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四川省雅安市汉源二中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11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人以“山水”作为自然的指代,不只是一种思维的抽象,更是对于自然的诗性感知与发现。
          从上古至秦汉,山水或是作为神仙居所,或是作为祭拜对象,或是作为通向“道”的媒介而存在,那一时期的山水图像只是一些零散的山石、树木。而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文人官宦在道、释、玄的思想驱动下,萌发了一股强烈的重返自然的激情与热望,原本作为“自在之物”的山水因此成为一个新被发现的审美对象,成为一种凝结着生理舒适感与视觉悦目感的现实而具精神性的空间。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从此生长出山水之乐。山水也逐渐从宗教画和故事画的背景中独立出来,成为绘画主体;作为自然情愫图像表达的山水画,以山川景色为载体实现着人们皈依自然的情感诉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在洛神与曹植的身影背后描绘着树石流水、河岸远山,它们为这一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铺设了“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的自然空间。
          美的目光同样诱导着唐代的自然情愫。唐人富有诗人气质,他们用浓酒般的热情拥抱山水,也用唐诗般的浓情把丘壑林泉之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他们敏感而多情,纵情于现实山水。青绿山水技法语言的成熟也为将这般美景描绘得绚丽多彩提供可能。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即是用江天一色、波光万重、轻舟荡漾、巉岩幽岭、松竹掩映、桃红椿绿、水榭朱栏等,烘托出日丽风清的江岸美景;而李昭道《明皇幸蜀图》所表现的本是“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仓皇出逃、避难入蜀的窘迫经历,但却也一定要把那蜀地山水画得群峰竞秀、山花争妍。
          晋唐以来观看山水的美的目光,在五代时期被注入探究自然的理性意识,及至北宋形成尚理的自然情愫。五代北宋的山水画家用现实而具体的地理样貌来表现“图真”的山水。荆浩、关仝等所代表的北派山水以石质坚凝、重岩叠嶂的北方山水为原型,描绘崇山峻岭、千岩万壑的壮美气象。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派山水,以峰峦平缓、草木繁茂的江南景色为原型,表现轻岚淡烟、平淡天真的山水意境。无论北派、南派山水画家,都借对自然的逼真描绘,来表现他们对自然带有敬意的理性思考。
          元代画家在对自然的凝思中获得内在心性的独特体验,自然情愫的表达也便成为文人逸气的抒发。这种笔墨的独立性在明清山水画家手下被进一步强化,自然山水的许多生动细节就被忽略,山水图式中的笔墨就仿佛一种对于自然的情感诉说。中国山水的图像表达也就从晋唐时期的自然写实嬗变为一种自然象征,山水画所表现的自然情愫也就从晋唐时期的美的发现嬗变为一种自娱与遣怀。
          然而,虽历经嬗变,“天人合一”的文化感知方式却一直贯穿在中国山水画家的自然观照之中,他们视自然为知己,不仅身即山川,而且精神与之往还,他们永远“在”自然。
    (摘编自牛克诚《山水画:中国人自然情愫的图像表达》,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把山水看作审美对象,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官宦中开始的。
    B.唐朝山水画把山水之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主要是因为青绿山水技法语言的成熟。
    C.南派山水画与北派山水画表现出来的风格与南北自然山水的特点密切相关。
    D.中国山水画家的身体和精神都融入自然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是总起,然后根据中国山水画发展历史,分阶段阐述,条理清晰。
    B.第二段主要阐述魏晋南北朝山水画在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C.文章在论证中列举了大量的例证,阐述了不同阶段山水画发展变化的轨迹。
    D.文章论述元明清山水画家笔墨的独立性,为山水画中某种不变的精神提供了论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阁》把自然景色加入故事中,以山水来自娱与遣怀。
    B.《江帆楼阁图》与《明皇幸蜀图》题材不同,但都充分渲染了山水的绚丽美。
    C.从五代到北宋,人们不再把山水当作审美的对象了,而是探究它的自然理性。
    D.明清山水画家手下的自然山水笔墨都非常独立,已经没有生动的细节表达。

    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来,全国各地“给钱、给房、给户口、给政策、给资金”的人才抢夺战,让公众看到了城市对人才的渴望、对发展的希冀,但这种人才引进方式更侧重于基层人才的积累,走的是“广大全”路子,“门槛”也有越拉越低的倾向。对于城市发展而言,基础人才不可或缺,但如果要实现“弯道超车”,那还必须在“少精尖”的高层次人才选拔上下功夫,而这也正是“举荐制”所想要开启的探索路径。
          根据南京市刚出台的政策,该市将组建由世界500强等知名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知名科技服务企业、知名金融投资机构负责人、企业界杰出人士、两院院士等群体担任的举荐委员会,每名委员每年可举荐1至 3名人才。这些被举荐的人才不用再走传统评审程序,只需要通过委员举荐和委员会集体票决或通讯票决举荐认定,报经南京市委、市政府核准,就能享受相应扶持政策。这就意味着现行的高层次人才“唯资历论”“唯帽子论”等评价方式将被打破,优秀人才不用再受学历、资历、论文著作、科研成果等硬性指标的限制,“人尽其能、才尽其用”也将有更多的实现途径。
    (摘编自陆仁忠《推行举荐制,不拘一格降人才》,《湖南日报》2018 年5月22日)材料二:
          城市引进人才后能否留住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对待人才的态度、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城市的人文生态环境。“聚才”能否“用才”,“引才”能否“任才”,同样考验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城市产业发展不充分,基础弱、水平低、结构单一,人才引来也无用武之地。
          城市引人、用人,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高精尖,更没必要以学历论英雄。每个城市秉性特点各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结构不一、区域定位存在差异,如果都向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看齐也不现实。关键在于牢固树立人人皆有用的观念,按照量体裁衣、量才任用的原则,既引才输血,也注重育才造血,着力打造特色产业,优化营商环境,搭建用才平台等。
          从本轮各城市引人政策来看,主要区别仍在优惠幅度,而非发展前景的细致区分。这也提醒各地,人才引来之后的工作一点也不比引人政策本身轻松,擘画好城市的发展路径,走出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让人才对前景有清晰预期,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引进人才的初衷。
    (摘编自林亮《城市敢于引人,史要善于留人》,《光明日报》2018年4月24日)材料三:
          这次出现“人才争夺战”有多种原因,经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对人才的需求将会长期存在,各级政府出台新政开始立足大规模的准人才储备。另一个直接原因与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关系密切。有研究认为,“人口红利”是中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而近年来的经济增长减速则与“人口红利”的衰减密切相关。当“人口红利”衰减时,劳动力供给形势发生变化,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数量都将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劳动力成本会显著上升,从而影响经济竞争力;养老、医疗负担加大也会影响积累和投资等,从而影响经济发展。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从2012年开始下滑后,“人口红利”就开始下降,从去年到今年则可能正是经济活动“人口红利”开始下降的拐点。除此之外,许多城市还将面临养老的巨大压力。人口结构得不到调整优化,入不敷出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而这次“人才争夺战”发生的特殊性就在于城市人口普遍出现“青黄不接”,劳动适龄人口不断减少,整体人口极度老化和急剧萎缩。
    (摘编内吕红娟《“人才争夺战”:缘起、影响及方向》,《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年6月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才抢夺战体现了城市对人才的重视,但这种人才引进方式更侧重基层人才的积累,缺少对“高精尖”人才的选拔。
    B.举荐制将会打破现行的对高层次人才的一些评价方式,优秀人才将不用再受一些硬性指标限制,有更多发挥才能的途径。
    C.城市引人、用人,没必要追求高大上、高精尖,以学历论英雄,应充分考虑城市的秉性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
    D.当“人口红利”衰减时,劳动力供给形势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经济竞争力,也会增加养老、医疗负担,影响经济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南京举荐委员会举荐的人才,只需要通过委员举荐和委员会集体票决或通讯票决举荐认定,就能享受相应扶持政策。
    B.城市对待人才的态度、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城市的人文生态环境,与城市引进人才后能否真正留住人才息息相关。
    C.要想从根本上实现人才引进的初衷,需要擘画好城市的发展路径、走出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让人才对前景有清晰的预期。
    D.这次出现“人才争夺战”,既与各级政府开始立足大规模的准人才储备有关,也与我国“人口红利”开始下降关系密切。
    (3)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0引用:2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南墙根儿北墙根儿
    袁省梅
        保斤抓着麻绳要闪出门楼时,儿子的话硬邦邦地追撵了过来,嚷嚷,戏园子门口不让你坐啊,哪个欠你拾那点柴?
          保斤听出儿子的话头话脑里满是埋怨,可他没停下脚,心说,我晓得你不欠,做饭有电磁炉,取暖有小锅炉,可拾拾捡捡个柴,不是能省个电吗?电又不是不要钱。
          儿子看保斤没停下脚,就追了出去,喊,今个大嘎子对象来哩,你就不能少去一天地里?
          保斤只好转身回来。
          儿子又撵着保斤说,戏园子门口堆子爸能坐二孬爸能坐,你就不能坐?就那二亩地能打几颗粮?还老去老去,让村里人都笑话我说我养不起你,孙子都要娶媳妇了,还让你去地里。
          保斤想说他胳膊腿好好的,坐戏园子门口才是受罪哩。张开嘴时,却只吐出了一团烟雾,灰白白的罩住了他的脸。
          儿子看保斤不言语,嘴软了些,还是劝他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说,有我和大嘎子挣栈哩,咱这光景也好过了,那二亩地能收多少算多少,我和娃一月工资就买咱一年口粮哩,不值顾在庄稼上费心思。
          保斤黑着脸,心想挣钱再多,哪能丢了地?南门前下牛坡那两块地,可都是好地,种啥收啥,分地时多少人眼红哩,现在就都让撂荒了?保斤没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保斤和儿子在一起,只有儿子一个人说话。
          儿子催保斤换上干净衣服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儿子说,堆子爸不到六十就啥活儿也不干了,一天坐在戏园子门口。二孬爸不也是?他都坐个啥意思?不就是给羊凹岭人看哩嘛?不就是显摆他娃的光景好过哩嘛?你也去坐嘛,热了坐南墙根儿,冷了咱挪北墙根儿,让人都瞅瞅,咱这光景也好过哩。
          保斤还是不言语,心说大嘎子对象要来,不能灰头土脑的见人家娃,地是去不成了,那就去戏园子门口踅踅去。
          戏园子门口坐了好多人,二孬爸堆子爸果然在。每个人的神情都像这深秋的阳光般慵懒,松散,苍老。就是二猪爸也是这种模样。二猪在地里养了几十头猪,整天忙得顾了东顾不了西,却非要叫他爸坐戏园子门口去。
          有人扔过来一个硬纸板,保斤挤着坐了。
          他们就说老东西你可舍得闲坐啊?说准备给娃干到死啊你?说你挣多少是个够啊?人家娃光景好过了,咱冷了坐这北墙根儿热了坐那南墙根儿,娃脸上光彩了,咱也享了福了,多好的事。
          保斤讪讪笑着,可屁股下的硬纸板还没暖热,他就坐不住了。这么好的天,能拾一大捆柴哩。前几天说的浇地,也该看看排上了没?快霜降了,柿子萝卜都该收了。保斤一下子想起来一大堆活儿,屁股下就觉得烤着火般,坐得难受。抬屁股要走时,二孬爸说,猴屁股坐不住金鸾殿,受苦的命!保斤嘎嘎笑笑,一晃一晃地走了。
          保斤背着一捆柴从地里回来时,媒人领着给大嘎子介绍的女孩儿刚好也进了门。
          儿子把保斤堵在门口,叫他去外面避一避,不耐烦地说,你瞅你你瞅你,叫你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你又去地里了,看你这一身土人家女娃见了不笑话我?
          孙子对象没说成,儿子绷起一张黑脸,埋怨保斤,说都是他闹的。说他一天到晚地里跑,影响了一家人的名声。最后恼恼地撂下一句话,说,老人就该有个老人群,热了坐南墙根儿冷了坐北墙根儿,叫人都看着多好,娃娃孙子脸上也都跟着光彩。
          保斤不明白孙子的对象没说成,咋跟他有关系?他胳膊腿好好的咋就不能去地里了?坐南墙根儿北墙根儿等死咋就给娃娃孙子脸上添了光彩了?想是这么想的,可保斤没有问儿子。
          第二天,又是个好天气,羊凹岭的人都看见保斤早早地就坐在戏园子门口的北墙根儿下,袖着手,眯着眼,跟个秃鹫般一动不动。时间久了,保斤身后的墙上竟磨出了一块黑黑的影子。
          细细看去,南墙根儿北墙根儿的墙脚处有好多黑影子,一团一团的。
    (选自《21世纪中国最佳小小说(2000-201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的语言质朴而传神,如“儿子的话硬邦邦地追撵了过来”用通俗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儿子对保斤的强烈不满和急于劝阻保斤出门的情状。
    B.文中二孬爸嘲笑坐不住墙根儿的保斤是“猴屁股坐不住金鸾殿,受苦的命!”,这说明他很享受这种冷了坐北墙根儿热了坐南墙根儿的闲适生活。
    C.保斤原本是不愿意去坐墙根儿的,但孙子没有说成对象一事让他内心深感愧疚,因此他最终顺从儿子的要求,成了戏园子门口南北墙根儿的常客。
    D.保斤是个惯于劳作的老农,虽然家里并不需要他去干活儿挣钱,但他仍然坚持拾柴种地,保持着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惯和对土地、对劳动的热爱。
    (2)小说多次写到儿子的话,也写了其他人的话,唯独让保斤始终“不言语”,这样安排有何意图?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南墙根儿北墙根儿”为题目,可谓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

    组卷:7引用:7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

  • 9.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仿写:
     

    组卷:34引用:7难度:0.5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片荒无人烟的大漠中有一棵枯死的老树老树的枝头有一个简陋的鸟巢,鸟巢里有一只鸟儿终日忍饥挨饿,艰难度日。一日,大漠刮起了沙暴,那棵枯树被连根拔起卷走了。那只可怜的鸟儿为了寻找新的藏身之处,不得不长途飞行,终于,鸟儿发现了一片绿洲,绿洲上小河潺潺,绿树成荫,甜美的果实缀满枝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组卷:9引用:5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