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2021年同步练习卷(1)

发布:2024/4/20 14:35:0

一、专项突破•真题演练

  • 1.阅读《醉翁亭记》(节选),回答下列各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野发而幽香
     

    ②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A.两岸连山,略无
    B.此诚危急存亡之
    C.白玉之环
    D.神寒骨,悄怆幽邃
    (4)欧阳修笔下“佳木秀而繁阴”的景色,一定让你联想起了家乡的某一处夏季美景,请你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必须从比喻、拟人或排比的修辞手法中任选一种进行描写,不准出现真实的地名,50字左右)

    组卷:132引用:3难度:0.6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醉翁之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
    B.云归而岩穴 暝:昏暗
    C.伛偻提携 伛偻:指老人
    D.泉香而酒 洌: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对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介绍醉翁亭之所在,引出人和事;接着由写景到写人,最后再到写“乐”。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B.本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第③段的用意不在写宴会之盛,而在展现人民的安居乐业。
    C.文章结尾处写了“乐”的几种情境,依次是禽鸟之乐、太守之乐、游人之乐,并且层层递进,点明主旨。
    D.文章语言简洁流畅,委婉有致。开篇“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写尽滁州环山的特点,举重若轻,令人叹服。

    组卷:303引用:6难度:0.6
  • 3.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亭翼然于泉上者 临:居高面下
    B.云归而岩穴 暝:昏暗
    C.佳木而繁阴 秀:茂盛
    D.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乐:快乐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醉能同 真无马邪
    B.醉翁意不在酒 无丝竹乱耳
    C.不知人之乐 鸣之不能通其意
    D.行者休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
    (3)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首段的写景顺序是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由山及泉及亭。
    B.本文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均围绕“乐”字展开。
    C.本文在写法上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句法既整齐又富于变化。
    D.本文着力写太守与游人沉醉山水的情景,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顺而沉沦的苦闷之情。

    组卷:152引用:2难度:0.6

一、专项突破•真题演练

  • 9.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回答以下各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醉翁之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
    B.若夫日出而林 霏:弥漫的云气
    C.泉香而酒 洌:寒冷
    D.杂然而前 陈:陈列,摆开
    (2)下面句子中的“也”字,表达陈述语气的一项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仿佛一个全景镜头,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
    B.第②段,写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四时景物的迥然不同。作者抓住了早、晚、春、夏、秋、冬数个时间节点来写,都是一笔带过,生动传神。
    C.最后一段写日暮外出。这一段在叙事中,融入了更多议论和抒情,托出全文的主旨。“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寥寥八个字,写出了宴罢晚归的情景,笔调闲散,淡雅而有情致。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组卷:277引用:3难度:0.5
  • 10.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亭翼然于泉上者 临:居高面下
    B.醉翁之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
    C.野发而幽香 芳:香气
    D.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2)下面句子中的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A.环滁皆山也
    B.行者休于树
    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醉能同其乐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的第二年,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情怀。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表明“乐”是表象,“醉”是根本。
    C.滁人游和太守宴这两幅图画中,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更多了一些自信和得意。
    D.文至结尾,“太守”一词已经出现了多次,最后才道出姓名,解开全篇悬念。

    组卷:434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