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八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阳系内存在“暗彗星”?
          英国天文学家日前通过计算机模型推测,太阳系中存在大量彗星,而人们只观测到了其中很小一部分的原因,可能是太阳系内存在很多不发光的“暗彗星”。
          彗星被称为“太阳系中的流浪汉”。传统观点认为它们的“家乡”位于距离地球5万到10万个天文单位(1个天文单位相当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约1.5亿公里)的奥特星云,那里可能含有数千亿颗彗星。不时路过太阳系的恒星通过引力干扰奥特星云,将彗星推向太阳。彗星的固体核很小,彗发和彗尾的物质全部来自彗核的蒸发,所以彗星每接近太阳一次,它的核就变小一些,最后将消失,剩下的只是一群沿轨道运行的尘埃颗粒,它们在与地球相遇时会引发流星雨。
          鉴于奥特星云的体积,天文学家计算出太阳系中应该有大约3000颗彗星,远大于目前观察到的400多颗。科学界普遍持有的一种解释是,彗星在围绕太阳飞行一两圈后就分解了。但是,英国的两位天文学家对这种理论提出了疑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说,这两位分别来自英国阿马天文台和加的夫大学的天文学家通过计算机模型推算,如果传统观点正确,那么地球上观测到的流星雨次数就应该大增,达到每年30次。因此他们推测,太阳系中实际上存在一些观测不到的“暗彗星”。这些彗星由漆黑的碳化合物组成,一旦这种彗星离开奥特星云,就会一直吸收可见光,而不反射光,所以一直保持黑暗。
          美国宇航局的“星尘”号探测器收集到的“怀尔德—2”彗星的尘粒似乎为这两位天文学家的理论提供了支持。该探测器提供的信息表明,这颗彗星向外喷射漆黑的碳化合物。
          但是,其他天文学家却对这种新理论表示怀疑。他们指出,尽管这种所谓的“暗彗星”不反射光,但它应该释放小股热量,那么美国宇航局的“斯皮策”红外太空望远镜就应该能观测到这些彗星。而两位英国天文学家反驳这种说法的理由是,“斯皮策”观测的范围太小。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要等到2008年美国宇航局发射“广域红外勘察者”探测器了,它的观测范围会更广。
    (1)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有关“暗彗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暗彗星”的理论是由两位英国天文学家提出,并通过计算机模型推测的。
    B.如果“暗彗星”确实存在,那么它们被称作“太阳系中的流浪汉”,也是适宜的。
    C.英天文学家认为“暗彗星”由漆黑的碳化合物组成,它们之所以一直保持黑暗,是因为一直吸收可见光,而不反射光。
    D.“星尘”号探测器证明彗星向外喷射漆黑的碳化合物,为“暗彗星”理论提供了支持。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流星雨是彗星在太阳作用下分解而成的颗粒与地球相遇时引发的一种自然现象。
    B.在地球上观测到的流星雨的次数没有达到每年30次,由此可见,太阳系中的许多彗星并不是在太阳作用下分解了。
    C.彗星的固体核很小,彗星在接近太阳时,彗发和彗尾就逐渐蒸发,直至最后从宇宙中消失。
    D.传统观点认为太阳系中本应有3000颗彗星,而目前只观测到400多颗,是因为绝大多数彗星在围绕太阳飞行一两圈后就分解了。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国天文学家所说的“暗彗星”来自于奥特星云。
    B.奥特星云是属于太阳系的一种天体。
    C.2008年美国“广域红外勘察者”探测器发射后,才有可能证实英国科学家“暗彗星”理论的正确性。
    D.反对者怀疑“暗彗星”理论的主要依据是“斯皮策”红外太空望远镜没有监测到这些彗星的热量。

    组卷:0引用:1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问:读书能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黄志坚:读书,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群人,进而可以改变社会、改变世界。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特有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和诉诸感官的视听形态,无形中会助推喧嚣、多元、极化和圈层化的氛围。从这个角度讲,现代人读书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一种与书籍这一媒介形态深度相关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让人能沉静下来,更为理性、全面、有语境、有深度地去思考去认识自己与世界。可以说,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他的精神世界通常会是更加丰富多彩、更为理性客观的。
          问:读书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有怎样的意义?
          王蒙:社会文明程度,会通过很多方面表现出来,如人的礼仪行止,包括说话的方式、讨论问题的方法、对待他人观点的态度等等。一个社会读书多一些,文明程度也会相应高一些,大家增加爱心与理解,增加智慧与理性,减少戾气,减少反科学、悖常识、与人为恶的不良风气。
          魏玉山:书籍是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承的最主要载体,读书是传承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形成共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书籍也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工具,读书是一个民族文化创新、科技创造的前提,全民阅读为文化、科技的创新创造奠定了群众基础与知识基础。
          问:您认为,怎样的书算得上一本好书?
          黄志坚:什么是好书?作为读者,当然是必须是好看和有用的图书。在书架上选书时,恐怕是要做到四看:一看内容的吸引力,这是最重要的;二是作者的知名度和专业性;三是出版社的品牌;四看书籍的装帧质量和价格。
          王蒙:我认为一本好书,要语言好、内容深刻、思考问题的角度新颖、高于常人。更为重要的是书的态度,要有大爱的态度、大公的情怀、负责任的心态,要有敬畏心、感恩心、谦卑心、谦让心。
          问:我们的阅读环境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魏玉山: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来看,近几年来图书阅读率维持在59%左右的水平,几乎没有增长,与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79%以上的接触率相比,明显偏低。从阅读时长来看,成年人每天手机阅读的时间超过100分钟,而纸质书籍、报刊的阅读时长不足30分钟。
          王蒙:在网络上搜索《红楼梦》,可能前五页搜到的都不是曹雪芹的原著《红楼梦》,而是各种各样的影视作品。搜《三国志》,也不是西晋史学家陈寿写的史书,几乎都是游戏。跟看影视剧、玩游戏、玩社交媒体的人相比,今天还在大量阅读名著的人,可能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不大。
          问:我们能为书香社会,做些什么?
          魏玉山:建设书香社会,书是基础,没有书何谈书香,没有丰富的书,何以社会。从出版社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多出书”“出好书”“多卖书”。出版社可以做一些阅读的引导,捐建一些书屋、阅览室,但要量力而行。阅读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更多由政府来完成。此外,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大的书展、举办读书活动等推动阅读,也可以购买阅读服务,委托第三方为读者免费提供阅读服务。当然读书活动不一定都要很多人参加,几十个人甚至几个人参加就足够了,关键是让阅读成为百姓生活的一种常态。
    (摘编自《书香悦性灵典籍正人心--“世界读书日”三人谈》,《光明日报》2020年4月25日)(1)下列对“为什么要读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读书的作用首先影响个人,然后影响到社会。
    B.读书能够让人较为恰当地处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从而让自己变得理性客观。
    C.读书有利于减少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构建和谐社会。
    D.读书是中华民族形成共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创新的前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既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又反作用于社会,可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
    B.判定一本书是否为好书,要看这本书的出版社、装帧、价格等外在因素,但更主要的是看其思想等内在因素。
    C.近几年,图书阅读率明显低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数字化阅读率增长与纸质图书阅读率下降的状况还会持续。
    D.影视作品与游戏等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可视性与娱乐性,吸引力强,相较于文学作品,它们的受众可能更多。
    (3)目前,我国应如何有效推动全民阅读?请结合材料提出合理化建议。

    组卷:7引用:6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美女
    [俄]契诃夫
          记得还是在做中学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的时候,我和爷爷到顿河区罗斯托夫去。那是八月里的一天,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由于热、干燥,以及尘雾吹到我们身上的热风,眼睛困得睁不开,嘴巴发干;不想看,不想说,不想思索,当那睡意朦胧的车夫乌克兰人卡尔波扬鞭打马,鞭子甩到我的制帽上的时候,我既不抗议,也不出声,只是从半睡中清醒过来,无精打采地瞥一眼远处透过烟尘能看到的村庄。我们停下来在亚美尼亚的一个大村庄巴赫契--萨拉赫爷爷熟识的亚美尼亚人家里喂马。
          在这个亚美尼亚人的房间里,没有漆过油漆的木墙,家具,红褐色的地板,都散发出一股被太阳晒过的干木料的气味。无论你往哪儿看,到处是苍蝇、苍蝇、苍蝇……爷爷和亚美尼亚人正在谈论放牧啦,牧场啦,羊群啦……听着他们俩嘟嘟囔囔的谈话声,我开始对草原、太阳、苍蝇等等产生了怨恨的情绪。
          亚美尼亚人不紧不慢地走进门厅,喊叫道:“玛霞!过来斟茶!你到哪儿去啦?玛霞!”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走进屋子,穿一身普通的花布连衣裙,戴着白头巾。她洗碗、斟茶的时候,背对着我站着,我只看见她腰身纤细,光着脚丫,裸露的小后脚跟被下垂的长裤脚盖住了。
          主人请我过去喝茶。我坐到桌旁,姑娘给我斟了一杯茶,我看见她的脸,忽然感到,仿佛有一阵清风掠过我的心灵,把一天来的种种苦闷和灰尘通通吹散了。我看见了一张在光天化日下或梦里神游时从未见过的俏丽无比而神韵非常的脸。正如理解闪电一样,我一下子便意识到了:我面前站着个美女。
          我敢起誓,玛莎,或照她父亲的叫法,玛霞,是真正的美女,但我不能证明这一点。往往有这种情况,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
          并非只我一个人发现那亚美尼亚姑娘美。我爷爷是个快八十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而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随即问道:“这是你的女儿吗,阿维特•那扎雷奇?”
    “女儿!这是我女儿……”主人回答说。
    “多好看的闺女呀!”爷爷称赞说。
          亚美尼亚姑娘的这种美,艺术家或许会称作古典的或端庄的吧。也正是通过对这样的美的观察,上帝晓得是怎么回事,才会使人深信:您见到的容貌是端正的,头发、眼睛、鼻子、嘴、脖子、胸脯以及青春肌体的每一个动作,都交织上一起,融会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的旋律,在这旋律中大自然的音韵不差一个音符;您完全觉得,一个理想的美女就应该有玛莎那样笔直而略微凸起的鼻子,那样大大的黑眼睛,又黑又长的睫毛,那样令人神魂颠倒的目光;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毛,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您看着她,不由自主地便会产生一种愿望,即跟玛霞说点什么,说点极愉快、真诚、美丽得跟她本人一样美丽的话。
          对这种美,我的感受却很怪。玛莎在我心中激起的不是欲望,不是欣喜,不是快乐,而是一种愉快却痛苦的忧伤。这忧伤飘忽不定,朦朦胧胧,像一场梦。不知什么缘故,我为我自己,为我爷爷,为那亚美尼亚人感到惋惜,我有这样一种感觉:仿佛我们几个人都失去了对生活来说很重要、很必要的东西。爷爷也忧愁起来。他已不再谈起牧场和羊群,而是默默不语,若有所思地望着玛莎。
          喝完茶,爷爷躺下午睡了,我走出屋子,坐在台阶上。我坐的台阶被晒得滚烫;太阳把我的头、胸、背晒得火辣辣的,可我并不以为怎样,我只觉得我身后的门厅里和房间里有一双赤脚踩在木制的地板上发出窸窣的声音。收拾完茶具,玛莎跑下台阶,我身边像有一股轻风吹过,然后她又像鸟儿一样跑进了一间被熏黑的小房里(大概是厨房),从那里飘出了烤羊肉的香味和亚美尼亚人的说话声。她在黑暗的门道里消失了,不大工夫玛霞在门口露面了,厨房的热气弄得她满脸通红,她肩膀上扛着一大块黑面包;而包很重,她便优美地拱起腰身,穿过院子跑到打谷场,跳过篱笆,钻进残麦秸金色的云雾,在大车后边不见了。
          她极其美丽的身影越是经常在我眼前闪现,我便越感到忧伤。我为自己、为她、为乌克兰人感到遗憾,她每次穿过麦秸的云雾向大车跑去的时候,乌克兰人总要满怀惆怅地目送她。或许这是我对美丽的嫉妒吧,或许我为这女孩不属于我,也永远不属于我,我对于她是个陌生者而感到遗憾吧,或许我隐约感觉到她的罕见的美是偶然现象,毫无用处,就像大地上的一切没有永恒一样,或许我的忧伤是人在观察真正的美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吧,只有上帝才知道!
          两三个钟头之后,我们坐上大车,走出院子。我们坐在车上,都一声不响。仿佛在互相怄气似的。远远地可以看到罗斯托夫和那希切万了,一直默默不语的卡尔波突然回头看了看,说道:“亚美尼亚人的那个女孩真讨人喜欢!”他朝着马背抽了一鞭子。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复杂,波澜起伏,多角度塑造了一个有着姣好容颜、美妙身材、优雅气质的美女形象,从而巧妙地紧扣题目。
    B.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为故事人物提供了活动背景,交代了玛莎所处环境,从而有利于小说主旨的彰显。
    C.小说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来行文,通过“叙”展现了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议”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有画龙点睛之效。
    D.“我”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式人物,“我”的存在既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又使叙事脉络清晰、行文流畅。
    (2)小说善于通过他人的表现来塑造玛莎的“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悲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如《边城》《孔雀东南飞》《雪国》等都透露出一种“悲美”,其实本文也体现了这一美学思想,请结合文本对此加以赏析。

    组卷:14引用:8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国际疾病分类》名单,首次把“过劳”列为“影响健康状况或与健康服务相关的因素”。①
     
    :躯体疲劳常见于职业运动员、体力劳动者等群体;脑疲劳则常见于经常用脑的人群中,他们工作时长经常超过8小时,即便下班后,大脑也会处于相对兴奋的工作状态。过劳会损害人体器官。如在内脏方面,过劳可导致肾功能异常,甚至肾功能衰竭等。此外,过劳会导致内分泌失调。一方面,压力大时,人体分泌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会增高,使人胃口大开;另一方面,过劳也可引发失眠、影响代谢,使体内“瘦素”分泌减少。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②
     
    。如何有效避免过劳?躯体疲劳者要适当减少运动量和劳动量,③
     

    组卷:28引用:1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名学生涌向街头举行示威游行,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
          1958年,34岁的黄旭华“神秘失踪”,从此,隐姓埋名近30年,为中国核潜艇奉献一生,他说“此生属于中国,此生无怨无悔”。
          1987年,19岁的徐立平在见识点火试验后下决心规避风险,不断勤学苦练,终成“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
          2007年,25岁的赵立杰选择了当一名飞行员,为了梦想,他苦练英语,勇闯难关,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机长。
          2016年8月21日,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历经坎坷,12年后再次夺冠,这些姑娘平均年龄24岁。
          一代代青年人为人生勤学苦练,为梦想执着奋斗,为国家前赴后继,留下了一段段历久弥新的青春记忆,树起了一座座功勋卓著的青春丰碑。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以“高山”为名写一封信,留给下一届高一新生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7引用:6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