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北省张家口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5/9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反映出的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长短,是古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和总结的结果,对农业耕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如何不违农时,如何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两千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二十四节气是科学的,在中华民族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直到今天,它仍在指导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及气象研究。
在农耕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农耕生产节奏与大自然节律是同步的。所谓大自然节律,就是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所谓农耕生产节奏,就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二十四节气标示的气候变化,迄今仍是中国人和自然之间漫长的农耕关系的续演,其中的传承意义深远而厚重。
“二十四节气”具有不容磨灭的文化价值。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鲜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所以,“二十四节气”所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对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还有人类应该敬畏自然、亲近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积极态度,这种文化价值是永远也无法磨灭的。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对于当代的中国人,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因为,它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自然认知的独特性、适应自然的实践活动之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
(摘编自谭汝为《“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材料二:
立夏过后,小满翩翩而至。小满是一个蕴含了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节气。《说文解字》将“满”字释为“盈满”,有“充满”“饱和”“足够”之意。“小满”、顾名思义,有着“满而不足”“满而不盈”的含义,物盛则衰,物极必反,是古人对天道的理解,也是训诫后代的哲学。《红楼梦》十三回里,秦可卿死前给王熙凤托梦曰:“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由此看来小得圆满,才是人生好的境界。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研究”首席专家萧放向记者介绍,“小满”节气名称的由来与农作物的生长态势有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萧放解释说,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同时也是孟夏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农作物小有收获,北方地区的小麦等夏熟作物正是籽粒灌浆饱满、将熟未熟的“小得盈满”之际,所以称之为“小满”。
孟夏四月,新丝行将上市,正是桑事最为繁忙之际,《清嘉录》有记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为了祈祷养蚕有个好收成,蚕妇们都会拜一拜蚕神,供上酒水、鲜果和丰盛的菜肴。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江浙一带丝业发达,往往要演戏酬神,谓之“小满戏”。这戏也是有讲究的,不可语“私”,不可语“死”,既是怕神灵怪罪,也为了给自己讨个祥瑞的兆头。
至今,中原地区还保留着小满日赶集的传统,称为“小满会”。《二十四节气志》中介绍,“小满会”在小满当日或错后一两日,这天的集市热闹喧天,仿佛是庄稼人的“嘉年华”。对于乡村孩童来说,可以在“小满会”的集市中疯跑、闲逛、看热闹,还可以缠着大人买玩具和小吃。火烧、油条、花米团、水煎包、胡辣汤、糖葫芦……那些小吃摊儿,是孩子们关于“小满会”的童年记忆。大人们眼看就要卖力气收麦子了,也正好趁着“小满会”打打牙祭,解解馋。
“小满会”是乡情乡味的大卖场。有种子,有农具,有牲口,也有即将派上用场的消夏用品。规模大一点的“小满会”,还搭戏台,请戏班,可以热热闹闹看大戏。“小满会”也似乎是麦收之际的一次“战前”总动员。割麦子、捆麦子、囤麦子用的木耙、镰刀、篮筐、簸箕、麻绳、卷席纷纷登场。
虽然现今大型收割机陆续取代了传统的麦收农具,“小满会”也逐渐失去了置办农具、备战麦收的功能,但它依然是一方水土的节气习俗。
小满有三候:初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侯麦秋至。
初候苦菜秀,意思是,小满前后正是吃苦菜的时节。二候靡草死,意思是,细软的草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三候麦秋至,初夏是麦子成熟的季节,而秋天是谷物成熟的季节,因此古人也称初夏为麦秋。古人认为,三候有着象征意义。《逸周书•时训解》曰:“苦菜不秀,贤人潜伏;靡草不死,国纵盗贼;小暑不至,是谓阴慝。”意思是,如果苦菜不开花,则贤人潜伏不出;如果靡草不枯死,则国内盗贼泛滥;如果气候不变热,则阴气太凶恶。
古人以五谷为养,且以作物的籽满粒足为满足,于是便将这种心情寄托于节气。因此,小满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种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心态。
麦已小熟,天未大热,此时正是乐享生活“小满足”“小确幸”的好时节。
(摘编自夏瑾《小满:小得圆满人生佳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耕社会中,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生产节奏、人们的生活节奏与大自然节律是同步的。
B.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已无法指导农业生产。
C.古人认为物盛则衰、物极必反,从这个意义上看,小满蕴含了“小得圆满,才是人生好的境界”的哲学智慧。
D.“小满”是依据北方的小麦等夏熟作物在孟夏的第二个节气呈现籽粒灌浆饱满、将熟未熟的状态而得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它引导着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然。
B.民间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体现出了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
C.“初候苦菜秀”具有象征意义,意思是苦菜开花时国内贤臣便可去除奸佞,使国泰民安。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材料二是对材料一的具体阐述。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B.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C.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D.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二十四节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5)结合材料二,分析下面材料中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智慧。
《红楼梦》是一部蕴含了人生智慧的大书,书中人物通过自己的言行尽情展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如焦大,他本是贾府功劳最大、资格最老的奴仆,但他自恃功高,自称“焦大太爷”,在主子安排他深夜驾车时,竟大发脾气,骂安排任务的总管赖二,骂贾蓉、贾珍,甚至一路骂到贾敬,最后被人绑了填了一嘴土和马粪,颜面尽失;而凹晶馆赏月联诗时,史湘云不满足于眼前美景,还想要坐在船上吃酒赏月,林黛玉劝史湘云“事若求全何所乐”,并说不能称心的不只这一人一事,从贾母到王夫人再到宝玉,都各有不能遂心之事,尽显其为人通透。组卷:1引用:1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甥舅俩
李春雷 一千多年前的那天,曾巩三岁,王安石刚满周岁。
彼时,他们还是婴幼儿。几十年后,他们出类拔萃,都成为时代的人杰。一千多年后,大浪淘沙,他们更是成了历史的巨人。
来到抚州,必须拜谒王安石和曾巩。
大师巨匠总是比肩携手。比如宋六大家,四川三人是父子,江西三人则是师生。而两位学生辈的王安石与曾巩,不仅是同乡,是朋友,还是甥舅。
他们不仅是亲戚,更是好朋友。
两家是世交,曾父与王父是同学。王安石得遇欧阳修并受到赏识,缘于曾巩的介绍。而王安石对曾巩的文章,更是倍加推崇,其祖母、父亲、母亲、岳父去世后,皆由曾巩撰写墓志铭。
虽是好朋友,追求与风格,却完全不同。
政治上,王安石胸怀天下,锐意变法,敢吃螃蟹,敢闯禁区,大刀阔斧,舍我其谁;曾巩则属于保守派,身处基层,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一个标准的勤吏。
文学上,也如此。
王安石为了实现政治理想,强调文学的现实功能:“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其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笔如刀锋、字字点穴。最著名的《读孟尝君传》,不足百字,却否定了历朝观点,实属千秋名篇。
曾巩的文风集司马迁,韩愈之长,古雅本正,温厚典雅,章法严谨,无论叙事、议论都冲和平淡、委曲周详,开阔、承转、起伏、回环皆有法度。其代表作有《墨池记》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
对于对方,两人都有着透彻的认识。
王安石比曾巩小两岁,走上仕途却早十几年,政治经验更丰富,观人识才最老辣。他虽然称赏曾文,却又看到了其弱点,遂在早年的赠诗中明言:“借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班与扬。”这两句,简直就是对曾巩人生的预言和定位;不适合官场,却可以成为一个名垂青史的文学家。
而曾巩,在宋神宗召见时,询问王安石的缺点,曾巩直言“吝”,即执拗、小气之意。这个评价,可谓一针见血,后来,人们戏称王安石为“拗相公”,正是“吝”的另解。
他们根本上相同又相通,都是君子。
两人虽是亲戚加朋友,但王安石身为宰执,从未提携曾巩,曾巩身为下属,并未攀附王安石。他们坚持各自的政见,互不妥协。政见不睦,徒说无益,那就不见面、不争吵。许多年里,他们甚至中断了联系,但是从未互相攻击,只是保持沉默。
沉默中,沿着自己的路径,走向各自的高峰。
王安石,委实是一个千年不遇的天才。一介文人,却又通透政治,并主导了中国历史上继商鞅之后的又一次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虽然失败,却为中国政治文明留下了巨大财富。而曾巩在仕途清淡的同时,于文学上追求更高,揣摩玩味,在文本上做到了极致。
他俩和老师欧阳修以及文友三苏一起,高擎古文运动的大旗,提倡散文,反对骈文,力抵萎靡文风,坚持文以明道,使中国散文正本清源、蔚为大观,从而改变了文学史。
就这样,烟云散尽、落日辉煌时,他们又走到了一起。
元丰六年春,曾巩扶母亲灵柩乘船南归,王安石特意迎到江边吊唁。此时,曾巩已病重,到达江宁后便卧床不起。那段日子里,王安石常常探望,执手倾谈。两位老亲戚老朋友,相好如初,就像少年时那样。
不久之后,二人相继谢世。
不要以为去世,一切就结束了。
他们又同样被历史误会。
从南宋至元明清,王安石变法基本被否定,他甚至被视为奸臣。按照传统评价,变法有“急政”或“苛政”之嫌,引起激烈“党争”,导致北宋亡国。有人在评判两宋时,将王安石与秦桧并列:“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复合者,秦桧之罪也。”
转机出现在近代。国人面对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急欲变法而富国强兵,遂开始重新认识王安石。从此,对他的肯定评价才成为主流。
史学家称,王安石变法,是人类思想反抗的文明成果。正是这些成果,才使人类有了摆脱野蛮统治的可能和方向。由此,王安石被称为“千古一相”。
而曾巩,他的文章最初并没有被格外重视,直到明初,文坛才开始将其列入“唐宋八大家”,但排名最后。进入清代,最富影响的桐城派作家群,更注重“义法”,遂将曾文奉为楷模。康熙年间出版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共选录文章316篇,唯一入选超过百篇的作家就是曾巩,计128篇,数量远超其他七人。
经过几百年时光的淘洗,这甥舅俩,都成为历史甄定的巨人。
在他们去世九百多年后,我来到抚州,瞻仰先贤。
那一天,武夷余脉群峰青翠,天上白云悠悠,阳光雪亮,清风香甜,令人想到徐徐流动的历史。
眼前的世界,热烈而生动,似一片澎湃的海洋,如一台无终的大剧,更像一株苍翠的大树,春夏秋冬,青青黄黄。每个人,都是一片树叶或一枚小果,暂时栖居在这株屹立于洪荒的大树上,蓬勃着,摇曳着,梦想着,成熟着……
日月无语,天地有心。
唯有时间,是宇宙间沉默的、永恒的帝王。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十年后、一千多年后,两个时间节点写出了王安石与曾巩不同时期的共同特点,增添了历史厚重感。
B.王安石与曾巩的文章风格完全不同,但王安石总请曾巩为自己去世的亲人写墓志铭,可见王安石的文章不如曾巩。
C.王安石和曾巩虽然政见不睦,二人在许多年里互不妥协,坚持己见,但从未互相攻击,而是保持沉默。
D.文章讲述了王安石和曾巩不同的人生经历,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历史甄定的巨人”是对二人的高度评价。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对比手法叙述王安石和曾巩在政治和文学上不同的追求与风格,意在突出二人在不同领域的高下。
B.文章第四段点明曾、王二人的关系,不仅照应标题,也为后文两相对照来写两人的经历、品性、追求等内容做铺垫。
C.本文取材时间跨度大,范围广,突显了“形散”的特点:同时,聚焦于对二人的赞美与崇敬,体现了“神聚”的特点。
D.本文思路清晰,“追求与风格却完全不同”“都是君子”“同样被历史误会”等显示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3)文章以“唯有时间,是宇宙间沉默的、永恒的帝王”一句作结,产生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4)作家梁衡提出散文美的“三层次”理论,第一层是描写叙述之美,即写景、状物、述事、传播信息等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请结合本文对此加以简要分析。组卷:14引用:6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天文望远镜的设计领域,始终存在着一个“鱼和熊掌无法兼得”的问题,这就是大口径与大视场的矛盾,简单地说,① 。位于河北兴隆县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又被称为郭守敬望远镜,成功解决了天文望远镜看远与看广的矛盾问题。LAMOST在5度视场、直径为1.79米的焦面上放置4000根光纤,可以同时获得4000个天体的光谱,成为目前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
LAMOST最核心的关键技术是主动光学技术,所谓主动光学,就是主动改变镜片形状,克服由于重力、温度和风力造成的镜面本身形变对成像带来的影响,使成像更加清晰。但是② ,所以LAMOST的MA和MB主镜分别由24块和37块六边形的小镜子拼接而成,以便于精确微调。研发团队在每一块镜片的后面设计安装了促动器,这些促动器的作用除了承载镜面的重量外,更重要的是③ 。主动光学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的算法对小镜片实现千分之一毫米级的实时调整,使小镜子可以根据观测需求变形,并使各个小镜子共焦,上千个促动器实时控制组成MA的各个小镜子,以便达到要求的形状,让成像更加清晰。
(1)下列各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线部分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小学生都知道“山清水秀”不能写作“山清水秀”,但对其原因往往解释得不够清楚,这就显示出了对文字追根溯源的必要性。
B.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光明网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当作“思想充电宝”,搭建专属学习场景,创新理论传播。
C.西藏林芝被誉为“西藏江南”,它充分利用自身森林茂密、林下资源丰富的优势,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
D.在春分过后,许多地方进入农耕时节。有诗云:“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组卷:2引用:1难度:0.6
四、作文(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晚清名臣张之洞平生有三不争——不与俗人争利,不与文人争名,不与无谓人争气。
材料二:毕加索,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他9岁时画出了第一幅油画,未满14岁就开了个人画展,一生画法多样、风格迭变。他在60岁时还学习版画,70岁学习陶工……在事业和艺术上,他从未放弃“争”。
材料三:“神州”和“万家乐”是旗鼓相当的两家大型热水器生产厂家。“神州”的广告语为“款款神州,万家追求”,而“万家乐”的广告语为“万家乐崛起于神州”。他们各自的广告语中都包含了对方的产品品牌。后来两种热水器迅速走进千家万户,为两家企业带来丰厚利润。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作文,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1引用:5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