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宜宾六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6/7 8:0: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
-
1.(一)论述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9分)
马克思说:“人双重地存在着:从主体上说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从客体上说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这就是说,人是双重生命的存在。一方面,“人直接地是自然物”,存在于自然之中。作为一种自然存在,隶属自然的本性规定了人如其他自然存在物一样,受自然必然性的支配。这是人存在的客观方面、物质方面。另一方面,“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作为一种自为存在,人的活动总是灌注着一种内在的渴望、憧憬,即要求在创造性活动中,通过自我意识,把自身从自在的自然世界中提升出来。这是人的存在的主观方面、精神方面。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的共在、共存,人才能成为有生命创造的人。梁漱溟的“人禽之辨,前者形为心役,后者心为形役而已”的议题,同样也暗含着对人的两重性存在的肯定。“形为心役”,一方面肯定了“心”这种精神内驱力在人的存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表明,“形”与“心”、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不是分裂的,而是相互依存、同生共存的。正是因为两重生命的共在,人才能在生产自身、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的同时,追求和创造自身价值与意义,从而形成人独有的身心不二、体魂合一的存在方式。
但进一步看,人的两重化生命存在对人的意义并非等量齐观。帕斯卡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在内在的精神世界中,寻找自己、认识自己,进而过有意义的生活,这才是人之为人的独特性。赫舍尔直言:“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他总是牵涉到意义。意义的向度是人所固有的。”面对现代人的沉溺于物欲,皮兰德洛的“我为什么不是我自己?”以反问句式和更强烈的指向,说明了精神生命、意义生命是人的生命的重要内容。诸多论述共同表明,能将人和一般动物区分开来的,不是人的存在的容观方面、物质方面,而是人的主观方面、精神方面,其中,对意义的追问和对真善美的向往,是人独有的内容。这种源自灵魂深处的对意义的渴望与追求,是人的精神支柱,是人的最高意义上的精神权威,是人独有的最高之境,也是人的本性的重要方面。它使人立于自然而又能超越自然,受制于肉体生命而又能超越肉体生命的局限,成为一种超越之物,一种“超自然的自然体”、“超生命的生命体”。
总之,人既不是纯粹的物质存在,也不是纯粹的精神存在,而是具有精神意味、意义向往的物质存在和在自然界中的精神存在。
(摘编自李丽《文化困境及其超越》人民出版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认为人是双重生命的存在,文中对此的表述为自然存在和自为存在。
B.为了能在自然界中更好地生存,人类不得不把自身从自然世界中提升出来。
C.人的两重生命存在同生共存,但就对人的意义而言,精神存在显得更重要。
D.是否存在对意义的追问、对真善美的向往,是区分人类与一般动物的关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引用马克思的相关论述,为文章观点的具体阐述提供了理论依据。
B.梁漱溟的话,与马克思论述的重点和角度不同,但也认可人的两重性存在。
C.赫舍尔和皮兰德洛的话语,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意义生命对人的重要性。
D.文章第三自然段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简明扼要地申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要成为有生命创造的人,需先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然后创造自身价值与意义。
B.相较于创造自身的人生价值,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的追求显得低级而缺乏意义。
C.动物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状态缺乏清醒的认识,更不会思考何为有意义的生活。
D.人是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对意义的渴望与追求使人立于并超越自然。组卷:9引用:9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被人戏称为线.上课堂的“天花板”。
课程开始,王亚平取出一袋过饱和乙酸钠溶液,轻轻挤压,一颗晶莹的液体球随即悬停在空间站舱内。接着王亚平用沾有三水合乙酸钠晶体粉末的小棒触碰液体球后,液体球迅速结晶,看上去变成了一颗“冰球”。这个实验也被称为“热冰”实验。在空间站失重环境中开展这项实验,结晶状况跟地面上实验的差别很大。在地面使用容器开展实验,受容器限制,只能往内结晶。而空间站中并未使用容器,最终结晶为圆球状,还可以往外发展,从而观察到不受地球重力影响的材料物性变化。
接下来的“液桥”实验中,王亚平则演示了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作用。王亚平手持两片塑料板,叶光富向塑料板表面分别挤上水,两片塑料板逐渐接近,水便在板间连起了一座“桥”,将塑料板的距离拉远,“桥”也没有断开。这是因为气液界面之间存在表面张力,
“液桥”形貌才得以维持。在正常的重力环境下,液桥的尺寸通常只有几毫米:太空环境下,重力几近消失,表面张力便能维持建立起很大尺寸的液桥。
“课堂”中,王亚平将冰墩墩抛出后,它并没有像在地面上一样掉落,而是仍沿原有方向匀速前进,这是空间站失重环境最直观的体现。既然在地面上抛出物体的速度越快,它就能落到更远的地方,那如果抛出物体的速度足够大,它是否能成为环绕地球的卫星?这最早由牛顿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被称为“牛顿高山大炮实验”,由它引出的第一宇宙速度等概念,成了发射人造卫星、空间站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李云舒《天宫课堂第二课中国空间站上演“点水成冰”》)材料二:
记者:天宫课堂上,耳目一新的实验让大家不再是“雾里看花”,对背后的科学原理也不再是“勿理物理”。看来,科普的打开方式非常重要,这对我们的科普教育有怎样的启示?
黄伟芬:在设计太空授课时,我们就坚持选择符合科学原理清晰、实验现象明显、天地差异显著、易于理解和展示等标准的项目。此外,太空授课面向全国青少年群体、社会公众乃至全球,因此在授课上不追求知识的高深、概念的复杂,而是注重体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强调对比差异发现问题、利用问题引导探索,通过探索得到答案,这将会是后续太空授课和系列在轨科普教育活动坚持的原则。太空授课是载人航天科普活动的标志性事件,后续我们也将以太空授课活动为牵引,更多地开展地面专家解读、学生对比实验等拓展活动,带动形成一批既科学又有趣、既严谨又生动的科普活动。
(摘编自靳晓燕《太空授课,中国科普教育的新契机》)材料三:
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太空转身、浮力消失实验……传道授业天上来,将科学课堂搬上太空,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如此科普,值得点赞。
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空间站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空间站搭起桥梁,天宫课堂引航天科普入“百姓家”、青年心。太空授课不仅刷新了科普教育的固有模式,也拓展了科学课的外延。这种形式让科学不再是书本上高度浓缩又晦涩的知识,在生动的太空实验中它也可以很有趣、很好玩。航天员在空间站开展实验,中小学生在地面课堂动手做实验:学生在地面提问,航天员在太空答疑,天地实时互动,让这堂科学课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科学本身就是求知、求真,而求知、求真动力来自那里?源于梦想,源于兴趣。古今中外,很多大科学家就是从小对科学现象产生浓厚兴趣后,才与科学结缘并将一生献身科学的。“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航天员王亚平曾经说过的这句话,至今仍萦绕在很多人耳畔。也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保持着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热忱,为了梦想奋力攀登,航天事业才能向前发展。天宫课堂蕴藏着中国航天走向明天的无穷潜力。天宫课堂中那些前所未知、与地面上截然不同的现象,会让学生头脑中产生很多“为什么”,这便可能成为他们航天梦、科学梦最原始的起点。
(摘编自张冬梅《天宫课堂:重新定义科普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饱和乙酸钠液体球三水合乙酸钠晶体粉末接触液体球快速结晶成“冰球”失重
B.表面沾上水的两块塑料板水在板间连成一座“液桥”接近“液桥”维持很大尺寸不断拉远
C.抛出物体的速度物体落地点越远越快第一宇宙速度等概念引出
D.失重下冰墩墩沿抛出方向匀速前进物体运动的规律认识天宫授课选择实验原则符合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宫课堂既展示实验现象。又揭示科学原理。“热冰”“液桥”、浮力消失实验都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B.太空授课不追求知识的高深、概念的复杂,强调通过对比发现问题、利用问题引导探索、通过探索得到答案。
C.天宫课堂蕴藏着中国航天走向明天的无穷潜力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引航天科普入“百姓家”,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
D.天宫课堂刷新了科普教育的固有模式,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或可带动形成一批科学有趣、严谨生动的科普活动。
(3)天宫课堂的科普方式“值得点赞”,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值得点赞”的缘由。组卷:5引用:5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平凡的故事
草 明 “像这样的故事,在平原上真是平常得很!但是你知道,我挨女人骂,却是有生以来第一次。”那一天吴喜常微笑着对我说。
“你知道啦,我出生后半岁便死了母亲,我的姑姑把我抚养大;她是这样的一个人,她宁愿害两天病也不愿意骂我一句。十四岁,我便参加了红军,以后就很少机会接触女人了。”
吴喜常是一个高大的健壮的年青人,有着一对浓黑的眉毛和一双大眼睛。说起他的眉毛,活像老百姓常用的黑鬃毛牙刷,分两边斜斜地插在紧皱的眉心上;眼睛又严肃又紧张地老爱盯着远远的地方,叫人瞅着想起他打仗的时候,正是用这样的神气去对付敌人的。此外他还长了一个笑起来非常和气,又非常动人的嘴巴;亏得他有这样的一个嘴巴,不然的话,人们一定嫌他的相貌生得过于严厉,过于枯燥了。
他有着一般军事干部的习惯,不大谈到女人;但是他同时有着八路军的那种传统精神,要么不谈到女人,谈起来呢,却是那么自然、友爱,而且正直。他接着把故事说下去:
“敌人从交河县南下沿交富支路向我们的地区‘扫荡’,为了要正确地了解敌情,并且监视他的动向,我必得亲自在公路附近侦察。你知道啦,在平原上,我们做侦察工作和地方工作的,假如没有了脚踏车的话,我们的工作一定做得没有那样好。”
“那时候,天才刚亮呢,城里冒着炊烟。还早呢,我心里想,骑在车子上来回兜了两个圈子,正要把望远镜往怀里揣的时候,便发现一股敌人正从公路的那边蠕动着向我这边来,我把脚按住了车子,眯起眼睛瞄了一阵子,于是把身子一偏,让车子带我往杨庄驶去。”
“可是,我最后一次回过头去的时候,看见敌人的两个尖兵(一个日本兵一个伪军)已经尾追着我了,看看杨庄就在前面,老百姓正成群结队地携着小的,背着包袱往前面逃避。很快我把车子丢在地里,混在老百姓队伍里。为了便于监视敌人,我是走在老百姓的后头的。敌人,他知道这个规律,骑车子的多半是‘大大的八路’,所以那两个尖兵老跟着我,拼命在后头喊‘老乡’。我呢,我觉得没有回答他们的必要,他们走快,我也走快,他们缓下来,我也缓下来。看看老百姓都往前面走得远远了,落在我后面的只有一个二十四五岁的青年妇女,她手里抱着一个岁把大的小孩,她跑得面红气喘的,显然是跑累了。”
“我半回过头去探望后面的敌人的时候,她正焦急地望着我,好像她的疲乏没有什么关系,她和孩子的安全也没有关系,而最重要的是我怎样摆脱那几个尖兵去完成我的任务。她显然知道我是来侦察的。唉,她的目光是那么的仁慈,又那么的勇敢,叫我到现在还不能忘记。”
“跟着,她在我的后面便开始大声对我骂起来了:‘看你这副冒失样子,把车子也丢了,你怕什么呀!还不赶快把孩子接过去,我要去解个手哩。唉,我的手臂快给压断了,看你还像个做父亲的!嫁给你真是倒半辈子霉……’”
“她假装着妻子的样子热心地对我骂着,赶上两步,便把孩子递给我,并悄悄地轻声说:‘快把手枪给我,等我上地里去藏了,有我,你别怕。到杨庄村长那里,你认得他吧?’”
“我把手枪和望远镜都给了她,接过孩子便继续往前跑,一面跑一面还听得她在后面骂。我偷偷回过头去望她,她正蹲在地上干她的埋藏工作。”
“我到村长那儿,把事情的经过简单地告诉了他。不久,那年青妇女和原先的日本兵和伪军,和另外两个伪军也赶到了。嗬,好婆娘,她一看见村长,便当真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哭骂起来……村长一只手臂抱着小孩,用另一只手摸胡子,表示对年青人的争吵无可奈何的态度,拼命摇头叹气,村长的老婆是一个和善的老太婆,她捧了一盆水出来给我洗脸,并走近她的假女儿,轻轻打了她肩膀一下,假意骂道:‘看你这副刁蛮样子,只会骂人。怪只怪我从小娇纵惯你,你对,什么事都是你对啊。是了,你对……’跟着她老人家便向伪军解释,说我以前被‘皇军’捕过,给吓坏了,脑子至今还有点儿毛病。日本兵和三个伪军看见了这幕逼真的家庭假剧,只好相信了,懊丧地离开。敌人走了后,关上门,她深深地透了口气,然后放心地对我说:“你夜里到这里来,我还你手枪和望远镜。’”
“我虽然第一次挨女人的骂,但是你知道,她的声音充满多么亲切的同志的爱啊!我一直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她的样子也很平常,只要到过冀中的人,就会看见过那样的颧骨满高,牙齿微微外露,满热情又满率直的长脸孔。”
吴喜常把故事说完了,像补充什么似的哈哈地大笑了两声,然后把嘴巴紧闭起来,在他那紧皱而又浓黑的眉毛,和他那严肃的大眼里,我了解他对那些勇敢、聪明的平原的人民,尤其是那儿的妇女,充满了敬佩和称赞。
他是八路军里面的勇猛、机警、率直和忠诚的战士典型中的一个。我注视着他,并且回想着他讲的故事,心里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有这样的好军队,自然有这样的好老百姓。有这样进步的老百姓,才能保得住他们自己的好军队。老百姓和他们自己的军队,原是分不开的。
1944年于延安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写八路军对女性友爱、正直,这种传统精神也是他们能得到妇女帮助的重要原因。只有军队与百姓同仇敌忾,才能彻底赶走日本侵略者。
B.小说描写敌人“扫荡”时,老百姓成群结队地携着小的、背着包袱逃避的情景,仅寥寥数语,就已间接写出了日寇的野蛮凶残、伪军的为虎作伥。
C.作者通过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将村长和村长妻子的机智、勇敢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也说明了百姓们真心拥护、爱戴八路军战士。
D.小说没有写年青妇女的名字,并且说她的相貌也很平常,跟冀中很多妇女脸孔相似,这样写可以使她的光辉形象更具代表性,更有普遍意义。
(2)小说第一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年青妇女和吴喜常才是主人公,却安排“我”作为他们“故事”的听众和记述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1引用:1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民间有种说法,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变黑。真的是这样吗?首先请爱吃酱油的小伙伴放心,① 。因为酱油不是光敏感食物,并没有增加光敏感的功能。它无法促进黑色素细胞的合成、运输、分解,也就不会引起皮肤的色素沉着。那么,① ?受伤后新生的皮肤比较娇嫩,容易受到紫外线的侵害。当紫外线照射到上面,它会激活酪氨酸酶的活性,以酪氨酸为材料生成黑色素,从而导致浅表创面愈合后的黑色素沉着,于是伤口就变黑了。最后提醒大家,③ ,应尽快采取措施来消除炎症,避免感染。伤口一旦发生感染,会严重破坏皮肤的真皮层,并导致肉芽组织增生,从而大大提高色素沉着的概率。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9个字。
(2)请根据上面材料,就“如何预防伤口的色素沉着”给出三点提醒。要求:使用否定句,每句不超过10个字。组卷:13引用:18难度:0.6
四、作文
-
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116引用:8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