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洛阳市新安一中高三(上)入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7/26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曾生生不息的传统村落既是乡愁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一部分。
          推进城镇化、工业化是大势所趋,把城市建设得越来越美好,契合公众期待,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偏远农村就应该选择性遗忘,就应该任其自生自灭。相反,随着人口的减少,很多偏远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分布也更加零散,很多日渐凋零的村落,固有的村民自治也形同虚设,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治理投入不仅不能削弱,相反还应该加强。留守老人需要关心,鳏寡孤独需要照顾,对那些遗留在村庄的人需要给予更多关注关心。
          我们呼吁保护传统村落,是提醒人们看到它作为一种乡愁载体、一种历史遗存、一种传统生活样式的重要文化意义、精神价值,并不是主张人们还生活在那种穷苦中。人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我们乐见城镇化改变了人口结构和城乡格局,让很多人过上更富足的生活,但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成果,不仅应该惠及城市人口,也应该适当反哺乡村,最大程度呼应“留守者”改善生活品质的合理诉求。
          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人们看到了农村焕发全新生机的可能性,也对心中那个久远的小村落寄予款款深情。更多地关爱还留守在村落的人,尽最大可能保存好乡村风貌,那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所在才可能一直等在那里,我们才可能回得去。
    (摘编自李思辉《不能把“最后的村民”遗忘在繁华之外》)      材料二:
          乡村振兴这种整体性的战略安排与过去提出的“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也有所不同。它是以城乡融合为根本理念的,应当说,“城乡融合”是对“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和超越。“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着眼的是以工补农和以城统乡,农村成为各种政策和补贴的接受者。这种思路虽然比城乡对立的理念有所进步,对解决“三农”问题有所裨益,但从发展理念上讲这仍然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按照这种思路走也不会改变总量发展下城乡结构差距拉大的情况。
          城乡差距既然是新时代解决主要矛盾的主攻方向之一,那么,强调乡村与城市是共存共荣互相推动的两个空间发展布局,着重发展乡村的独立性和自主发展格局,这种思路就成为必然选择。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城乡融合”理念在国家实践层面的具体实施,着眼的是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使农村发展形成与城市发展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的自主发展格局,最终消除城乡发展差距。
          因此,无论从“三农”问题本身来看,还是从消除城乡发展差距来看,乡村振兴战略都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消除城乡差距的政策交汇点,通过增强农村的全面发展,来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和城乡发展差距问题。
    (摘编自王立胜等《深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解读》)      材料三:
          作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典型代表,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促进乡村发展的积极实践,通过立法为各项财政支持政策提供法律支持,建立城乡共生的一体化模式,在解决农民增收和实现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美国的乡村发展历程对中国来说具有一定的先导性和参照作用。
          以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国要达到美国现阶段的城乡发展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深入解读美国乡村发展政策,可以了解美国乡村问题演变和政策调整的过程,特别是能够总结学习美国在面临城乡失衡、乡村经济停滞等矛盾时进行的政策创新和处理方式,系统全面提升对乡村价值和乡村建设的理解与认识。
          从历史的角度看,乡村与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况更为严峻。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时间较长,在这一过程中消化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使得城乡结构矛盾得以缓解。而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新城市缺乏吸收农村人口的能力,国家又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加之政府的“城市主义”倾向,导致城乡分离、对立的问题十分突出。
          在理论研究方面,二战后西方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和二元经济结构进行了广泛的学术探讨。以Lewis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乡村的衰败与凋零是市场经济的结果,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会促使二元经济结构消减,政府没有必要对此进行干预。随后,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Lewis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现实并不一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会给一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他们论证了乡村建设与发展的价值和重要性,并提出了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工农协调发展的政策主张。
    (胡月、田志宏《如何实现乡村的振兴?——基于美国乡村发展政策演变的经验借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更多地关爱还留守在村落的人,才可能最大程度保存好乡村风貌,才能“记得住乡愁”。
    B.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理念,是让乡村不再成为城市的依附而具有独立自主的发展格局。
    C.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历史遗存、传统生活样式,以此让城市反哺农村,改善农村生活品质。
    D.在理论研究方面,西方经济学家Lewis认为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现实并不一致。
    (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合公众期待的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农村人口的减少是造成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没落的原因。
    B.材料一有关城镇化发展的理念和材料二的乡村振兴理念在看待乡村和城市的关系方面的观点有区别。
    C.乡村振兴战略与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在思路、目的上有所不同。
    D.三则材料都涉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其中材料二是从政治经济学视角解读如何把握乡村振兴的战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业化、城镇化符合公众期待,而保护乡村风貌可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二者要协调发展,相互匹配。
    B.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对城乡关系问题形成了新的认识,即以“城乡融合”理念为基础。
    C.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促进乡村发展的实践活动,可为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的经验。
    D.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消化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缓解了城乡结构矛盾,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4)材料三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如何才能使乡村振兴。

    组卷:9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写于悲痛中茅 盾      十九日下午三时接到我妻由上海拍给我的急电,报告鲁迅先生逝世,促我速回上海,真如晴天霹雳!我不能相信!十月十日下午,我到上海大戏院去看苏联名片《杜勃洛斯基》,恰好遇着鲁迅先生和他夫人、孩子,我们坐在一处,谈了好多话。十日离十九日不过八天,我怎么能够相信会出了这样大的乱子!
          然而电文上明明写着“周已故”,这“周”不是“大先生”还有哪个?不是他还有哪一个“周”能使我妻发急电来促我速归?
          然而我却因为痔疮发作,卧在床上动不得。我恨极了这一次忙里偷闲的旅行!我发了个回电。仍旧希望第二天早上能够勉强就道,夜里我躺在床上,回忆着十日和鲁迅先生在上海大戏院里的谈话,又回忆着十月二日(或三日)我和G君到鲁迅先生家里给他拍照那一个下午的谈话,又痛苦地猜想这“晴天霹雳”的来由。凭那两次最后的晤面,我不能相信鲁迅先生会突然于十九日逝世,虽然和G君去访他那一次回来时,G君在车中对我说:“今天看见鲁迅的面色和精神比我意想中好些,可是他若不赶紧转地疗养,总是危险。”我又记起史沫特莱女士在八月初离上海去避暑时,也对我说:“他此时虽然好得多了,可是靠不住,一定要转地疗养!他自己总说不要紧,可是患肺病的人自己常常是乐观的啊!”八月中旬,鲁迅先生拣定了转地疗养的地点是日本镶仓。可是后来又不果行,夏天却已过去了。九月中我略见他,他说暑天已过,索性再过几时,或者到香港去换换空气。谁知道十月中旬忽然这晴天霹雳!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若能把转地疗养这问题很早布置得妥当,则鲁迅先生不至于因有事实上的一些困难而迁延了这三个月的工夫,我们太不负责,我们这罪不能宽饶!我们太不中用了!
          十九日一夜,在这样悲痛回忆中过去。二十日清晨,我跳起来决定乘早班船再转火车,可是痔痛如刻,刚走得一步便蹲下了!我太不中用!我没有法子瞻仰先生最后的遗容了!
          “中国只有一个鲁迅,世界文化界也只有几个鲁迅,鲁迅是太可贵了!”——这是G君在十月二日和我去访鲁迅先生后回来时的话。但是,但是我们太不宝贵鲁迅了,我们没有用尽方法去和鲁迅的病魔斗争,我们只让他独自和病魔挣扎,我们甚至还添了他病中精神上的不快!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愧对那几位珍爱鲁迅先生的外国朋友!
    (有删改)文本二:
    为了纪念鲁迅的六十生辰茅  盾      第一次见鲁迅先生,是一九二七年十月,那时我由武汉回上海,而鲁迅亦适由广州来。他租的屋,正和我同在一个弄堂。那时我行动不自由,他和老三到我寓中坐了一会,我却没有到他富里去,因为知道他那边客多。
          这以后,我长住上海,不再走动,所以和他见面的时候也多了。不过我所知道的关于他的私生活,亦不多。现在追忆起来,觉得有些事虽然未经人道及,但是大都牵涉到过去十年间文坛上的“故事”,此刻暂时不提起也好。此外,好像大家都已听说过,我如果再来写,亦殊嫌蛇足。无已,从他治病这方面说一件事吧。
          今年是鲁迅先生的六十冥寿,如果我们是在替他做生日,该多么好!他五十岁生日那天,上海文艺界同仁曾在一个荷兰餐馆里为他祝寿。记得那天到会的外宾只有二三人。那时谁也不会想到(或感觉到)鲁迅先生活不过六十岁!
          不但那时,在一九三五年如果有人说鲁迅不久于人世,那一定会被认为是“黑老鸦”。鲁迅自己从未说他身体不好,人家看他也认为好;他精神抖擞地战斗着。但在这一年十一月,有人“发见”了鲁迅身体实在不好。
          记得是十一月七日(苏联“伟大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节”)的前一天或后一天,上海苏联领事馆招待少数文化人到领事馆去看电影。中国人去的只有五六个,其中有鲁迅和他的夫人、公子。那晚上看了《夏伯阳》,鲁迅精神很好,喝了一两杯“伏特加”。史沫特莱喝得很多,几乎有点醉了;但在电影映完休息时,史沫特莱严肃地对鲁迅说:“我觉得你的身体很不好,你应该好好休养一下,到国外去休养。”
          “我直觉到。我说不上你有什么病;可是我直觉,知道你的身体很不行!”
          鲁迅以为她醉了,打算撇开这个话题,然而史沫特莱很坚持,似乎马上要决定:何时开始治病,到何处去,等等。她立刻要得一个确定,并且再三说:“你到了外国,一样做文章,而且对于国际的影响更大!”
          那晚上没有结论。但在回去的汽车中,史沫特莱又请鲁迅考虑她的建议,鲁迅也答应了。过了一天,史沫特莱找我专谈这问题。总结她的意见;她认为鲁迅如不及时出国休养,则能否再活多少年,很成问题。
          鲁迅后来也同意了——虽然他说起史沫特莱的“直觉”时,总幽默地笑着。并且也谈到,在休养时间他有机会完成《中国文学史》的著作了。但在不再反对之中,鲁迅也表示了如果当真出国,问题却还多得很,终究还是不出去为好。
          到那年年底,史沫特莱说是接洽已妥,具体地来谈怎样走,何时走的时候,鲁迅早已决定还是暂时不出去。有过几次的争论,但鲁迅之意不能回。鲁迅的意见;自己不觉得一定有致命之病,倘说是衰弱,则一二年的休养也未必有效,因为是年龄关系;再者即使在国外吃胖了,回来后一定立即要瘦,而且也许比没有出去时更瘦些;而且一旦出了国便做哑巴,也太气闷。
          据我猜想,那时文坛上的纠纷,恐怕也是鲁迅不愿出国的一个原因;那时期有人在传播他要出国的消息,鲁迅听了很不高兴,曾经幽默地说:他们料我要走,我岂不走,使他们多些不舒服。出国问题争论的最后结果;过了夏天再说。因为即使要出国,也得有准备,而他经手的事倘要结束一下,也不是一二个月可以完成的。
          不幸一九三六年二月尾,鲁迅先生就卧病,这病迁延到了秋季,终于不救。
    (有删改)(1)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知鲁迅先生逝世的消息,“我”因痔疮发作,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但仍然希望第二天能赶回上海,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敬仰。
    B.“我”因不相信鲁迅先生会突然逝世,就回忆起最近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从这几件事来看,鲁迅先生的突然逝世完全没有任何征兆。
    C.“瞻仰”“冥寿”等词语的使用,不仅使得文章的语言典雅,也使文章显得庄重,从而有助于作者表达对鲁迅先生无尽的哀思。
    D.鲁迅先生说起史沫特莱的“直觉”时总“幽默地笑着”,听了“很不高兴”的话也“幽默”地回复,体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
    (2)关于文本二中写鲁迅先生“治病”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1935年,鲁迅先生从未说他身体不好,G君看他也认为好,他仍精神抖擞地战斗着。
    B.史沫特莱酒后建议鲁迅先生到国外休养,鲁迅先生认为她醉了,对其建议不屑一顾。
    C.鲁迅先生后来对出国休养不再反对,但他表示出国还有很多问题,还是不出去为好。
    D.鲁迅先生最终没出国休养,主要是因为他认为一旦出了国自己便做哑巴,也太气闷。
    (3)《写于悲痛中》一文情真意切,鲁迅先生逝世给“我”带来的“晴天霹雳”之感一再出现。“晴天霹雳”之感蕴含着“我”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4)文本二题为“为了纪念鲁迅的六十生辰”,作者却不惜笔墨详写鲁迅先生治病之事,这是否矛盾呢?请简要说明。

    组卷:24引用:6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入夏后气温明显升高,大汗淋漓成了日常,不过夏季出汗别不当回事,这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特别是健身一族、儿童、佩戴饰品者等人群,更要①_______。
          健身一族夏季运动出汗量大,会带走大量的钾。一旦发生低血钾症,就会四肢酸软,严重的还会感觉心悸、胸闷、恶心。日常饮食中,②_______,如瘦猪肉、海产品,牛肉、小白菜,油菜等。
          佩戴饰品的人们也要留心;耳环、项链等金属首饰中常含有镍、铬等成分,尤其是质量不好的合成金属饰品,添加成分更加复杂,③_______,汗水便会和金属成分发生反应,容易导致接触性皮炎,如出现红斑、水疱、瘙痒等。这时应及时摘去首饰,否则过敏症状加重形成血疹、水肿甚至出现溃疡。
    (1)下列句子中的“接触”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接触”,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电灯不亮、电脑起动不了,往往是线路接触不良,电流受阻的缘故。
    B.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多接触群众,干部才能增长才干、增长见识。
    C.越来越多的国外艺术家,接触到惊艳的中国画后,都称赞这种特殊的绘画形式。
    D.走进奇妙旅程“云上博物馆”,让你足不出户就接触到文明之光和艺术之美。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13引用:5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灵魂是身体的主宰,只有铸牢思想之魂,才有精神之成长。而精神之成长犹如身体一样,需要“钙”的补充。这就是《大学》所谓的“富润屋,德润身”。在6月17日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用理想信念强基固本,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补足精神之‘钙’,铸牢思想之‘魂’。”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9引用:7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