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七校联考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8/18 3:0:1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一直到现代白话新诗,中国的诗歌语言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嬗变、创新,形成千姿百态的脉络和流派。其间,语言之体与文化之用、内外变相影响,互为两翼。
          就诗歌的文化之用而言,作为文学之一体,诗歌本身就是文化之一端,不但要受到哲学、绘画、音乐、风俗等相邻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是时代文化的一种反映和体现。一代有一代之文化,一代文化哺育一代诗歌。中国诗歌的发展,既源自内在语言形式的演化,也受制于不同时代政治生活、经济基础等硬背景的变化,而以文化心理为代表的软实力,正是其间起到重要作用的桥梁。
          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其间的反映、影响关系,有如水洒在地上,浸湿附近的土壤是水的本性、但被浸湿的程度则需要视土壤情况而定;又如发光体与反射体,在合适的时候,还会相互映衬。这里不妨以苏轼诗歌与北宋文化的关系为例。北宋文化吸纳此前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皮毛落尽,精神独存,不仅各个文化领域、各类文化形式、各种雅俗文化百花齐放,而且以独树一帜的北宋文化精神卓然自立。苏轼诗歌正是在北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下孕育成长起来的。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典型性的文人代表,苏轼通过2700余首包蕴丰富、千变万状的诗作,展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北宋文化“清明上河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北宋文化精神中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对苏轼诗歌产生了直接深刻的影响,而苏诗的议论化和崇雅尚淡倾向,也反过来代表了北宋文化的这两种精神。
          在北宋文化议论精神的影响下,苏轼诗歌反映出尚理的主动趋向,适时而深刻。其方法的千变万状使苏诗中的议论视野开阔,容量宏大,雄深博辩,气象万千。其议论的题材大到宇宙时空,小到鸟兽虫鱼,广到社会人生,狭到碑刻古玩,雅到诗书画艺,俗到接物处世,远到海外仙国,近到花草木石,天生健笔一支,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
          在北宋文化淡雅精神的感召下,苏轼诗歌奏出崇雅趋淡的乐章,典型而突出。苏诗将淡雅的追求脱离了纯功利性目的,提高到审美层次,妥善处理了雅与俗、绚烂与平淡、人工美与自然美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朴素却圆熟的辩证法精神。其诗歌语言,或避俗趋雅,或以俗为雅、化俗为雅。比如,《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助尔歌饭瓮”,“饭瓮”乃山东民间俗语和歌谣语。《发广州》“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苏轼自注“浙人谓饮酒为软饱”“俗谓睡为黑甜”。这些各地的俗词俚语,被创造性地融入苏轼诗中,显出一种雅人深致。苏诗还擅长用典故来题咏俚俗之物,化俗为雅。如《豆粥》“沙瓶煮豆软如酥”不免俚俗,但运以刘秀、石崇二人与豆粥相关的典敁,诗的典雅气息油然而生。
          以语言为体、文化为用的中国诗歌,尽管已有三千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尚未止步,其生命仍在不断变化延长,继续“昭烛三才,辉丽万有”(钟嵘《诗品序》)。
    (摘编自陈才智《汉语是富有诗意的语言一中国诗歌的语言之体和文化之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嬗变、创新,可谓千姿百态,流派众多。
    B.中国诗歌的发展既是诗歌语言形式演化的结果,也是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的结果。
    C.北宋时期,我国的诸多文化都达到了发展巅峰,丰厚的文化土壤涵养了北宋的诗歌。
    D.中国诗歌既是文体之一种,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受时代因素影响,又反映时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诗歌是文化的一端为论点,从语言为体,文化为用两个方面论证了中国诗歌生长发展的特点。
    B.文章以水湿土壤、发光体与反射体为喻,形象地论证了中国文化与中国诗歌相互反映、影响的关系。
    C.文章以苏轼诗歌为例,从议论尚理和崇雅趋淡两个方面论证了北宋文化对苏诗风格形成的决定作用。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证,在论证诗歌与文化的关系这一分论点时,采用了先总后分的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诗作众多,诗歌题材广泛,议论方法多样,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北宋绚丽多彩的文化。
    B.苏轼作诗追求淡雅,不求功利,将诗提高到审美层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C.苏轼对语言的运用炉火纯青,不避俗词俚语,或避俗趋雅,或以俗为雅、化俗为雅。
    D.苏轼作诗善用典故,如《豆粥》中相关典故的运用,就妥善地处理了雅与俗的关系。

    组卷:2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2020年11月28日,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国学传播奖之公共建设力奖获得者,著名作家、文化遗产保护者冯骥才先生在颁奖典礼现场接受了凤凰网文化的独家采访。
          凤凰网文化: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播也面临各种各样的冲突问题,您如何看待这种矛盾?
          冯骥才:传统文化会遇见一些挑战,在不同的时代里边,遇到的问题其实有很多。比如我们现在进入一个市场化的消费社会,消费社会里的文化,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一个挑战,但是这个挑战没有关系,就是说,我们只要认准了我们自己的文化是好的,而且我们的文化必须要传承下去,而且还要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主流来传承下去,那么我们就要做好我们的工作。
          凤凰网文化:您把自己最好的时间都留给了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您有过觉得个体力量非常微弱、个体行动很无助的时刻吗?
          冯骥才:当然有这个时候。因为我觉得知识分子对文化的问题,他总是有一种,我们讲叫文化自觉。一般来讲,因为他做文化的工作,所以对文化思想更敏感,对这个时代的一些精神性的问题,可能更敏感。对文化敏感,必然对文化的问题/文化的困扰敏感。在敏感的时候,他就要把目的提出来,提出来以后他就要想办法,想完办法后他还要行动,就是我们说的知识分子的知行合一,他必须要行动。当他一开始行动的时候,可能有很多人不理解,他可能就有一点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那个时候是会感到一些问题,感到自己孤立无助,感到个人的能力有限,个人没办法跟大的潮流来抗衡。
          在这种情况下,工作起来就非常困难,但是这不会阻止我们的想法、我们的愿望,我们还会那么做。但是一边做,我觉得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说我们要唤起国民的文化自信,我们依然要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传播出来,唤起不同的人的文化自觉,这是我们的工作。我觉得今天好多了,今天我们整个社会,大家这种文化的意识要强多了,文化保护的意识也强了,认识到传统文化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当然不能说没有问题,问题还是有,但是比二十年前做这个工作当然好多了。
          凤凰网文化:目前我们的年轻人其实都对国学非常感兴趣,年轻人也非常了解和喜欢您的作品,所以想请您给大家推荐一些国学阅读的著作或者是方法。
          冯骥才:我们的国学从我们古代的诸子百家开始,哲学、文学、艺术、文化各个方面都有很多经典。我始终提倡一个观点,就是首先阅读经典。因为我们现在接受的信息量太大,我们每天用手机的时间太多,那么我们的大量的信息就是从手机里来的,手机里来的东西当然也不完全是没有价值的,有很多有价值的、很重要的材料,也有很多是我们必须知道的东西,关键在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有没有足够的一种眼光、视野、高度、思想和精神定力。如果有这个东西,我们就会善于吸收我们每天接受的各种各样的碎片化的信息里面,一些有价值的、有营养的部分。如果我们自己没有那个根,我们就会被各式各样的碎片化的、五光十色的东西所埋没。我们的年轻人随着世界变化得越来越快,我们会不断地拿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自己的文明跟世界文明相比较,我们会慢慢地发现我们身上一些优良的东西,但是同时也要学习,只有你学习的时候认识到我们自己的文明和自己的文化,我们才能够对自己认识得更深刻。
    (摘编自《凤凰网文化》,2020年11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传统文化传播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冲突问题,冯骥才认为只要认准了我们的优秀文化,明确其作为主流文化传承的必要性,那么就要做好我们的工作。
    B.冯骥才认同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中存在觉得个体力量微弱、无助的时刻,并指出这源于知识分子力求知行合一却不被理解的矛盾。
    C.一般来讲,做文化工作的知识分子对文化思想会很敏感,而且由于对文化的敏感,他们也会对文化的问题、文化的困扰敏感。
    D.目前我们的年轻人对国学是非常感兴趣的,也喜欢冯骥才的书,在凤凰网文化的访谈中,冯骥才给大家推荐了一些国学阅读的方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骥才认为消费社会里的文化是传承传统文化遇见的一个挑战。和其他时代一样,在市场化消费社会里,传统文化遇到的问题也会很多。
    B.从访谈中我们明白,在不同的时代里传统文化会遇见很多问题和挑战,知识分子有时会感到个人能力无法跟大的潮流抗衡的无助。
    C.冯骥才针对凤凰网文化的提问从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的角度分析了工作困难的原因,同时强调唤起国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D.冯骥才运用对比解说让我们看到社会文化意识已加强,只要我们能唤起大众的文化自觉,那些问题就不能阻止我们的愿望。
    (3)结合文本,概括冯骥才强调要阅读国学经典的理由。

    组卷:7引用:4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在他们是在云层之上。木兰站在那高出没字碑以上的台子上,一只手扶着阿非的肩膀儿,头发随着山风向后飘扬,看着犹如一个山上的精灵。她向远处望,远处那一块块灰的是山,一片片紫而深绿的是山谷。一带随时变色的霞彩神奇的光波,在大地上飘过。往西,只见红云似海,闪耀着金线银丝,好像斜阳照耀在老人头上一样。立夫已经走下石阶,正立在下面黑暗的石碑旁边。石碑有二十多尺高,历时已有两千年,上面罩着棕黄的干枯苔藓。立夫往上看,看见木兰秀丽的侧影,背后衬托着彩色调和富丽绚烂的晚霞。
          木兰说:“立夫,你看见那个没有?”一边手指着西方的云彩。
          立夫回答说:“我看见了。”
          木兰也走下到石碑旁边来。这块石碑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来封泰山时建立的。至于石碑上为什么没有雕刻上字,则不得而知。有人说当时他突然生病而死,石碑也就立而未刻。另一个说法,较为近似真实,波是刻碑的人不愿将此暴君之名永垂后世,故意将碑文刻得浅,所以不能经久,早就不耐风雨,剥蚀不见了。
          木兰走近石碑,那时立夫还在近前站着,仔细看那苔藓封蔽的石头,不觉看得出神。她伸手把一些苔藓揭下来,立夫说:“不要!”
          木兰说:“这个石碑好大。”这时一阵子寂静。
          木兰又说:“还这么老!”又是一阵子寂静。
          木兰也寂静下来。木兰、立夫和阿非三个人,坐在附近一块石板上,也寂静得和那个石碑一样,他们好像也变成了没有字的碑文。
          最后,立夫开言,才打破一阵子沉寂。他说:“这个没字的碑文,已经说出了无限的话。”
          木兰看见立夫眼睛上那副梦想的表情。在这块无字的石碑上,他读到了兴建万里长城的暴君的显赫荣耀,帝国的瞬即瓦解,历史的进展演变,十几个王朝的消逝——仿佛是若干世纪的历史大事一览表。而这个默默无言的黑暗的岩石,在高山日落的时候,横压在立夫和木兰的心头,那块巨大的石碑,是向人类文化历史坚强无比的挑战者。
          立夫说:“你也觉得秦始皇怕死,派五百童男童女到东海求长生不死之药吗?而今物在人亡。”
          木兰说出谜一般的话:“因为石头无情。”
          这时暮霭四合,黑暗迅速降临,刚才还是一片金黄的云海,现在已成为一片灰褐,遮盖着大地。游云片片,奔忙一日,而今倦于飘泊,归栖于山谷之间,以度黑夜,只剩下高峰如灰色小岛,于夜之大海独抱沉寂。大自然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宇宙间的和平秩序,但是这和平秩序中却含有深沉的恐怖,令人凛然畏惧。
          五分钟以前,木兰的心还激动不已,现在她心情平静下来,不胜凄凉,为前未曾有,外在的激动不安,已降至肝肠深处,纵然辘辘而鸣,她的心智,几乎已不能察觉。她一边儿拖着疲乏的腿,迈上石头台阶,心里却在想生,想死,想人的热情的生命,想毫无热情的岩石的生命。她知道这只是无穷的时间中的一刹那,纵然如此,对她来说,却是值得记忆的一刹那——十全十美的至理,过去,现在,将来,融汇而为一体的完整的幻象,既有我,又无我。这个幻象,无语言文字可以表明。滔滔雄辩的哲学家对此一刹那的意义,会觉得茫然,也会觉得穷于言词,无以名之,姑名之曰经验。夜,对人也并不永远是平静安谧,正如对草木岩石一样,对不会做梦的鸟兽昆虫一样。民国六年七月十六的晚上,在泰山顶上,对木兰来说,是特别使人心神不安的一夜。他们的晚餐有四个菜:炒蛋、芜菁汤、藕片、香菇烧豆腐,小米玉蜀黍粥,馍馍。旅途劳顿,山中空气新鲜,大家都非常饥饿,几盘子菜都吃得精光。虽然食物并不精美,远寺的钟声却使他们觉得此次晚餐风味迥异。饭后,又喝了极其清冽的山泉茶。荪亚与立夫闲谈,谈论的是关于在日本的生活经验,然后就寝。
          苏亚一觉酣眠,新声大作,木兰瞌睡了一下儿,但又醒来,然后又打瞌睡。因为茶的力量大为不同,一直使她的头脑清醒,不过腿和身子却睡得很甜,自己也不知道是清醒,还是在睡梦之中。她觉得,仿佛是半在梦境,一直在费力解一个巨大的云雾般的结,那是一个谜,而那个谜是创造万物至上的主宰。她正在费力想解开那个谜,一阵山风吹过,撼动卧室的窗子响,地又醒来。但是荪亚还在继续打鼾浓睡。
    (节选自《京华烟云》)(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从文中描写木兰“头发随着山风向后飘扬,看着犹如一个山上的精灵”一句,可以窥见作者的喜爱之情。
    B.文中木兰感叹“这个石碑好大”“还这么老”,都无人回复,只有“一阵子寂静”,是因为木兰试图将石碑上的苔藓揭下来,立夫并不赞同。
    C.无字碑引发了立夫对历史的回顾,让他读出了“无限的话”,对于立夫“物在人亡”的问题,木兰认为“石头无情”,而人有情,这引发了木兰对于生命的思考。
    D.《京华烟云》深受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文中“夜,对人也并不永远是平静安谧,正如对草木岩石一样,对不会做梦的鸟兽昆虫一样”一句,可见庄子齐物论的思想。
    (2)“在泰山顶上,对木兰来说,是特别使人心神不安的一夜”,请结合小说情节,分析木兰的“不安”产生的原因。
    (3)某学校语文社团的老师在点评《京华烟云》时说道:“此书富含哲学意义。”请结合文本内容,找出三处能够体现其哲学思想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组卷:0引用:2难度:0.5

八、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为夏天吃不完的西瓜都会贴上保鲜膜,这是很多人的习惯做法。连在超市里卖的西瓜,切开的也都会裹上一层保鲜膜。不过,有说法称,食物裹保鲜膜后不仅不会起到保鲜抑菌作用,反而会繁殖更多的细菌。保鲜膜还能放心使用吗?
          保鲜膜,从名称上来看它是为了帮助食物保鲜而设计制作的一种薄膜。它可以将食物包裹住,与外界环境隔绝,能防止苍蝇、蚊子、蟑螂等害虫,还能防止空气中的灰尘、杂质等落在西瓜表面,对于西瓜的保存其实是有好处的。
          那为什么网传西瓜贴了膜反而细菌更多了呢?①
     
    。首先,你用的保鲜膜是否合格?②
     
    ,如果保鲜膜不合格,就难发挥保鲜的效果,放久了细菌繁殖自然会更多。其次,还要看食物在使用保鲜膜前的情况。如果西瓜在贴膜前,已经沾染了比较多的微生物、细菌,那贴膜后,③
     
    。所以,大家最好使用合格正规的保鲜膜,而需要保存的食物应该尽快贴上保鲜膜并及时冷藏保存。理想的保鲜膜应该符合以下条件:容易被拉出及剪开;容易与玻璃陶瓷及不锈钢面食具(但非保鲜膜本身)黏合;接近透明且没有折皱、厚度不均等情况出现;能承受一般拉扯的压力。
    (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祖国啊!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B.炎炎夏日,你是不是对冰镇饮料等冷饮食物情有独钟?
    C.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D.请你认真分析这次考试的得失,争取下次更优秀。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组卷:13引用:9难度:0.6

九、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秸秆打成圆捆和方捆都可以,区别是圆捆便于滚动,但不好堆积;方捆便于堆积,但不好滚动。
          屈原有诗句:“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意思是: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合?志向不同哪能彼此相安?
          又有人说: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6引用:10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