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19 23:0:1
一、探究活动一:徜徉书海,润人生底色(25分)
-
1.小语、小文准备为班级出一期以“书韵飘香”为主题的手抄报。请你协助完成以下任务。
【卷首语】人生因阅读而A (气象万千/变幻莫测)。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有益于开阔眼界,提升格局;最是书香能致远,书海中yùn cáng着灼热的理想信仰,炽烈的家国情怀。翻阅《论语》《孟子》《礼记》等国学经典,感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bó dà精深;细览《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代典籍,获得“可以知兴替”的历史镜鉴;走进《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的文学情境,点燃拼搏奉献的生命烈火……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B , 。含英咀华,浸润书香,精神面貌也会透着文化的气息,闪耀不一样的气质。
(1)小语为手抄报撰写了上面的卷首语,请你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yùn cáng
bó dà
(2)从卷首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A处。
A处的短语是
(3)联系语境,在卷首语B处仿写画线句。组卷:7引用:1难度:0.5 -
2.收集手抄报素材。
(1)小文搜集到下列名句作为“君子自强不息”版块的材料,发现有一项不能体现“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请选出这一项
A.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曾子
C.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D.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2)原定于2022年举行的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杭州举行,小文想要配一段文字介绍会标(见图)的构图元素及内涵,请你帮忙。组卷:10引用:1难度:0.5
二、探究活动二:读中思悟,升人生高度(60分)
-
7.小语将在班级“读中国故事,传红色精神”阅读研讨会上分享作品《走近红旗渠》,请你参与讨论交流。
走近红旗渠
时国金 ①走在一块块太行山石垒砌的渠堤上,一面是斧劈刀斩的峭壁,一面是望之胆寒的万丈深渊。清澈的渠水顺着山势缓缓地流淌,就像一条碧绿的飘带,紧紧地绕在太行山腰。站在红旗渠坚固的石堤上,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把它称为“世界奇迹”。
②回望历史的深处,位于太行山麓的河南林县(今林州市),自古山高坡陡,土薄石厚,十年九旱,水源奇缺。1959年,林县再次遭遇特大旱灾,从春到秋,没下过一场透雨。这年年底,林县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从山西平顺将漳河水拦腰截流,把河水引上太行山、引进林县。这就是有名的——“引漳入林”工程。这个号召,顺应了世世代代林县人民摆脱缺水之困的夙愿,一经提出就得到热烈响应。
③元宵佳节,县委书记杨贵和县委全体同志率领由3万多民工组成的修渠大军,冒着寒风,踏着霜冻,浩浩荡荡开上了太行山,扑到荒无人烟的漳河滩和“引漳入林”工程的各个施工段。过去峰峦叠嶂、冷壁清寒的太行山间,顿时成了红旗招展、热火朝天的战场。
④在寒冷的太行山深处,铁锤声、钢钎声打破了太行山几千年的宁静,坚硬的岩石和血肉之躯开始碰撞。千军万马战太行,那是人与大自然的较量。
⑤这战场一摆就是十年。
⑥今天,在老鹰嘴,我仰头注视着那几欲下坠的绝壁悬崖,试图复原出当年建设者之一任羊成和他的除险队凌空除险的场景和心境。难以想象,在这飞鸟不能驻足、猿猴难以攀援的石壁上悬空作业,需要多强的意志和多大的勇气!
⑦当时,为保证安全,总指挥部决定组成一支专业除险队,实施凌空除险。除险队员用绳索捆住腰,手持长杆抓钩,身背铁锤钢钎等工具,将一块块浮石勾撬、掀落下来。因腰部长时间被粗绳捆绑系磨,久而久之,任羊成的腰部形成了厚厚一层老茧,粗糙如老榆树的树皮,一次,任羊成去排除塌方险情,炸药突然爆炸,他一下子被崩裂的烂石埋住,瞬间失去知觉。人们赶紧东找西寻,终于从乱石堆中拽出了血肉模糊的任羊成。
⑧历史这样记载着:从1960年2月动工,到1969年7月建成,杨贵带领林县人民历经10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挖砌土石方2225万立方米,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终于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⑨漳河南岸,太行山腰的轰山炸石、锤钎叮当已过去半个多世纪。在林州人的接续奋斗下,放眼望去,如今的林州俨然已是“银龙舞太行,千里谷米香”。
⑩站在庙荒村红旗渠旁的板栗树下,我发现日新月异的林州城可以尽收眼底。10年前,坐落在太行山脚下的庙荒村还是个贫困村。这里土薄石厚,房屋破旧。2012年,郁林英担任庙荒村党支部书记。在村民眼里,这是个敢拼敢做的“女汉子”。上任伊始,郁林英铁了心带领村民改变村里的贫穷面貌。她与乡亲们一起,不等不靠,立足村子背靠太行山、红旗渠穿村而过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这几年,庙荒村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打造起特色民宿旅游村……如今,村里已建成农家院14户,特色院20户,每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小山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⑪红旗渠的故事并未远去,红旗渠精神始终闪耀着历久弥新的光芒,在林州大地上代代流传……
(选自2023年1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文章开头从太行山自然风貌写起,有什么作用?试结合画线句分析。
(2)当年,轰动一时的“引漳入林”工程的背景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
(3)十年艰苦奋战,不知有多少林县人为修筑红旗渠奋不顾身。除险队员任羊成就是他们杰出的代表。请从文中找出一处有关他的细节描写抄写并赏析。
(4)小文说,第⑧段中的各项数据看了特别让人震撼,请结合语境阐释其表达效果。
从1960年2月动工,到1969年7月建成,杨贵带领林县人民历经10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挖砌土石方2225万立方米,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5)阅读文章后,同学们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阐释“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材料一】
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唯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梁启超
【材料二】
“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习近平组卷:16引用:2难度:0.5
三、探究活动三:书气自华,抒内心情怀(65分)
-
8.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不被定义体”源自某平台视频创作者发布的一条短视频,从字面意思看,不被定义,就是拒绝外界给予的标签。
请以“不被定义的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写真情实感;②有明确的中心;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姓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组卷:7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