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新安中学高三(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植物作为自然界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密切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且具有丰富文化意涵。古今中外不乏植物散文佳作,唐代白居易的《养竹记》,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等皆为可观;外国屠格涅夫的《玫瑰》纪伯伦的《石榴》等颇有韵致;中国现当代植物散文创作蔚为大观,郭沫若、冰心、叶圣陶等作家都写有不少植物散文。相比以“人”为中心的“人的文学”传统,以“物”为中心的植物散文自古以来将植物作为起兴的方式,托物言志的手段,植物的工具性、背景性功能被发挥到了极致。
          植物种类繁多,但散文多写常见的树木、花草,较为冷僻的植物极少获得表现。选材时,作家多选择具有“尖端状态”的植物予以艺术化处理,使植物特性与文章情感、思想高度统一。
          古人言:“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植物散文多对植物外形特征、生长规律予以表现,通过类比、象征等方式关联人类的日常生活,情感体验。秦牧认为“选材,对于写好一篇散文是十分重要的”。植物散文佳作多追求思想感情与植物形象的深度融合。如果随意选材,抒发狭小的感触,格调注定不高。古人言:“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外物能够引发作家的个人感情,感情融入实物,付诸笔墨,即成文章。
          文学的特点是“以情动人”,植物散文除了描摹植物特征美、属性美,另一鲜明特点便是作家感情与植物的深度融合。散文中的植物通常被意象化,作家对亲情、爱情、友情的守护,对故乡、童年的思念,对国家、民族、时代之情的表达,都借助植物意象得以呈现。故乡的代表性植物,可以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如孙犁的《菜花》和张洁的《挖荠菜》等;与时代政治高度契合的植物,可以表达个体的时代精神和爱国热情,如郭沫若的《银杏》和茅盾的《白杨礼赞》等。当植物与作家情感建立密切的指涉关系,自然属性的植物就拥有了本体之外的文化意涵。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为只有深入了解事物内在的基本原理、法则,认真总结,才能得到知识,获得智慧。植物遵循自然法则,人通过对植物的观照和理解,也能够获得有益启示。植物的自然之道与人类的生存之道可以联通,人类奉行的某些准则在植物身上亦有体现。
          散文“不善于对社会重大题材作正面的表现,而喜欢就日常见闻的小题目作侧面的暗示”。植物虽是“小题目”,暗示的道理却可以宏大、深刻。植物形态各异,性状不同的自然特点,往往能与人类世界的某些道理、法则相贯通,能够对人的日常生活有所启迪,推动人类理性意识的发展。植物总是向人类展现其惊人的生命力,震撼人的心灵,激发人的生命意识,加深人类对生命的理解。植物的悲剧命运、生态环境遭遇的破坏、保护植被取得的成果,都刺激了人类生态意识的发展。
          当“具有特性的植物—作家的情感—植物蕴含的哲理”形成“物—情—理”叙事模式时,当一味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言植物必言生态成为定法时,植物散文创作必处于观念先行的套路之中,严重阻碍其健康发展。过度的比附与煽情,肤浅的寄寓与说理,不仅加重了植物散文的同质化倾向,也严重削弱了作品的独创性和生命力。只有明晰植物散文的特点,发扬其取材广泛、以情动人、富有理趣的长处,脱离选材随意化,抒情过度化、说理浅表化的窠臼,植物散文的格调与价值才能上一个新台阶。
    (摘编自张伟《中国现当代植物散文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是自然界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经常因其饱含丰富意涵而密切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
    B.在种类繁多的植物中,给予了艺术化处理的常见的树木、花草等被作者称为“尖端状态”的植物。
    C.植物的自然之道与人类的生存之道实现联通后,人类奉行的准则在植物身上会有具体体现。
    D.植物虽小,但仍可以包含大道理;虽不常对重大题材作正面表现,但也能推动理性意识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秦牧的话,巧妙地论证了植物散文佳作多追求思想感情与植物形象深度融合的观点。
    B.本文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从植物散文的选材特点,蕴含的情感、理趣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C.作者论述了故乡的代表性植物能抒发乡情,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写西北笔直高大的白杨树就是此类。
    D.最后一段指出植物散文创作的套路和瓶颈,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办法,卒章显志,提出本文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人”为中心的传统文学是以“人的文学”作为主要内容,很少有人会用植物作为起兴或托物言志的方式和手段。
    B.散文的主体形象要有独特的个性,这样才能以情动人,才能实现作家感情与植物特点的深度融合。
    C.“物格而后知至”理论意味着创作时要把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了解植物的特性和个人反思总结相结合。
    D.植物的悲剧命运总是向人类展现其惊人的生命力,震撼人的心灵,引起人类对自身生命的思考。

    组卷:2引用:4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22年2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75亿,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03亿,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7.29亿,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02亿……
          这些内容汇聚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明当代文艺正在呈现出新的变化和新的格局。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网络文艺发展态势颇为可观,各种新兴文艺门类创意迸发,成为当代文艺富有朝气的新生力量。当然,网络文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与文化传统彻底割裂了联系,而是借助科技进步和网络发展表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近些年,网络文艺热情拥抱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韵和价值,使得二者自然相融、深情相拥,出现了诸多“破圈”产品。
    (摘编自孙学峰、马冲《优秀传统文化是网络文艺的底色和灵魂》)材料二:
          从参与主体的庞大数字、作品的巨量产出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来看,网络文学已经成长为不容小觑的文学力量。借助网络媒介的优势,网络文学使作者和读者群体突破各种限制,延伸至几乎所有受过基本文化教育的普通民众。网络文学不仅题材广泛,而且动摇了从“作者”到“读者”,再经社会大环境间接反馈至“作者”的传统文学传播模式。网络文学的“读者”不仅完成了接受美学所理解的“二次创作”,而且还很可能是名副其实的“第二作者”。文学由此进入某种意义上的“全民写作”时代。这些都为网络文学的普及化、大众化风格奠定了基础。
          当前,文学的电子化、网络化日渐成为趋势。网络文学不能只是在普及化诉求上“原地踏步”,而是努力向更高境界超越,实现“悦志悦神”的审美追求。要处理好这个问题需要持续不断的多方合力,其中创作者的自觉是关键。
          就目前来说,网络文学发展最重要的推手之一是商业文化资本。资本逐利的本性内在地要求将经济效益置于突出地位,经常在法律与道德允准的框架内追求盈利的最大化。这种操作可能迫使文学的艺术价值屈从于短期经济利益的获取。因此,作者必须拿捏准与资本的距离,既要顾及资本对利润的要求和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又要避免将自我异化为流水线上机械化操作的“人工智能”,还要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向更高层次的审美趣味升华。
          相当多网络作家在完成自己的成名作之后,就开始走不断“复制自己”的下坡路,显示出素材耗尽、后劲乏力的窘况。突破经验范围是横向的开拓,反思自我则是纵向的掘进。只有不断审视、反思,超越自己,才能从更高的视角认识自己的过去与现在、理想与困惑,才有可能在深度上向文学的更高境界靠拢。
    (摘编自黄权壮《网络文学审美追求还要更进一步》)材料三:
          网络短剧成为市场热门,与网络文学的免费阅读机制关系密切。网络短剧的商业模式主要依赖广告收入转移支付,某种意义上是广告创意学与网络文学故事类型的融合。网络文学短剧化的核心依然是文学的变局。
          传统网络文学是在互联网媒介驱动催生下,从传统文学中分化出的类型文学,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体形式。其主要特征除了媒介性、类型化特征之外,还有商业化带来的以读者阅读体验为中心的超长性;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基于微信公众号、App、小程序等客户端作为阅读载体的商业化新媒体文、短故事,反超传统网络文学的长文模式获得长足发展。
          传统网络文学付费阅读和作者稿酬制保证了网络文学生产的可持续性,提高用户黏性并保持足够长度。在这个过程中,所谓文学性由传统文学表达手段、表现方式、语言修辞化、文本阐释的多义性等,朝着以读者为中心的类型文学游戏化、创意化方向转变。在篇幅上传统网络文学长文更适宜改编成长视频或者长漫画、动画。
    (摘编自吴长青《网络文学短剧改编,刚上路别迷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据相关调查,我国网络短视频发展迅猛,用户规模达9.75亿,高于网络直播、网络音乐和网络文学用户。
    B.网络文学参与者主体庞大,在自身优势下使作者和读者群体突破各种限制,扩展到了所有受到文化教育的普通民众。
    C.新媒体文、短故事是新的网络文学模式,克服了商业化带来的以读者阅读体验为中心的超长性的弊端,获得长足发展。
    D.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由注重表达手段、表现方式等的创作者中心模式,转向以读者为中心的类型文学游戏化、创意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艺发展态势不销,出现了各种新兴文艺门类,成为当代文艺富有朝气的新生力量,这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推动。
    B.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不可小视的文学力量,这是因为网络文学的“读者”可以借助网络进行“二次创作”,成为“第二作者”。
    C.网络文学要向更高境界超越,实现“悦志悦神”的审美追求,需要各方通力合作,但是创作者的自觉是处理好这一问题的关键。
    D.网络短剧的商业模式主要依赖广告收入转移支付,网络短剧能成为市场的热门,这与网络文学的免费阅读机制关系密切。
    (3)要提升网络文学的审美追求,网络文学的创作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6引用:5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四季京味儿
    北岛
          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找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为什么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
          冬储大白菜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起临时菜站,大白菜堆积如山,从早到晚排起长队。每家至少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大白菜先摊开晾晒,然后码放在窗下、门边、过道里、阳台上,用草帘子或旧棉被盖住。冬天风雪肆虐,大白菜像木乃伊干枯变质,顽强地散发出霉烂味儿,提示着它们的存在。
          煤烟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出门窗,喷云吐雾。而煤焦油从烟囱口落到地上,结成一坨坨黑冰。赶上刮风天,得赶紧转动烟囱口的拐脖——浓烟倒灌,呛得人鼻涕眼泪,狂嗽不止。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灰尘味儿。相当于颜色中的铁灰加点儿赭石——北京冬天的底色。它是所有气味儿中的统帅,让人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心情恶劣。一旦借西北风更是了得,千军万马,铺天盖地,顺窗缝、门缝“登堂入室”,没处躲没处藏。当年戴口罩防的主要就是它,否则出门满嘴牙碜。
          正当北京人活得不耐烦,骤然间大雪纷飞,覆盖全城。大雪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特别是出门吸第一口,清凉滋润。孩子们高喊着冲出门去,他们摘掉口罩扔下手套,一边喷吐哈气,一边打雪仗堆雪人。直到道路泥泞,结成脏冰,他们沿着脏冰打出溜儿,快到尽头往下一蹲,借惯性再蹭几米,号称“老头钻被窝儿”。
          我家离后海很近。孩子们常在那儿“滑野冰”,自制冰鞋雪橇滑雪板,呼啸成群,扬起阵阵雪沫儿,被风刮到脸上,好像白砂糖一样,舔舔,有股无中生有的甜味儿。工人们在湖面开凿冰块,用铁钩子钩住,沿木板搭的栈道运到岸上,再运到李广桥北面的冰窖。趁人不注意,我跟着同学钻进冰窖,昏暗阴冷,水腥味夹杂着干草味。那些冰块置放在多层木架上,用草垫隔开,最后用草垫木板和土封顶。待来年夏天,这些冰块用于冷藏鲜货食品,制作冰淇淋刨冰。在冰窖里那一刻,我把自己想象成冷冻的鱼。冬天过于漫长,让人厌烦,孩子们眼巴巴盼着春天。数到“五九”,后海沿岸的柳枝蓦然转绿,变得柔软,散发着略带苦涩的清香。解冻了,冰面发出清脆的破裂声,雪水沿房檐滴落,煤焦油的冰坨像墨迹洇开。我们的棉鞋全都变了形,跟蟾蜍一样趴下,咧着嘴,有股咸带鱼的臭味儿。
          我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赶上春节前后悄然开放,暗香涌动,照亮沉闷的室内。在户外,顶属杏花开得最早,随后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熏得人头晕,昏昏欲睡。小时候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那时尚不知有花粉过敏一说。
          等到槐花一开,夏天到了。国槐乃北方人性格,有一种恣意妄为的狞厉之美。相比之下,那淡黄色槐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
          而伴随着这香味的是可怕的“吊死鬼”。那些蠕虫吐丝吊在空中,此起彼伏,封锁着人行道。穿过“吊死鬼”方阵如过鬼门关,一旦挂在脖子上脸上,挥之不去,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难免惊叫。
          夏天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主要是放暑假的缘故吧。我们常去什刹海体育场游泳。说到游泳,我们沉浮在福尔马林味儿、漂白粉味儿和尿臊味儿中,沉浮在人声鼎沸的喧嚣和水下的片刻宁静之间。
          暴雨似乎来自体内的压力。当闷热到了难以忍受的临界点,一连串雷电惊天动地,青春期的躁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雨一停,孩子冲向马路旁阴沟上,一边蹬水一边高叫:“下雨啦,冒泡啦,王八戴上草帽啦……”
          不知为什么,秋天总与忧伤相关,或许是开学的缘故:自由被没收了。是的,秋天代表了学校的刻板节奏,代表了秩序。粉笔沫儿飘散,中文与数字在黑板上出现又消失。在男孩子臭脚丫味儿和脏话之上,是女孩儿的体香,丝丝缕缕,让人困惑。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湿漉漉的,起初带有泡得过久的配茶的苦味儿,转而变成发酵的霉烂味儿。与即将接班的冬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
    (有删改)文本二:
          我为什么写散文?
          当心里萌生出一种对自己的激情,对自己有了感觉,写虚构小说或其他文体无法表达这种情感时,便写散文。
          散文凭着真诚感知生命的诗意,让自己艺术的情弦充满智慧和饱满的感情。
          散文的美是融合了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创造出来的。不能指望一个虚伪的灵魂、一个没有真情实感的人会创造出真实的美,写出感人的散文。
          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因而是值得珍视的。看散文如同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
          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否则,只有美,没有真,再精致也只是工艺品,没有活趣。
          正是这份真情,使散文虽很少大红大紫,却也从未被冷落过,香若幽兰。
    (摘编自王必胜《读写他们(二)——一本散文和一组作家书信)》)
    (1)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回忆北京四季不同的味儿,由“冬储大白菜味儿”开始,结尾又说“与即将接班的冬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行文上形成回环,结构完整严谨。
    B.第⑨段划线句和《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都运用“通感”修辞手法,将“嗅觉转为听觉”。
    C.作者以冷峻沉重的笔调叙写了记忆中冬季的京味儿,有“大白菜的霉烂味儿”“倒灌、呛人的煤烟味儿”和“灰尘味儿”等,怀念中带有心酸。
    D.文章以“四季京味儿”为线索,借此回忆、怀念家乡生活,描写自己的独特感受。思路清晰,情感真挚动人,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2)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活趣”之美的。
    (3)本文标题“四季京味儿”含义丰富,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3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3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登上月球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对地球越来越浓的爱。据我们了解所知,金星永远被炽热的气体包围,火星周围笼罩着一层冰冷的二氧化碳,都是不讨人十分喜欢的星球。目前,人们还没有发现与地球类似、①
     

          地球不仅有值得夸耀的、冷热宜人的气温变化,而且有美妙大气层。大气层里各种气体的含量也恰到好处:氧气供人类和动物呼吸,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大气层是地球得天独厚的一件理想外衣。它像一层盔甲,为人类创造了适宜生存的良好环境。②
     
    白天的阳光才不会把地面晒得过热,太阳落山后的夜晚,才不会变得过冷。这件外衣还可以抵挡陨石和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保护我们的安全。
          地球的一大优点,是它有一个斜轴。这个轴造成了③
     
    ,使我们的生活免于单调,毛衣之后穿泳装,绿叶之后赏红叶。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大气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第二自然段简要概括,不超过70个字。

    组卷:8引用:7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口出善言,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珍视的美德,善于说话亦即“善言”,也是为人处事之智慧,因此“善言”在写作、劝谏、冰释前嫌乃至化干戈为玉帛等情境运用中屡试不爽。
          鲁迅身处风雨如磐的年代,曾慷慨激昂地说过:“青年人先可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前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不难看出,在关乎国运、解开蒙昧、推动社会进步等形势下,鲁迅先生更鼓励青年“敢言”。
          同学们很快就要投身社会、报效家国,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请比较“善言”“敢言”的益处,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权衡与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83引用:58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