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高三(上)摸底语文试卷

发布:2025/1/7 16: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凤凰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逐渐沉淀成中国信仰体系中的重要一维。与其他上古图腾性存在物相似,凤凰也经历了从自然崇拜到生活镜像的发展过程,只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它一方面与其他羽禽图腾相互整合,另一方面又将自身的神圣性分化、拓展到族群之中,赋予了孔雀、白鹤、燕子等现实羽禽相似的精神内涵,最终形成了以凤凰为“神灵之鸟”和“羽虫之长”的瑞鸟族群。
    “凤鸟”作为类概念,一方面是图腾信仰的载体,并逐渐发展为祥瑞符号,另一方面又以凤凰、孔雀、白鹤、喜鹊、雄鹰等瑞鸟广泛渗透到艺术领域,对中国艺术思维、艺术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这两个方面又彼此扭结在一起。图腾信仰对艺术思维具有发生学意义,而艺术演进又增强了图腾信仰的控制力。在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凤鸟”形象就已经出现在我们祖先的日常生活中。湖南洪江市高庙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戳印有明显的凤鸟纹图案。在四川三星堆遗址中也出现了凤鸟型器物,较典型的是青铜神树上的立鸟,可见,凤鸟文化在上古时期的普遍性。
          专家曾将鸟图腾视作中国图腾史上的第一大类。在古人的信仰体系中,“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相比较而言,龙兽崇拜因固有的神圣性,使其作用空间主要集中在社会信仰和族缘信仰领域,而“凤鸟”崇拜则在神圣性基础上多了一份世俗性,这为其对艺术领域发生影响提供了可能。
          就音乐文学而言,凤凰及以之为首的各种瑞鸟不仅是文学作品反复吟咏的基本母题,而且它们也逐渐演化为各种原型意象,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语料库,成为构筑文学史的重要“质料”。先秦时期音乐文学的典型代表是《诗经》和《楚辞》,《诗经》中的鸟类有41种,涉及鸟类的诗篇多达79篇,与《诗经》相比,《楚辞》中“凤鸟”形象的出现频率更高,“凤”字出现24次,在屈宋赋中出现56次,并且经常变名为鸾鸟、鹭鸟、朱雀、玄鸟等,多为寄托理想、表达自由的载体。
          除此之外,“凤鸟”模式在绘画、建筑等空间艺术中也普遍存在。荣格说:“人类从来就没有缺乏过强有力的形象,精神深处的离奇事物总能够借着这些形象的魔力而得以掩蔽起来。”
          为什么“凤鸟”信仰、“凤鸟”形象在中国艺术中被延续下来并发挥重要影响呢?
          首先,凤凰及以之为首的瑞鸟族群在文明起源之初便与天地建立了联系,在天地精神具体化为道德意识和自由精神的过程中,它们充当了重要意符。“秩序性道德”与“天然性自由”两种不同的天地之理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人格构成,而且也在艺术中呈现出“艺以象德”与“艺以适性”的两种艺术信仰,而“凤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孟子以“凤凰之于飞鸟”来比喻圣人对民众的意义。在《庄子》中有“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等表达。
          其次,“凤鸟”作为最早产生影响的图腾之一,它们是人们心目中尽善尽美的存在,是理想化的“形式因”。河姆渡文化中的“双鸟朝阳纹牙雕”中的凤鸟羽毛栩栩如生,相对的双凤动感十足。通过形式演化,“凤鸟”形象逐渐被神圣化和标杆化,成为理想美的载体,并进阶为各种艺术门类竞相追摹的对象。
          最后,在古代艺术理论中,早期“凤鸟”叙事对后世艺术理论的发展具有原型意义。“凤鸟”具有明显的感性化和形象化色彩。
          综上,“凤鸟”不仅参与了中国人信仰体系的构建,也对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精神产生了深刻影响,如果说龙兽模式代表了阳的维度,那么“凤鸟”模式则代表着阴的维度,表现为柔婉、优美、含蓄,有对艺术信仰的潜在塑形作用。可以说,“凤鸟”除了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呈现对象外,更是建构中国艺术精神的原始质素。
    (摘编自韩伟《凤鸟与中国艺术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作为一种上古图腾性存在物,经历了从自然崇拜到生活镜像的发展过程,成为中国信仰体系中的重要一维。
    B.“凤鸟”不仅是一种抽象祥瑞符号,同时也以凤凰、孔雀、白鹤等具体瑞鸟形象广泛渗透到艺术领域。
    C.凤凰作为各种原型意象,不仅成为文学作品反复吟咏的基本母题,还成为构筑文学史的重要“质料”。
    D.“凤鸟”具有柔婉、优美、含蓄的特点,深刻影响着中国美学精神,对艺术信仰有着潜在的塑形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大量的考古实证和经典文学作品证明了“凤鸟”在中国艺术精神谱系中的历史经纬与特殊意义。
    B.文章既注意了“凤鸟”概念的分类剖析,也注意了“凤鸟”与其他图腾形象的比较剖析,论证全面而透彻。
    C.荣格的话不仅引出了对“凤鸟”信仰原因的思考,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凤鸟”模式在绘画等空间艺术中普遍存在。
    D.作者在论证“凤鸟”信仰在中国艺术中被延续并发挥重要影响的原因时,用“首先、其次、最后”表明其逻辑顺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与龙兽崇拜不同,“凤鸟”崇拜则集中在世俗领域,这为“凤鸟”对艺术领域产生影响提供了可能。
    B.《楚辞》中“凤鸟”形象的出现频率比《诗经》更高,其中提到的鸾鸟、鹭鸟、朱雀、玄鸟其实都是“凤鸟”。
    C.《庄子》中的“鹏鸟”形象在天地精神具体化的过程中充当了重要意符,体现了“艺以象德”的艺术信仰,影响了中国人的人格构成。
    D.三星堆、河姆渡的考古发现,证明了凤鸟文化在上古时期的普遍性,也证明古人一开始就将“凤鸟”形象神圣化和标杆化了。

    组卷:1引用:8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反排木鼓舞源起的背后有着丰富的社会功能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的动作语汇、舞蹈节律与象征意义都与当地的生态环境、文化认知和族群历史密不可分。过去,反排木鼓舞遵从严格的仪式禁忌,只出现在祭祀场合;现在,随着文化生态的改变,反排木鼓舞早已突破了仪式场景对它的限制,更多地承担起今人赋予的“传播文化”“打造地方名片”等功能。20世纪50年代中期,反排木鼓舞进京表演,之后多年间参与不同地域、范围的调演和展演多次,扩大了它的知名度;1986年,反排木鼓舞在贵阳参加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赞誉,由此名声大噪,逐渐由乡间活生生的仪式文化场景走向了世界,逐渐成为贵州苗族的文化符号表征。
          对于反排木鼓舞的保护,近年来黔东南州和台江县先后出台了保护条例和一系列措施,如:地方政府财政单独划拨保护经费;建立传承人档案,提供生活补贴;传承人办班授课,纳入当地中小学乡土课程;建立数据库,不断充实普查信息;每5年举办一次全县参与的大型比赛活动;等等。这些措施可有效增强对反排木鼓舞的保护,提高苗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认知度。
          近年来,反排村及周边村寨自发形成了多支民间木鼓舞表演队,频频出现于国内的文化旅游表演市场与体育舞蹈竞赛活动。木鼓舞为传承人带来了民族文化的荣誉感和尊严感,也带来了收入,多种合力客观上促进了反排木鼓舞的传承和延续。2013年,反排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该村的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与苗族多声部情歌(国家级非遗)也成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名片,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摘编自陈正府、陈海容《反排木鼓舞:文化自信与传承坚守》)材料二:
    “活起来”告诉我们,仅将文化遗产当作珍稀物品保留下来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发掘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为人类现代生活服务。文化遗产应在被观赏、被分享中得到保护、诠释和延续。换言之,文化遗产只有通过适当途径发挥作用,通过特定方式被大众关注与分享,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并不排斥对其进行合理利用,而且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在物质文化比较发达、精神需求日益增长的当代社会,经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无疑是对文化遗产的积极保护。当然,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合理利用。
    (摘编自单霁翔《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材料三:
          要想让文化遗产成为活的文化,不能对文化遗产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而必须依托人进行活态传承,即在百姓日常生活中进行自然传承。比如,可以在保护区(文化核心区域)内搭建实验性的舞台化互动与活动空间,以“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的方式,激发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也可以对特定的文化空间进行微改造,如增设社区美术馆、艺术画廊、创意书店、生态绿地等,以实现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与百姓生活的活态融合。
          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是静态的文化,而居住其中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流动,他们的生活习惯代代相传,形成了鲜活而有温度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非常值得发掘、铭记与保存。所以说,最好的城市记忆不仅存在于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中,更存在于城市居民的生活细节与民生故事中。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内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鲜活的民生故事,如同街区无形的毛细血管,连通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和情感,同时还是城市历史某个断面和城市文化某个侧面最好的写照。
          因此,在探索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过程中,不仅要从保护文物的角度、追寻历史的角度、艺术审美的角度去操作,还要从关爱人、体谅人的角度出发,关心当下居住在历史街区中的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尽可能地延续历史街区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态,建立诸如“老北京文化活态博物馆”等以居住为主要形态的社区,使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街区不再是死气沉沉的硬件展示。
          活化利用文化遗产就要通过文化遗产增加社会互动、突破传播的时空限制、建构新的传播模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数据化与物联网化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
    (摘编自于小植《在城市更新中让文化遗产“活”起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文化生态的改变,反排木鼓舞突破了严格的仪式禁忌和祭祀场景限制,这使得反排木鼓舞与当地生态环境、文化认知等关系变得疏远。
    B.反排木鼓舞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到各地表演,扩大了知名度;在20世纪80年代参加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名声大噪。
    C.文化遗产不能仅仅当作珍稀物品保留下来,更应该发掘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为现代人的生活服务,进而达到合理保护与利用的目的。
    D.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既要从保护文化、追寻历史、艺术审美的角度去操作,也要从关爱人、体谅人的角度出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黔东南州和台江县先后出台保护反排木鼓舞的条例和措施,有效增强了对反排木鼓舞的保护,提高了苗族人民对反排木鼓舞的认知度。
    B.反排村及周边村寨形成的民间木鼓舞表演队频繁参加国内文化旅游表演和体育舞蹈竞赛,为传承人带来收入,也促进了反排木鼓舞的传承与延续。
    C.虽然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是静态的文化,但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却是动态的,他们世代生活形成的民俗文化是鲜活的、有温度的文化遗产。
    D.三则材料阐述的核心话题都是文化遗产,材料一侧重对反排木鼓舞的保护和利用,材料二主要阐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材料三主要阐述对文化遗产的利用。
    (3)某社区要对其历史遗迹改造成文化街区,请你根据材料,给该社区提出合理化建议。

    组卷:1引用:9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丁帆
          白云苍狗,半个世纪了,那间土坯屋,成为我灵魂驿站中永远无法抹去的栖息地。
          一次次在梦中回到那个老屋里,鸡鸣犬吠,蛙声蝉音,青灯黄卷,飘雪夜读。
          一次次在梦中看见了那浩渺的水荡,水天一色,白帆点点,孤鹜落霞,莲荷碧天。
          还是在那个老屋里,凄风苦雨,雪窖冰天,清水冷灶,饥不择食。
          还是那个浩渺的水荡,风雨交加,寒耕热耘,披星戴月,风餐露宿。
          无论是诗意的画面,还是悲惨的图景,都牢牢地植入在我的灵魂深处,成为无法抹去的影像,如“庄生晓梦迷蝴蝶”一样,我用半个多世纪来叩问自己——我是梦里的客呢,还是梦里的主?我是现实中的客呢,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主?
          记得那些年农闲时,我坐在自己十六岁就参与挑河工建成的大溪河畔,一遍遍地背诵那些一知半解的唐诗宋词时,最感喟的是那些充满着伤感的诗词,比如朱敦儒的《卜算子》:“旅雁向南飞;风雨群初失。……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偶然读到李煜的《浪淘沙令》,一句“梦里不知身是客”让我眼前一亮,幡然点醒我去探寻自己是这水乡的“客”还是“主”的命题。然而,奇怪的是,当我离开那个“异乡”以后,多少年来,在我的梦里,我分明就是那个叫作“异乡”的“主”。
    “梦里不知身是主”,那是在回城绝望时的感受,我只能摘下“异乡客”的帽子,把自己融化在浩渺水乡的蓝天白云中;当我离开那个“异乡”进入新的生活时,我才有了“梦里不知身是客”的醒悟。
          于是,我想把那个埋藏在灵魂墓地里的青春“木乃伊”挖出来抱抱,不是因为矫情,不是因为忏悔,只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开始写“插队系列”的随笔,新世纪以来我又写了《饿乡记食》那样的散文,都是因为无法摆脱“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情结,我深知这个梦魇注定会终生缠着我,成为我的“梦中情人”,无论她是妖魔还是天仙。
          一九八七年,在我离开十三年后又一次回到老屋前,黄昏的云霞笼罩在炊烟缭绕的寂静水乡氤氲中的水彩画,便又一次进入梦境中,平添了几分活气。见到的仍然是昔日的风景和旧人的容颜。乡亲们一个个从田里爬上来,拊掌大笑。在昔日的邻居家里谈笑风生,畅叙旧情,我分明清楚自己是“异乡客”,却也沉浸在不是“客”的情境中。
          这次省作协组织采风,本来我已经回绝了,突然,那个“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情结又一次勾起了我的回乡之情,于是,我又踏上了归途。
          其实我最想看到却又最怕看到的就是那个老屋前前后后如今的风景与人,它是“物是人非”还是“人是物非”呢?
          行前,作家朋友们都说那里的变化肯定很大,旧貌换新颜,无法辨认出昔日旧影,我说,我倒是希望看到旧时的田园和昔日的邻居,因为那是永远镌刻在我的灵魂深处的影像。
          说实话,我又何尝不想祈福它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像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一样,我希望有一个水乡巨变,让栖居在那里的乡亲们过上天堂般的生活;然而,我还是恐惧变化搅碎了我的梦境,将我的灵魂底片彻底销毁,让我无法在“梦里的客”和“现实的主”的时空之间进行精神的游弋。
          我的老屋还在!虽然已经被邻人翻盖围成了三间瓦屋且带灶间的小院,但是格局却一点没变,屋后的小河仍在,水码头遗址尚在,只不过是捆绑成的柳树棍换成了水泥墩,我依稀又听到了半个世纪前人们在河边的对话,行船者与岸边挑水浆衣、淘米洗菜的姑娘少妇的嬉闹。
          如今一切都归于寂静,只听得一两声不知是喜鹊还是老鸦的鸣叫,河面上已经没了行船,只有浮萍在微风中晃动。
          这些景象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梭罗的话,文明改善了人类的房屋,但并没有同时改善居住在房子里的人。我相信这一点。对于人类这一整体的改善,我也许不再抱有信心。但明天并不是世界末日,每一代都是重新开始的,就个体来说,都是可以趋于完善和完美的。
          然而,我们这些曾经住在这种老屋里的人又会对世界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我在梦境与现实的“主”与“客”之间彷徨独彷徨,徘徊独徘徊。
          我很想像作家苇岸那样:“我有意光着脚,踩在松软、湿润、略带凉意的土壤上,我感觉我已与大地融为一体。”这虽然带有罗曼蒂克式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是,我却不能,我们这一代曾经生活在这片泥土里的人,终究都回不去了。
          历史不再给我机会,我只能定格在“梦里不知身是客”的虚无缥缈中。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梦中异乡影像时,采用整句对举的形式,为读者描摹了异乡在“我”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充沛的感染力。
    B.文中引用梭罗的话,表明了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性,接着又说“也许不再抱有信心”,暗含对乡亲们放弃精神家园建设的失望之意。
    C.文中“我”将曾经的知青岁月比作“木乃伊”,是因为“我”已经将那段岁月永远地保存起来,牢牢地植入在自己的灵魂深处,形象而准确。
    D.文章对现实中的水乡的景象描写着笔不多,但勾勒出一种朦胧而有诗意、恬静而有情趣的生活美,进一步衬托出水乡是“我”灵魂的栖息地。
    (2)文章详写了“我”参与省作协组织采风时回老屋的情景,请结合文章分析这次回老屋时“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最后一段,为什么说“只能定格在‘梦里不知身是客’的虚无缥缈中”?请结合全文分析。

    组卷:9引用:5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如果你喜欢喝茶,那么应该会注意到:当泡好的茶晾凉之后,①          。早在1994年,两位化学家迈克尔和德格拉提乌斯就注意到了“茶膜现象”,他们通过精密仪器分析发现,茶膜是空气、茶多酚和碳酸钙离子在茶水表面相互作用形成的难溶的碳酸盐和氢氧化物的微小颗粒附在有机物表面形成的薄膜。
          茶膜有时能看到,有时又看不到。两位化学家发现,②          ,就不会有茶膜出现。这就说明泡茶用的水中的某些成分是形成茶膜的关键因素。实验室的蒸馏水和普通自来水最大的差别,就是自来水中会含有钙镁等离子,钙离子越多,就越容易形成荼膜。也就是说,③          ,越容易形成茶膜。机灵的小伙伴一定会想到,根据茶膜的多少,就可以检测家里饮用水的硬度了!
          除了水的硬度会影响茶膜的形成外,还有其他什么因素呢?两位化学家为了避免让茶水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他们在氨气环境中泡茶,发现在这种环境中泡的茶,很难观察到茶膜。所以,只有在有氧气的环境中才会形成茶膜,茶膜的形成说明必然发生了氧化反应。
    (1)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茶膜现象”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黄河近两千年的“表现”令人大吃一惊。
    B.假期前7日全国电影票房近37亿元,创国庆“黄金周”票房新纪录。
    C.关于文学作品的多义性,《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
    D.一般地讲,殴打的事情渐渐地少了,可是这种“幸福”只局限在外头工人身上。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5引用:9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丰子恺在做学生时,曾被李叔同安排管理学校小花园。他观察秋菊,黄的、白的、红的,觉得好看,就联想到屈原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更加喜爱菊花。秋风吹过,看到菊花倒了几株,顿觉伤情,便一一扶正。后来,半子恺成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开辟者和奠基人。
          审美能力是指人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却忽视审美能力的养成,甚至认为审美能力的有无是无关紧要的,请结合丰子恺的成长经历和新时代对新青年的要求,谈谈你对审美能力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8引用:5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