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天水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29 11: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白居易的诗歌影响广泛而深远,晚唐张为称白居易为“广大教化主”,白氏获得这样的称号,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坚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原则回应了当时文艺创作遇到的挑战,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获得了后世广泛共鸣。
          我国在魏晋时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对文体、内容等的研究使文艺开拓出新的天地。但过犹不及,片面重视形式、忽视内容的倾向一直存在。如六朝骄文讲求对偶、声律,脱离生活;中唐“大历十才子”追求丽辞、精于雕琢,反映的生活较为狭隘。而唐自安史之乱后,进入藩镇割据、民不聊生的阶段,文人们罔顾现实而空玩文字,背离了士人的责任,也扭曲了文艺的主要功用。于是韩愈、柳宗元等发起“古文运动”,务求恢复文章质朴自由、言之有物的传统;白居易、元镇等发起“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承续《诗经》和汉魏乐府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功能。除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还提出一些相关的主张,如诗歌应“救济人病、禅补时阙”,诗人应“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白居易的诗文创作忠实地践行了他的上述理念。不论他在入仕初期,还是在朝为左拾遗,抑或被贬地方,都有许多作品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如《新制布袭》言:“安得万里裘,盖襄周四。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悲悯情怀与杜甫一脉相承。白居易的讽谕诗是他现实主义精神的杰出代表,其中《观刈麦》《卖炭翁》等,都是广为人知的名篇。而其讽谕之作中却绝无怨毒,只是“愿得天子知”,以达到辅助君王革新天下的目的。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原则相关,他在诗歌创作中力避艰涩,追求平易,形成了朴素的美学风格。关注现实、语言平易并不意味着艺术性减弱,他认为“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他非常重视以和谐的韵律连缀诗章,《琵琶行》《长恨歌》等作品皆为平易而美的佳作。
          回顾中国古代文学史,那些获得崇高声誉的文学艺术家,如屈原、废信、杜甫、陆游、辛弃疾、郑板桥等,也多是和白居易一样,为时而著、为事而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国文学自《诗经》、楚辞起,就形成了抒写人生、关注现实的传统,后经历代诗教的强化,遂成为民族的审美文化精神。这样的美学传统,使文学艺术总能反映人民的悲欢、时代的风云,成为裨补时阙、塑造民族灵魂的丰厚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这样的创作观念,正是对传统文艺精神的继承和提升。当前适逢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新时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为文学艺术家施展才华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精神,自应被发扬光大,并被赋予时代内涵。
    (摘编自马奔腾《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被后人称作“广大教化主”,是因为他始终坚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
    B.中唐“大历十才子”的文学创作片面重视形式,其作品文辞华丽,讲求对偶声律,罔顾现实而空玩文字。
    C.白居易的讽谕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其创作意图不是“裨补时阙”,而是“愿得天子知”,辅助君王革新天下。
    D.中国文学自《诗经》、楚辞起,就形成了抒写人生、关注现实的传统,我们在新时代应该继承这一传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直接针对我国当前文艺创作所遇到的挑战,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B.第二段简述了六朝至安史之乱后我国文学创作存在的一些弊病,突出了白居易等人提出新的创作主张的必要性。
    C.文章第四段承接前文白居易的文艺创作主张及实践,进一步论及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精神,将论述引向深入。
    D.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论述了白居易的创作主张,也表达了对新时期继承和提升传统文艺精神的期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只要内容符合当下社会的现实需要,其作品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也一定能够获得广泛共鸣。
    B.六朝骈文虽然存在片面重视形式、忽视内容等问题,但是在文体方面,骈文也为文艺开拓了新的天地。
    C.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等诗歌作品,语言平易,非常重视韵律和谐,具有平易而美的艺术风格。
    D.新时代的文学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并为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赋予时代内涵。

    组卷:19引用:7难度:0.8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三北”造林记
          在三北——西北、华北、东北,有一群人,为了生存,为了明天,奋力前行。漫漫30多年征程(1978年始),他们构筑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带——中国三北防护林。
          这条“绿色长城”跨越三北,见证了亿万三北人生存环境和命运的改变,与古老长城共同挽起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未来。
    英雄史诗
          30年前那个春寒料峭的黎明,陕西定边农民石光银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全国联户承包治沙先行者。
          当年,为了承包3 500亩沙地种树,石光银卖骡子卖羊。所有人都认为他脑袋被驴踢了。这里黄沙一片,哪见长过一棵树?
          于是石光银有了个外号“石灰锤”。“石灰锤”的意思是“傻子”。“石灰锤”认准的事就是板上钉钉。
          树真的种活了!在乡亲们惊异的目光中,石光银大手一挥,把招贤榜贴到乡政府门口:要想栽树你就来,我出树苗你来栽!在石光银的带领下,127户浩浩荡荡开进“狼窝沙”。结果是铩羽而归。新承包的这5.8万亩沙地,像它的名字一样险恶。
          一年失利,来年再战。三战“狼窝沙”,终于大获全胜。
          山河巨变,绿荫遍野,三北人构筑了一座当代中国的生态长城,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折。
    大漠逐梦      陕西靖边,农民牛玉琴把一根木杆往沙丘上一插,杆头系块绿头巾,用羊粪蛋计数,跨大步量出自家承包的1万亩荒沙:“治不了沙,我就死在沙里!”
          牛玉琴,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西北女人,一个堪比豪杰的巾帼英雄。夕阳西下,点点金光在青翠的枝叶间跳跃。64岁的牛玉琴微笑着,身后白里透红的蜜桃挂满枝头,拖曳在地。“再过半个月,这些蜜桃就可以上市了。今年蜜桃又要大丰收。”牛玉琴的儿子说。
          在牛玉琴的诉说中,我们一步步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1985年,她和丈夫张加旺承包了万亩荒沙。每天天不亮,全家男女老少一起出动,架子车拉着树苗,两道车辙,几行脚印,伸向再也不用借锅借米的梦中好光景。
          一次,她突发阑尾炎,到医院做手术,伤口没长好就跑回来种树。没工夫去医院拆线,她抄起一把剪树枝的剪刀,撩起衣襟,“咔嚓”一剪子下去,一咬牙,把带着血丝的线从肉里抽了出来。
          她没料到,还有更痛的痛在等着她。加旺病了——骨癌。她独自挑起全家担子。安葬好丈夫的第二天,她就带着造林队开进了沙漠。
          一场暴雨令她浑身透湿,发起高烧。她拔下一根缝衣针,给自己十指放血。不管用,又找来大把干辣椒面,泡到开水里,连喝两大碗。天亮了,摇摇晃晃进了林地。
          那几年,牛玉琴倒霉透顶,几乎山穷水尽。
          卖!她卖口粮、卖水缸、卖皮袄、卖棺材,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全都卖了,换钱买树苗。
          不知多少人劝她改嫁,把林子卖了,过几天好日子。牛玉琴就一句话:“树,我不能卖;人,我不改嫁。”
          她腰上挂着一只小小的铜铃铛,那是结婚前加旺送她的定情信物,已戴了48年。铃铛摇曳着她和丈夫共同的富裕梦。为了这个梦,再累,再苦,她不放弃。
          年复一年,牛玉琴种树出了名,还作为改造人类生态环境杰出代表登上了联合国讲坛。人一出名,流言也跟着来了。有人说,她这个英雄掺了沙子,造林的亩数是虚报的。
          牛玉琴的儿子气血翻涌,要跟人家拼命。不动声色的牛玉琴摁住儿子。
          专业人员来了,精确测量后得出结果:牛玉琴治理荒沙1.7万亩,植树100万棵以上,植被覆盖率40%以上。
          此招一出,谣言顿消。
          如今她治沙11万亩,已达到行政区划允许范围的极限。无沙可治的牛玉琴,感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这是一个逐梦人无梦可逐的痛苦和惆怅。
          30多年来,勤劳智慧的三北人民创造了人间奇迹。三北工程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工程之难,效果之著,为世人瞩目、惊叹。
          车行迅疾,语声渐远。极目远眺。遍染绿色的沙丘与依旧褐黄的沙丘交错而立,相互守望。我们不禁遐想,这黄丘与绿丘是否也会喁喁私语?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石光银把树种活了,在他的号召下,很多人加入造林队伍;在他的带领下,众人历时三年三战“狼窝沙”,取得成果。
    B.在治沙方面,牛玉琴巾帼不让须眉,曾因治沙成就突出登上联合国讲坛,如今,她治沙的面积已达到政府划定的上限。
    C.牛玉琴吃苦耐劳、性格坚强。她做阑尾炎手术,未等伤口痊愈就跑回沙地种树;她在丈夫安葬后的第二天就到沙漠治沙。
    D.文中写人们传谣、专业人员测量这两件事,突出了牛玉琴的治沙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牛玉琴的敬佩和对造谣者的痛恨。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通讯选取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将三北人30多年的造林历程再现在读者面前,构思严谨,情感丰沛,极具感染力。
    B.通讯描写了牛玉琴栽种的蜜桃树硕果累累的景象,从这一景象可知,牛玉琴种树治沙成果显著,而且已产生经济价值。
    C.牛玉琴腰间挂着的铜铃铛既象征着他们夫妻之间的爱情,也寄托了他们共同的富裕梦,铜铃铛给牛玉琴提供了精神动力。
    D.这篇通讯的结尾处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沙丘守望、对话的情景,借描写沙丘,赞扬了三北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面貌。
    (3)自1978年始,三北造林人在三北大地上奋斗了30多年,做出了怎样的壮举?他们带给世人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4)《“三北”造林记》是中国新闻奖2014年特等奖获奖作品。请结合选文,从人物形象、语言特色两个方面分析其获奖原因。

    组卷:41引用:5难度:0.1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中国社会生活开始大面积地解冻了。阳历二月下旬到三月初,庄稼人出牛动农之前,生产责任制的浪潮大规模地席卷了整个黄土高原。
          双水村的孙玉厚父子们眼下的腰杆确实硬了许多。只要这政策不变,他们有信心在几年中把光景日月变个样子。尤其是孙少安,他现在手里破天荒有了一大笔积蓄。去年拉砖除过运输费、房租和牲口草料钱,净赚了两千元。另外,铁青骡子卖了一千六百元,这头牲畜干赚了五百元。两千五百块钱哪!
          孙玉厚老汉早已表明了态度,他对儿子说:“这钱是你赚的,怎个花法,你看着办吧!爸爸不管你……”秀莲一门心思要拿这钱箍几孔新窑洞。
          少安想拿这钱作资金,开办一个烧砖窑。他先征求了父亲的意见,父亲仍是老话,秀莲让步的附加条件是,烧砖只要一赚下钱,首先就要修建窑洞。
          他,他父亲,少平,秀莲和他妈一齐上手,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终于修建起了一个烧砖窑。少安在城里拉砖时,已经把烧砖的整个过程和基本技术都学会了。烧砖窑建好后,他率领一家人开始打土坯。
          第一窑砖坯很快装就绪。烧砖的炭也用县运输公司的包车拉来了。
          这天晚上一直弄到大半夜,才把最后的一切细节都安排好——明天早晨就要点火呀!
          鸡叫头遍的时候,少安和秀莲才回到一队的饲养院。现在,牲口都分给了个人,饲养员田万江老汉也搬回家住了,这院子一片寂静。
          秀莲累得头一挨枕头就睡着了。但孙少安怎么也合不住眼——明天一早,烧砖窑就要点火,年轻的庄稼人兴奋得睡不着觉啊!
          在这静悄悄的夜晚,他的思绪像泛滥的春水一般。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无数流逝的经历和漫无边际的想象在脑子里杂乱地搅混在一起,皎洁如雪的月光洒在窗户上,把秀莲春节时剪的窗花都清晰地映照了出来:一只卷尾巴的小狗,两只顶架的山羊,一双踏在梅花枝上的喜鹊……
          少安猛然听见外面什么地方有人说话的声音。
          他的心一惊:这时候外面怎么可能有人呢?
          他在被窝里轻轻抬起头,支棱起耳朵,可又没听见什么,他正准备把头放到枕头上,却又听见了外面的说话声——这下他确切地听见了,似乎就在外面院子里,而且声音很低,就像传说中的神鬼那般絮絮叨叨……少安尽管不信迷信,头皮也忍不住一阵发麻。他本想叫醒妻子,但又怕惊吓了她。他就一个人悄悄爬起来溜下炕,站在门背后听了一阵——仍然能听见那声音!
          他于是顺手在门圪里拿了一把铁锨,然后悄悄开了门,蹑手蹑脚来到院子里。
          院子被月光照得如同白昼。
          他仔细听了一下,发现那奇怪的说话声来自过去拴牲口的窑洞中。
          少安紧张地操着家伙,放轻脚步溜到这个散口子窑洞前。啊!原来这竟然是田万江老汉!
          老汉没有发现他,立在当初安放石槽的土台子前,仍然喃喃地说道:“……大概都不能应时吃夜草了……谁能在半夜里几回价起来添草添料呢……唉,牲灵不懂人言呀,只能活活受罪……”
          孙少安忍不住鼻子一酸。他眼窝热辣辣地走到了田万江老汉面前。
          万江老汉吓了一跳,接着便嘴一咧,蹲在地上淌起了眼泪。
          原来他是在对那些已经被分走的牲口说话!
          人啊……
          少安也蹲下来,说:“大叔,我知道你心里难过。队里的牲灵你喂养了好多年,有了感情,舍不得离开它们。石头在怀里揣三年都热哩,更不要说牲灵了。你不要担心,庄稼人谁不看重牲灵?分到个人手里,都会精心喂养的。再说,这些牲灵都在村里,你要是想它们,随时都能去看望哩……”
          万江老汉这才两把揩掉皱纹脸上的泪水,不好意思地笑了,对队长说:“唉,我起夜起惯了,睡不踏实,就跑到这里来了……这不由人嘛!”
          少安也笑了,说:“今晚上我也睡不着,干脆让我把旱烟拿来,咱两个拉话吧。我还有点好旱烟哩,头茬,我爸喷上烧酒蒸的!”
          少安于是又转回家里,尽量不惊动睡熟的妻子,拿了烟布袋和卷烟的纸条,悄悄溜出了门。
          他来到隔壁饲养室,和田万江老汉面对面蹲在一块,一边抽烟,一边拉话。这两个被生活的变化弄得睡不着觉的庄稼人,竟然一直待到庙坪山那边亮起了白色……
          天大明以后,仍然精神抖擞的孙少安,就吆喝起一家人,来到了他的烧砖窑前。
          在亲人们的注视下,他用微微发抖的手划着一根火柴,庄严地点燃了那团希望的火焰。
          清晨,在双水村上空,升起了一片浓重的烟雾……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从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写起,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为主人公孙少安决定开办一个烧砖窑提供了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的社会背景。
    B.对于两千五百块钱怎个花法,“秀莲一门心思要拿这钱箍几孔新窑洞”,因为不能一辈子住在饲养院里,但她最后对少安做出了让步,并跟一家人一起上手修建砖窑,寥寥几笔,写出秀莲既通情达理又勤快能干的性格。
    C.“这钱是你赚的,怎个花法,你看着办吧!爸爸不管你……”父亲孙玉厚的懦弱反衬出孙少安的果敢,使孙少安的个性更加突出。
    D.小说通过叙述描写孙少安办烧砖窑的事,反映了农村生产责任制给农村带来的生机、活力和希望。
    (2)请结合节选内容,简要分析孙少安这一典型人物形象。
    (3)文中多次写到特定环境,请举例简要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组卷:6引用:4难度:0.6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3小题,16分)

  • 9.仿照下面画横线的句子,填写两个恰当的语句。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人物形象都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夔州山上,长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顽强诗人杜甫;
     
     
    ;每一个艺术形象都绽放着人性的光辉,闪耀着夺目的光彩,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偶像。

    组卷:37引用:5难度:0.7

四、材料作文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装有木块、气球、皮筋、泡沫、轮子等物品的工具箱,让学生做成汽车或船。这是芬兰某学校的一个物理课学习项目,目的是在学科学习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
    ②某大学将农场劳动设为必修课,作为毕业通行证。临近期末,该校学生在夜幕下风雨中,依然打着手电在校农场栽种油菜。
    ③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妈妈,我帮你拖地吧!”“去去去,小毛孩子能干什么!”
    ④某学生犯错,班主任宣布:罚擦黑板或者打扫教室卫生一周。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7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