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3课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2021年同步练习卷
发布:2024/12/18 14:30:2
一.基础运用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当心底不自觉地吟唱起这首歌的时候,我正站在澳门艺术博物馆中一幅题为《绝响》的美术作品前。这是一幅用麻布、麻绳、宣纸、墨等混合材料创作而成的作品。数条沾着大片墨汁的白色不规则残破麻布,被捆缚在宣纸包裹着的圆形板上。粗旧的麻绳,制止着被缚麻布的反抗张力。绷紧的麻布有着无比的愤怒,但它已无法挣扎,①,便会撕毁自身,让圆形木板失去支撑而碎裂。仿佛,它们就是在隐喻澳门伤痕累累却仍在奋争的昨天。四百年的挣扎,四百年的孤独,四百年的思念!
左下角,简笔水墨勾勒出一只孤独无依的小舟和一个在巨大的木板中同样显得弱小无助的渔人,他们就像海中的浪花和沙滩上的细沙,在深渊的最低处随波逐流。但即使是一粒沙,他们也有自己的母亲!只是在滔滔的洪浪之中,在强大的外力面前,他们能做的,②。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排比、拟人、比喻
B.排比、比喻、夸张
C.对偶、拟人、排比
D.比喻、借代、排比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
②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左下角,一只孤独无依的小舟和一个弱小无助的渔人。”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组卷:4引用:3难度:0.6
-
2.下面是某读者写给某刊物编辑部的一封纠错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我是咱们刊的一名忠实粉丝,每一期均仔细惠存,认真研读。我于六月第一期《为什么成年人还喊着过儿童节》一文中找着一处错误:“河北康宝”应为“河北康保”。望斧正。组卷:6引用:8难度:0.7 -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主要信息。(不超过 15 字)
苏黎世大学费尔教授和他的团队在做信任游戏时对参与者做了大脑活动扫描,发现脑部分泌出的催产素能抑制脑部两个区域的活动。第一是杏仁核区域:处理恐惧和危险的部位。催产素高,会降低防卫心和恐惧感。第二是纹 状体区域:脑部凭着过去回馈而指引未来行为的部位。催产素多,可让人忘掉过去的痛苦,更相信他人。对有抑郁症和孤独症的人,催产素对他们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组卷:17引用:11难度:0.8
三、微写作。
-
8.最近几年,网络上频繁出现恶搞甚至诋毁英雄的现象。如有人恶搞邱少云“火烧不动违反生理学”;有人质疑黄继光“身堵枪眼与常识不符”;有人在节目中暗嘲人民公仆焦裕禄;有人诋毁雷锋,说雷锋“爱显摆,好自我表现”“干好事,本身有他的动机”“写日记是想给大伙儿看”;等等。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短评,表明你的观点,200字左右。
组卷:4引用:9难度:0.7
二、模拟练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高原上的“雪莲花” 三年坚守,她用知识和爱心耕耘着70多名孩子的未来。
高原之巅,她用热情和青春守护着“高原花朵”的成长。
在海拔1800多米的湖北恩施鹤峰县中营乡,有所高原小学。三年前,大学毕业不久的邓丽来到这里。犹如一朵雪莲花,她为孩子们带来了知识和快乐,为落后的高原小学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一个人改变一所学校 2009年8月的一天,鹤峰县已经很冷了,邓丽穿过蜿蜒的山路,来到小学报到。
“哇,是个女老师,好漂亮啊!”孩子们挤在她的办公室门口,探着头,用惊奇和欣喜的眼神望着这位新来的老师。
邓丽告诉记者,在她来之前,学校只有7名男老师,平均年龄54岁。
除了是高原小学的第一位女教师之外,邓丽还为学校带来了其他“第一”:孩子们第一次开口说普通话,第一次上了英语课,第一次站上了舞台,第一次吃上了免费午餐,学校举办了第一个“六一联欢会”……邓丽的到来,给高原小学带来了新气象。
在学校,邓丽当一个班的班主任,带一个年级的语文、四个年级的英语和全校的音乐课,还兼任少先队辅导员和女生寝室管理员。
“邓老师上的课我们都很喜欢!”孩子们争着告诉记者。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课上,邓丽组织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课下,她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和孩子们一起游戏。
昔日性格孤僻的山里娃,如今可以在陌生人面前大方地表演。乡亲们说,是邓老师把爱和快乐的种子种在了娃儿们的心里,改变了孩子们的性格和未来。
只想做一名“纯粹”的老师 邓丽的到来,为寂寞的鹤峰高原带来了活力。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来到高原小学之前,邓丽在武汉有一份月收入4000元左右的工作,令不少人艳羡不已。然而,一心想做一名“纯粹”老师的邓丽,毅然决然辞掉工作回乡支教,并且主动申请来到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中营乡高原小学。
“我也动摇过。”邓丽坦承,初到时,面对艰苦的环境和难熬的孤独,她有过后悔。然而,看到孩子们淳朴的笑脸,渴望的眼睛,邓丽最终坚定地留了下来,并用更多的爱温暖着孩子们。
在邓丽的学生中,有一对聋哑兄弟,父母在外打工,孩子从小被寄放在学校。没有学过特殊教育的邓丽,让兄弟俩捏住她的嗓子感受震动,用夸张的口型、自创的手语,纸条跟他们交流。在她的悉心培养下,聋哑兄弟的成绩从20多分提高到70多分、80多分。邓丽还特别设计了“我和你们在一起”的手语。当聋哑兄弟哭着想妈妈的时候,当他们孤立无助的时候,当他们缺乏信心的时候,邓丽都伸出双手告诉他们:“我和你们在一起!”
在严寒的冬天,邓丽第一个起床,到教室生火炉,挨个叫孩子们起床。她亲自给学生洗澡,“希望把她们洗得水灵灵的”。在邓丽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高原上的花朵,只要用心呵护,他们就能绽放出生命的娇艳。
“放心,老师不会走”
2011年5月,邓丽考入正式教师编制,可以提前结束支教,分配到中心学校。但孩子们的眼泪和被需要的幸福感,让邓丽又回到了高原小学。
“你们放心学习,老师不会走。”邓丽对每个孩子都这样说。今年30岁的邓丽还没有男朋友。追她的人不在少数,但都被她拒绝了。邓丽说,首先要支持她的工作,否则不予考虑。“也有人说支持我,但能一辈子吗?”邓丽没有信心。谈到支教期满后的去留问题,邓丽很坚定:“上面派人下来接班,我才会走;如果没人来,我就不会走。”
邓丽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但她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伟大。她说,她只是想找份有幸福感的工作,山里孩子需要她,被需要就是一种幸福。
当她生病躺在宿舍时,聋哑兄弟向她做出“我们和你在一起”的手势时,邓丽是幸福的;当曾经自闭的两个女孩儿为她自编、自唱、自跳《邓老师活泼之歌》,作为献给她的生日礼物时,邓丽是幸福的。
(选自《光明日报》2012年9月9日,有删改)(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邓丽是高原小学的第一位女教师,为学校带来了多个“第一”,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开创了学校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B.邓丽来到高原小学后,既教书又育人,还照顾孩子们的生活,改变着孩子们的思想性格,甚至影响着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
C.邓丽毅然辞掉收入可观的工作,选择来到条件艰苦的高原小学,是因为她心中始终有做一名“纯粹”的老师的理想。
D.邓丽考人正式教师编制后,本来可以提前结束资教离开,但是因为师资短缺和孩子们的苦苦哀求,她才选择留下来。
(2)下列对这篇人物通讯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将到高原支教的邓丽比喻为扎根高原的雪莲花,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和美感,突显了其可贵的精神品质。
B.导语部分通过叙述,介绍了邓丽的支教经历,揭示了她崇高的精神境界,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并引出主体部分的详细报道。
C.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邓丽表示自己也曾动摇过,这个细节虽有损于主人公的正面形象,但能够使通讯更加真实,利于读者接受。
D.作为人物通讯,本文语言平实质朴,叙事客观公正、避免主观抒情,很好地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3)作为一名老师,邓丽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分条概括。组卷:23引用:15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