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经开实验中学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5月份)
发布:2024/5/31 8:0: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面对蒸蒸日上的伟大时代,面对气势磅礴的现代化实践,面对异彩纷呈的小康生活,新时代文学工作者要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破题解题,善于从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画意的营养,催生更多传世之作、扛鼎之作,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出文学贡献。
紧扣“可信”,讲好中国故事。“可信”来自真实。第一方面是“故事的真实”。中国故事、中国方案最独到之处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道路。新时代文学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善于讲好恢宏大气的国家故事、丰富多彩的百姓故事,以大视野、多角度呈现中国的发展与进步。第二方面则是“艺术的真实”。新时代文学要善于把中国道路、中国理念、中国价值转化为精彩的中国故事、丰满的艺术形象,讲出中国文化的使命担当和价值先导,讲好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而不同的包容理念,把中国智慧与世界无私分享,在独特的审美创造中形成独特的中国风范、中国流派,不断标注新时代文学水平的新高度。
紧扣“可爱”,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可爱”来自美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再到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也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民族的心灵史,能让远隔万永千山、身处天涯海角的人们从字里行间读懂一个民族、领悟一种文化。新时代文学注重将民族性与时代性相融合,找准世界发展的利益交汇点、中外价值观的契合点、人类的情感共鸣点,以新的创意构思、新的题材内容、新的表现手法,构建新时代中国文学话语和叙事体系,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民审美情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奉献给世界,更加有效地传播中国理念,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紧扣“可敬”,刻画时代新人形象。“可敬”来自担当。亿万勤劳勇敢、担当有为的中国人民就是中国形象的“代言人”,就是中国形象的使者。任何历史时期,都有反映这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时代典型。文学以审美的方式反映一定时代的价值和价值体系,主要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实现的。文学意义上的“新人”是时代精神的人格化。“新人”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学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对于社会主义文学而言,“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最大的底气和最强的动力。新时代文学要在创作内容和对象上,让人民群众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角,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善于从生动现实中发现新的人物类型,灌注新的精神气质,塑造新的人物形象,体现新时代的审美理想和崇高追求。
新时代要唱响新征程的奋进之歌。新时代文学工作者要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思想的深度、艺术的高度、感情的温度开辟新时代文学气象万千、群峰耸峙的壮阔境界,使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通过文学得以生动展现。
(摘自邱海军《论新时代文学与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以审美的方式反映一定时代的价值和价值体系,塑造艺术形象也是其主要手段。
B.艺术真实是要对照中国特色,落实中国故事,让人可信、可爱、可敬。
C.对于社会主义文学而言,最大的底气和最强的动力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D.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新时代文学工作者应该肩负起的使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提出总论点,然后从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对总论点加以论述,探索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文学路径。
B.鲁迅先生所说的“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可以作为中国形象的“代言人”的论据。
C.文学作品中的“新人”是时代精神的人格化,“新人”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学作品的人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
D.文章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文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好中国故事,要可信,它包括“故事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两方面的内容。
B.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而且也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C.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民族的心灵史,能让远隔万水千山、身处天涯海角的人们从字里行间读懂一个民族、领悟一种文化。
D.要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组卷:7引用:3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缺‘芯’少魂”是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接连遭遇美国芯片“断供”事件把这一难题进一步凸显出来,记者为此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倪光南。
记者:有人说,多少有关提倡创新的宣传报道,都抵不上“中兴事件”“华为事件”的警示来得深刻、有效。您如何看待这两个事件?
倪光南:“中兴事件”“华为事件”没有发生之前,很多人觉得芯片和普通的电子元器件一样,直接从市场上买来用就是了。这两个事件引发了全民自发地关心中国芯片技术发展和芯片产业进步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述事件是全民的“警醒剂”,有积极的一面。
记者:经过多年发展,中国芯片技术和产业目前水平和实力究竟如何?与美国相比,还有多大差距?且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倪光南:在芯片设计方面,中国进步很快,可以说,已经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不仅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设计公司,而且水平达到了相当高度,设计出了一批优秀产品。
中国在芯片设计领域还存在设计工具方面的“短板”。芯片设计是在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县(EDA)软件平台上,通过计算机进行逻辑编译、化简、分割、综合、优化、布局、布线和仿真等来完成的,而能提供该软件服务的主要是外国公司。
在芯片制造领域,包括制造工艺和制造装备方面,整体而言,中国能力亟待提高。芯片制造工艺包括光刻、刻蚀、离子注入、薄膜生长、抛光、金属化、扩散、氧化……与这些制造工艺相对应,制造关键装备多达200多种,其中包括光刻机、刻蚀机、清洗机、切割减薄设备。
分选机以及其他工序所需的扩散、氧化、清洗设备等。每种装备的制造技术要求都很高,制造难度极大且造价十分高昂。
记者:很多工业领域,我们成功实现了跨越和赶超,比如高速铁路,家用电器领域,但在集成电路领域,这种景象没能出现。原因何在?
倪光南:从历史原因来看,我们起步晚。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半导体点接触式晶体管。直到1956年,中国才成功制成第一根硅单晶。
随着集成电路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中国由于没有集成电路产业的支撑,就明显追赶乏力了,而世界上的芯片技术却突飞猛进,每18个月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就会翻一番,成本却下降到一半。美国根据摩尔定律在芯片行业取得领先优势,赚取高额利润,并不断积累这样一个正循环。所以,和有显著先发优势的美国等国家角逐,中国暂时很难追赶。
主导理念的偏差导致创新推进不够是现实原因。曾经,我们在很多方面,希望能够用更省事的办法解决问题,所谓“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实践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中国芯片技术和产业的“短板”最终还是需要中国人踏实创新来解决。
记者:面对内部“短板”外部封锁等难题,中国芯片技术和产业要怎么做才能实现突破?倪光南:从供应能安全的角度来看,需要集中力量土空磅供应链中海弱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而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往往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思想准备。
核心技术的发展成熟也离不开市场的支持,在政府采购的过程中,要给予国产自主研发芯片和软件一定的扶持,让其进入商业应用,接受检验和磨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走向成熟。
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着,可以参考硅谷的产业集群模式。在人才、技术、资本、经营等方面强强联合。北京的中关村有潜力打造成芯片技术和产业集群的高地。
发展大型软件或芯片产业,还要发扬举国体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优势,将国家层面制定的规划纲要和金融市场相融合。
(摘编自倪光南答记者问《“中国芯”突围要发挥综合优势》)材料二:
美国禁止企业向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出售任何电子技术或通讯元件,这一事件在舆论场上引发深入讨论,出口禁运触碰到了中国通信产业缺乏核心技术的痛点。“缺‘芯’少魂”的问题,再次严峻地摆在人们面前,研发“中国芯”,实现自主创“芯”,成为当务之急。
禁售7年对应的正是2025年,美国如此行事,真正的用意昭然若揭。如纽约时报所说美国的真正考量是要遏制中国制造业升级,拖慢“中国制造2025”这一强国战略。这让我们感受到切肤之痛。
面对技术壁垒,不能盲目悲观,特别不能对中国的高科技发展丧失信心。当此之时,应该加快推进互联网和信息产业政策完善和科技体制改革,并产生更强的改革紧迫感,凝聚起更大的改革力量,那就有可能把挑战变成机遇。相信凭借卧薪尝胆的勇毅担当,我们一定会迎来“芯”火燎原。
对互联网和信息产业来说,商业模式的创新固然能够带来流量和财富,但最终比拼的还是核心技术实力:对政府部门而言,应该形成更加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环境。就像中兴对员工们所说,“任何通往光明未来的道路都不是笔直的”,突破核心技术肯定会带来阵痛,但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是为了用现在的短痛换来长远的主动权。我们不必为今天的封锁惊慌失措,中国的高科技能够克服初物从无到有的困难,也有信心在后期突破核心技术的瓶颈。
保持信心的同时,也不能因遭遇制裁而产生极端偏激的情绪,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有足够的腾挪空间:另一方面,国产通信产业从零起步,如今发展到与世界通信巨头并驾齐驱,并在5G时代展现出领跑能力,绝不是得益于自我封闭。我们并不需要把封销当作“重大利好”来激励“自主研发春天来了”,更不能把扩大开放与自力更生对立起来。面对高科技的技术攻关,封闭最终只能走进死胡同,只有开放合作,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摘编自《强起来离不开自主创“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
A.中兴、华为公司美国芯片“断供”遭遇只靠购买芯片的主导理念改变
B.芯片设计领域外国软件公司依赖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软件服务提供
C.芯片制造领域制造工艺、制造装备方面包括制造装备的制造技术方面的能力提高
D.纽约时报的说法美国对中国芯片“出口禁运”佐证“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拖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根据摩尔定律的正循环加快芯片行业的发展速度,赚取高额利润,形成先发优势,后发劣势的中国,暂时难以与之比拼。
B.我们不必为美国的封锁惊慌失措,中国的高科技能够克服初期从无到有的困难,也会人在将来突破芯片制造核心技术的瓶颈。
C.在芯片产业手核心技术的情况下,需要实实在在地创新,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D.面对外界的高科技技术封锁,不能因为不公而导致不理智,更不能主动与外界脱钩,闭门造车只能延缓发展,甚至出现衰退。
(3)关于“中国芯片发展”的思考,材料见解深刻;深刻表现在辩证地看待问题、客观地看待问题、抓主要矛盾解决问题、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等方面。请结合文本,任选三个方面简要分析材料的深刻之处。组卷:3引用:3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梁生宝买稻种
柳青 春雨唰唰地下着。透过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
当潼关到宝鸡的列车进站的时候,小街两边的店铺已经点起了灯火。由于春汛,渭河的渡口暂时取消了最后一次摆渡,旅客们都陆陆续续进了这个旅馆或那个旅馆,只剩年轻的庄稼人梁生宝,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拔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抱着用一条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黑憧憧地站在街边靠墙搭的破席棚底下。
来这里买稻种的生宝,碰到一个难题。小伙子问过几家旅馆,连睡大炕也要两角钱。他从家乡起身时,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心想:随便什么地方不能滚一夜呢?没想到眼前唰唰的春雨却把他搁在了这个小站。
“把他的!到哪里过一夜呢?”
站在这异乡的陌生小街上,生宝的心却回到渭河下游的稻地里去了。钱对于那里的贫雇农,是多么困难啊!起身时收集稻种钱,难着哩!其他互助组[注]的庄稼人,要劳驾他捎买些稻种,临了却没弄到钱。本互助组有两户,也是作为组长的他先垫着。生宝心里明白:他带来了多少钱,要买多少稻种,还有运费和来回的车票。他怎能贪图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呢?
从前,汤河上的庄稼人不知道这郭县地面有种叫“百日黄”的急稻子,秋天割倒稻子来得及种麦,夏天割倒麦能赶上泡地插秧:只要有肥料,一年可以稻麦两熟。
任老四曾经溅着唾沫星子感激地对他说:“宝娃子!你这回领着大伙试办成功了,娃们就有馍吃了嘛!”
“就说稻地麦一亩只收二百斤吧!全黄堡区五千亩稻地,要增产一百万斤小麦哩!生宝同志!”这是区委王书记开会时拿眼睛盯着生宝说的。生宝明白: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
“我哪怕就在这席棚底下蹲一夜哩,也要省下这两角钱!”生宝对自己说。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十三岁就给财东家熬半拉子长工,青年时代又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他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叫作“困难”!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可他知道继父梁三不这么想……
一九二九年,生宝跟着他妈夹在衣衫褴褛的人群中,逃难到下堡村,是继父梁三的草棚屋收留了他们。梁三命运不济,接连死了两回牛,后来连媳妇也死了,再后来租不到地,连父亲留下的三间房也拆得卖了木料和砖瓦。可自从草棚屋里有了生宝母子,曾经被命运打倒的梁三,又开始创立起家业来,他操劳着,忍耐着,把希望寄托在将来。可拆掉三间房的地上长起来的榆树已经比碗口粗了,家业依旧没创起来。
土地改革的那年冬天,梁三家分得十来亩稻地,老汉早已干瘪的身体突然就有莫名其妙的精力,见天天不亮就开始忙乱起来,但对于生宝也渐渐生出许多不满。
看见郭振山家盖瓦房,他心里气:“你把俺生宝拉进党里头做啥嘛?你弟兄三个外头有人干事,屋里有人种地,你们积极得起啊!可俺家里的地怎弄哩?”
听说生宝担任互助组组长,他冲到老婆跟前抱怨:“他为人民服务!谁为我服务?成天不着家,啥时才能创立咱自个儿的家业?”
这次买稻种,老汉照旧不高兴:“谁见过汤河上割毕稻子种麦来?等碰破了脑壳后,你才知道铁是铁,石头是石头。”
想到这,生宝觉得有必要回去后认真地跟继父做点解释工作,主要说明大家富裕的道路和自发的道路有啥不同。爷俩使足了劲种地,的确年年粮食有余,然后有力量买地。可像任老四家那样的,劳力软,娃多,离开互助组就搞不好生产,就得年年卖地。那十年八年后,老任家又和没土改一样,地全到他爷俩名下了!
想到能改变继父的想法,生宝满脸堆起笑容,他走进一家小饭铺,要了碗汤面,然后取开棉袄口袋上的锁针用嘴唇夹住,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在那些七凑八凑来的人民币中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
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从饭铺跑到车站票房。划着一根洋火,观察了全部情况:划第二根洋火,选定睡觉的地方:划了第三根洋火,把麻袋在地上铺开来。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生宝和衣睡下了。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呀!
票房外头,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气是凉的,可生宝心中是热的……
(节选自《创业史》,有删改)[注]互助组: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农民为解决各自劳动力、生产工具不足的困难,而建立的劳动互帮互助组织。
文本二
《延河》是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协办的国家一级综合性纯文学期刊。杂志1950年以《西北文艺》之名初创,1956年经报请中办批准,以毛体字“延河”作刊名,正式更名为《延河》,是新中国创刊最早的纯文学期刊之一。在将近70年的办刊历史中,《延河》屡开新中国文学风气之先,一直保持着非凡的文学表现,相继推出了一大批扛鼎中国当代文学星空的文学大家和优秀作品,聚焦着中国当代精神深刻的历史记忆和现实期待。
近期我社将增开“农村青年”栏目,旨在用文学积极回应时代,用作品传递“乡村变迁的脚步声”,鲜活而生动地记录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变化的历史。通过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一代农村青年形象,表现其创业、致富、成长的经历,积极倡导我国农村真情友爱、美好和睦的道德风尚。
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均在应征之列,风格不限,文学性强、艺术价值高者优先。
期待您的作品!
(改编自《延河》杂志社征稿启事)(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人物语言准确生动。比如“生宝同志”符合区委书记的身份,“娃们就有馍吃了嘛”方言土语的运用突出了小说的乡土特色。
B.生宝决定在车站票房蹲一夜也不去旅馆,一方面是考虑到乡亲们为买稻种筹钱不易,同时也是出于对以区委书记为代表的党的尊敬。
C.本文选自长篇小说《创业史》,表现了我国农民艰苦奋斗、发家致富的美好愿望。但生宝和继父梁三所追求“创业”的内涵有所不同。
D.故事以描写“春雨”开端,使后文生宝滞留车站的情节展开自然合理。故事又在“春雨”中结束,使首尾形成呼应,结构更加严谨。
(2)小说是如何塑造梁生宝的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如果要推荐本文参加《延河》杂志“农村青年”栏目的遴选,请写出你的推荐理由。组卷:21引用:6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只要下载某款软件,就能轻易地把自己的五官投到原本的演员脸上,享受“参演”电影、电视剧、短视频的快感。
近年来,“AI换脸”走红网络,无论是在手机应用商城还是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都能看到不少提供“AI换脸”服务的APP和小程序。AI换脸——用AI技术在软件上使用自己的照片代替影视剧或者小视频中的人物,从而生成以自己为主角的图片或视频。在专门提供换脸服务的APP和小程序上,这种操作非常简单,① ,经过深度合成算法处理,就能秒变主人公。
然而,“AI换脸”的趣味性背后,② 有人利用“AI换脸”技术传播对他人带有侮辱性的视频、截图。“AI换脸”APP利用深度合成算法侵害他人肖像权的案件时有发生。因不堪其扰,不少人自觉选择维权。按照《民法典》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技术对人类生活、工作影响深远,但“技术中立”并不能成为规避责任和义务的理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为深度合成服务划定了“底线”和“红线”,强调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从事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活动,要求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落实信息安全主体责任。该规定的出台,对利用“AI换脸”技术从事违法活动的行为③ 。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下列选项中破折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B.“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
C.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俺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D.在时钟的冷冰冰的计时声中——您仔细听听吧——有一种无所不知而又对所知的东西感到厌倦的意味。组卷:11引用:4难度:0.7
四、作文(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北”“化”这三个字都是由“人”而来的同体会意字(见下图甲骨文示例),相随而“从”,相背而“北”,相转而“化”。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国人从古至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这三字也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深蕴待人处事之道。
对此,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套作。组卷:51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