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一中高一(下)期末地理试卷

发布:2024/7/28 8:0:9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

  • 1.2021年2月10日19:52,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近火捕获制动,轨控发动机点火工作约15分钟,探测器顺利进入近火点高度约400千米,倾角约10°的大椭圆环火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实现“绕、着、巡”第一步“绕”的目标,这一步也是整个火星探测任务中技术风险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环节之一。“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后,采取了四次轨道中途修正和一次深空机动,轨道负责专家说:“与中途修正相比,深空机动是控制量更大的轨控动作,使探测器通过一次大转弯、或者说大漂移,从地球的公转面进入到火星的公转面上。”深空机动完成后,探测器经过约4个月的无动力飞行,于2月10日成功进入火星轨道。如图示意火星探测器飞行轨迹图,据此完成1~3题。

    “天问一号”探测器多次进行轨控动作,主要因为火星与地球(  )

    组卷:3引用:0难度:0.70
  • 2.2021年2月10日19:52,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近火捕获制动,轨控发动机点火工作约15分钟,探测器顺利进入近火点高度约400千米,倾角约10°的大椭圆环火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实现“绕、着、巡”第一步“绕”的目标,这一步也是整个火星探测任务中技术风险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环节之一。“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后,采取了四次轨道中途修正和一次深空机动,轨道负责专家说:“与中途修正相比,深空机动是控制量更大的轨控动作,使探测器通过一次大转弯、或者说大漂移,从地球的公转面进入到火星的公转面上。”深空机动完成后,探测器经过约4个月的无动力飞行,于2月10日成功进入火星轨道。如图示意火星探测器飞行轨迹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火星探测器进行深空机动的位置最可能是(  )

    组卷:3引用:0难度:0.50
  • 3.2021年2月10日19:52,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近火捕获制动,轨控发动机点火工作约15分钟,探测器顺利进入近火点高度约400千米,倾角约10°的大椭圆环火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实现“绕、着、巡”第一步“绕”的目标,这一步也是整个火星探测任务中技术风险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环节之一。“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后,采取了四次轨道中途修正和一次深空机动,轨道负责专家说:“与中途修正相比,深空机动是控制量更大的轨控动作,使探测器通过一次大转弯、或者说大漂移,从地球的公转面进入到火星的公转面上。”深空机动完成后,探测器经过约4个月的无动力飞行,于2月10日成功进入火星轨道。如图示意火星探测器飞行轨迹图,据此完成1~3题。

    在无动力飞行阶段,火星探测器受到的天体引力主要来自(  )

    组卷:3引用:0难度:0.50
  • 4.如图示意伏尔加河三角洲位置变化及里海水平面变化,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900~1978年伏尔加河三角洲变化的特点有(  )
    ①面积不断增大
    ②坡度逐渐减缓
    ③向东南方向扩展
    ④增速先慢后快

    组卷:2引用:0难度:0.60
  • 5.如图示意伏尔加河三角洲位置变化及里海水平面变化,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2000年该三角洲的前缘位置可能位于(  )

    组卷:2引用:0难度:0.80

二、综合题(30分)

  • 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赤水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全国十大竹乡”之一。20世纪初农民靠砍树卖木、垦坡种地为生。2001年,赤水市开始实施“退耕还竹”工程,积极构建“竹山种药、竹下养鸡、竹叶养鱼”的竹林立体农业。目前赤水市已形成纸制品、竹木家具、竹集成材、竹食品四大产业,“竹产业”不断升级,竹雕、竹编、竹扇等非遗产品也在传承创新。如图为赤水市位置图。
    (1)指出赤水市20世纪初面临最突出的生态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简述赤水市竹林立体农业的生态效益。
    (3)从竹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角度,为赤水市竹产业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组卷:5引用:3难度:0.5

三、附加题(10分)

  • 3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如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1)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
    (2)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

    组卷:2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