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存瑞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60岁以上的网民已接近1亿(9700万),这意味着中国2.5亿老年人中有38.8%的人已经上网。
然而“能”上网并不意味着“会”上网,从传统信息平台切换到纷繁复杂的互联网平台,老年人难免会晕头转向。
部分老年人沉迷于网络小说、短视频或游戏不能自拔,成为不折不扣的“网瘾老年”;“食醋能洁白牙齿”“多吃辣容易得阿尔茨海默病”“戒烟之后身体更坏”……在各种“震惊体”和养生类文章面前,老年人往往成为谣言传播的“易感人群”;还有些老年人平时省吃俭用,却在网络中被虚假投资利诱、被仿冒亲友诈骗。
无根据的事例、不科学的结论、粗糙的剪辑画面”,这些看起来漏洞百出的文章、视频为何能得到“银发族”的青睐?仔细推究,当面临海量信息时,老年人由于受教育程度、思维定式和生活经历所限,表现出对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也较为有限。另外,由于年轻人工作忙,与老年人的沟通交流较少,精神世界的空虚使得他们喜欢转发信息以吸引关注,创造谈资。
科技进步、数字变革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也让社会管理更加高效,如“健康码”这类的信息技术在此次防疫期间功不可没。但在便利了大多救人的同时,“无健康码不得乘坐公共交通”“无健康码不得进入商场”的管理方式,让部分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设备而在公交车上成为“众矢之的”,最终“落荒而逃”。
疫情期间,买菜、缴纳水电费、取快递等很多生活事项,都需要通过“扫一扫”或者在五花八门的App上完成,这让很多老年人无法置身事外。
在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跨越数字设备--数字技能--数字思维三道坎,其中是否掌握数字技能、是否具备数字思维主要靠老年人主观努力。一些从农村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帮儿女带孩子的候鸟型老年人,为了和异地亲朋保持联系、为了更好地融入大城市,不得不“赶鸭子上架”,反而成为老年人中的“创新者”。
另外一些因为其丰富的业余爱好,在参加合唱、参与广场舞等业余生活中,或主动或被动地拥抱数字生活。有趣的是,调查发现,老年女性对新媒体(以微信为例)的接受度显著高于男性。日常生活中也不难发现,老太太们在各类社交媒体上的存在感似乎比老先生们强,这也导致了不同性别老年人幸福感上的差异。
相反,也有部分老年人的成长与生活经历,使他们习惯于简单机械命令式的灌输,这与强调自主创新的数字思维背道而驰。此外,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精准网络诈骗”手段防不胜防,在家人的反复渲染下,不少老年人产生“科技恐惧”,他们拒绝新媒体的理由很简单:“现在不熟的电话号码一概不接,因为老年人容易受骗啊!微信里肯定也有很多诈骗,我不想学。”
对于老年人而言,记忆力、视觉能力、行动力等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不断更新迭代的软件、设备反而让他们觉得越来越麻烦。移动互联网相关的各项应用从产品设计到功能开发的各个环节都更加追新求变,更难顾及老年用户的需求和习惯。所以,有时老年人拒绝新事物,实在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摘编自周裕琼等《网络时代,如何帮助老年人适应“数字化生活”》)材料二:
《吾老之域》报告显示,长辈们在数字产品使用上的活跃表现,主要来自两个途径:反哺与自学。这种现象,最直观的投射集中在微信。调查发现,目前子孙对长辈的反哺还停留在较浅层面,排名靠前的微信反哺功能依次为发红包、发语音、视频聊天、语音聊天等工具性技能。相反,诸如发布、点赞评论朋友圈,选择公众号等偏重于内容性的反哺较少。
针对此,《吾老之域》报告呼吁青年人能够在老年人出现诸如轻信谣言等“不适”时,暂时将抱怨放一放,转而采取一种高质量陪伴的方式与其耐心对话。
家庭微信反哺的最终目的不是“让老年人都学会”,而是在过程中消解数字时代里老中青三代间固守的认知错位,促进形成一种更健康、更和谐的代际相处模式。无数数据显示老年人正在积极融入数字世界,家庭其他成员也应意识到反哺不能用蛮力,必要时需“妥协或接纳”。
(摘编自王聪聪、何桑柔《中国家庭已形成“数字反哺”》)材料三:
囿于年龄、知识结构、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老年人对于数字技术的认知和接受相对迟缓,在使用上相比年轻人更是慢不少。这是一个客观现实,却不是一个命定的现实。这里面,既有老年人自身的原因,比如学习新技术的意愿弱,也有社会环境和技术的因素,比如公共服务和技术进步忽略老年人的现实需求,更有对老年人的认知偏见和年龄歧视。不假思索地用“老年人”这种笼统的概念一概而论,不去用心地条分缕析,不仅强化了社会对于老年人与数字生活的偏见,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数字技术服务向老年群体的渗透。
坦率地说,老年人与数字技术之间是有鸿沟,而问题的关键,首先是想不想去填上这条鸿沟,然后是如何去填上鸿沟。为不会扫码的老年人开辟专门通道是一种填法,组织老年人开展智能设备的学习交流也是一种填法。老年人手机的一度热销,也提醒我们,完全可以提供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技术服务和操作平台。
(摘编自张洋《别让偏见阻碍老年人的数字生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老年人喜欢转发信息,是因为他们对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较为有限。
B.在各类社交媒体上,老年女性比老年男性的存在感强,这导致了不同性别的老年人在幸福感上的差异。
C.数字反哺指的是家中子女等晚辈教授父母等长辈学习使用数字产品的行为,现实中技能性反哺少于内容性反哺。
D.为不会扫码的老年人开辟专门通道,组织老年人开展智能设备学习交流,是帮助老年人逾越数字鸿沟的有效做法。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健康码”在疫情期间让大多数人享有便利,但与此同时也使部分老年人无所适从,可见科技进步、数字变革往往是把“双刃剑”。
B.是否掌握数字技能、是否具备数字思维主要靠老年人的主观努力,而是否拥有数字设备则取决于客观因素。
C.面对老年人青睐漏洞百出的文章,轻信谣言、上当受骗等情况,年轻人要尽可能压制抱怨情绪,理解并耐心引导。
D.对老年人的认知偏见,会强化社会对老年人和数字生活的偏见,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数字技术服务向老年群体渗透。
(3)下列材料中,对论据与论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通过老年人利用业余爱好拥抱数字生活的事例,来论证老年人要融入数字生活,需跨越数字设备、数字技能、数字思维三关。
B.材料一中,通过老年人“科技恐惧”的事例,论证了部分老年人习惯于简单命令式的灌输、与自主创新的数字思维背道而驰的观点。
C.材料二中,通过老年人积极融入数字世界等现象,指出子孙对长辈的反哺停留在较浅层面,意在启示家庭成员应一起努力,消解数字时代的代际认知错位。
D.材料三中,用老年人学习新技术意愿弱、公共服务和技术进步忽略老年人需求的事例,意在从客观方面揭示老年人难以融入数字生活的原因。
(4)材料一在论证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5)联系三则材料,你对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有哪些建议?组卷:11引用:4难度:0.5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蒸饭匠
李婧 在爷爷走后的第一天,家里就来了专门做红白喜事的人。十来张餐桌摆起来,大篷搭起来,平常干净敞亮的院子瞬间就有了葬礼的仪式感。
当第一顿午餐许多人都围在一个大木桶前盛饭时,大家立马就发现了这米饭的与众不同之处。首先是那氛围就很特别。有人打开木制的桶盖,热气涌上来。盛饭的人都要排队,用铁铲铲一碗,端着碗回到饭桌前,香味自然就弥散在院子里。
大家赞不绝口。
“这个饭香,用木桶蒸的。不是煮的!”
“蒸这个饭有讲究,要不停添水,跟一般的煮饭不一样。”“那个老师傅蛮有名的。他会烧饭。”
我扒了一口米饭,有木头的味道,也有空气的味道,木香渗进了米粒的每一个分子,吞一口米饭,就像吞进阳光晒过的空气--太好吃了。
饭后人们都围坐在木桶四周,听老人讲蒸饭的诀窍。
老人滔滔不绝,面带微笑,一边抽着烟,一边把木桶里剩余的米饭扒开--我们看到了一个竹制的筛子,蒸屉般兜住了上面的米。
“噢!原来下面没有底!”大家惊呼。
老人说这个蒸屉是他特意找来的,这样蒸饭不粘锅,透气。他娴熟地用锅铲捣了捣米饭,就像农民给田地松土那样自然。
葬礼的第二天,仪式还在继续。院子里做菜的三个厨师有条不紊地在准备,络绎不绝的客人一拨一拨地走进家里。他们伴随着一担又一担的丧礼,还有哀乐的鼓号齐鸣,十分喧闹。
我感到很沉重,透不过气来,就走出院子,和蒸饭的老人聊起了天。
老人姓孙,叫孙广禄,是溧水沙河一带孙家圩的人。知道他的年龄后我被吓了一跳,78岁,比我爷爷小10岁,但也年近80了。他竟然独自蒸几十斤的米,力气不小。
他说他做这一行已经有十几年了。十三四岁时就看人弄过,但直到60岁退休,才拾起过去的技艺,并越做越精,在县城出了名。
我爷爷家的院子外就是一片农田,大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地响着,他指着燃烧的柴火、冒着蒸气的木桶、铁锅里不断沸腾的水对我说:“这是金、木、水、火、土,还有光和气的结合。”
然后他指指天,指指地,说:“光,就是阳光;气,就是空气。五行加上光、气,这是古人的智慧,自然规律。卫星上天,也是这个原理。”
我曾经学过一点咖啡烘焙,深知咖啡烘焙是各种物质和条件配比的化学反应。而老人对蒸米饭,也是同样的看法。讲究米与水的比例,讲究米的生长周期,讲究火候--满满的学问。
他先说这种特别的蒸法:“为什么要用木头烧呢?别看木头烧起来不好看,有烟,但饭的香味在里面。蒸气蒸的饭,气通透,没有杂质留在米饭里;现在煮的饭啊,一锅闷死,那种饭不香。”
“蒸的饭冷下来了还不会馊,因为没有脏污啊!没有杂质在里面,饭冷了,水汽就自然凝结,米饭粒粒分明,也很好吃!这样就不浪费了!”
“用米也很有讲究。今天用的是籼米,不是粳米。籼米胀性大,用的水多。其实用粳米最好,有营养。毕竟粳米长足了,要160天;籼米才140天,还没长好就收了。”
用这样的米蒸饭,老孙事先要将米泡足15分钟。几斤米配几两水蒸,他都是试验过的。
最先煮沸水,看到铁锅里的蒸气上来时,往里面放生米,放到木桶1/5的位置,平铺开来。凭蒸气中的水分,让米粒胀足。这时候底层的米最靠近水蒸气,木桶里是不用添加水的。
当一层米蒸得差不多时,老孙要往里面添米,并且加水。不同分量的米,在不同时间淘好。例如蒸第一层米的时候,第二层待蒸的米就在水里泡着,时间要计算好。
老孙添好了米,就要往灶里不停地加柴火。他说除了木头和竹子,稻草也是很好的燃料。因为米粒就长在稻谷里,稻草也是稻谷的一部分。用稻草烧稻米,这是古人运用自然的方法。在一桶米差不多蒸好时,要做一件比较费力的事,就是让米透气。
老孙打开桶盖,把1/5以上位置几乎半熟的米饭全部盛出来,放到大铁盆里。他用铲子翻捣最底层的米,用筷子在不同的位置戳一戳,给它们透气。然后再把盛出来的米饭放回桶里,并要不断翻捣,让热气流通--这大概是米饭有空气感的秘诀了。
当然这件事很危险,蒸气的温度非常高,老孙曾经被烫伤过。而在33摄氏度的户外蒸饭、烧柴火,本身就是一种考验。在田里看着他烧柴时,我被烟呛得不行,他却还是很淡定。
目睹了全部过程后,我对他只做蒸饭这一件事已经毫不怀疑了。在看着土灶里的柴燃烧的时候,他和我饶有兴趣地聊了点别的。
老孙说他当了20多年会计,也经营过饭店,当过农民,但他最想做的是当一名老师。他喜欢读书。老孙说,有了文化和知识,他就掌握了原理,也就能做得比一般人好。包括他自学会计、学习蒸饭,都是自己摸索出了规律。而规律来自一样东西:实践。
蒸饭这门技艺,我想是老孙寄情于别处的一种方法吧。专注于蒸饭这件事,令他获得了成就感,也可以短暂忘却人生的宿命--而我坐在小板凳上,用笔记下他说过的那些话,专心听他讲一生的故事,是在弥补我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也在消解我失去他的痛楚。
老孙说他经历了太多丧事--每做一次这样的蒸饭,可能就意味着经历一场死别。
而78岁的他把饭做得那么好,让人欲罢不能。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成就。悲伤虽然弥漫在心里,但做一名倾听者,我感到了踏实和宽慰。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孙详细告知用米的讲究、烧饭的材料、蒸饭的程序,这样处理表明他既坦然自得,又想让大家吃得放心。
B.我用“咖啡烘焙是各种物质和条件配比的化学反应”来类比,说明蒸饭必须讲究比例,是一门重要学问。
C.老孙经历丰富,自学会计、学习蒸饭,都是自己摸索出了规律,又喜欢读书,说明他的成功主要来自于自身努力。
D.文章结尾写“我感到了踏实和宽慰”是因为老孙的话使我明白了该怎样积极面对生活,又弥补了“我”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饭后,人们围坐在木桶四周听老人讲蒸饭的诀窍,表明米饭很受欢迎,也为下文“我”与老人的进一步交谈作好了铺垫。
B.丧礼上“哀乐的鼓号齐鸣,十分喧闹”与文章开头“葬礼的仪式感”形成了鲜明对比,可以看出人们表面上悲伤,实则淡漠。
C.作者描写老孙蒸饭时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打开”“盛出来”“放”“翻捣”“戳”“放回”“翻捣”等表现了蒸饭的繁复工艺。
D.本文语言真实自然,朴实无华,既有生活气息,又富有哲理。比如老孙说“稻草也是很好的燃料”是“因为米粒就长在稻谷里”。
(3)请简要分析画线句中“一片农田”在文中的作用。
(4)请以蒸饭匠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组卷:16引用:2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时看见一个人在海边,一杯啤酒,坐上大半天——就是在那里发呆:甚至一个人在酒吧窗边独坐,读一本书,一坐就是一天。① :不就是看书吗,何必跋山涉水,还加上花钱?
看来,面对美景,感觉赏心悦目,是旅游的一种方式;但找一个没人打扰的地方,跳出自己的日常角色,放空自己,安静呆着,也很需要。度假跟旅游不一样:旅游是去看景观,而度假却不一定是为了看什么,它更多的是找一段时间,让你的心和日常生活脱离开来,去找回自己的内心,是在入世和出世的交替处去涵养身心。在滚滚红尘中被惯性推着走,② ,内心的声音也就听不见了。是时候停下来静一静了。不要走得太远太快,顾不得疲惫的心灵。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分别以“旅游”和“度假”为上下句的开头,写一个对偶句,表述两者的不同。两句总字数不超过50个字。组卷:4引用:6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回望2020,一群又一群平凡的人,在危难中挺身而出,在重压下义无反顾、逆向而行、一往直前。
拼过2020,中华民族书写出一份勇毅顽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答卷:“十三五”圆满收官,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十四五”全面擘画,“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科学探测实现重大突破……所有这些都是亿万中国人民一点一滴干出来的。
展望2021,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就没有什么山峦不能攀登,没有什么河流不能跨越。
作为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下的新时代青年,读了以上材料,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套作,不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9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