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西藏林芝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0 10:30:2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
1.(2019•黄山高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人们在学习中能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大体而言,阅读模式有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两种。研究型阅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疑问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对经典的作品与权威人士的著作就更是如此。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读者面对所有著作应该持有的态度。疑问式的阅读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不外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具有质疑的眼光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问题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提出的问题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将它存起来,等遇到坚实的证据时再解决。脑子中有一批问题储存着,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
二是对比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要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读者就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定的知识谱系。但是这种阅读习惯也容易形成盲从的缺陷。其实我们认识事物,经常都是在对比中进行的,研究型阅读也是如此。例如对比东晋的郭象、支遁与林希逸对《庄子•逍遥游》中“逍遥”的解释,我们就会发现支遁的解释比较接近庄子的本意,而郭象与林希逸的解释则深受魏晋玄学与宋代理学的影响。一般来说,在阅读这类经典性的古籍时,研究者很少只读一种本子,而是选择几种重要的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以便进行对比,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是联想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将知识归纳成要点,然后努力将其纳入自己的头脑中。至于它们之间究竟有何联系与同异,一般是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一个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读书时不仅会常常想到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会常常想到自己目前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经常进行这种联想式的阅读,就会有效地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尽管联想式的阅读不大可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先天因素,但人们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的先天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相互结合,互为补充,人们需要弄清哪些领域需要研究型阅读,哪些领域又需要知识型阅读,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摘编自左东岭《从知识型阅读到研究型阅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会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
B.人们只有精选阅读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说法加以记忆,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知识。
C.研究型阅读中,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对阅读对象持怀疑态度,具备质疑的眼光。
D.研究型阅读不用归纳知识点,它关注的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点与异同,目的性较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为引导人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着重论述了研究型阅读的三种主要方式。
B.文章以郭象等人对“逍遥”的解释为例,旨在证明学术观点易受时代思潮影响。
C.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突出了研究型阅读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D.文章在论述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差别的基础上,强调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提出问题对学术研究非常重要,它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一个人一旦有了质疑能力就能在学术上取得进展。
B.一个人经常性地进行联想式阅读训练,会有效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因而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C.研究者在阅读经典性古籍时,往往会选择几种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对比,一定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D.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之间是互补的关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二者缺一不可。组卷:28引用:10难度:0.8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定气法”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中国古人问天的智慧:读懂“二十四节气”》)材料二:
公元前1200年的殷朝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四方风”--四个方向的风,它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这表明,在该时期,“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已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的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西汉武帝时期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方法。
自1645年清朝《时宪历》开始,“二十四节气”采用定气法计算。“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所到达的位置。现代“二十四节气”沿用定气法,具体节气时间由专家测算。以紫金山天文台颁发的《天文年历》为准。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历史溯源》)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客观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是我国物侯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我国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今天,现代养生更看重节气,如“三月八,吃椿芽儿”,又如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等。
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和相关活动有着凝聚族群、和谐天人关系的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的作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传唱的二十四节气歌每一句含有六个节气,其中第三句“秋处露秋寒霜降”指的节气依次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B.“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后来能够逐步被全国各地采用,被多民族共享,是因为它被当作了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C.三千多年前的殷朝时期,我国古人的甲骨文就明确记载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这表明,当时“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D.虽然当前“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人们在日常养生保健方面更重视季节的更替和物候、气候的变化情况。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被外国人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因为它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B.从殷朝时期的甲骨文的“四方风”,到从清朝《时宪历》开始并沿用至今的“定气法”止,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二十四节气”一步步得到完善。
C.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已经出现了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气的名称,而这八个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D.“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总结出来的,它在指导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
(3)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组卷:10引用:10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少年眼
沈念 ①父亲说,岛很大,四面环水,通往岛上的路是乘船。
②船,那是一条多大的船,能迎风破浪吗?浪花飞溅到船头,打在甲板上,碎成一颗颗发亮的珠子,滚来滚去。少年如此一想就来劲了。他在山里生,山里长,对父亲描述的这片大水有着天生的好奇。
③夜船开的时间不短了,仍然是在一团墨黑中行进,船尾驾驶舱挂着一盏汽油灯,光亮如豆,随时要被风吹灭的样子。距离的遥远让少年心里摇荡着焦躁,像远处听得到的水声,水声摇曳多姿,引人联想,可看不见。
④动身前夜,父亲在家里边整理行李边跟少年说话。他说:“到了初冬时节,岛上的芦苇花絮随风飘扬,种子落地来年春发,算是靠天种靠天收。”父亲很熟悉那里,每年到芦苇收割的秋冬时节,父亲都要跟村里人一道,在湖洲驻扎三个月。这三个月,天作被盖地当床,芦苇割完了才回家过年。
⑤“天种天收?”
⑥“嗯,都不用人打理的,自生自灭,就像山上的草。”父亲说,“后来有了造纸机器,芦苇的纤维含量高,就成了造纸的原料。于是有人承包苇场,雇了壮年劳力,像农民种田一样,开沟滤水,看土施肥,化学除草治虫,人工护青保苗,湖洲滩地上的芦苇也越来越多。”
⑦那些日子,芦苇就跟着少年走走停停。他向家乡的小伙伴绘声绘色地说起芦苇荡,那是比大山有着更多乐趣和奥秘的地方。
⑧时间在寒风之夜过得很慢,寒意越来越浓,父亲的喊声,敲醒恍恍惚惚的少年。他抬头张望,这是个什么模样的地方。汽油灯照亮一片模糊的陆地,少年跳下船,踩在一片松软的苇梗上,苇梗下是更松软的淤泥。
⑨把家安在这个陌生的岛上,父亲要盖个什么样的房子呢?少年困意全无,兴奋起来。父亲从行李袋中找出刃口发亮的弯刀,走到附近的芦苇丛中,转眼功夫割倒一片。在父亲的指导下,少年帮着用细麻绳把芦苇结实地打成一捆一捆。父亲说,这是新家的大梁,这是新家的柱子。打好地基,他又像变戏法似地从行李袋中翻出折叠整齐的旧尼龙帆布,摊开在地,风贴着地面吹鼓起帆布,父亲顺势一抖,转眼之间帆布就盖成了一间芦苇棚屋。支棚、架床、开窗、开门,这种快捷简易的造房术,让少年对父亲钦佩不已。他听从父亲的吩咐,搬上几捆芦苇压住墙角,这样帆布不会随风刮掀。父亲又在卧室里搭了两张芦苇床,又新盖了一个屋棚当厨房,然后把带来的家当一件件摆好,还用芦苇编了两把方凳,一张餐桌。这一切都是在少年睡着以后完成的。
⑩少年醒来的时候,新家被一团明晃晃的天光包裹着,好像这棚屋原本就是一个发光体,向岛上、湖上、天空绽放无尽的光芒。芦苇制作的几样桌椅,散发着植物刚离开大地的清香。掀开帆布门,白得耀眼的光迎面扑来。眼前岛上的景象把少年震惊了。
⑪铺天盖地、茎秆高挺的芦苇,顶着沉甸甸的穗头,随风摆动枝叶,向远方致意。从未见过这么多的芦苇聚集在一起,举手投足,像严格训练的战士。风刮过来,芦苇抱团对峙,站成铜墙铁壁。又终于抵挡不住一波波的猛烈吹袭,芦苇向着同一个方向低头、弯腰,瞬间就要折覆在地。与见过的水稻相比,这些芦苇就是超级巨人,高大、粗壮、招摇,少年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小不点,在这荒岛之上无比孤独、渺小。
⑫少年看到远处芦苇垛惊飞几只白色水鸟,打开翅膀,线条般的身影,越飞越远。他一个激灵,跟着白色鸟飞去的方向,钻进了芦苇深处。秋冬季节的芦苇荡,湖水退去,南来北往的白鹭喜欢在此嬉戏觅食,麋鹿三五一群藏匿其间。修长而饱满的灰白色苇穗,像一支支画笔,日沐金光,夜吸银露,饱蘸天地间的风霜雨雪,在湖洲上涂鸦出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挺拔的苇秆,如长剑飘舞的苇叶,被少年的身体碰出哗哗啦啦的响动。他也被芦苇的坚韧撞得摇摇晃晃,像海洋般的苇浪一下就吞没了少年瘦小的身影。
⑬在山里,少年和小伙伴掏鸟窝是把好手。在这里,要是能寻到一只水鸟,就不会再感到孤独了。少年低头搜寻有没有完整的鸟蛋时,听到隐隐约约传来呼唤自己名字的声音,那是父亲在叫他。他环顾四周,呼喊声像是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这差点让他迷失,找不到回家的路。少年认真辨认了回去的路,像个侦探一样,察看了脚印,还判断了一下东南西北。但走出芦苇荡的路似乎没有尽头,他莫名地紧张起来。他想起父亲从小就告诫过的,凡事遇阻先不要慌乱,冷静下来再想对策。他很快又辨清了几只自己来时的脚印。
⑭清晰的脚印。斜斜浅浅的。少年把脚放进一个,大小刚好,心里悬空的石头在小脚印里稳稳落下。父亲呼唤的声音又飞来了,近在耳畔。
⑮少年如释重负地露出笑容,向家跑去。他的心中开始藏着一个秘密,他并不打算把这次短暂的出行告诉父亲。
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秘密。少年无端地笑起来,小脸白里透红,像树上自然成熟、绽裂的石榴。
(1)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芦苇是造纸的原料,父亲抓住了这个商机独自来收割,这是父亲来到岛上的缘由。
B.父亲带少年来到小岛,是想让少年和他一起收割芦苇,补贴家用。
C.少年看芦苇注重乐趣和情趣,带有审美的视角。
D.少年整日在岛上闲逛却不干活,总是要父亲呼唤了才会回来。
(2)对第⑨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表现出父亲在艰苦的打工生活中保持着对生活的郑重感,体现了底层打工者的尊严感。
B.父子俩造出了五脏俱全、真正的房子,说明父亲是个能工巧匠。
C.“地基”“墙角”“厨房”都是少年视角,体现出少年看待生活的趣味性和幽默感。
D.写出了父子俩面对生活的积极与乐观。
(3)对文章中少年的形象变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一开始,少年面对大山以外的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向往和兴奋。
B.到达岛上之后,少年面对岛上铺天盖地的芦苇丛,心中感受非常复杂:有面对大自然的震惊,也有远离大山来到陌生之地的孤独以及面对宏阔自然感到自身的渺小。
C.少年独自探索芦苇丛的时候,迷失了方向,依靠父亲告诫过他的话走出了芦苇荡,这个情节的设置是为了体现父亲对少年的影响很大。
D.少年有了自己的秘密,意味着心灵的成长,少年的形象逐渐丰富起来。组卷:5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2(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野骆驼是隐秘的世外隐居者。它们的外套跟沙漠混在一起,它们自由自在,神出鬼没。它们在浩瀚的腾格里沙漠游荡,裹着风沙奔跑。它们不会冬眠,① ,就那么不知疲倦地朝着目标坚定前行。你要问,一群穿越整个腾格里沙漠的野骆驼知道些什么?那要告诉你,② 。它们能找到沙漠植物、水源和栖身的沙湾。
你以为它们只挑鲜嫩青草吃吗?错啦。我亲眼看见过野骆驼吃又老又硬的沙枣树叶子,还有满身是刺的大蓟。它的舌头卷住大蓟,连刺吞下去,眼神看起来还挺愉快。野骆驼的饥饿感只对某些沙生植物存在,这是它和沙漠的一个古老誓约,不能违背。它们是孤独的,远离尘嚣。③ ?才不呢。它们在沙漠里游荡,快活着呢。野骆驼是浪漫主义者,遵循它们的原则,只吃祖先留给它们的植物,管它有刺没刺。倘在干旱季节,野骆驼会去哪里呢?没有人知道,只有它们自己知道。它们循着祖先留下的密码,隐秘地出没。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下列各项,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B.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D.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组卷:3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11月11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争做数一数二的保安员”评选会中,保安小哥许文龙单词量达到一万五,能用英文与留学生对话;焦森则自学Python编程,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过去20年,北大保安队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有很多考取到了大专或本科学历,有的甚至考上了研究生,有的毕业后当上了大学老师。他们大都来自底层,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奋,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最终实现“逆袭”。
材料二:从今年5月1日开始,四川大学先后清退了300多名研究生,在最近更是一次性清退28名研究生。从学校的回应中得知,清退的这些研究生都是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学业的学生。最夸张的是,有位2002年的研究生,到今年都18个年头了,依旧没有毕业。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启发?作为即将参加高考进入大学的高中生,你对于大学生活和自己的未来有怎样的规划?请从理想的高校、父母、高中师长三方中选择其中一方,给他们写一封信,阐明自己的规划。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2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