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

发布:2024/11/18 2:30:1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直达本质的核心思维是什么?      ①电影《教父》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②我们总以为,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是环境和机会,而事实上,面对同样的环境和机遇,思维方式不同,结果也就大相径庭。
          ③一对双胞胎兄弟,在相距不远的国道旁,各自开了一家饭店。开业后不久,两兄弟发现,虽然国道上车来车往,却很少有人愿意停下来吃饭。眼看生意要做不下去,哥哥对饭店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收效甚微。弟弟却什么也没做,只是在饭店旁边建了一间干净卫生的免费厕所,生意却一天天好了起来。原来,长途跋涉的司机们需要下车“方便”,而这些司机,刚好也是需要吃饭的“精准流量”。
          ④思维方式,实际上正是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简单来说,人类的创造力,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来源:一种是逻辑推理,通过预设不证自明的公理,用大前提层层推导出小前提,不断演绎出新的知识;一种是直觉类比,不受明确的因果限制,在多个看似毫不相关的表象间,直觉到一种深层的相似性,通过“类比”产生出突破性的洞见。
          ⑤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长期推崇逻辑推理,忽略直觉类比。但是,世界著名的认知科学家侯世达,在《表象与本质》一书中,却用大量的事实,动摇了这一成见,证实了一个完全相反的观点:直觉类比永远是人类决策过程的核心。
          ⑥近代许多伟大的天才,都是通过“类比”,取得一生最重要的突破,连最伟大的爱因斯坦也概莫能外。在爱因斯坦之前,“光的波动说”已经垄断物理学长达100多年,所有物理学家都对“光是一种波”坚信不疑。而爱因斯坦通过将光和水类比,在两种表象之间,看见了一种深层的相似性:水可以由波纹传播,但水同时也由水分子组成,光会不会也是如此?循着这种类比,爱因斯坦最终证明了“光子”的存在,开启了物理学“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认知革命。
          ⑦为什么类比对于创造如此有效?侯世达在《表象与本质》一书中写道:表象与表象之间,有一条通往深层的线索,而类比,是把多个线索连接起来的钥匙,让我们得以瞥见中心深处的东西。换句话说,类比是一种思维上的利器,通过运用类比,思考者能把原本非常复杂的表象降维至日常层面,从而轻易洞见其本质。侯世达发现,类比并不专属于天才。恰恰相反,类比是人类普遍的底层思维模型,只是每个人对它的掌握程度都有所不同。
          ⑧天才之所以具备如此丰沛的创造力,在于他头脑中可用来类比的“概念库”比普通人更为宽广。因此,当他们面对未知事物时,可以用类比选择性地唤醒脑中的概念,从而把原本非常深奥的内容降维,变得更容易理解。一个普通人同样可以通过拓宽自己的“概念库”、训练自己使用类比的能力,来获得超乎往常的洞察力、创造力,在工作、生活中做出更为明智、长远的决策。
    (1)下列对“思维方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不弱于环境机会等因素。
    B.思维方式的得当有助于人们看透事物本质。
    C.思维方式主要有逻辑推理和直觉类比两种。
    D.思维方式之间的好坏优劣一直存在着争议。
    (2)下列对“直觉类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觉类比是人类认知本质与做决策的核心。
    B.直觉类比直到近代才被科学家们广泛运用。
    C.直觉类比是借表象间的特殊联系看见深层。
    D.直觉类比在不同人群中的掌握程度不一样。
    (3)作者眼中,直达本质的核心思维是什么?如何强化这种思维?

    组卷:34引用:3难度:0.5
  •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金枪鱼的表象与本质      ①我高中时,看过很多生物学书籍,有一张“金枪鱼”的图片记忆犹新。在看到那张图片前,我脑海里的金枪鱼头上是有“枪”的。直到看见真正的金枪鱼图片,我才知道,金枪鱼头上根本没有“枪”。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多了一个恶习,每当聊到生物时,总会拿金枪鱼出来吹嘘:“你们知道吗?金枪鱼其实没有枪。”当看到众人一脸茫然后,才洋洋得意地给出答案:“有枪的,叫剑鱼!”
          ②高中毕业之后,我去了大城市读书,第一次尝到了金枪鱼沙拉。我对金枪鱼的认识又升级了——“金枪鱼肉是黄黄的,碎碎的,烂烂的,一股腌制的浓烈咸味,口感极差”。直到后来我吃到了金枪鱼刺身,才发现这种鱼吃起来竟然如此鲜美。随着对日料的了解,我不仅知道有一般的金枪鱼刺身,还有金枪鱼腩刺身以及金枪鱼中口感更佳的蓝鳍金枪鱼种。
          ③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总有一个“本质化”的倾向。人们带着对世界的好奇,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世界,竭尽全力去寻找万事万物的本质,就像我认识金枪鱼的过程一样。
          ④曾经我以为人们口中常说的知识指的就是书本知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慢慢明白,书本知识仅仅只是知识的很小一部分。如果按照人的经验来划分的话,书本上的知识仅仅是间接经验的一种,直接经验则要求人们第一手获取。比如,我真的想要获得“金枪鱼是什么味道”这样的知识,最好的方式还是直接尝一尝。
          ⑤但如果仅仅是把对金枪鱼的认识片面地分割成了理论和体验,这就陷入了二元论的泥潭。很多人喜欢争辩,到底是书读得多好,还是生活经验多好。实际上,从认识世界的角度来说,两者应该不分彼此,相辅相成。有时候直接体验先于书本知识,人们就会强调经验的重要性而忽略了理论学习。陷于其中的人,会变得极其主观,只看树木不看森林。有时候间接知识先于直接体验,人们就会变得纸上谈兵而不切实际,人们就会道听途说,从而产生许多刻板印象和偏见。无论强调哪一种,都变成了僵硬的二元论,并不能帮助我们真正全面地认识事物。
          ⑥让我们回到金枪鱼的故事上。当我借助于理论和实践逐步认识金枪鱼,我可以打包票说我就认识了金枪鱼的本质了吗?遗憾的是,并不可以,甚至我也许永远无法认识到金枪鱼的本质。我也许知道了金枪鱼的种类,习性,生殖方式,金枪鱼的模样,甚至尝过了金枪鱼的口味,但不能说我真正了解了金枪鱼:我还没有见过金枪鱼游泳的姿态,既不知道它小时候长什么样,也不知道它将如何死去。最关键的是,不管是上述所说的种类,习性,生殖,味道,姿态,出生和死亡,不管如何拼凑所有对金枪鱼的了解,这些都仅仅是金枪鱼的表象。也就是说,除非我成为金枪鱼,我才有可能认识到金枪鱼到底是什么。甚至也许我成为了金枪鱼,我也未必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本质。毕竟我作为人类,甚至都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本质。
          ⑦很多事情,我们自以为看到了本质,但实际上仅仅是出于对于未知恐惧,人类大脑建构出了一套相对全面的概念,从而实现一种“我能认识世界”的安全感。
          ⑧但是表象或者是人们建构出的概念也可以传递接近本质的东西。神话就是最好的例证。远古的人类观察到了世界演化的部分规律,感受到了大自然风云诡谲带来的震撼。可惜远古的人类既无法用证据证明,也无法用语言表达这样的知识。于是他们采用了更加具象的,便于理解的神话,来反映和传递这些知识。
          ⑨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表象的世界,甚至我们所“看”到的三维世界,也是由双眼将平面输入进大脑,由神经建构而成。刍狗不知天道,蚂蚁不识大象,人类也未必可以全面认识比自己更高维度的存有。我们应该去追求事物的本质,但同样也该意识到也许我们永远无法认识世界的本质。
    (1)结合①②③段,简要概括作者对金枪鱼的认识升级涉及哪些方面?
    (2)结合第⑤段,说说“二元论的泥潭”指的是什么?
    (3)结合⑥⑦段,简要概括作者对“认知本质”的看法。
    (4)结合⑧⑨段,简要概括作者对“表象”与“本质”关系的看法。

    组卷:20引用:2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①陕北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是路遥一生书写的主题。近日,将目光投射向三秦大地,以人民作家路遥的一生为主线,用话剧体现路遥溯流而上、恪(ɡè)守信念的风骨与精神
          ②该剧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和多媒体视觉效果,将大气磅礴的陕北高原呈现在观众面前,再加上铿锵有力的黄河号子,以及陕北特有的三弦说书,极大地丰富了舞台的表现力。特别是不断穿插的(qiàn)拉纤场景,以及转台和特殊灯光的使用,更是将路遥一如西西弗斯推石上山般的创作执念予以外化和观照。
          ③话剧《路遥》采用空间交错展示,让路遥与《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孙少安”等进行对话,把路遥的创作境界与人生境界相互           ,使文学人物与戏剧人物互为            ,将人物命运与时代变迁            ,让路遥不断在事业荣辱与生活悲喜的大起大落中,为观众带去意蕴悠长的人生况味,衬托出路遥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强大;在路遥与其身边人物的不同抉择中,体现出改革开放大时代背景下,路遥面对诸多诱惑与生活磨砺依然坚守初心,不被世俗所            的坚定信念。
          ④话剧《路遥》塑造了当代中国老百姓喜爱的作家路遥,既借路遥之口重温文艺工作者要扎根人民、(A)为人民写作的初心;(B)又向中华儿女高声呼告“活着,像牛一样劳动;(C)倒下,像土地一样奉献。(D)只要没有倒下,就该继续出发!”的路遥精神,为观众带去激励和触动。
    (1)文中加点的词语的注音或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ɡè)守
    B.大气磅礴
    C.铿锵有力
    D.(qiàn)夫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交织 照应 混为一谈 裹胁
    B.照应 交织 融为一体 裹挟
    C.交织 照应 融为一体 裹挟
    D.照应 交织 混为一谈 裹胁
    (3)文中加序号处方框内的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
    B.;
    C.;
    D.。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将目光投射向三秦大地,以人民作家路遥的一生为主线,用话剧涌现路遥溯流而上、恪守信念的风骨与精神。
    A.将目光投射向三秦大地,以人民作家路遥的一生为主线,用话剧再现路遥溯流而上、恪守信念的风骨与精神。
    B.创作者将目光投射向三秦大地,以人民作家路遥的一生为主线,用话剧浮现路遥溯流而上、恪守信念的风骨与精神。
    C.将目光投射向三秦大地,以人民作家路遥的一生为主线,用话剧表现路遥溯流而上、恪守信念的风骨与精神。
    D.创作者将目光投射向三秦大地,以人民作家路遥的一生为主线,用话剧展现路遥溯流而上、恪守信念的风骨与精神。
    (5)将“漫天飞舞的雪花、奔腾不息的黄河、一望无际的黄土……”一句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A.第①段结尾
    B.第②段开头
    C.第②段结尾
    D.第③段开头

    组卷:52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

  • 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最近,大熊猫“花花”爆火,很多游客慕名前来观看,但一些游客为了吸引大熊猫的注意力,大声喊叫、用力拍打玻璃、往园区扔零食……游客们本无恶意,但其行为却让大熊猫们受到惊吓,纷纷躲起来不愿与人相见,结果反而使得更多游客失望而归。
          行有所止,言有所界,很多时候,保持适当的“边界感”,才能带来和谐。无论是与动物之间的互动,还是人际之间的交往,甚至是国家之间的相处,都是如此。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组卷:34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