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实验中学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一)

发布:2024/11/12 4:0:1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到。传承千百年,历久而弥新,这一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今天仍有着浓郁的传统意、文化味。在湖北秭归,一年一度的端午诗会、龙舟比赛如期开场,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目光;在安徽合肥,“益起读”公益活动进入社区,和孩子们在阅读经典中寻找端午节的意义。这些活动,让人们在吃粽子之外,体会到节日更丰厚的内涵。
          近年来,担忧“端午节成为‘粽子节’”的声音不时出现。的确,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千百年来的民俗传统,但如果把端午节等同于吃粽子,则可能在“除了吃还是吃”的单调活动中遗忘了文化内涵、丢掉了精神价值。饮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却绝非是唯一载体。端午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相沿不废的集体记忆,这其中的历史传承与文化韵味,比粽子更加芳香,也更值得品尝。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些细节,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
          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
          ……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习俗。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的月饼,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摘自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被人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烦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摘编自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1)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B.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
    C.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
    D.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
    C.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
    D.挖掘、整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现在的元宵节吃汤圆,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是现代的人们重视亲情的体现和家庭观念的回归。
    B.现在春节几乎没有人在敬神、祭祖,取而代之的是,春节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热闹,但越来越没有文化。
    C.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农耕时代,根植于农业社会文化土壤中,具有农耕生活的色彩,只有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才能留住乡土情怀。
    D.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母亲节的献花,七夕节的乞巧等,都属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符号或载体。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应重视传统节日的原因。

    组卷:0引用:4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回家
    马兰莲
          火车像一条长龙,穿行在连绵不断的山脉中,雪花零零散散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像飞,像蝉翼,清澈洁净,晶莹剔透。
          肖锦云坐在靠窗的座位,怀里抱着一个大大的包裹。她表情淡漠,甚至有些木然,她的眼睛里流出一种奇妙的神色,说不上是喜悦还是忧伤。她一动不动,静静地坐着,像一尊雕塑。
          她的对面坐着一对年轻夫妻,好像刚结婚不久,女人依偎在男人的怀里,甜甜地睡着了。从她嘴角露出的微笑,足以证明,她正做着美梦。男人一手搂着女人,一手拿着手机,拇指不停地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着,女人动了一下,盖在身上的衣服掉了下去。男人放下手机,捡起衣服盖在女人的身上。
          肖锦云看着他们,脸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说不出是羡慕还是嫉妒,男人抬起头,刚好与她的目光相撞,便问道:“大姐,你去哪?”
          肖锦云显然没想到男人会跟她搭讪,怔了一下,淡淡地说:“回家。”
          男人还想说话,肖锦却把目光移向了窗外。
          火车转过一个弯儿,“呜呜”地鸣叫着,钻进一个隧道里,闹哄哄的车厢里安静了许多。肖锦云的脑子里开始翻江倒海了……
          六年前一个飘雪的日子,肖锦云接到男朋友打来的电话,筹备了大半年的婚事又要推后。这已经是第三次了。肖锦云知道男朋友的工作性质特殊,她决定自己去南方把婚事办了。下了半个月的雪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肖锦云被两家的父母送上了南下的火车……
    “呜——”火车发出一声长鸣,咣当咣当地跑出隧道,外面的雪似乎有些大了,山坡上、树枝上落满了白茸茸的雪花。
          女人醒了。她揉了揉眼睛,惊喜地叫道:“老公,雪下得好大,雪花真美。”
          男人轻描淡写地说:“这算什么,老家的雪比这漂亮多了。”
          女人撒起娇来,搂着男人的脖子说:“老公,我想吃鸭脖。”
    “你就是个馋猫。”男人从背包里拿出一个袋子,又拿出两瓶冰红茶。女人像饿狼扑食一样自顾自地吃起来。
          男人抬头看了看肖锦云,试探着问:“大姐,你喝点儿水吧。”
          肖锦云摇摇头说:“谢谢,我不渴。”
    “喝点儿吧,坐了几个小时了。”男人把水硬塞给肖锦云。
          肖锦云推辞不过,只好接住。她没有打开瓶子,只是怅然地望着窗外。
          女人吃了几口,好像要吐的样子,男人急忙拍着她的后背问:“老婆,怎么了?是不是吃得太猛了?”
          女人喝了口水,娇嗔地说:“傻瓜,你要当爹了。”
    “真的?!”男人高兴得有些忘乎所以,一下子紧紧地抱住女人。
          肖锦云听着他们的轻声私语,闭上了眼睛。
          男人紧握着女人的手,温柔地说:“你说,咱儿子长得像谁?取什么名呢?”
          女人说:“我生的,当然像我,姓也得跟我的。”
          男人不服气地说:“凭什么?孩子都跟爸爸的姓。”
    “既然跟爸爸的姓,那爸爸怎么不生呢?”女人一副蛮不讲理的样子。
          男人气呼呼地说:“真是不可理喻。”
          小两口儿争吵完,都噘着嘴,相互不理睬。
          肖锦云听他们吵完了,问道:“刚结婚吧?”
          男人说:“是的,结婚半年。”
          媳妇还是个孩子,挺任性的。肖锦云看着女人。
          男人笑了笑,问道:“大姐,你怎么一个人?”
          肖锦云长长地叹了口气说:“我跟先生一起来的,我先生是一名缉毒警察,常年奔走在边境线上,我们结婚六年,先生第一次回家。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可以好好地陪我了。”
          男人好奇地问:“那你先生呢?”
          肖锦云指着怀里的包裹说:“在这里。他太累了,睡着了。”
          男人瞪大眼睛怔怔地看着肖锦云半天:“大姐,对不起。”
          肖锦云微微一笑说:“没什么。”
    “老公”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男人把她揽进怀里。
          火车进了一个小站,缓缓地停下了。肖锦云说:“我到站了。”肖锦云抱着包下了车。不远处,两位老人等在风雪中。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肖锦云眼睛里流出一种不知喜忧的奇妙神色,脸上呈现出不知羡慕还是嫉妒的复杂表情,是因为丈夫的牺牲让她感到生活无助,人生茫然。
    B.列车上的年轻夫妻,生活中虽有小小的争吵,更多的却是宠溺与关爱、温馨与甜蜜,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
    C.“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这里既写出女人深切感受到肖锦云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也暗含着她对自己幸福生活的重新认知。
    D.“回家”一词意蕴丰富,既指肖锦云带着牺牲的丈夫回家,也暗示警察的牺牲换来了无数人能够回到温馨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单纯、率性、善良、内心充满幸福的新婚女子形象。
    B.肖锦云一家是英勇牺牲的缉毒警察家庭的一个缩影,小说以小见大,突出主题,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C.小说尾段叙写了两位老人在风雪中等待儿子回家的情景,既呼应了题目,又增强了小说的悲凉色彩。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对发生在火车上的故事进行全知视角的叙述,细致地展现两对夫妻的生活经历,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
    (3)“雪”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它的丰富内涵。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组卷:18引用:18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何乔新,字廷秀,江西广昌人。登景泰五年进士,官南京礼部主事。丁母忧。服除,改刑部主事。锦衣卫卒犯法,捕治不少贷。迁福建副使。所属寿宁银矿,盗采者聚众千余人,所过剽掠,募兵击擒其魁。福宁豪尤氏杀人,出入随兵甲,拒捕者二十年。福清薛氏时出诸番互,事觉,谋作乱。皆捕杀之。福安、宁德银矿久绝,有司责课,民多破产。乔新以为言,减三之二。兴化民自洪武初受牛于官,至是犹岁课其租,奏免之。清流归化里介沙县、将乐间,恃险不供赋,白都御史置归化县,其民始奉要束。迁河南按察使。岁大饥故事赈贷迄秋止乔新曰止于秋谓秋成可仰也今秋可但已乎赈至明年麦熟乃止都御史原杰以招抚流民至南阳,引乔新自助。初,驱流民过当,民闻杰至,益窜山谷。乔新躬往招之,附籍者六万余户。迁湖广右布政使。荆州民苦徭役,验丁口贫富,列为九等,民便之。擢右副都御史。边地军民每出塞伐木捕兽,乔新言:“此辈苟遇敌,必输情求生,皆贼导也。宜毋听阑出,犯者罪守将。”诏可。敌犯塞,偕参将支玉伏兵灰沟营,击斩甚众。岁饥,奏免杂办及户口盐钞十之四。劾佥事尚敬、刘源稽狱,请敕天下断狱官,淹半载以上者悉议罪。帝称善,亟从之。刘吉忌乔新刚正,出为南京刑部尚书。大理丞阙,御史邹鲁觊迁,而乔新荐郎中魏绅。会乔新外家与乡人讼,鲁即诬乔新受赇曲庇。吉取中旨下其外家诏狱,乔新乃拜疏乞归。顷之,穷治无验,鲁坐停俸,乔新亦许致仕。弘治十五年卒,年七十六。
    (选自《明史•何乔新传》,有删改)
    [注]①阑出:擅出,不得许可而出。②赇:贿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岁大饥/故事赈贷/迄秋止/乔新曰/止于秋/谓秋成可仰也/今秋可但已乎/赈至明年麦熟乃止/
    B.岁大饥/故事/赈贷迄秋止/乔新曰/止于秋/谓秋成可仰也/今秋可但已乎赈至明年麦熟乃止/
    C.岁大饥/事赈贷/迄秋止/乔新曰/止于秋/谓秋成可仰也/今秋可但已乎赈/至明年麦熟乃止/
    D.岁大饥/故事/赈贷迄秋止/乔新曰/止于秋/谓秋成可仰也/今秋可但已乎赈/至明年麦熟乃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B.锦衣卫原为明代护卫皇帝的亲军,掌管皇帝的出入仪仗。后赋予巡察缉捕的权力。
    C.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对外贸易或中央王朝同边境民族之间的贸易,通称为“互市”。
    D.致仕,交还官职实际上是官员受到权臣的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乔新为政刚强打击坏人。他严惩犯法的锦衣卫士兵;有人盗采银矿,聚众抢劫,他抓到首领;他捕杀长期逍遥法外的豪强尤氏,打击奸商。
    B何乔新关心百姓,关注民生。他协助都御史原杰招抚流民使六万多户流民归附本地户籍。后升任湖广右布政使,查验人口贫富,百姓受益。
    C.何乔新积极办事尽职尽力。他参与击退来犯的敌人;他采取措施使据险不交税的人接受约束;有官员拖延办案他请求拖延半年以上的都治罪。
    D.何乔新刚强正直,被人诬告。他因刚强正直遭人忌恨被外调到南京任职。他得罪了图谋升官的邹鲁邹鲁后借事诬告他受贿包庇致使他被革职归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兴化民自洪武初受牛于官至是扰岁课其租奏免之。
     

    ②此辈苟遇敌,必输情求生,皆贼导也。
     

    组卷:2引用:5难度:0.7

  • 8.如图是某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框架图,请把这个图撰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组卷:13引用:22难度:0.7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9月29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集体乘坐礼宾车从住地出发,由国宾护卫队护卫前往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东门外,高擎红旗的礼兵分列道路两侧,肩枪礼兵在台阶上庄严伫立,青少年热情欢呼致意。上午10时许,礼兵护送着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庄严入场。国家主席习近平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
          获得共和国殊荣的国家英雄们,无一不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造就了不平凡的功绩。从杂交水稻研究开创者袁隆平到毕生致力于中医药研究的屠呦呦,从60余年深藏功与名的张富清到人民教育家于漪……他们的事迹和贡献永远写入了共和国史册!
          读了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触动和思考?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请任选一位获奖者,写一封祝贺信。
          ②请以“这个时代最该追的偶像”为题,写一篇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③观看了颁奖仪式的你,热血涌动,请写一篇观后感。
          ④春节到了,请代表学校,为获奖者家人写一封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