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名句积累(6分,每空1分)

  • 1.名句积累。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他嘲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这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生活极度奢靡,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毫不珍惜。
    (3)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燕国灭亡原因是:“
     
     
    。”

    组卷:0引用:1难度:0.7

二、(14分)

  • 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说“木叶”
    林庚
          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呢,“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树叶”就不常见。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③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④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 周邦彦《满庭芳》) 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⑤“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                                                ,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⑥“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有删节)(1)大量引用诗句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以第②段为例,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对屈原、淮南小山的诗句佐证古代诗歌往往与“树”有关,却少见“树叶”这一现象的存在。
    B.引萧纲和陶渊明的诗句,说明遇见“树叶”的时候往往简称之为“叶”,从根本上说是出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原因。
    C.引杜甫的诗句,指出不仅有“木叶”,还有发展变化而来的“落木”,佐证“木”比“叶”更精妙、丰富。
    D.大量诗句的引用,全面地多角度地推动了论证过程的展开,丰富了论证层次,使论证更有力度。
    (2)将下列编号语句依次填入第⑤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②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
    ③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
    ④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
    A.①③②④
    B.③②④①
    C.①④②③
    D.③④①②
    (3)文末作者说:“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下列《红楼梦》的诗句中不能充分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B.露凝霜重渐歌欹,宴赏才过小雪时。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C.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D.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4)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组卷:4引用:2难度:0.6

五、(12分)

  • 5.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①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②□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④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况
    B.其
    C.然
    D.盖
    (2)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矣
    B.也
    C.焉
    D.乎
    (3)下列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表明法令的出台是在皇帝主持下的
    B.王安石明确法令是由专责的官吏来议定的。
    C.王安石坚持变法是施行了先王的为政之道。
    D.王安石声张变法是为天下人设法生财致富。
    (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安石以此书信答复司马光所列罪名,是理足气盛、维护新法的驳论文。
    B.王安石在开篇措辞委婉,因政见虽不同,情谊尚在,为了更好宣传主张。
    C.王安石不计得失,坚持变法不动摇,无悔因“度义而后动”的行事原则。
    D.王安石在结尾既承认知罪,又说对方观点不敢领教,是为表明坚决变法。
    (5)综观全文,分析本文“寓刚于柔”的写作特点。

    组卷:3引用:2难度:0.5

六、作文(40分)

  • 6.按要求完成作文。
          人们总以为自己看到的是真相,却不知道真相背后隐藏的事实。也有人说,人们耳听或目见的尽管也许是表象,却可以推断那背后的真相。
          以上这些话可以启发我们如何去认识身边的世界,指引自己的行动。请你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组卷:1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