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7/5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提到戏曲,大家会联想到京剧、豫剧、昆曲、越剧、八角鼓、黄梅戏等种类,也会对一些经典旋律耳熟能详,口口相传。如今,国家对戏曲文化越来越重视,人民对戏曲的认知也日益深刻。戏曲艺术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体现在新时代的人民生活之中,又在人民生活中持续发展和振兴。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理应让传统戏曲持续释放当代价值,用戏曲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用戏曲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戏曲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征之一就是其极强的地域性,如河南梆子、山西二人台、扶余八角鼓、江苏扬剧等。全国各地源远流长的戏曲种类,符合其发源地的地理风貌、人文习俗、语言习惯和民族特征,因此能够在地方及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性影响。中国戏曲种类繁多,丰富的音乐素材,使得戏曲成为各地人民表达情感、活跃生活的重要工具。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等都彰显了当下文艺为人民的重要性。作为民族文化之一的戏曲必须牢牢将“人民性”置于核心地位,且将其作为重要方向。戏曲与人民的关系表现在方方面面,戏曲由人民创造,受人民认同,承人民发扬,为人民喜爱。反过来,人民生活又被戏曲丰富、追踪和调味,可以说,戏曲在人民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记忆和艺术形象。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戏曲这一文化精粹经历了一系列历史的沉淀,仍能在流动的时空中发展至今,足以说明本民族对戏曲文化价值与历史生命力的肯定。我国对文化自信、历史自信的重视,成为推动戏曲向前发展的有力保障。如果说文化自信扩大了戏曲发展的高度,那么历史自信则拓宽了戏曲传承的广度。
振兴中国传统戏曲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策略。新时代背景下,戏曲的发展要与时代同步,创造与时代主题、时代内容和时代精神相符的戏曲新面貌,在戏曲作品中精准表达“中国精神”,从而激发全民族的文化活力,努力做到“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主题上,要不断随着社会热点进行更新;在表演上,要配合现代审美的变化去创造新的舞台;在传播中,要利用好现代技术,打破旧的边界,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在思想上,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有温度、深度和高度的艺术作品。只有具备时代特征的戏曲才能在时代中前行,才能不断丰富人民的生活,激发奋进的力量。
当下,许多文艺作品都乐于在其中融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沉浸式戏曲研学文化节目《拿手好戏》,每一期都会展示不同的戏曲作品,并细致讲述作品的历史背景、音乐特色以及表演方式等。这档节目将传承了近千年的戏曲艺术再演绎、再表达,同时将戏曲这一中国文化瑰宝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人民大众面前。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融汇,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之美的理想路径,很多流行歌手尝试将戏曲音乐以流行音乐的方式呈现出来,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对话的状态。比如在音乐综艺节目《我们的歌》中,两位歌手合作演唱《武家坡》,让人们在现代舞台上看到京剧,感受扑面而来的京韵。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符合新时代背景下人民对文艺样式的向往与期待,以人民喜闻乐见、具有广泛性参与性的方式推广、传播开来,满足当代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要,活跃了新时代的人民生活。
戏曲的文化价值来源于人民,体现在生活。当传统戏曲持续释放当代价值时,它便能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尚建、金士友《让传统戏曲持续释放当代价值》) 材料二:
近年来,不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成为文艺创作的新风尚。从以《千里江山图》为创意起点的舞剧《只此青绿》到以唐俑为灵感创作的节目《唐宫夜宴》,从文创热、汉服热到传统生活美学的讨论•…可以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多方位、多层次的。这些成果正在滋养着当代文艺创作。
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创意和技术的融入。因而,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艺术创作,不是对古典艺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是融入当代文化视野和审美理念的一种艺术创造,其形态和意蕴既是古典的又是时尚的,彰显的是当代人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表达力。比如,借助良好的创意和数字化技术支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戏曲研学创演节目《拿手好戏》,以沉浸式体验为主,设计闯关谜题,锤炼学员们的唱念做打与手眼身法功夫,开播以来受到观众好评。这个节目正是通过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通过唯美的视效,展现传统戏曲的隽永魅力。沉浸式体验、影视化呈现、时尚化表达,使大众对戏曲有了深刻的认知和真切的感悟。引发观众感慨“美哉”的,是历史情怀,是中华传统美德与价值观念,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密码。
(摘编自范玉刚《传统文化应有当代表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背景下,用戏曲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用戏曲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才能让戏曲艺术在人民生活中持续发展和振兴。
B.戏曲由人民创造,受人民认同,承人民发扬,为人民喜爱,戏曲又丰富和改变了人民生活,充分说明戏曲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
C.戏曲经历了一系列历史的沉淀,仍能在流动的时空中发展至今,既体现出国家对文化自信、历史自信的重视,也说明了戏曲的文化价值。
D.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艺术创作,从形态和意蕴方面都要有创新,沉浸式体验、影视化呈现、时尚化表达等都是有效的艺术创造方式。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与戏曲发源地的地理风貌、人文习俗、语言习惯和民族特征等地区因素相关。
B.材料一从“主题”“表演”“传播”“思想”四个方面阐明中国戏曲应该具备的时代特征,必须四者同时具备才能持续释放当代价值。
C.两位歌手合作演唱《武家坡》,将戏曲音乐以流行音乐的方式呈现,既能让人民参与到创作中,又满足人民对文艺样式的向往和追求。
D.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从戏曲的地域性、人民性、时代性、相融性等方面论述,结构清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的一项是
A.一首带有京剧元素的流行歌曲《探窗》火遍了全网,不仅歌词带有浓浓的古诗词韵味,曲调更融合了京剧唱腔,加入了戏曲的表演程式。
B.淮安西游主题乐园用全息魔幻、实景演绎等,将花果山、高老庄、雷音寺等场景用新技术多维度呈现,为《西游记》植入现代科技灵魂。
C.《白蛇传•情》运用现代电影技术及艺术手段,保留粤剧“唱念做打”的精髓,辅以灵动的仙侠水墨风画面,为观众带来全新视听感受。
D.江淮民俗博物馆以“农耕物件、农耕记忆”为展览主题,在两个极具现代建筑风格的展厅展出生活用品、农耕器具,引发许多参观者的共鸣。
(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戏曲节目《拿手好戏》,请分析其不同作用。
(5)中国传统戏曲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组卷:0引用:1难度:0.7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叁见影
聂鑫森 在叉子巷,最让人作仰的是叁见影。他从教四十年来,教过小学、中学的语文,桃李门墙,惠人多多。
叉子巷的巷口连着车水马龙的平政街,巷道的中部,很奇怪地分出两股,形同一个倒写的“丫”字,又像乡下叉草把子的木叉子。两条巷尾都通向风景秀美的雨湖风景区。巷中人家有五十来户,很热闹。
叁见影眼下在雨湖中学教高中语文。从家里出巷尾,沿湖边大道往右走,过香花园剧院,过周家山,到学校的后门,也就五六百米的样子。他可以三顿饭都在家里吃,夫人是街道工厂的会计,早退休了;儿子一家都在外地,不用他操心。他的早餐离不开一碗热热的豆腐脑,不放糖,加一勺辣子酱,再吃几个小笼汤包。豆腐脑是巷中谭家作坊做的,每天早上,谭家的独生子谭宏志都执意送上门来,一大碗才两块钱。
在双休日,谭宏志忙完活计,喜欢去叁家坐一坐,和老师说说话。
叁家有个小院子,靠里边是一栋二层的青瓦白墙小楼。院坪里不种花不种草,错落放置着几个圈石墩当凳子。不可理解的是,院坪正中央立着一根两丈高的石旗杆,不过杆端空无一物。
“叁老师,你学问那么大,只当中学老师,不遗憾吗?”
“我虽不能像孔子那样,门下有‘贤人七十二,弟子三千’,但都是教书育人,我很满足。宏志,你虽说没读过大学,可有一门家传的好手艺,不比谁差。”
谭宏志叹了口气说:“我和爹忙来忙去,也就是个小作坊主。”
“你年轻,还喜欢动脑筋,可以拓展经营范围呀,把事业搞大,将来成为一个大企业家。不着急,慢慢来,低调做人,扎实做事。”
谭宏志望着石旗杆,忽然问:“巷中人都不理解,你为什么要立这么一根石杆子?”
叁见影说:“就为有太阳的日子,早、中、晚看它的影子。”
谭宏志惊大了一双眼睛。
“我爹也是教书的,这是他当年立的石杆子,为的是诫勉自己。其一,身正不怕影子斜,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其二,不为早、晚的影子长而自认为了不起,不为中午的影子短而心卑气怯,做人也要如此。我的姓名为叁见影,就是这个意思。”
“谢谢老师教导!”
猪年的“三九”隆冬,少雪多雨。其间,叁见影每天悠闲地在家里读书,或者应报刊之约,写一些鉴赏古典诗词的文章。
谭宏志兴冲冲叩门来访。“叁老师,我爹终于开窍了,除搞豆腐作坊外,准备再开一家专营豆腐菜的饭店,只为做出各色菜肴。我专门去拜师学艺了,还聘请了掌厨的大师傅和员工。”
“这个思路很新鲜、很特别。店铺选在何处?”
“就在平政街,正在装修,只是要麻顿老师起个名,并用毛笔书写,我们要做块店匾挂起来。”
“好!”在书房里,叁见影在一张四尺整宣上,略略沉思后,用斗笔写下“推谭仆远”四个端庄秀雅的隶字,然后落款“己亥冬叁见影题”。
谭宏志问:“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
“我暂时不回答你。别人问是谁命的名,你就说是叁见影。哈哈,为你们日后的生意来个先声夺人。”
谭宏志心想,“推谭仆远”是不是推促谭家店走远走好的意思?
“宏志,你告诉你爹,先搞门面装修,然后挂匾,再搞内装修。你可以先在手机微信上,发照片和文字推介。不要急着开张,冷水泡茶慢慢浓。记住了?”
“记住了。”
过小年时,豆腐菜馆的门面装修一新,红底金字横匾也挂上去了,“推谭仆远”四个隶字耀人眼目。谭宏志天天在手机上发微信,介绍将要开张的店,介绍豆腐菜,介绍谭家豆腐作坊。人们开始质疑叁见影取的这个店名到底是什么意思,出自什么典故。特别是读过一些古书的人,对特级教师叁见影有了讥讽,说他是无根无据、生造词语、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甚至有人说,叁见影是不是收了命名费、润笔费。
谭宏志很内疚,觉得对不起叁见影。老师劳神费力,不肯收任何报酬,还被惹出这么多是非,便打电话去表示歉意。叁见影说:“大家为这个事去翻书和思考,多好。到店铺开张时,自有答案。”
惊垫来临,推谭仆远店就定在这一天开门迎客。谭宏志早早就去叁家送请柬,请老两口光临。叁见影说:“那场面太热闹,我们就不去了。我让你早几天发了个微信,说答案会用大红纸写好贴在店堂墙上,先用红绸盖住,届时再揭开,我想人一定会来得多。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
谭宏志走后,叁夫人问:“见影,那红纸上写的是什么呀?”叁见影忍不住哈哈一笑,然后抑扬顿挫地朗通:“推谭仆远”四字,出自《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的注释中,为当时外国语的汉语音译,甘美酒食之意。借用此语,誉谭家豆腐菜可称美食,佐之以酒,为人间一大快事也!”
他的声音淳厚动听,遏云绕梁,余音袅袅。
文本二:
聂鑫森是忠实的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化的守望者……他对于琴棋书画、诗书礼乐均有相当造诣,对民俗民情素有研究,擅长描写那些被传统文化深深浸染的人物,从中开掘他们身上的卓尔不群的文化特质和磊落胸怀。
——金麻雀奖颁奖辞(节选)(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叁见影每天早餐内容的详细介绍,简单、朴实,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B.叁见影认为自己乐于教书育人,当中学老师不遗憾,并对谭宏志提出委婉批评。
C.叁见影隆冬时节在家悠闲地读书写文章,体现他高雅的志趣,优雅的生活情怀。
D.“遏云绕梁,余音袅袅”既是对叁见影声音的赞美,更是对他深厚学养的称颂。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说明了巷子的独特、热闹,与主人公叁见影的性格相映衬。
B.叁见影为谭家饭店起了个不易懂名字,设置了悬念,也使小说故事情节更具张力。
C.小说以节日节气三九、小年、惊蛰为叙事顺序,体现出作者传统文化的深厚造诣。
D.小说结构精致紧凑,文字娴雅,运用散文式语言,写出了小人物叁见影的高雅情怀。
(3)文本一叙写谭宏志问“石杆子”的情节可否删去?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文本二中“卓尔不群的文化特质和磊落胸怀”在叁见影的身上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文本一具体分析。组卷:8引用: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题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都说春暖花开, ?
在自然界,植物开花的目的是繁衍,实现自身基因的延续。在恰当的时节开花,能保证获得更大的生存优势。冬天开花的植物,也遵循这条规律。
梅花等植物冬季开花是对温度的一种适应,它们早开花、早结实,可以避开夏季的酷暑。春夏秋季,温度较高, ,更容易帮助植物完成花粉传播。然而,研究发现,即便是冬天,依然有蜂类、蛾类等传粉动物在活动,虽然这些动物数量相比春天、夏天要少,但此时开花的植物也少,冬季开花的植物得以躲开激烈的传粉竞争,成功实现繁衍。
事实上,在寒冷环境下开花,不是梅花等冬季开花植物的“专利”。在高海拔地区,雪莲、绿绒蒿、杜鹃等高山植物也能在冰天雪地中开花。
冰天雪地,植物也可以开花, 。实际上,不管是冬天开花的植物,还是高寒地区开花的植物,开花时节都存在另一条规律:往往是在初冬或者冬末气温略微回升时,几乎没有哪种植物的花朵在深冬时节盛开。其实,类似梅花、腊梅这些冬季开花的植物,遇到极端低温也无法顺利开花。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专利”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讲好中国故事是外宣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C.海尔茂让娜拉做他的“小松鼠”,在他道貌岸然的外表下隐藏着无比丑陋的灵魂。
D.但不久,他们竟一同被捕,我的那一本书又被没收,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了。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组卷:3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日月轮转,昼夜交替,一句古诗以最常见的事物隐喻最深刻的哲理。因为有了差别,世界才多姿多彩;因为有了分歧,才需要聚同化异。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0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