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云南省楚雄州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楼梦评论》第三章《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集中论述了《红楼梦》的悲剧性,并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学有无“悲剧”的问题。王国维认为,在《红楼梦》之前,中国文学没有悲剧,至少没有“像样的”悲剧。他认为“吾国之文学中”,仅剩《红楼梦》一书,为“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的“彻头彻尾之悲剧”。王氏论据有二:一是作者“不敢自署其名”;二是代表“吾国人之精神”的戏曲小说皆以大团圆收场。
          曹顺庆、涂慧在“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与失”一文中指出,王氏立论依据存在问题。针对王氏论据一,曹、涂二人提出一条驳论:小说这种文体是伴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在儒家传统文化熏染下成长起来的文人视小说为小道末流而不愿意署名,是十分正常之事。并举《金瓶梅》作者至今不明作为旁证。
          但笔者认为,作者“不敢自署其名”最根本的原因,并非曹、涂二人所指出的文体偏见,而是小说内容的政治敏感性。《红楼梦》中虽将“真事隐去”,仅留“假语村言”,且一再声称“大旨谈情”,但其中仍保留不少自传色彩,“伤时骂世之旨”亦随处可见。清朝文字狱极盛,曹雪芹有所顾虑,只得将作者之位拱手“让”于“石兄”“空空道人”,应在情理之中。
          针对王氏论据二,曹、涂二人的批驳更切中要害:王国维仅仅将戏曲、小说作为国人精神代表是有失偏颇的,这并不符合中国文学的事实。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诗歌的国度,西方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戏剧、小说等叙事性文类上,而中华民族的悲剧意识则主要体现在诗歌这一抒情性文类上,并逐渐延伸至“词”及产生较晚的戏曲、小说之中。
          曹、涂二人充分认识到,导致中西方悲剧表现形式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学的主导文类不同。西方文学以戏剧体诗引领风骚,中国古典文学则以抒情诗见长,代表“吾国人之精神”的文类,非“诗”莫属。就叙事文学而言,史传、古小说等叙事散文起源甚早,其中亦不乏富有悲剧色彩的佳作,只是古人往往以“子史”看待,未归入狭义“文学”范畴的“集部”。实际上,以戏曲和白话小说作为“吾国人之精神”的“代表”,是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学史观影响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否定千年中华文学丰富的悲剧性,这必然背离文学史实。
          另外,中国传统文学中戏曲、白话小说的“乐天”结局,也与其文类定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市民阶层消遣需求而兴起于勾栏瓦肆的戏曲与白话小说,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性质的通俗文学,而非寄情托志的严肃文学,因而势必要迎合市民阶层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晚明戏曲家李渔名剧《风筝误》中有一首收场诗,诗中“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一句直接点明戏曲创作是为观众的喜好所决定的,戏曲创作家不得不努力去迎合他们的口味,此诗也道出了戏曲文类定位及其团圆结局的成因。可见戏剧在西方文学史中所扮演的角色,相应在中国历来是由诗,而绝非戏曲小说来承担的,不能简单地两相比附。显然,王氏“中国无悲剧”说站不住脚。
          再看《红楼梦》的文体渊源。笔者认为,从外形上看,《红楼梦》确是一部白话章回体小说;但从美学内核看,《红楼梦》深受诗体影响,实为一部“抒情诗化”的文人小说。换言之,《红楼梦》创作的根本目的,与当时文艺市场上一般说部迥异,并非供人消遣,而是抒情言志。书中虽然极尽精细地再现了一个逼真的经验世界,但作者的最终目的是要表现自我,传达内心理念。因此,《红楼梦》从根本上是抒情性的,而传统“小说”文类一般都是叙述性的。这是《红楼梦》不落俗套,独以悲剧收场的一大原因。后人不解曹雪芹深意,仍习惯性地按“小说”文类规套予以期待,自然会对悲剧结局感到不满。于是纷纷续貂,为之补足一个团圆的结局。这一现象,充其量也只能说明“小说文类的精神”,并不足以扩展至所有文类乃至“吾国人之精神”。
    (摘编自林婧《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失》(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在《红楼梦》之前,我国没有“像样的”悲剧。
    B.之所以《红楼梦》作者“不敢自署其名”,本文作者认为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C.中西方的悲剧意识是借不同的体裁体现出来的,西方偏重小说、戏剧,而我国偏重诗歌。
    D.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能够体现“小说文类的精神”,但不能够体现“吾国人之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驳论的方式进行论证,先摆出王国维的观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其加以批驳。
    B.文章既阐述了曹顺庆、涂慧的观点,又发表了作者自己的看法,论述严谨而深入。
    C.文章第五段运用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论证了中西方悲剧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
    D.文章引用李渔《风筝误》中的诗句点明戏曲创作与观众的关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虽与曹顺庆、涂慧都不赞同王国维的观点,但本文作者与曹顺庆、涂慧的观点也是全然不同的。
    B.曹顺庆、涂慧认为《金瓶梅》的作者深受儒家文化的熏染,将小说视为小道末流,因此不愿意自署其名。
    C.中国的戏曲、白话小说有追求“乐天”结局的文学传统,这种以大团圆收场的文学没有悲剧文学的成就高。
    D.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方面迎合了市民阶层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是其作者在传达内心理念。

    组卷:5引用:7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个人层面来说,语言已成为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现在,招聘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考核大多首先看他的语言素养与语言能力。从国家层面来说,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语言政策,将确保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促进各民族、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与发展。
          如今,处于万物互联的信息时代,国家语言能力跟国防、经济、科技等各方面信息获取的能力,跟信息资源的储备、利用、保护的能力都成正比;国际交往、交流与合作、谈判以及国际利益的争取与维护,都需要有很强的语言能力支撑。八年多来的事实表明,语言和语言教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桥梁作用、沟通作用。而语言跟经济的关系更是越来越密切,语言已成为重要经济资源,其产业可直接为国家创造可观的产值。
          目前大家在平时说话、写作中,在纸质媒体和视频媒体上,受网络语言影响,不注意语言表达,不注意语言修养,语言方面的毛病随处可见。除了用词、造句不规范之外,随意使用网络词语、中英夹杂、窜改成语也屡见不鲜,有些年轻人还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能耐”。
    (摘编自陆俭明《“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材料二:
          大众传媒长期承担着社会文化教养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角色,报纸、广播、影视媒介等概莫能外。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报纸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是提高识字率、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重要依托。农村大喇叭广播是推广普通话、普及卫生常识和农业科技知识的重要手段。此后,电影下乡更使公共文化服务得以从城市推进到农村基层社会。然而,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传媒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对受众的文化引导开始让位于对“用户”的满足甚至迎合,这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兴起后变得尤为显著。虽然传统报纸、广播、电视仍试图保持自身对公共议题、社会文化和语言品位的坚持,但是,当碎片化的表达方式日趋流行,当短视频、颜文字、字母词日渐改写社会表达习惯,这种坚持和尝试也变得苍白。
          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审美,但总有跨越无数时代的经典值得传承。在社交网络日益普及的当下,《中国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等语言文化传承节目同样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成为文化传播中的“爆款”。传媒业从未以如此高的频度和广度渗透到所有人的生活之中,并介入和伴随少年儿童的成长和学习。正是在这种时刻,传媒更应肩负起涵养社会语言文化的使命,传媒及其从业者都应尝试突破单调的网络语言体系,为受众提供更具文化价值和历史营养的内容。
    (摘编自翟秀凤《传媒应肩负涵养语言文化的职责》)材料三:
          中小学是语文素养培养的基础阶段,踏入职场后是语文素养的体现阶段,而作为承上启下的大学应是语文素养的飞跃阶段。从实用角度看,许多单位的工作传达、总结、计划等大都以书面形式开展,对语文素养高的人才需求很大。更重要的是,语文素养是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单位,应当从简单的专业技术培养向综合素养培养转变。语文素养和技术学习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两端,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此外,许多现代技术都有语文的参与,比如,当前人工智能辅助新闻写作、智能诗歌创作系统等都是计算机技术和语文知识结合的典型体现。
          然而,部分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方式陈旧,亟须课堂改革。大学语文素养的提升当以激活大学生的语文热情为前提,采用丰富直观的教学材料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开展辩论赛、读书会等语文社团活动吸引学生。同时,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环境,比如邀请大师名家开讲座,举办诵读大赛、诗词大会等活动,使大学生随时能受到人文精神的润泽和熏陶,提升语文素养。
    (摘编自王素改《大学应成为语文素养的飞跃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下处于万物互联的信息时代。
    B.目前大家的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出现了许多语言方面的毛病,有些毛病是以前比较少见的。
    C.新中国成立之初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期间,报纸、广播、电影等大众传媒在提升民众的语言素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D.语文素养是个人综合素质和修养最重要的因素,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许多单位的总结、计划等多以书面形式开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事实证明,语言和语言教学对“一带一路”建设有促进作用,凡是语言能力很强的国家,在国际谈判中就都能取得胜利。
    B.随着传媒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碎片化的表达方式日趋流行,传统报纸、广播、电视在语言方面的原有影响力大大减弱了。
    C.当下,《中国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等语言文化传承节目的受众都是年轻人,堪称这个时代的审美经典。
    D.目前,部分高校在语文教学上不仅思想观念陈旧,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陈旧,无法培养大学生的语文素养,令人担忧。
    (3)高校为什么要着力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请结合材料三简要说明。

    组卷:1引用:2难度:0.3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雪夜
    魏巍
          雪夜。在前方,也有动听的锣鼓声。
          现在周仆正坐在知琴里的一个茅屋里,守着他那盏旧马灯,动情地听着远远近近的锣鼓声。这是各连的战士们,正在赶排节目,准备明天的庆功大会。几天以前,各兄弟军已经隐蔽地突然地迫近了“三八线”。一场新的搏战就要开始了。
          二次战役结束以来的十多天里,周仆虽然忙碌,却特别愉快。整个师穿插成功,受到了志愿军司令部的通报表扬。本团虽然因为陆希荣的事件受到批评(陆希荣受到留党察看、降职到第六连担任连长的处分),但整个成绩是肯定的。红三连的事迹轰动了全师全军,整个部队充满着喜悦和欢腾。
          周仆正在准备明天庆功大会的讲话,电话铃叮叮地响起来。
          他拿起耳机,是师长的声音。
          师长是询问派出的侦察组回来了没有。“千万不能大意。”师长说,“如果回不来,要再派一个侦察组去。这件事关系到全军的行动。”
          周仆连声答应:“现在雪下得很大,我量了一下,已经有一尺深了。我估计咱们最担心的事情,可能没有问题。”
    “靠估计不行!”对方纠正道,“我刚才也到外面走了一下,雪是不小,但是风并不大。现在风比雪重要。能够厉厉害害地刮上半夜才好。”
    “请首长放心吧,”周仆说,“如果两个小时内他们回不来,我马上再派一个组去。”
          说完,他挂上了耳机。
          周仆原来的构思被打断了。他的心飞到了几十里外白茫茫的临津江畔。现在离新的战役发起只有两天时间,而这条江水还没有完全封冻。据报告,昨晚,江的两岸倒是结冰了,但江心仍激流翻滚。这正是全军上下所一致关心焦虑的问题。
          两个小时以后,响起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
          二营教导员李芳亭报告说:陆希荣在查哨时被特务打伤,倒在雪地里。
          周仆立刻打电话,命令团保卫股长前去搜查。
          过了一段时间,电话铃又急促地响起来。保卫股长请求周仆最好能够亲临现场。
          周仆匆匆沿着山径向靠近沟口的一簇人家走去。夜色被雪光照得相当明亮,但是雪很深,山径完全被大雪掩盖住了,没有走出几步,雪就灌到靴筒里。大雪仍在继续飘落,大朵大朵的雪片不断地飞到脸颊上。
          周仆赶到二营六连的驻地,陆希荣已经被抬到屋子里去了。大门口站着一簇人正在嘁嘁喳喳地低声议论。
    “特务捉住了没有?”周仆赶到跟前忙问。
    “捉个鬼吧!”那个低矮粗胖的保卫股长冷笑了一声,“这是自伤。”
    “自伤?”周仆一惊,“确实吗?有根据吗?”
    “这种事别想瞒我。”保卫股长摸摸他的少白头,又冷笑了一声,“你去看看,连伤口都是黑的。”
    “的确是自伤。”医生也说。
    “要搞确实。”周仆说,“这种事可不能马虎。”
    “这还有什么不确实的?”保卫股长说,“他还事先伪造了特务的脚印,结果一直是他老先生自己的脚印。……这个怕死鬼还真是煞费心机哪!”
          周仆怒火上升,推开院门,大步闯到屋子里。
          陆希荣长长的身子蜷曲在地上,正在大声小声地呻吟。一看政委进来,哼得更起劲了。
    “政委呀,政委呀,”他带着哭腔喊,“我这个人怎么这样倒霉呀!……眼看新的战役要打响了,我下定决心洗刷自己的错误,没想到狗特务一枪就把我扣倒在雪地上了!”
          周仆弯下腰往他的裤腿一看,果然腿肚子上黑乌乌的一片。
    “我,我真倒霉呀,政委,”他还在喊,“我真想不到呀!”
    “你真不觉得可耻!”
          周仆厉声地说,把门一关,就走了出去。
    “把他马上送卫生队!”他吩咐人们,“处分问题以后另外讨论。”
    周仆叹了口气,若有所思地说:
    “看起来还是估计不足,想不到他会走这一步。”
    “这也难怪。”李芳亭说,“他感到他追求的一切都破灭了。前几天,他降了职来到六连,我就赶快跑去跟他做工作,他反而说:‘老李,你别再给我上政治课了,我一切都完了:你们都是前程远大的人,你们就好好干吧!’……瞧,这是什么话!”
          周仆点点头说:
    “确实,这是一个个人主义者的毁灭!”
          周仆回身向团部走,胸脯里像塞了一团脏东西似的恶心和难受。
          走了不远,忽听前面路边有人唤他。是侦察班长老牛的声音。周仆大步赶过去,见雪地里站着三个人,浑身上下都是雪,像三尊白皑皑的石膏像一般。
    “你们可回来啦!”周仆抢上去同他们握手。一只只大手,全冻得像冰棍似的。
    “没问题啦,政委,没问题啦!”老牛兴奋地说。
    “江心也封冻啦?”
    “都冻住了!”
    “冻得结实不结实啊?”
    “结实极了!”老牛说,“我们在冰上爬到江心,生怕冰薄,后来我们站起来,跺了好几十脚也没事儿。正在这时候,哧地一声来了一发炮弹,在附近爆炸了。我走过去一看,冰窟窿呼呼地朝外冒水,伸手往下一摸,冰层足有半尺来厚,当时真想背一块来给首长看!”
    周仆高兴得哈哈大笑,从内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热爱,他真想用双手抱着来亲亲这些可爱的战士们。
    “你们到南岸去了没有?”周仆又问。
    “上啦,上啦。”老牛说。
    “好好,”周仆又亲热地握握他们的手,“你们赶快吃饭休息去吧!”
          周仆心中十分愉快,迈开快步向团部走去。敌人的夜航机在云层里时远时近地嗡嗡着,丢着照明弹。在照明弹的亮光里,可以看到大朵大朵的雪片,好像万万千千只白蝴蝶,得意扬扬地翩跹飞舞。各个连队赶排节目的锣鼓声,也显得更加起劲,更加动听了。
    (节选自《东方》,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节选部分善于用自然环境来烘托人物,如结尾写大朵的雪片,好像白蝴蝶得意扬扬地翩跹飞舞,烘托了人物愉快的心情。
    B.小说的语言描写既刻画人物,如保卫股长的语言表现了他对陆希荣的厌恶;也推动情节发展,如周仆与师长在电话中的对话。
    C.“浑身上下都是雪,像三尊白皑皑的石膏像一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侦察组战士在恶劣环境中不辱使命的精神。
    D.小说节选部分讲了雪夜发生的几件事,其中的人物形象交相辉映,不仅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
    (2)小说节选部分数次写到“锣鼓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
    (3)小说节选部分中的陆希荣有怎样的形象特点?小说是怎样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7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人把2021年称为太空旅行的元年。尽管因为疫情2021年全球旅游业受到重创,①
     
    。截至12月底,已有三家私人公司将10位左右非职业宇航员送往太空,人类完全开启了太空旅行的大门,太空旅行不再是奢谈。
    世界各国众多富豪们都把目光聚集到了太空旅行。太空旅行所能够提供的旅行体验,是其他任何地面的旅行团都无法比拟的。首先,②
     
    ,太空旅行者能够感受到超过自身体重几倍的加速度,那种感觉,可比蹦极带来的心跳感觉强多了;其次,飞到十八公里以上后,你就能看到蓝色的地球曲线,以及上方的黑色天空,感受到一种无边无际的空旷感。
          但限于高昂票价门槛,太空旅行想真正实现“飞入寻常百姓家”,③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简述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组卷:2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一次,陶行知演讲前拿出一只大公鸡,按住它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随后,陶先生松开手,把鸡放在地上,自己后退几步,公鸡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把知识硬灌给学生,是没有效果的。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肯定会有效果!”
    材料二:
          在2021年央视春晚相声节目《如此家长》中,爸爸为了不让儿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给他报了语文、数学、英语补习课程;并将画画、书法、钢琴、舞蹈等才艺作为必修课,还别出心裁地要求孩子学旗杆、耍飞叉、打弹弓、捏面人、吞铁球、嚼灯泡等所谓“绝技”。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4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