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漳州三中高二(下)质检语文试卷(3月份)

发布:2024/12/26 9:30:3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有重视“古”的倾向。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画贵在“仿”,书重在“临”,篆刻以秦汉印为最高法式,园林以古法为尚,等等,这是重视传统的思想在艺术中的投射。
    “古”,当然与时间有关。但是,传统艺术观念中“古”的内涵很复杂,人们所说的“高古”“古朴”“古雅”“古澹”“简古”“浑古”“古拙”“苍古”“醇古”“荒古”“古秀”等概念,都不是“复古”可以概括的,不能仅从回归传统、重视古法上来理解“古”的追求。
          实际上从时间角度看,传统艺术追求的“古”,有两种不同的内涵:
          一是时间性的,古是与今相对的概念,过去的历史,历史中显现的权威话语,由权威话语所形成的“法门”——古法,成为当下创造的范本。这种“古”——时间、历史所构成的无形存在,如同艺术家脚下的大地,是创造的基础,也是价值意义的显现。
          二是非时间性的。古不是与今相对的过去,而是超越古今所彰显的人的真实生命感觉。它重在透过变化的表相,去追踪时间流动背后不变的内涵,发现人生命存在的意义。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今人心中有,古人心中也有,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年年岁岁花相似,天地人伦中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如石涛所说,艺术创造是“一洗古今为快”——挣脱“古今”缠绕,追求生命里永不凋谢的春花。
          千余年来中国艺术观念中追求的“古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的是这超越时间、归复真性的创造精神。尤其在文人艺术中,这种倾向则更为明显。古意,如同俗语中所说的“古道热肠”,正因为“人心不古”——丢弃了它的本然性存在意义,背离了真性,所以需要这种温热的“古意”。古意,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本初之意、朴素之意,它是创造的源泉。
          传统艺术中与“古”相关诸概念,大多与这种非时间的古意有关。如古澹,强调以淡然本真之怀面世,克制人追求目的性的冲动。古朴,形容一种朴实自然的格调。浑古,强调超越知识分别的无时间境界。高古,一种与永恒同在的非时空境界。古秀,强调朴实本真中的活泼,等等。
          在千余年来艺术观念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古意”并非截然分别,而是彼此相关。时间性古意,往往又是达至非时间古意的前提,甚至是必要前提。艺术家是在时间性“古意”之外去追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永恒“古”意。以时间性的“古”为媒,发现时间之外的本初之“古”,是“古外求古”。
          古外求古,前一个“古”是时间性的,是导入后一个“古”——非时间超越境界的前提。引入这个与“今”相对的他者,是为粉碎人们对“今”的执着,这是一种必要的否定力量。
          作为他者的时间之“古”,如一团迷雾裹挟着人,一般人就活在这阴影下,将其当作现实存在的庇护,任由他吞噬自己不多的生命资源。然而偏有些“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的人,窘迫的存在令其窒息,不得不起一种左冲右突的欲望,刺激反作用因素的产生,他们越有遁出时间罗网(历史、知识)的愿望,越是感到“时间性古意”如冰山在前阻隔,正是在这否定性力量牵引下,将他们托出时间之表,飘向自己的天空之城。
          但这否定性力量,绝不是人们所要到达的彼岸,不是要回到“他者”的怀抱,告别当下的权威,去呼应另外一种权威,那是贵古贱今;更不是放弃自己当下的生命权力,将自己变成千年万年前存在的拥趸。由今到古,由古到“本”,人们要通过这一与俗流不同的“他者”的反差,唤醒沉埋心中的本初生命情怀。
    (摘编自朱良志《说中国艺术中的“古意”》)
    材料二:
          刘勰说:“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学如此,绘画也一样。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道出了中国画历久弥新的奥秘。中国文学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的变化发展,绘画亦有“荆关”“董巨”“元四家”和“明四家”“清四僧”等不同审美风貌的演变。
          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是艺术特色或美学思想的嬗变,每一次新变,都会出现新的里程碑,但没有什么难以继续发展的顶峰。因此,我们不能说元代的山水画就低宋代一筹。“环肥燕瘦”各美其美,谁也取代不了谁。
          但是,明清以降,山水画界总体成就让人感觉不如宋元。何也?一言以蔽之,就是在发展上走偏了路。这条偏路就是“极端崇古”而失去了自己的面目。
          这一派代表人物大都信奉董其昌的绘画宗旨,致力于崇古摹古,尤其是对“元四家”的崇拜,可谓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他们大多重笔墨,把古人的丘壑搬前移后,力图达到一种元人早已达到的审美境界。对这种僵化的局面,虽有石涛的大声疾呼,但终究没有大的改变。
          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能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对于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是发展创新的重要前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论道:“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上古之画,迹简意淡而雅正,顾、陆之流是也;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工之迹是也。”他把上古、中古、近代和今人之画进行对比,彰显了他崇古、师古的观点。“古意既亏,百病横生”,赵孟頫认为愈古的作品愈雅正淳厚,应是当代艺术创作的航标,正所谓“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忽视古之雅正纯朴,往往会让艺术走向流俗浅薄。
    (摘编自周宗亚《中国画的古意》)(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归传统,重视古法也属于传统艺术观念中的“古”的内涵。
    B.时间性的“古”是当下创作的范本,是显现其意义价值的。
    C.非时间性的“古”是重在超越时间变化彰显真实生命感觉。
    D.明清以来山水画的代表人物崇古摹古的局面始终未有改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时间性和非时间性两方面来说明传统艺术追求中“古”的内涵。
    B.“一团迷雾裹挟”和“冰山在前阻隔”都是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帮助论证。
    C.明清山水派对“元四家”的崇拜,是中国绘画史上极端崇古的具体表现。
    D.引用“古意既亏,百病横生”,旨在强调当代文艺创作应注重发展创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能体现追求“非时间性古意”的一项是
     

    A.抖落“合法性”攀附,将人从知识表象中、历史丛林里、功利追逐处拯救出来。
    B.从历经延传而存留的斑驳陆离的器物、顽石中证明它们的年代久远,来历不凡。
    C.艺术家们在古趣的游历中,追求人生命所依托的东西和当下的真实生命感觉.
    D.诗人在星河灿烂的历史星空中怀古,在与古人的共情中,唤醒常被忘却的本真。
    (4)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当代艺术创作应如何对待古代传统艺术。

    组卷:5引用:3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53分)(一)文言基础知识

  • 2.下列选项中,每句都含有古今异义现象的是(  )

    组卷:2引用:2难度:0.5
  •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23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在乡村振兴第一线,在美丽中国建设最基层,在社会服务各领域……亿万人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断创造新业绩,贡献新力量,彰显新风采。
          进入新时代,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向着更加宏伟的目标迈进,人人都是见证者,人人也都是创造者。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在追梦圆梦的道路上,有哪些难忘的故事和经历?如何做好本职工作,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如何把握人生出彩的机会,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
          即日起,《人民日报》(甲)栏目面向广大读者开展“(乙)”主题征文活动,欢迎各行各业、各个年龄的你结合自身经历,分享精彩的人生故事,书写时代的使命担当,共创共享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1)下列选项中,作为栏目名和主题名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甲:美丽中国美好人生 乙:幸福追梦人
    B.甲:幸福追梦人 乙:美丽中国美好人生
    C.甲:中国道路中国梦 乙:强国复兴有我
    D.甲:强国复兴有我 乙:中国道路中国梦
    (2)请为语段补写恰当的结尾、使征稿启事信息完备。要求包含以下材料,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90字。
    材料:
    rmrbpl@163.jye.ai  夹叙夹议  稿费  姓名  栏目名  电话  1500字左右 地址 感谢 邮编  期待

    组卷:15引用:5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热播电视剧《人世间》谈及孝道分两种:养口体和养心智。伺候父母,照顾衣食住行是养口体;远走高飞有所成就,让父母以此为荣是养心智。弘扬传统孝道,亦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但传统孝道中也不免有如“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的“愚孝”之嫌。
          以上关于“孝”的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