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河南省濮阳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12/29 20: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话是世界各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它不可复制、不可替代,成为认知各民族早期历史和文化起源的凭据。然而,神话的价值不止于此。除了填补历史文化记录空缺的作用外,神话作为文学的种子,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与西方神话相比,中国神话散见于各类典籍中,体系上略显不完整,规模上也不够宏大,这给中国神话的系统研究带来不便。但无形中却给神话种子在文学园地的再生和茁壮成长减少了障碍,为神话的文学演绎预留了充足的空间。
          神话是史前先民历史文化的零星记忆。文字出现后,人们把先民口耳相传的神话,记录在不同文献中。这些文献可分为原生性神话文献和再生性神话文献。
          原生性神话文献是指先秦时期最早用文字记录神话内容的文献,其时间上距离神话产生的时间最近,基本上源于口耳相传,以《山海经》保存神话故事最多,其他如《诗经》《楚辞》等文学总集,《穆天子传》《尚书》《左传》《国语》等历史文献,《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诸子文献中,也不同程度保存了大量神话。这些记录尽管零散,但大致构建了中国神话的基本框架和原型规模。
          再生性神话文献发端于秦汉,至明清一直有出现。从时间和属性上也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秦汉时期文献。这一时期尽管已经远离神话产生的时代,但因距先秦较近,仍能约略窥见神话的原貌。对神话的记载,见诸《吴越春秋》《越绝书》《蜀王本纪》等杂史书,以及《论衡》《风俗通义》等子部文献和大量纬书中。这些文献性质不同,摘引神话各取所需,其中有些内容与原生性神话文献吻合,有些则不见于原生性文献。虽则如此,它们对神话的原貌仍具有重要的补充价值。第二类为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的文献。这个时期离远古更加遥远,相关记载的文献属性淡化,内容可分两种:一种是作为文献保存,抄录前代记录的材料,见于《初学记》《北堂书钞》等大量类书。第二种则为中国文学独立之后,依赖于诗歌、散文、词曲、小说等各种文体的繁荣,将神话作为题材的各类文学创作。它们为中国神话搭建了一个全新的舞台,为古代神话的再生创造了繁花似锦的园地。
          从文学再生角度关注中国古代神话,可成为以往神话历史学研究和文化人类学研究之外的新视角、新视野。神话文学再生的突出文化价值是承续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羿射九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中,饱含的战天斗地的雄心、意志和勇气,在后代文学的创造中深入人心,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源与流。神话的文学创造,将神话原型中先民所寄寓的理想,用文学手法加以放大和升华,使其成为后世的追求。七夕鹊桥、牛郎织女在后世各种文学体裁中反复出现,成为亘古爱情的化身,便是这种价值的体现。
          另外,因受古代社会制度和文化氛围的制约,神话文学再生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价值判断模糊,甚至逆向行走的轨迹。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样本来具有正面价值意义的壮举,在后代文学作品中不时遭到讥讽,而原生性神话原型中女娲女王之治的母题,在后代男尊女卑思想作用下,在文学再生中遭到了扼制和湮灭。
    (摘编自宁稼雨《神话,在文学的土壤开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话是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并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B.神话是先民对历史文化的自觉记录,有助于认知各民族的早期历史和文化起源。
    C.文字出现后,被记录在不同文献中的神话,可分为原生性神话和再生性神话两大类。
    D.神话文学再生具有突出的文化价值,从该角度研究中国古代神话具有创新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概述神话的价值,并通过中西神话对比,特别指出中国神话在文学演绎方面的优势。
    B.文章第二、三、四段逐级梳理了中国古代神话文献的不同类型,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概念明确。
    C.文章除了大量举例外,也运用了比喻论证,如把文学创作比作古代神话再生的舞台,形象生动。
    D.文章最后两段论证古代神话在其文学再生发展过程中具有的优势与不足,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神话散见于多种典籍,虽不像西方神话那样体系完整、规模宏大,但同样参与了家国教化。
    B.秦汉时期文献中摘引的神话虽大多不见于先秦原生性神话文献,但仍有助于补充神话的原貌。
    C.中国文学独立后,多种文学体裁将神话作为创作的题材,为古代神话的再生开辟了广阔天地。
    D.中国古代神话原型中寄寓的先民理想,在后世神话文学创作中得以放大和升华,并深入人心。

    组卷:10引用:4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远古先民观天察地,根据星月的变化、植物的枯荣,总结出来的一套时间体系。先民按照相关时间点上出现的天文、物候、气象、农事现象变化,将一个太阳周年结合农时周期进行二十四段的划分。某个节气要做什么事情,都安排得很具体也很细致。
          节气尚未形成之前,古人的生产生活主要看的是物候。物候的出现早于节气,是形成二十四节气的先河,也是结合天文、气象、物状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雏形。什么叫物候?它是自然界在天气变化时出现的各式自然现象。大家在幼儿园或小学的时候可能都唱过儿歌《小燕子》,小燕子来了,春花开了,这就是物候。秋天到了,庄稼熟了,芦苇开花,大雁南飞,这也是物候。总之,飞禽走兽迁徙或者一些天气现象的发生、动植物方面的变化,都可归纳为物候。
          具体来看,它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物物候,既包括植物的,也包括动物的;另一类是自然现象,如东风解冻、水始涸、地始冻等。当然,由于某个年份的气候突变或观察错误,可能会导致有些物候的发生、描述不是那么准确,甚至不符合科学事实,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物候实实在在地发挥着作用。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也一直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摘编自陈勤建《二十四节气为何获赞“第五大发明”》)      材料二:
          从立春到大寒,二十四节气不是简单的数字罗列,而是以季节、降水、气温、物候等变化来呈现四时岁月流动的自然之美。例如,从雨水到谷雨,表征的是从早春“细雨霏霏”到暮春“雨如谷粒”的降水变化。仅从名称上来看,二十四节气就洋溢着自然的浪漫与神韵。
          与二十四节气“配套”存在的七十二候,将一个节气又细分为三候,以植物的萌动、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鸣叫、繁育、迁徙,以及冰雪消融、电闪雷鸣等典型物候现象来标识时间流转的轨迹。立秋三候,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寥寥数语便将立秋之景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物候是衡量自然生态变化走向的重要指标,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共同构建起的时间认知体系,反映了中国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自然物是中国节气文化时间的标志物。二十四节气的时令节物,大多取之自然、比之自然。《荆楚岁时记》载:“立春之日,悉翦彩为燕以戴之”,说的是立春日将彩燕作为发饰,佩于发间的习俗,取燕来春到之意。这种朝向自然的节物文化表达,诠释着中国人让生命融入自然的生活追求。
    (摘编自张建军《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国时间》)
          材料三:
          立冬,不仅代表着冬季的开始,更有万物收藏,规避寒冷之意。民间素有“冬令进补,来年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之说。中医认为冬季是进补的最好季节,但不是人人都可以补,需要根据体质进行个体化滋补。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以温补阳气的食物进行调理,提高机体耐寒能力。而西瓜、黄瓜、苦瓜等因偏凉性,应少吃。
          小雪,是进入冬天后的第二个节气。北方地区由于室外寒冷,衣着偏厚重,室内有暖气,体内热气蒸发,加上喝水少,容易滋生内火,表现为口鼻干燥、口腔溃疡等,可以喝一些汤水来缓解体内热气,如大白菜豆腐猪肉汤、菠菜肉片汤、羊肉红白萝卜汤等。
          大雪节气,天气开始变得更为寒冷,大风、大雪、气温骤降会经常出现,此时是感冒、呼吸、消化、心血管等疾病高发期,需要积极预防。除了忌食生冷,多吃些牛羊肉等温性食物外,还要注意保暖,尤其保护好头、胸(背)、足三个部位,防止风邪和寒邪入侵。
          然后是冬至,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过后,三九天拉开序幕。民谚讲:“冬练三九”,参加冬季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御寒能力、缓解大脑疲劳。不过运动项目的选择要因人而异,冬泳等极端锻炼适合体质健壮、无心肺疾病、无高血压病的人群,一般人群可选择慢跑、跳健身操、打太极拳、八段锦、室内器械练习等方式。
    (摘编自秦伟利《二十四节气里藏着你的健康密码》)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是一套时间体系,把一年划分成二十四段,约每隔十五天就有一个节气。
    B.节气在古代可用来指导一年的农事,某个节气要做什么事情,都有具体细致的安排。
    C.二十四节气呈现出四时岁月的流动之美,洋溢着自然的神韵,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
    D.物候在古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过实实在在的作用,反映出中国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燕子来了,春花开了”“春风又绿江南岸”“吃时鲜”都属于“物候”的范畴。
    B.物候指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但由于某些原因,有些物候的发生不那么准确。
    C.“立春之日,悉翦彩为燕以戴之”的习俗,诠释着中国人让生命融入自然的生活追求。
    D.进入冬天的第三个节气,三九天拉开序幕,人们要注意参加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
    (3)随着科技发展,设施农业、大棚蔬果等让我们不再受节气的严格制约,那么二十四节气有哪些当代价值?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践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0引用:3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草柬
    聂鑫森
          古城湘潭有许多条古香古色的巷子,巷子里讲究的人家,院门两旁放置着花草,门楣上攀爬着藤本植物,还会摆上石凳或椅子。让前来叩访者稍坐,等待主人开门迎客;或者,经过此处的陌生人,走累了,也可以坐下来,歇歇脚。有的主人很风趣,还会在门上贴一条窄长红纸,上写:“花草陪人请小坐”。这个红纸条,人们称之为“花草柬”。
          曲曲巷中的高家宅院,就是这种格局。
          男主人高振宇,快七十岁了。除了他,还有一个比他小一岁的妻子柳鹂。儿子一家在外地,只有春节时才回来与他们团聚。他们喜欢安静,退休前和退休后一个样,院门常关。但只要他们一出门,见着街坊邻居,总会主动打招呼,客客气气的。他们不去串门,也不邀请别人来家里。但院门两旁的花事常新,花缸按照时令换进换出,春天的山茶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木芙蓉、冬天的绿梅或白梅。他们在院子里养了许多缸花草,轮流着让花草出来陪人。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在院内靠门两侧的墙根下,栽了许多藤本植物,比如迎春花、紫藤花、牵牛花、爬壁虎之类,再用细麻绳拴在院门顶端和扶持植物的竹竿之间,让柔藤顺着绳子爬到门楣上,变成一座花草牌楼,好看。春有金黄的迎春花和粉紫相融的紫藤花;夏秋的牵牛花,有红有白有紫,像一支支仰天而吹的小喇叭,仿佛铿然有声。
          退休前,高振宇是本市京剧团的名角,谭派老生。柳鹂先是唱梅派旦角的,后来身体不好,改行成了后台的检箱(收检戏服)人。在职时,早晨要吊嗓、练身段,然后是琢磨戏文;下午得好好休息,晚上要演出。柳鹂55岁就退休了,高振宇一直唱到65岁,红了好几十年,然后在声誉最隆的时候,急流勇退,息影林泉。
          人们很奇怪,高振宇一身的好本事,怎么不带徒弟?他饰《碰碑》中的杨老令公、《打渔杀家》中的萧恩、《空城计》中的诸葛亮……一亮相一叫板必是“碰头彩”。可他的儿子却坚决不学戏,而想好好读书,将来去造飞机造火箭。儿子被他骂过打过,但倔犟如故,有几句话就最让高振宇伤心:“爹,成一个角比成一个科学家还难,嗓子好身材好是爹妈给的‘饭碗’,还得有悟性,能吃大苦。您是成功了,妈就没成。我不是学戏的料,普天下也没几个是!您不要轻易带徒弟,别害了人家。”
          现在儿子在大西北的一个特殊单位工作,已经是总工程师了。
          高振宇真的没有带过徒弟,也不接待上门来求教的同行和戏迷。自己走上了这条路,就好好走下去吧。可心里老觉得对不起人,就让院门两旁的花草表示歉意吧,让人看看花,听听他在院里吊嗓子,或者酣畅淋漓地唱上一段,聊作补偿。到真正退了休,高振宇凌晨起床后的大事,是和老妻一起去侍弄花草,一边干活一边轻声哼几句而已。
          处暑后,天气变凉了。
          高家院门两旁,分放着一缸雁来红、一缸白菊花。门楣上爬满了清脆的藤叶,一朵朵直立的牵牛花,红红紫紫,还有白色的,开得很热闹。
          巷子里的人,发现天刚亮,就有一个穿西装的中年汉子,安静地坐在高家花缸边的绿色木靠椅上,上身直直的,两手平放在膝盖上,尖起耳朵听院里的声响。
          这个人没有谁认识。
          院里传来录音机播出的京胡声,高振宇唱道:“恼恨那吕子秋行事可恶,恨不得插双翅飞过江河。船行到半江中儿要掌稳了舵。我的儿为什么撒了篷索?”接着,高振宇变了哭腔:“啊……桂英儿啊!”
          有老戏迷明白,这是《打渔杀家》中萧恩的唱段,“快板”后是“哭头”,而这“哭头”是高振宇的绝活,“儿”字下行腔,将喉音愈落愈低,透出苍老凄怆之音!有人正要喊“好”,中年汉子忙站起来,摆摆手,又深鞠一躬,然后再坐下听。
          高振宇反复唱了三遍,才停住。
          中年汉子站起来,朝挤在巷道里的几个人拱了拱手,然后飘然而去。
          第二天早晨,中年汉子又来了。
          高振宇唱的是《碰碑》中,杨老令公与六郎离别后,先唱“二黄导板”再唱“哭头”:“我的儿呀”。声腔极为凄惨悲凉。也是唱了三遍。
          第三天早晨,巷子里的人,早早地聚集在高家门口,就为听高振宇的“哭头”。
          那个中年汉子没有来。高振宇也没有打开录音机,没有唱“哭头”。
          又过了些日子,外地的一个京剧团来湘潭演出,主角是谭派老生传人、年方四十的景金石,戏码是《打渔杀家》《碰碑》《四郎探母》。海报上还贴了照片,景金石就是那两个早晨来听戏的中年汉子!
          巷子里立马欢腾起来。
    “景老板肯定是来请教‘哭头’唱法的。”
    “那么,高老板怎么不开门迎客?”
    “高老板并不失礼。门上有花草柬,门边有花草陪客。”
    “买票去!听景老板的‘哭头’,等于是听高老板的‘哭头’。”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社会环境和“花草柬”的来历,为下文作铺垫。
    B.“院门常关”“不去串门,也不邀请别人”,表现了高振宇孤僻高冷、落落寡合的性格。
    C.景金石如何与高振宇取得联系,演出的情况如何,文中以留白处理,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D.小说结尾人们的议论,揭示高振宇不开门迎客却不算失礼的原因,照应开头。
    (2)小说详细描写了高振宇唱“哭头”的情形,这对人物塑造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有人评价聂鑫森是“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化的守望者”,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组卷:7引用:3难度:0.5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歪脖柳,是我从微山湖大堤走向微山湖的一个渔村时的惊奇发现,温暖的春风,吹化了残雪,柳枝变绿了,天空蔚蓝蔚蓝的,微山湖泛起了涟漪。
          此时,正值早春,两天前还飘过一阵小雪,微山湖还结着薄冰,①        ,但吹了一天一夜的西南风,突然像吹跑了两三个月的时光,一下子进入了懒洋洋的、只想睡觉不想干活的春困季节。天气骤热,人们不敢脱掉棉衣,再来场大冻,就会得感冒。
          可是,②        我发现了一棵从路边伸向微山湖的歪脖子老柳树,柳树上,有隐约的生机萌发,如一团幻觉的轻烟。近前抚弄,手里竟是转青的枝条,枝条上钻出绿豆大小的嫩芽,这春的苏醒,逗引出我少年时的痴想……此刻,虽然还是寒天冰地,但在柳树枝头露出的淡淡如烟的青色,让人喜悦。我想等到桃杏刚刚红了枝条,杨柳那悠荡的长丝上就很轻快地吐出了一点点的鹅黄,继而,一片片、一团团化作满空飞絮,③        ,扑打着湖水,且不说编柳帽、吹柳笛的无限乐趣,单就这“三月雪”,就足以陶醉,牵动人满怀思绪……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将画波浪线的散句改写成整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组卷:8引用:3难度:0.5

五、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单位举办的“汉语盘点2022”活动,揭晓了2022年年度字词。其中,“稳”“党的二十大”“战”“俄乌冲突”分别当选年度国内字、国内词、国际字、国际词。
    “汉语盘点”活动已连续举办17年,旨在用一个字、一个词描述当年的中国与世界,鼓励全民用语言记录生活,描述中国视野下的社会变迁和世界万象。同时,在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年度汉字评选活动也在火热进行。2022年日本年度汉字为“战”,马来西亚、新加坡年度汉字均为“涨”。
          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7引用:4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