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七单元》2024年单元测试卷(5)

发布:2024/10/17 3:0:2

一、填空题

  • 1.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下列《红楼梦》中人物与其在大观园中住所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A.王熙凤——稻香村
    B.薛宝钗——蘅芜苑
    C.林黛玉——潇湘馆
    D.贾宝玉——怡红院
    (2)按要求解释《红楼梦》中的内容。
    ①“青埂峰”中“青埂”与“
     
    ”谐音。
    ②“绛珠仙草”对应现实故事中的
     

    ③“神瑛侍者”对应现实故事中的
     

    ④“警幻仙子”对应现实故事中的
     

    组卷:10引用:3难度:0.7

二、现代文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近,读到国内几位名师有关《红楼梦》的整本书导读,都不约而同地把人物命名方式以及相关判词,当作理解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关键。
          关于人物的姓名,他们或以为给小说中的人物取姓命名是一门十分讲究的学问。它往往起到点化人物、暗寓褒贬、活跃气氛,甚至是提纲挈领的作用,《红楼梦》中的谐音正是“这样”,或认为“这700多个人名,个个有讲究,个个凝结着作者的心血”。诸如此类的夸张说法,虽不必过于较真,但用以指导普通读者和青年学生理解《红楼梦》,可能会出现某些偏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不错,《红楼梦》中部分人物的姓名,确实含有某种特殊功能,对理解作品或者人物有一定的指向性。比如小说采用谐音方式,或者提示作者整体的创作原则,如甄士隐(真事隐)和贾雨村(假语存),或者点出了人物的特殊遭遇,如“娇杏”谐音“侥幸”,“冯渊”谐音,“逢冤”,“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等。虽然这似乎是小说中已然存在的事实,也是大家熟知的,但由此出发来理解人物。总有贴标签的嫌疑,容易陷自己于教条主义的泥潭。
          这里的关键在于,文学作品主要是以形象感人的,形象又是借助人物的生动具体的言行,通过展示特定情境中的复杂人物关系表现出来的。对形象的鉴赏,哪怕用概念介入,也不能脱离形象,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式来对形象加以一一对应或寓意上的一一落实,即使《红楼梦》人物的姓名在谐音上给人以某种暗示或寓意,但这种暗示和寓意仅仅代表着形象的某个侧面,况且也只是对部分人物形象的理解起指向性作用,而对另一些形象的理解作用甚微,甚至根本不起作用。
          总体来看,《红楼梦》对一些相对次要或者边缘化的人物,用名字谐音方式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以方便读者阅读,而最主要、最关键的人物,则较少给人以谐音双关方面的联想,力图以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示出形象的立体性,这是作者在处理数以百计的人物时,采取的一种基本策略。诸如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我们很难从谐音中找到某方面的符号性特征,道理正在此。即便在某些场合,脂砚斋评语对有些人物的名字给出了意义的指向,比如把“元、迎、探、惜”谐音为“原应叹息”,但这种带有倾向的抽象阐释之意义,并不能涵盖自然生命的渐次推进,即从作为起点意义的元春,到阶段性的迎春和探春,再到“三春去后诸芳尽”的惜春这一过程。当然,更不能涵盖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每一个饱满的人物形象。在理解人物命名时,即便撇开具体人物的言行,仅仅是在抽象层面因谐音而引发一种符号式把握,对有些人物也是不能作简单化处理的。比如“秦可卿”,究竟是“情可亲”还是“情可轻”,或者是“情可倾”乃至,“情可清”,从清代开始直到今天,有持续的争议。
          所以,理解人物从形象本身的具体言行出发,即便某些人物的姓名谐音给人以意义的指向,但仅仅把这种谐音作为理解的一个侧面,并通过自己阅读的具体感受,努力发现这一侧面所涵盖的以及不能涵盖的其他方面,这才是阅读伟大作品的正道。因为,相比揭示名字的符号性功能来说,对人物具体形象的真切感受,才是更为重要的。
    (选自詹丹《猜谜不是理解<红楼梦>的正道》,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名师的导读书籍把人物命名方式和判词当作理解《红楼梦》的关键,会使读者误入阅读歧途。
    B.少数人夸大《红楼梦》中人名寓意的作用,其影响并不大,但若用这些观点指导青年学生就要慎重了。
    C.曹雪芹处理《红楼梦》主要人物时,力图立体地塑造形象,很少使读者产生谐音双关方面的联想。
    D.“原应叹息”的阐释,只能概括作为终点意义的惜春的命运,不能涵盖四个女性渐次推进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两段从几位名师有关《红楼梦》的整本书导读的观点切入,引入论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B.第三段先肯定了部分人物的姓名有一定的指向性,然后指出由“谐音”解读人物的危害,体现了作者的思辨性。
    C.第四、五两段,运用举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对人物形象不能用贴标签的方式加以分析的观点。
    D.末段收束全文,强化了“理解人物从形象本身的具体言行出发”,而不能依据人物的姓名谐音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过度地强调《红楼梦》人物姓名的符号性功能会误导普通的读者。
    B.甄士隐和贾雨村两人的姓名谐音暗示了他们未来命运的发展趋势。
    C.对《红楼梦》中次要人物,可以通过谐音的符号性特征去分析理解。
    D.秦可卿的姓名暗示了她生性风流的特点,是对其有关情节的映射。

    组卷:31引用:15难度:0.6

四、语言文字应用

  • 5.俞平伯品评《红楼梦》时说“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你认同这个说法吗?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阐述你的理由。

    组卷:73引用:11难度:0.8
  • 6.春联能增添喜庆气氛,抒发美好情感。下面是某班春节文化习俗研究小组拟写的两副对联,但尚未写完。请你依据《乡土中国》的内容为其补写出上联或下联。要求:符合对联特点,注意平仄。
    (1)
     
    ,和谐国家德当先。
    (2)地缘虽远,几段视频宽母念;
     
     

    组卷:9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