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8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2021年同步练习卷(17)
发布:2025/1/3 9:30:3
一、基础过关练
-
1.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法。
②从古至今,大团圆的故事结局一直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
③受强冷空气影响,东北地区气温大幅度下降,滴水成冰,人们坐在火炕上,仍然感觉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④国内儿童感冒药品牌多而杂,但主要成分都大同小异。
⑤都市中,高楼鳞次栉比,车辆川流不息,在环境方面,当然比不上乡村。
⑥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熟悉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每一梁每一柱的作用他都了然于心。组卷:8引用:3难度:0.6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8引用:2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纪录片《冰峰168小时》根据1988年乔•辛普森的同名回忆录改编。它艺术地再现出了两位英国登山者在严寒冰峰极限自然条件下与死神抗争,用坚毅走出了死亡绝境,演绎了 的生命体验。
乔•辛普森在登项返回时,不慎跌下陡坡,摔断了右腿。下面是万丈深渊,向上却无法攀爬。他的同伴西蒙用救生绳紧紧拉住他,在暴风雪中随他一起下滑。不幸乔又滑落进了一个狭窄的冰缝,动弹不得,悬崖上的西蒙则挂在他的头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维系两人生命的绳子已不堪重负,严寒几乎把两人冻僵,随时都有同时跌下山谷的危险。 的西蒙只好绝望地割断绳索,自己攀爬上陡壁,回到了营地。两天后,他看到拖着伤腿乔爬了回来……苏格兰登山协会的所有会员 地批评西蒙割断绳索的行为,西蒙 ,陷入了自责与被责的痛苦境地。但乔始终在公开场合替自己的搭档辩解:“他当时割断绳索是唯一的选择,否则我们两个都有冻死在山上的可能,换了我也会这样。”
这是一部关于拯救与救赎的电影。人通常决定不了自己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决定自己( )乔就是这样。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艺术地再现出了两位英国登山者在极限条件下,在严寒冰峰中与死神抗争,用坚毅走出了死亡绝境
B.它艺术地再现了两位英国登山者的故事,在严寒冰峰的极限条件下,与死神抗争、用坚毅走出绝境
C.它艺术地再现出了两位英国登山者的故事,在极限自然条件下与死神抗争,用坚毅走出绝境的经历
D.它艺术地再现了两位英国登山者在冰峰严寒的极限条件下与死神抗争、用坚毅走出生命绝境的经历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生命的强度,心灵的温度
B.生命的宽度,心灵的硬度
C.生命的强度,心灵的硬度
D.生命的宽度,心灵的温度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惊心动魄 万般无奈 异口同声 百口莫辩 B.惊心动魄 万念俱灭 异口同声 理屈词穷 C.荡气回肠 万般无奈 千夫所指 理屈词穷 D.荡气回肠 万念俱灭 千夫所指 百口莫辩 组卷:1引用:3难度:0.6 -
4.从下面一段文字中提取关键信息,给“5G”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也是4G的延伸。据悉,手机在利用该技术后的无线下载速度可以达到每秒3.6G,甚至更快,使用该技术下载一部高画质的电影只需要10秽钟。按欧盟此前的计划,5G将于2020年推出成熟的标准。对于这一时间,业界多数企业持相同的看法。届时5G网络的理论下载速度为每秒10Gb,是当前4G网络速度的一百倍。组卷:10引用:9难度:0.8
阅读提升练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
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橡、檩、檀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词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到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结构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撑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作“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做作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橡”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庞、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遂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1)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C.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D.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2)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B.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C.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D.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3)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
B.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
C.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D.院落组织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空间处理上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组卷:55引用:16难度:0.9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天人之学是贯穿中华文化数千年发展史的主线之一。在很长时间里,一提到天人关系,人们就会想起“天人合一”,认为它是最恰当的表述。这个看法值得商榷。“天人合一”出自西汉时期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按其思想体系,这种提法其实是“天人感应”论的一种表述,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这明显带有天命决定论的色彩。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天”的认识,大概始于夏、商时期。从西周时起,“天”的概念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天命、天神,一种是自然界的天体。以《周易》的经文为例,其中有些对“天”的理解是指自然界的天体、天象,但多数是关于天命、天神的记载。至于西周时的重要政治文献《尚书》,其中“天命”一词比比皆是。这种状况到春秋时期才发生变化,出现了重人事而轻天道的观点。
思想上的这种变化,首先见于兵家著作。齐国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首次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他说的“天时”指阴阳、寒暑、四时等自然现象;“地利”指路途远近、面积大小、形势险易、环境利弊等方面;“人和”指得民心、得民力、上下同心同德。《孙子兵法》认为,军事家运用好这三个方面,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天时、地利与人和这三者缺一不可,而人和最为重要。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的理论来自战争实践,同时又能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予以总结,因此不是思想家们空想的产物。
孟子之后的大儒荀子提出的天人之学则认为,在天人合一之前先要有天人相分,这和天命决定论大异其趣,将古代的天人之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荀子本着孔子的思路,寻求“和”而否定“同”。“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建立在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上;而“同”是排除矛盾的一致,是没有生命力的单一。荀子探讨天人之学的名篇《天论》,把这个道理阐发得深刻而清晰。他认为人在自然面前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他又说,“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如果看不到人的作用,只是祈求天的恩赐,就和天人关系的真实情况相背离。基于上述分析,荀子认为:“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意思是说,只有深刻认识了天人之分的内涵,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强调人的地位与作用,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色。中华文化以人为核心进行探索,才产生了天人之学、变易之学、为人之学、会通之学,构建了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在这方面,荀子关于天人既相分又相合的理论,在中华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东汉的王充、唐代的刘禹锡和柳宗元等都在这个重大课题土做出了贡献。历史上的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本土和外域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产生了新的思想课题,但天人之学在此期间并没有失去它的光泽,只是变换了形式。
(摘编自张岂之《从天人之学看中华文化特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对“天”的认知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到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理论来自战争实践,不是思想家们空想的产物。
C.与天命决定论大异其趣的是天人相分的观点,这使荀子攀上了当时学术的巅峰。
D.源远流长的天人之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对人们认为“天人合一”是天人关系最恰当的表述的质疑开篇,有其针对性。
B.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以突出天人之学在构建中华文化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C.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古人有关天人之学的观点,通过辩证分析使论证层层深入。
D.文章站在中华文化发展史的高度,阐释了天人之学在古代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是天主宰人还是人定胜天,历来被思想家热议,业已成为中华文化赓续的两条路径。
B.如果没有兵家对“天”的概念的再认识,就不可能改变前代有关“天命”的思想。
C.荀子本着孔子的思路,寻求“和”而否定“同”,并在《天论》中对天人之分的内涵进行了深刻而清晰的阐发。
D.天人之学的理论要发展,就必须坚守传统的立场,保持与外来文化交流的态度。组卷:5引用: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