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3 22: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具有记录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功能,世界各地的先民在创立文字之初对于文字都有一种崇拜的心理,把文字的创造归功于神灵或上帝。古埃及人称他们的文字为“圣书字”(或译“神字”);古印度人把他们的文字叫“梵文”,即“梵天的文字”,梵天是印度教中最高的神;古希腊也有普罗米修斯神教人类文字的传说。
作为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当然也有许多神圣起源的传说。流传最广的就是黄帝史官仓颉造字。战国的法家经典《韩非子》的《五蠹》篇中提到“仓颉之作书也”。西汉初期刘安的《淮南子》中有“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认为文字是能通鬼神的创造。而许慎作为一位严谨的文字学家,对仓颉造字的传说描述得比较合乎理性逻辑:“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远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王充在《论衡》中说“仓颉四目”,说他有四只眼睛,就已经把这位传说中的史官抬到神的位置了。近年来上海博物馆整理的战国竹简中有一篇《容成氏》,其中又说仓颉是上古时的帝王。帝王也好,神灵也好,这些传说都说明汉字从古至今在中华文化中都有着崇高的地位,这种汉字崇拜心理的体现,就是周有光先生在《汉字改革概论》中指出的:“测字、画符、敬惜字纸……到处风行。文字是神的创造,一开始就是这个样儿,永远将是这个样儿。”从这种心理出发,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多将文字的整理作为统一的象征和“文治”的功绩,用来美化自己、夸耀自己,甚至神化自己。
而从根本上来说,历代政府重视文字的整理还是出于加强统治、利于各地交流的需要。中国古代统一和分裂不断交替,在分裂动荡的时期,由于各个政权的割据统治,地区之间交流不便,这时就会产生大量的文字俗体和异体。尤其是在汉字尚未定型为楷书的唐代以前,各种书体先后形成、互相影响,更加剧了俗体和异体的泛滥。南北朝末期北齐著名学者颜之推说:“吾昔初看《说文》,蚩薄世字,从正则惧人不识,随俗则意嫌其非,略是不得下笔也。”这段话说明当时俗体使用之广,竟然达到了若写正字则无人认识的程度。所以颜之推这样深受《说文解字》影响的学者既鄙薄俗字,不愿使用,又担心使用正字无法与人交流,可谓手足无措,进退两难。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每个大分裂时期都出现过,因此当分裂结束,一个统一国家建立起来的时候,政府必然要进行文字整理的工作。
文字整理的重要性是由文字的性质决定的。李荣先生说:“语言是交际工具,文字记录语言,也是一种交际工具。交际工具有收发双方。发的一方要求简单,收的一方要求明白。”这就要求文字要有准确性,能够准确记录并传达信息。文字是大众使用的信息媒介,不能轻易改变,这就要求文字具有稳定性。一个相对准确、稳定的文字系统既有利于文字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也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编自范子靖《历代政府为什么大多重视文字的整理》)(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的创造归功于神灵或上帝,在这方面,中国和世界其它地区人们的认识是一致的。
B.许慎对汉字起源的描述相较于《淮南子》“能通鬼神的创造”之说,更趋理性和严谨。
C.中国历代统治者出于文字崇拜心理,整理汉字主要是为了美化、夸耀甚至神化自己。
D.颜之推维护正字的地位,即使使用正字影响与人交流也不使用流行甚广的俗体和异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文字的功能为立论基点。从心理需求、政治需求和文字性质三方面展开论证,分析历代政府重视文字整理的原因。
B.文章在论证中国古人与世界各地先民一样也有对文字崇拜的心理时,引用了一些古代典籍中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
C.文章通过交代文字俗体和异体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交流不便的状态,论证了政府进行文字整理工作的必要性。
D.文章末段引用李荣先生的话说明语言具有准确性,以此来论述当今社会进行文字整理工作对于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古代先民认识到文字具有记录和传递信息的功能,所以对文字产生了崇拜心理。
B.“文字是神的创造”,并且“永远是这个样儿”,这是周有光对古代汉字崇拜状况的描述。
C.梁朝太子萧统《文选》中有些字被质疑书写不规范,说明当时俗体和异体影响范围之广。
D.文字是大众用来记录并传达信息的媒介,应该具有准确性和稳定性,不应轻易改变。组卷:2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道德经》)
②100亿或200亿年前,发生了宇宙大爆炸,炸出了我们的这个宇宙。
③在那次巨大的宇宙爆炸中,宇宙开始了一种至今从未停止的膨胀。当空间扩展时,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随之膨胀并迅速冷缩。产生爆炸的原始火球的一部分辐射进入红外区和射电区。现在用射电望远镜可以探剧到这些宇宙本底辐射,它们来自天空各处。在早期的宇宙中,太空是灿烂辉煌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太空的结构继续膨胀,辐射停息了,太空变得黑暗起来了,就像今天这个样子。
④早期的宇宙充满了辐射和最初由氢和氨组成的充实的物质团,这些物质团是由超高密度的原始火球中的基本粒子形成的。慢慢地,少量而不均匀的气囊开始增大,巨大而轻薄的卷须状气态云形成了,一群群发出隆隆响声的、缓慢旋转的物体,平稳地发着光,然后形成了含有亿万个闪光点的各种天体。宇宙中最大的可辨认的结构——星系——就这样形成了。
⑤宇宙中的恒星和星际物质会产生引力坍缩,因为角动量守恒原则,初生星系的旋转便不断加快。有的星系变平,在离心力不能抵消重力的地方,沿着自转轴把自己压扁,这样就变成了第一批漩涡星系,即一种在广袤太空中快速旋转着的轮状物质。其他一些引力较弱或自转初速度较小的原始星系只稍微变平,结果变成了第一批椭圆星系。因为万有引力和角动量守恒这些简单的自然定律在整个宇宙都一致不二,所以宇宙中有相类似的星系存在,就好像用同一个模子冲压出来的一样。为地球这个微观世界中的自由落体和花样滑冰尽力提供理论根据的物理原理,造就了宇宙这个宏观世界中的种种星系。
⑥在新生星系里,小得多的星云也经历了引力坍缩,内部温度变得非常高,激发了热核反应,第一批恒星也就形成了。灼热而巨大的年轻恒星迅速演化,像浪子一样,毫不在意地挥霍其氢燃料资源,很快就会形成超新星。超新星在辉煌的爆炸中结束了它们的生命后,将热核尘埃——氨、碳、氧和种种较重的元素——还原为不断生成一代代新恒星的星云。大量早期恒星的超新星爆炸,在紧邻的气体中产生了连续重叠的冲击波,挤压着星系间的媒介物质,从而加速星系团的形成。超新星爆炸的冲击波也许已经以各种规模促成了物质的增大,宇宙演变的史诗已经开始,即开始了对大爆炸产生的气体物质的凝缩进行分类:星系团、星系、恒星、行星,还有最终出现的生命,包括人。
⑦今天的宇宙充满各种星系团。其中有些只是几十个星系毫无意义的、微不足道的集合体;而被亲切地称为“本星系群”的星系团只包含两个还算大的星系,即两个漩涡星系——银河系和M31;很多星系团则大到含有数以千计的相互吸引旋转的巨大星系群。有些星系团中的成员星系是按球面几何体排列起来的,它们主要由椭圆体组成。其他那些以更无规则的几何体排列的星系团,拥有相当多的旋涡形和不规则形的星系。星系碰撞的结果,改变了原始球状星系团的形状,同时可能促进从椭圆形往旋涡形和无规则形的演变。
⑧高速计算机的发展,使我们有可能对几十或几万个集体运动点进行数值实验,每一动点代表一颗恒星,每个星都处在其他诸点的引力作用之下。实验推测,当两个星系碰撞时,由于一个星系主要是空虚的,而且各恒星间的空间距离又很大,所以恒星就像子弹穿过蜂群一样,毫不费力地互相穿越,星系的外观会发生严重的变形。一个星系对另一个星系的直接撞击,能使该星系的绝大多数恒星流入星系际空间,这样,一个星系就瓦解了。当一个小星系在正面撞上一个较大的星系时,它能产生一个最壮丽罕见的不规则星系,一个跨度达数千光年宽的环形星系,反衬着星系际空间的天鹅绒背景。它是星系池中一种飞溅、崩裂瓦解后的恒星的一种暂时的外貌,一个被拔除了核心的星系。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周秋麟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高密度的原始火球发生大爆炸,形成了现在的宇宙,用射电望远镜可以探测到从天空各处散发出来的宇宙本底辐射。
B.星系的形成需漫长的过程,最初由氢和氨组成充实的物质团,接着产生了气态云,形成了各种天体,进而星系得以形成。
C.万有引力和角动量守恒定律使宇宙中产生了类似的星系,地球上的一些现象也能证明这些物理原理。
D.宇宙中充满各种星系团,它们的大小和形状都各不相同,星系的碰撞将使星系团由椭圆形往旋涡形和无规则形演变。
(2)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与文中宇宙大爆炸理论有契合点,所以卡尔•萨根才加以引用,也可见中国哲学的科学性。
B.文中“恒星像浪子一样,毫不在意地挥霍其氢燃料资源”“宇宙演变的史诗已经开始”等语言生动形象,且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C.初生星系最终形成漩涡星系还是椭圆星系,主要由其引力大小和自转初速度决定,后一种情况往往引力较大,自转初速度较快。
D.据实验推测,当两个星系碰撞时,恒星就像子弹一样毫不费力地互相穿越,因为星系中各个恒星之间的空间距离通常很大。
(3)第六自然段的内容如何体现老子名言“周行而不殆”的道理?请简要说明。组卷:12引用:2难度:0.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孔子:黑暗王国里的残烛(节选)
鲍鹏山
痴人有多种,或因情深而痴,或因智浅而痴,孔子属于前者。因情而痴的孔子常常沉湎在过去的怀想之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时,他就是一位抒情者,抒得很动情,很感人。
孔子使一些无序的暴力变成了有目的、有方向的努力与企望,他使天下英雄入于他的彀中,并带着这些社会精英致力于建构新的理想。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一个流血漂橹的时代,一个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时代,但它不也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充满公理仁德的时代吗?谁开辟了这样的时代?是孔子。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当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的时候,他往往自己驾车——他确实是在驾着这个时代的马车。弟子们在车上或呼呼大睡或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只有他永远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在前方。
有一次,在一条汤汤而流的小河边他们又找不到渡口了。远处的水田中有两人在耕作,子路便上前去打问。
其中的一个细高个子却不回答子路的询问,而是反问子路:
“那个执缰绳的人是谁?”
子路恭敬地回答:“是孔丘。”
“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可见孔子的知名度颇高。
子路答:“是。”
这个细高个儿冷冷地就来了一句:“既然是鲁国的那个孔丘,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嘛。”
没奈何,子路只好转过身去问另一位。这一位魁梧雄桀的大块头也反问子路:“你是谁?”
子路仍然是恭敬地回答:“我是仲由。”
“你是孔丘的门徒吗?”
“是。”
现在又轮到大块头来教训子路了:“天下混乱,举世皆然。谁能改变这种局面?我看你身体强壮,是个好庄稼汉。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东奔西走,鼓唇摇舌,倒不如跟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躬耕垄亩的好!”
所谓“避人”就是择人,就是避开那些昏庸无道的诸侯,而去寻找志同道合的有为之君,一同来重整乾坤。孔子一心要的是救世,而不是个人富贵,所以他恓恓惶惶的马车在纵横阡陌间奔走扬尘,就是要避开身后的昏君而去寻找前面的明君。“避世”是在“避人”的基础上再跨一步,彻底冷了心,闭了眼,认定天下不可能有什么诸侯还能与他一起改变这世界,从而彻底不抱希望,回到田园中去,回到自己的内心中去,告别都市、政治与熙熙攘攘的外部世界。
子路被这两人教训得一愣一愣的,只好垂头丧气地回来向孔子汇报。孔子听完,不尽的迷惘,谁说这两位隐士说得不对呢?这不也是孔子自己内心中常有的感触吗?但他历尽艰辛,学而不厌,“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难道就此卷而怀之吗?他有教无类,诲人不倦,门徒三千,贤者七十二,就是为了培养一批隐士,或者懂文化的农夫吗?于是他感慨万千:“他们说天下无道,但不正因为天下混乱无道,才需要我们去承担责任吗?假如天下有道,还需要我们吗?”
《论语》中的这一段,很传神,两千多年了,那条汤汤小河边发生的这场争论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似的。我尤其为孔子感动。他恓惶而寂寞,迷惘而执拗。“志于道”的人越来越少了,不少人顺应潮流,从而成了新贵,或成为新贵的红人,其中甚至有他的门徒,比如那个善于察言观色的弟子冉求;又有不少人冷了心,折断宝剑为锄犁,平戎策换得种树书,如长沮、桀溺,其中也有他的弟子,如樊迟。望望眼前,路漫漫其修远兮;看看身后,追随者渐渐寥落。
这位可敬可叹的老人,想凭自己个人的德行与魅力来聚集一批年轻人,让他们传道义之火、文化之火;拯民于水火,匡世于既颠,但年轻人不容易经受得了各种诱惑,“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吾未见刚者”“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未闻好学者”。这些话不也把他的三千弟子甚至七十二贤者都包括在内了吗?要让这些弟子们“无欲则刚”“好德如好色”都不可能,更何况别人?孔子此时的处境,真是令人同情。
但他更让我们尊敬。这就是他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尚且不能夺志,更何况圣人之志,得天地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岂容玷污?天下一团漆黑了,不少原先追求光明的人也练就了猫头鹰的眼睛,从适应黑暗而进于喜欢黑暗,为黑暗辩护,他们把这称为提高了觉悟和认识,并且得道似的沾沾自喜于在黑森林中占据了一棵枝丫,又转过头来嘲笑别人不知变通。而孔子,这位衰弱的老人却在那里一意孤行!敢于一意孤行的人必有大精神,大人格。
一位楚地的狂生曾经警告过孔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但对孔子而言,绝不能因为政治危险,就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听任他们受暴政的煎熬,置自己的伦理责任于不顾!“政者,正也”——政治,就是对暴政的矫正!就是正义!所以,孔子庄严宣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虽然他也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之类的话;虽然他也称赞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并慨叹“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大有郑板桥“由糊涂入聪明难,由聪明入糊涂尤难”的意味,但他对自己,却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史鱼一样,“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永远是如射出的箭一样,正道直行,永不回头。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子路问津时,细高个子和大块头的态度截然相反,一个冷嘲热讽,一个好言相劝。
B.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当时的时代比作一驾马车,孔子就是驭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孔子对那个时代的巨大影响。
C.《论语》中的隐士与孔子的政治追求并不相同,隐士倡导无力改变社会时就应回归田园,孔子却始终以济世为己任。
D.本文语言典雅厚重,综合运用了借事抒情,夹叙夹议,直抒胸臆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兼具了历史的厚重与散文的灵动。
(2)河边问渡时的两位隐士和楚地的狂生同样都是在劝孔子,但是详略处理上并不相同,作者为何这样安排?请简要分析。
(3)有人评价鲍鹏山的散文“不仅深深切入历史,更深深切入人性;不仅充满逻辑的力量,更充满思想的力量”,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2月8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小康”“赶考”“双减”“碳达峰,碳中和”这些词的流行,①
评选的流行语要遵循语言本身的特征和规律,坚持语言学价值。一些字母词不应该入选,我们评选的是母语的年度流行语,为什么要选由西方文字母组成的“字母串”呢?还有一些不符合语言规范要求的词语,也不应该入选,这些词本身不符合汉语结构规律和语法规范,同时也不符合国家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语言不仅是交流信息的符号系统,它也承载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所以,评选流行语不仅是在选择一个工具性符号,也是在做符合社会文化和道德规范的甄别。评选的流行语应趋向社会主流价值,给人们正确的引导,体现出社会学价值。
(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对上文第二段内容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组卷:1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 ③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 ④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古代先贤有很多关于幸福的言论,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读了上面五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任意一两句为基础,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向校文学社社刊《白帆》的“幸福大家谈”栏目投稿。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42引用:20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