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重庆市育才中学高三(上)周考语文试卷(一)
发布:2024/12/6 7: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从形式上来看,自然文学属于非小说的散文体,主要以散文、日记等形式出现。从内容上来看,它主要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简言之,自然文学最典型的表达方式是以第一人称为主,以写实的方式来描述作者由文明世界走进自然环境那种身体和精神的体验。
从理念上来说,自然文学放弃了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提出了旨在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土地伦理”。“土地伦理”语源自利奥波德的《沙乡年历》(1949)。利奥波德以一个生态学家的学识,讲述了土地金字塔、食物链等原理,说明人类只是由土壤、河流、植物、动物所组成的整个土地社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社区中,所有成员都有其相应的位置,都是相互依赖的。在生物进化的长途漂泊之旅中,人类只是与其他生物结伴而行的旅者。无论人类有着何种企图,自然永远会自行其道。为了跟自然同步,人类必须把自己与自然合为一体。他要人们“像山一样地思考”,即从生态的角度,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保持土地健康的角度来思考,培养一种“生态良心”。美国文学教授及评论家谢尔曼•保罗则把旷野里淳朴的自然景色之组合视为当代人类成功的标准,他在《为了热爱这个世界》中写道:“我扶着铁锹,眺望湖面。此时,天色渐暗,飞云急渡,芦苇轻摇,这是一种纯属自然的美丽风景。我领悟到我所成就的必须顺应和属于眼前的这种组合。”在自然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由人间的亲情延伸向对大地的热爱,大自然中的宁静与定力又作为一种心灵的慰藉反馈于人间。我们不妨可以说,自然文学将人类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类之间的亲情浑然一体,将土地伦理转化为社会伦理,将对大地的责任转换为对社会的责任。
其次,自然文学渗透着强烈的“荒野意识”。在自然文学中,对荒野的看法和认识贯穿始终。爱默生指出:“在丛林中我们重新找回了理智与信仰。”梭罗声称:“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护这个世界。”另一位美国自然文学作家奥尔森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蕴藏着一种原始的气质,涌动着一种对荒野的激情。从理性上而言,荒野是人类的根基,是使现代人意识到他与自然界关系的提醒物,只有保持土地的健康,才能保持人类文化的健康。从感性上而言,荒野寄托着一种情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因为心灵格外需要野生自然的滋润。
正是基于上述理念,自然文学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文学以人类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以及传统文学中战争、爱情与死亡那些经久不衰的话题,大胆地将目光转向自然,把探索与描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视为文学的领域并作为写作的主题。文学作家访问的对象,如梭罗所说:“不是一些学者,而是某些树木。”在自然文学作品中留下的,不仅仅是作者的笔迹,而且还有他们的足迹。这种与土地接壤的文学有着一种自然清新、别具一格的魅力。
(摘编自程虹《寻归荒野》之《重述土地的故事》)材料二
何谓自然文学?把自然作为书写对象的文学作品皆可称之为自然文学。自然文学关注的不是自然本身,也不是自然背景中的人,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然文学中,人不一定是主角,但自然一定是主角。这个主角表现在自然的坚韧与野性,自然的爱与美,自然的神秘与传奇上。
在一定意义上,自然文学与生态文学几乎就是同义词,但还不能说自然文学就是生态文学。生态文学是现代意义的词,在《诗经》与唐诗宋词里找不到。而自然文学是与文学同时产生的。《诗经》开篇就是写一只落在河滩上的鸟,翘着尾巴仰着头,“关关”地叫--这不就是自然文学吗?《诗经》总共305篇,言及动物和植物的就超过两百篇。唐诗宋词里的动物、植物就更多了。自然文学与生态文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作品是否有自觉的生态意识。
代诗僧寒山的诗,得到日本人、韩国人,甚至美国人的推崇,固然有其道理,但还不能称其为生态文学。寒山的诗最初是刻在树干和石头上的。“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寒山的诗,多为对山林生活的描写和吟咏,拙语俱巧,俗语俱趣,劝善戒恶,富于哲理。然而,尽管如此,还很难在他的诗中发现那种“自觉的生态意识”。我们对寒山不必苛求,不能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过去的一切。
现代生活制造着垃圾,制造着污染,也制造着浮躁、焦虑和惶恐。自然文学提醒我们自然法则不可抗拒。春夏秋冬,四时有序。山水相依,各有其位。山之南,谓之阳;水之南,之阴。山水不可颠倒,阴阳不可错乱。自然文学主张,人应当过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同时去感受生命的教诲,在简约中体味生活的意义。自然文学与穷奢极欲逆向而驰。它从生态问题中来,到人的灵魂里去。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自然文学对这个世界的畸变、扭曲和贪欲及堕落,会产生一点抑制作用吗?我们无法给出答案。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尽管自然文学不能直接改变生态状况,而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观念,甚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则是完全可能的。
当一个人失意甚至落魄的时候,自然文学能使他的心灵得到慰藉,人格得到完善。寒山三次科举不第,家人、朋友对他冷眼相待,他被迫出走,栖身天台山的寒岩里,才创作了那么多书写自然的诗作。美国自然文学作家缪尔,双目一度失明,陷入人生低谷。双目重见光明后,他决心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自然。于是,他到美国西部的森林和荒野中寻找慰藉。这里还必须说说苏东坡。北宋官场,风云跌宕。苏东坡在失意的时候,并没有消沉、颓废,一蹶不振,而是寄情于自然、耕读、美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是苏东坡自然文学作品中的主角。“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苏东坡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淡定中觅得趣味,在趣味中觅得快乐。
术自然文学有如此这般的功能,但自然文学并非时髦的文学。自然文学与众声喧哗及穷奢极欲背道而驰,它拒绝一切与美无关的事物。自然文学的美,不仅仅是指作品的辞藻和句式,也不仅仅是指描述的对象,它更意味着一切都应该是美的---无论是我们置身的大地,享用的食物和空气,还是人的思想和灵魂。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3日李青松《自然文学垫高人的精神世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土地伦理中,人类与大自然的感情可以双向转换,人类应培养一种“生态良心”来顺应与自然的关系。
B.自然文学作家把自然万物作为访问对象,他们以自己的双脚感悟荒野、大地、山林鸟虫,人不再是主角。
C.寒山的诗多歌咏山林,但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因为没有“自觉的生态意识”,他的诗不能算是自然文学。
D.现代生活穷奢极欲,阴阳错乱,自然文学随其弊端而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现代世界的扭曲与堕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如果要保持与自然的和谐,那么只有与其他生物结伴而行,与自然相互依赖,因为人类只是整个土地社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B.相对传统文学中包含的战争、爱情、死亡等这些经久不衰的话题,文学还应涉及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要探索与描述人走进自然的体验。
C.美国作家缪尔陷入人生低谷重见光明后,在美国西部森林和荒野中感悟到自然的美,寻找到心灵的慰藉,因此荒野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D.自然文学满蕴美感,这种美体现在“关关雎鸠”的美妙叫声中,体现在苏轼的“门前万竿竹”上,还包含爱默生提到的“理智与信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对自然文学的描述的一项是
A.美国作家奥尔森在《低吟的荒野》中描述了他走向荒野的历程,与星空、森林和河流对话,他发现,走向荒野,其实就是走向内心。
B.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一个古老、充满苦难的中国乡村,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及抗争与不屈等。
C.作家梁衡在中国大地奔走,跋山涉水到处寻找古树探访有关故事,创作了二十二篇关于古树的散文,出版散文集《树梢上的中国》。
D.新疆作家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描写作者在北疆一个偏僻的村落里看到的及感受到的飞鸟、兔子、风中的野草甚至村头的阳光。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自然文学名作,假如针对这部作品写一篇文学短评,根据两则材料,你认为可以从哪些角度展开论述?组卷:14引用:4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一路向阳
多惟惟 李向阳疾行在山路上。山路陡且窄,爬到山腰,已是满头大汗。往前穿过一片树林,便到了山的北侧。李向阳每每就在这里歇脚,俯瞰卧于山坳的幸福村。流云青山,石墙黛瓦,一条小河曲曲弯弯,穿村而过,一幅自然天成的静美山水画。
李向阳的单位在北大街“老司法局”,位于城里的草桥埠。司法局的前身是一家专为劳苦大众打官司的事务所,创办于民国初年。解放后,人民政府成立,老司法人念旧,仍在此地办公。
李向阳这天起个大早进城,是专程回来请周局的墨宝的。
李向阳在幸福村挂职四年有余,每次抽空回单位,都会见到新面孔。到了单位,正要进大楼,一个年轻人以为他是来打官司的农民,就对他说,你走错了,要找法律援助,去门口的林德大厦六楼。
李向阳摆了摆手说,我哪儿也不去,就回来看看。
正说话的时候,恰好周局来了。周局说,文德才,这是法治调研科的李副科长,在幸福村当挂职书记呢。你拦着他干什么?
文德才一脸尴尬,忙说,对不起,对不起。
一见周局,李向阳就乐了,说,周局,幸福村的法治教育基地就等您的书法题字呢!
这个好说。我现在就给你写。周局爽快,让文德才去准备笔墨纸砚。
周局走进办公室,一边脱外套,一边说,老李,你那个村,都成模范村了,工作做得好啊。这回,幸福村名其实了。
说话间,笔墨纸砚已在桌上候着,周局略一凝神,提笔写下“幸福村法治教育基地”几个字。
李向阳喜笑颜开:好书法!
任务完成,回村的路上,李向阳脚下像生了风,步履轻快。
幸福村以前不幸福,至少四五年前不幸福。早前,到县里打官司,静坐上访,幸福村的人最多,就是李向阳负责接待他们。后来他到幸福村蹲点挂职,那是自来熟。
熟归熟,一旦工作,那就不能光讲这些。村里民风彪悍,山林田畴,纠纷不断,今天争水,明天为一棵树的归属,后天为一只鸡吃了谷,没完没了。
说到这儿,李向阳第一回冒汗,不是因为爬山路,而是面对一帮老爷们和三姑六婆。
第一次村委开会,阳光正好,李向阳兴致勃勃当街发表“施政演说”。有人却说,白天要做事,你说再多也没用。要议事,只有晚上有时间。
一群人跟着起哄,李向阳没辙,头上直冒汗。后来凡是村里有事,都在晚上开会。
这个两千来人的自然村,“怎么管”仨字在李向阳的脑袋里反复打转转。了解情况,倾听民声,李向阳一拍脑门儿,定了个调——“抓经济,也要抓普法”,循法守正,多方致富。
调子刚定好,李向阳就遇到了第一个急需解决的纠纷—村东的上下两眼塘,上一眼塘的鱼顺水流到了下一眼塘,鱼归谁,谁也不让。
上一眼塘是鱼老四家的,下一眼塘是张苟家的。李向阳把两家喊到村委会调解。锣对锣,鼓对鼓,各执一词,那架势,随时要火拼。
李向阳想了想,说,跑到张苟家水塘的这些鱼我都买了。鱼钱呢,我给上一眼塘的鱼老四家。至于张苟,你的养鱼技术差了点儿,就由鱼老四负责教你。一会儿你俩去把鱼都捞出来,今晚请朱大嫂掌厨,你们两家都来,大家和和气气吃顿饭。
鱼老四拿着鱼钱,高兴;张苟想养好鱼,有了师傅教,也高兴。
鱼老四本不想教张苟养鱼,因为张苟偷过自家的鱼,弄得鱼老四很恼火,可既然蹲点的李书记要自己教他,那就教吧。
新问题又来了,大家都养鱼,卖给谁?
鱼老四忍不住就问了,以后鱼多了,销路怎么办?
李向阳拿起手中的小法槌一敲,说,今后不管你们养多少鱼,我全收了!我联系了城里的酒楼饭庄,咱们的鱼专供他们。
皆大欢喜。
养殖、稻谷、特产,李向阳四处奔走,请农林水产水果专家来培训,唯一没有请来专家培训的项目,是伐木。
树如果全部伐了,幸福村的幸福就不长久了。
幸福村法治教育基地落成揭牌那天,周局来了。
李向阳陪着周局走遍幸福村的角角落落。周局说,回去我就跟县委书记建议,到你们幸福村开新农村现场会。
这可是你说的,不许反悔。
当然。
辽远的高天流云下,清凌凌的河水,一路向阳,奔向远方。
(选自《小小说》2021年第5期)(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箱的景物描写勾勒出一幅自然天成的静美山水画,描绘出了幸福村村民美好的生活环境,烘托了李向阳进城时的愉悦心情。
B.李向阳回到单位时被新同事误认为是来打官司的农民,这一情节隐晦地批评了基层单位的某些工作人员依然存在以貌取人的陋习。
C.李向阳在幸福村推进普法工作,表明在主抓经济、力争致富的同时,普及法制教育对民风彪悍、纠纷不断的幸福村村民也特别重要。
D.小说通过叙述李向阳在幸福村挂职期间开展的种种工作,刻画出了一位工作目标清晰、工作方法灵活、一心为农的基层干部形象。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李向阳回城请墨宝为故事切入点,辅以倒叙手法,叙述了幸福村由以前的不幸福到如今越来越幸福的变化过程,使行文富于变化。
B.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运用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显得客观;并且多用每小精悍的段落,使内容的表达简洁而准确,加快了叙事节奏。
C.小说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时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李向阳挂职前后容貌变化的对比、幸福村民风由彪悍到淳朴的对比,都是很好的例证。
D.小说对人物的称谓颇为用心,主人公李向阳的名字寄寓了作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村民鱼老四的称谓则充满了生活气息,很接地气。
(3)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4)小小说的创作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组卷:14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宝贵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是小勇。①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另选对象,写一个句子。组卷:0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香樟对白杨说:“你的叶子到了冬天就落光了,光秃秃的树枝真难看,哪像我,终年翠绿,枝繁叶茂,美丽无比。”白杨说:“是的,我不如你:春天来了,我绽绿;冬天来了,我凋零。就这么平常而简单。”不久,一场大雪降临了,香樟身上满是翠绿的叶子,雪堆积在上面,最后由于重量太大把树枝压断了。白杨由于叶子已经落尽了,全身枝桠伸展,安然无恙,轻松自如。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10引用:10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