婚嫁的希望,却意外地订婚了。毅力可以克服生理上的缺陷。她比任何时候都更卖力地锻炼,希望使左脚跟能着地走路。脚跟很快地起了泡。但她坚持着。不久,便失败了。她放弃了锻炼,打泡后的伤疤仍留在左脚跟上,就像烂冻疮似的。
这男孩是她未婚夫的弟弟,所以这是她第一次用脚跟走那么多的路。
面前是一条小溪,上面浮动着杂草。两三竹叶被勾住了。
小男孩就在她面前约一步的地方看着竹叶,一点也没有注意到她走过来,更没有留神她走路的姿势。
小男孩脖颈上的深凹处使她想起了她的未婚夫。她很想把孩子抱在怀里。
小男孩的妈妈走了出来,对她说了声“再见”便挽着孩子走了。
“再见!”小男孩平静地说。
不是她的未婚夫死了,就是婚约被取消了。
大概是战争时的阴郁气氛才使他想同一个跛得厉害的姑娘订婚的。
她没有进屋去,而是走到隔壁看人家造房子。这房子大概是郡里最大的一间,大家都站在那里看。战时,建筑中断,野草丛生;现在一下子都改观了,门口还有两棵苍劲的松树。
在秋子看来,这是一种坚固结实的房屋,但是,却有许多窗户,走廊好像全部包在玻璃里。
大家猜测着搬进去住的会是什么样的人,但谁也无法确切地知道。
(有删改)【注】1950年4月,川端康成赴广岛、长崎参观了原子弹爆炸的遗迹,写下了《竹叶舟》。
文本二:
陈季卿是唐代江南人,到长安考进士,十年没有返家。一天,他去青龙寺寻访僧人,不遇,便在殿阁中等候,有一老翁也坐在此处等候僧人。陈季卿注意到墙壁上有地图,他找到通向江南的路线,说:“如果能从此路回家,考不中也没有关系。”老翁说:“这有什么难的?”于是摘下台阶前的一片竹叶,放在图中的渭水上,对陈季师说:“你凝视此处,就会如愿以偿。”陈季卿目不转睛,忽见渭水波涛汹涌,托来一只大船,他恍恍惚惚登上,船速极快,一旬后到家,家人欣喜万分。
(“竹叶舟”的出处) 陈季卿科考落第,于终南山青龙寺遇见仙人吕洞宾。吕劝其出家,陈功名心未泯,尘缘未了,坚持不肯。吕用一片竹叶化为一只小船,送思亲心切的陈归去。陈在睡梦中乘船回到家中,与家人相见后即刻赴京赶考,途中小船被风浪掀翻,陈落水后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他发现吕留下的荆篮和诗句,诗中讲出了自己在梦中的经历,于是知吕为异人,急忙赶去,拜求度脱。吕将陈分别引荐于另外七仙后,与其同赴蟠桃仙宴。从此,陈季卿以悟道者形象走入了中国古典文学。
(元杂剧《陈季卿悟道竹叶舟》剧情简介)(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女主人公名为秋子,秋即秋天,作者将人物与自然风光充分结合,奠定了文章悲伤、落寞的基调。
B.小说开头虽然是秋子陪未婚夫的弟弟玩耍的温馨场景,但“她的未婚夫还没有回来”……一句揭示了秋子内心的沉重与忐忑。
C.陪小男孩玩耍时,秋子首次用脚后跟走了很远的路,是因为小男孩是未婚夫的弟弟,这从侧面表现了秋子对爱情的渴望。
D.小说并未正面描写战争,却在秋子和小男孩身上体现了战争对民众的影响,如秋子有了婚约又失去,又如小男孩嘴里的“打仗”“打”等字眼。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竹叶舟”为题,一方面,“竹叶舟”是小男孩手中的玩具,是小说的线索;另一方面,结合文本二来看,“竹叶舟”在川端康成笔下又具有象征意义。
B.小说起笔写秋子摘竹叶做竹叶舟,收笔写秋子看别人造房子,均显突兀,这是在刻意设置悬念,使小说笼罩着一层悬疑色彩。
C.小说在表达上用语简洁,平淡克制,但仔细品味,读者仍能读出其中蕴含着的深沉浓烈的感情。
D.《竹叶舟》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场景中描写了秋子、小男孩、未婚夫的妈妈等几个人物,情节简单,体现了小小说“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文体特点。
(3)小说如何叙写秋子的婚事?请简要分析。
(4)不少研究者认为川端康成的小说《竹叶舟》源于中国“竹叶舟”的故事,且中日“竹叶舟”故事中主人公的思想倾向基本相同。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请简要阐述理由。组卷:16引用:6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也是河南省著名特产之一,具有“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的特点,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功效。信阳市引导当地茶企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在当前出口行业普遍不景气的形势下,① ,为持续推动信阳绿茶开拓国际市场注入新动能。古有张骞携茶出使西域,② 。河南绿茶专列的开行,让信阳茶走出国门,走茶旅融合之路,为乡村振兴助力。古往今来,茶叶不仅是流通在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专列出口信阳茶叶,能更好地以茶为媒传播文化、共谋发展,拓展信阳的世界“朋友圈”。正可谓:“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开拓茶旅融合大格局。”
小茶叶连接大生产,茶叶里有大文章。信阳绿茶借助“一带一路”走向世界,既是政策的指引,又是市场的需求,同时也为中国茶文化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信阳本就山清水秀,相信信阳市的这一大手笔,必将让“③ ,看红看绿看蓝天”的魅力信阳迎来崭新的春天。
(1)在上文横线序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为了更好推广信阳毛尖,当地政府征集宣传信阳毛尖的广告。请你根据材料相关内容拟一则广告词,要求:①突出毛尖茶叶的特点;②运用对称句;③不超过14字。组卷:11引用:4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次,钱理群先生曾经在大学课堂上讲鲁迅时,一位大学老师举手提问题,要他介绍在大学里讲关于鲁迅的课如何能够有利于学生求职就业。也有人这么问他:“你这个课和就业有没有关系,有关系我来听,没关系我就不来了。”
夏尔•丹齐格在《为什么读书》中说:“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我们在阅读一本书,因为它毫无用处。”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引用:5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