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6课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2021年同步练习卷(3)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基础夯实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然“三一八”惨案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但是刘和珍、杨德群等青年在反动政府面前表现出的沉勇友爱、无所不为的精神,至今令人佩服。
    ②西方人弄不明白,面对自然灾难,中国人为什么举国支援;西方的诗人搞不清楚,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的诗人为什么痛心疾首,长歌当哭
    ③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枯水现象,面对这种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环境保护问题。
    ④刘和珍等进步青年在耸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中遇害,鲁迅先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愤,提笔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记念刘和珍君》。
    ⑤听完烈士事迹报告后,九龙坡区公安分局党委书记廖勇表示,杨雪峰对法律的信仰和殒身不恤的职业品格,是所有民警永远的精神源泉。
    ⑥面对太湖蓝藻的爆发,湖州市政府痛定思痛,从今年开始拆除湖鲜街,陆续关停沿岸5公里范围内“产能落后、治理无望”的企业,推进岸线综合治理。

    组卷:15引用:3难度:0.6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6引用:2难度:0.7
  •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23引用:2难度:0.8
  • 4.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组卷:104引用:17难度:0.7
  • 5.依次填放下列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在十八日早晨,___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____得到噩耗,说卫队___开枪,死伤至数百人,___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___我对于这些传说,___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___我还不料,___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___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___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组卷:95引用:10难度:0.7

  •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37年,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演讲中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①
     
    。”王富仁先生对此作了独到的分析,认为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视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是从鲁迅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及其精神发展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价的,而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②
     
    。这个精神素质便是他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奴隶性格,③
     

    组卷:129引用:27难度:0.7

二、巩固提升

  • 7.阅读下面这首绝句,完成答题。
    悼杨铨
    鲁迅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注:①杨铨:鲁迅友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发起人之一,因反对蒋介石的法西斯统治,1933年6月18日终被国民政府特务暗杀。②斯民:此民,指人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悼念亡友,较少涉及被悼念者身世品学,主要抒发诗人不局限于友谊的深情哀思。
    B.诗的前两句欲抑先扬,写暮年诗人面对人事枯荣已经处之淡然,豪情锐气大不如从前。
    C.第三句融情于景,写诗人痛失战友挥洒如江南梅雨之泪,“何期”二字道尽无限沉痛。
    D.最后一句照应前文紧扣诗题,表明悼亡乃革命之常事,揭露国民政府专制统治的残酷。
    (2)悼亡的主要目的是纪念,虽然本诗没有直接叙写“健儿”身上的英雄气概,但是我们依旧可以读出“健儿”身上丰富的精神内涵,请结合本诗内容简要概括其精神内涵。

    组卷:26引用:3难度:0.6

一、基础夯实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国家总是在不断的摸索中逐渐成长、壮大,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历史的进程中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使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登上历史舞台,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学生组织成为爱国运动的先锋和不容忽视的力量,为中国的政治变迁做出了重大贡献。
          1919年,“五四运动”      ,爱国学生面对敌人枪弹的威胁而      。他们通过举行游行示威、街头公开演说、开展抵制日货和支持国货运动、直接参与抗战、组建政治社团、开展政治请愿、发行爱国日刊等多种行为方式参与爱国的政治斗争,做出了很多      事情。即便有许多的青年学生喋血身亡,但后继者毅然      ,奋然前行。
          历史告诉我们,也警示着我们:爱国远远不像我们喊出一句慷慨激昂的口号那样简单。在改革创新的漫漫征途中,(  )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使命,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
    B.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使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
    C.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使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登上历史舞台,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重任,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
    D.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登上历史舞台,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爆发 舍生取义 惊心动魄 声泪俱下
    B.暴发 殒身不恤 惊心动魄 声泪俱下
    C.暴发 舍生取义 惊天动地 长歌当哭
    D.爆发 殒身不恤 惊天动地 长歌当哭
    (3)根据材料内容,在文段括号内填写恰当的内容,要求衔接得当,语言表达准确、鲜明,60个字以内。

    组卷:4引用:2难度:0.7

  • 23.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近日,钟南山院士通过视频连线向欧洲呼吸学会介绍了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果和经验。钟南山专门提到,研究证明,中药显示出对抗病毒和抗炎有效。截至3月初,在中国的确诊病例中,中医药治疗病例述92,58%,武汉方舱医院累计服用中药病例更达99.9%.除此外,暂停公共集会,发现病例并追踪接触者,建立庞大的发热门诊网络,快速建设方舱医院,免费检测,免费治疗患者……一系列抗击疫情的中国经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组卷:12引用:14难度:0.7

二、巩固提升47

  • 24.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鲁迅主张掀翻吃人的宴席,捣毁安排这宴席的厨房,但是,这宴席的一切享有者都必然要保卫这盛宴免遭扰乱。这就决定了鲁迅与权威话语之间的对立关系。看鲁迅的一生,直接干预政治的行为不多,发表政治时评极少,他总是守在文化阵地上,从事他的文学活动,而政治家们却对他视若洪水猛兽,原因大半在此。但是,鲁迅与权威话语的冲突还不仅在于他对古老传统的无情批判。而是在于他虽然很少谈政治,却从骨子里与政治权威格格不入。作为独立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不可能重新回到依附权威的旧路。他获得了现代独立性,也为这独立性付出了人生的代价。那就是要孤独地承受来自权威的各种压迫。而鲁迅的性格又使他越是在压迫之中,越容易坚守阵地。他顽强地坚守着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立场,捍卫着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无论有什么样的压迫,也决不放弃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独立批判权。在对权威话语的反抗中,鲁迅以自己的话语实践确立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独立性。
          大概应该承认,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也有自己的某种独立性,而且几千年历史上一再出现的“道”与“势”的冲突往往显示着他们的骨气。但是,“道”与“势”的冲突是有限的,暂时的,从理论上讲,只有遇到“无道昏君”时这种冲突才会发生。如果皇帝宝座上坐的是“有道明君”,这“道”与“势”就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之所以是常态而不是偶然,因为古代帝王不仅多是圣人之徒,与读书人本是同门弟子,而且即使不是儒家信徒,在统治国家时也决不拒绝孔孟之道。儒家学说的命运历来如此:所有旧秩序的破坏者都要反孔,到旧秩序破坏完了,要建设自己的新秩序时就转眼变成尊孔的表率。这原因在于儒家学说是一种有利于安定团结的学说,它有助于使人做稳了奴隶。正因为这样,在古代中国,“道”与“势”没有根本的冲突。同时,科举制在弥合着道与势的裂缝。“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使古代文人没有承担知识分子的使命从而去探寻新“道”,这就避免了许多冲突。然而,正因为这样,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话语,中国文学也一样没有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
          知识分子往往都很敏感,但有他那种感觉的大概不多。鲁迅总有一种压迫感,总感觉自己是奴隶。仔细想想,社会并未对鲁迅特别过不去,压迫放在别人身上也许根本没有感觉,鲁迅却为之痛心疾首。然而,正是这种感觉分出了觉醒和麻木,分出了甘于做奴隶和不甘做奴隶。在文坛上,则从帮忙与帮闲的文学中分出了独立的知识分子话语。这种感觉使他与权势者格格不入。
          他反复抨击奴才,反对奴性,反对奴隶道德,是对奴隶制度和奴隶主义的彻底反叛。这与鲁迅对权威的反抗是一致的,是鲁迅反抗权威话语的一种表现。反对奴性之举与社会统治者制造奴隶的愿望是背道而驰的。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希望知识分子帮忙制造好的奴隶。鲁迅却坚决拒绝这种合作,背离了传统的康庄大道,而走上了孤独的险途。这是一切有奴隶主思想的人都不欢迎的,然而,没有这一点,就没有知识分子话语的独立性。
    (摘编自李新宇《鲁迅: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基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与权威话语之间的关系对立,他不直接干预政治,极少发表政治时评,是政治家视鲁迅为洪水猛兽的原因。
    B.无论有什么样的压迫,鲁迅也决不放弃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独立批判权,捍卫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
    C.因为古代帝王多是圣人之徒,在统治国家时决不会拒绝孔孟之道,所以在中国历史上“道”与“势”统一是常态。
    D.鲁迅反复抨击奴才,反对奴性,反对奴隶道德,是对奴隶制度和奴隶主义的彻底反叛,是反抗权威话语的一种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比喻的论证手法,把鲁迅对政治权威的反抗比作掀翻吃人的宴席、捣毁安排宴席的厨房。
    B.文章以中国历史上几千年一再出现的“道”与“势”的冲突,论证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立性的局限性。
    C.文章以鲁迅对权威话语的反抗为前提,论证鲁迅以自己的话语实践确立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独立性的观点。
    D.文章首先指出鲁迅与政治权威格格不入,接着阐述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局限性,最后归结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儒家学说是不利于团结的,科举制没有弥合“道”与“势”的裂缝,古代文人就能承担知识分子的使命,去探寻新“道”。
    B.因为所有旧秩序的破坏者都要反孔,所有新秩序的建设者都要尊孔,所以儒家学说成了一种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的学说。
    C.鲁迅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身份,但他在精神上已经不是奴隶。他的这种反抗态度和立场使他与权威形成了一种紧张的对立关系。
    D.社会统治者希望制造奴隶,而鲁迅反对奴性之举与此相矛盾。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帮忙制造听话的奴隶,而鲁迅却坚决拒绝这种合作。

    组卷:24引用:1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