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高三(上)质检语文试卷

发布:2024/9/16 3:0:8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过近万年的人工选择,人类把粮食作物驯化成了一年生栽培种。水稻在经历了矮化育种(第一次绿色革命)和杂种优势利用(第二次绿色革命)后,单产和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即便如此,种植水稻的比较效益依然低下。概括起来,一年生稻作生产方式存在种子投入量大、劳动力和农机具投入大、水土流失加剧、土壤结构破坏和养分失衡等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如果能够创制出像果树、甘蔗一样的稻作新类型,即多年生稻,就可以种植一次,连续收获多年。自第二年(季)起,不需要犁田耙田、买种育秧、移栽等生产过程,中间只需和水稻一样的田间管理,可以极大地减少稻作生产环节,实现稻作生产轻简化,进而节本增效,提高种粮效益。
          我们常说的水稻,即亚洲栽培稻,经过近万年驯化和人工选择,是没有多年生性的,因此,寻找具有多年生性的种质资源成了创制多年生稻的关键因素。地下茎是许多植物实现无性繁殖和维持多年生的重要器官,是培育多年生作物的重要供体。稻属有22个野生种,其中的长雄野生稻因具有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且与水稻具有相同的AA基因组,因而被看作是培育多年生稻的理想材料。但在实践过程中,长雄野生稻与栽培稻间存在严重的种间生殖隔离,如杂交幼胚致死、杂种不育等,极大地限制了长雄野生稻包括多年生性等有利性状(基因)向栽培稻转移的进程。
          国内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当属四川农科院的李勤修研究员,他于1977年将柳州野生稻和栽培稻的后代与长雄野生稻继续杂交,获得了具有地下茎的杂交一代植株,期望继续选育出宿根杂交稻并实现“一次制种无性繁殖用多年”的目标,但经过20年的努力并未成功,高产与越冬性不能兼顾,很难培育出高产的宿根稻。1996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的陶大云研究员开展了大量的栽培稻与长雄野生稻种间远缘杂交研究,其中一个杂交组合,母本为泰国水稻研究中心的品种RD23(泰国主栽的优质稻品种),父本为来自尼日尔的长雄野生稻,在授粉后3天,通过幼胚挽救技术成功获得了具有部分育性、地下茎发达的杂交一代植株。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基于这一杂交组合继续进行多年生稻艰辛的创制研究工作,直到2018年才成功审定了第一个多年生稻品种“多年生稻23”,距离成功配制这一种间杂交组合已过去整整22年。实际上,研究团队之前想象的多年生稻应该是像长雄野生稻那样具有非常发达的地下茎,同时稻穗又像栽培稻那么结实。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人员发现这基本无法实现且没有生产意义。如果地下茎发达,多年生性极强,那么籽粒结实率就会显著下降,也就无法获得高产。实践中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根源还在于基础理论的薄弱,因此,研究转向了基础理论。通过大量细致的研究,研究团队发现了两个显性互补基因控制长雄野生稻地下茎发生的遗传规律;第一次测序并组装了长雄野生稻基因组,解析了长雄野生稻地下茎遗传网络。这些研究结果为多年生稻创制提供了遗传理论基础。在育种方法方面,基于基础理论的研究结果,研究人员通过长期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发明了“利用长雄野生稻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方法”,构建了成熟稳定且高效的多年生稻育种技术体系。在品种创制方面,研究团队通过筛选携带长雄野生稻多年生性不同遗传位点组合的材料,克服了种间远缘杂交存在的杂种不育等野生种质资源利用普遍存在的问题,按照现代栽培稻的标准,经过12代连续自交、长达20余年的选育,育成了13份多年生稻候选品系,最终筛选出PR23、PR24、PR25、PR101、PR107等5个多年生稻品系。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组织下,从2017年起,多年生稻在云南12个州市的76个县市区累计种植20多万亩,在河南、湖南、广西、贵州等省区,及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的缅甸、泰国、乌干达、科特迪瓦等国家进行试种,收益可观。
          多年生稻创制了以“免耕”和“越冬”为核心的颠覆性多年生稻轻简化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分为“一种两收”和“一种多收”两种模式,在受到越冬期低温影响的稻桩无法越冬的双季稻区,可以布局“一种两收”模式。而在具备越冬条件的双季稻区,可以布局“一种多收”模式,实现一种多收。根据团队连续多年的试种研究,目前培育的多年生稻品种连续种植4年8季,平均产量(6.8吨/公顷)与一年生稻产量(6.7吨/公顷)相当,但在第5年起由于杂草等问题,产量开始大幅度下降,需要重新种植。与一年生稻生产方式相比,多年生稻自第二季不再需要买种、育秧、犁田、耙田和插秧等生产环节,每季每公顷节约劳动力68至77人次,节约生产投入46.8%至51%。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更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于免耕生产方式,多年生稻播种一次持续收获多年,改善了稻田耕层土壤结构,培肥土壤,其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每年分别以0.95吨/公顷和0.11吨/公顷的速率增加,从而有利于生态保护。尤其是在我国南方小规模梯田稻区,由于不用重复犁田、耙田,从而减少用水次数和用水量,能够减少水资源投入,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土壤扰动),保护生态安全。
          多年生稻育种工作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美国国家地理协会科学家、美国土地研究所原副所长杰瑞•格洛弗高度评价多年生稻是现代农业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未来更多科学家对谷物多年生性的持续探索,将会产生划时代新发现。不久前,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公布“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创制的多年生稻研究成果入选该榜单,成为中国唯一入选也是农业类唯一入选的科学突破。
    (节选自《新华文摘》2023年第5期,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较效益,文中是用一年生稻的种植效益与种植其他稻作类型相比较而言的。
    B.种质资源,本文中指科学家寻找到的具有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的长雄野生稻。
    C.远缘杂交,不同种属间物种的杂交,在育种意义上可以改良旧物种、创制新物种。
    D.免耕,多年生稻的生产技术,该技术可以省却犁田、耙田、除草等种植管理环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驯化的一年生稻虽然单产和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已经不适合生产经营。
    B.李勤修、胡凤益等科研人员研究多年生稻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即多年生性与高产之间存在着矛盾。
    C.在育种方法研究、品种创制、技术推广等方面,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D.多年生稻种植技术特别适用于南方小规模梯田稻区,可以减少水资源投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年生稻种植一次收获两次或多年,可以减少种植环节,节省劳动力,有效改善稻田土壤结构。
    B.长雄野生稻地下茎无性繁殖等有利性状突破种间生殖隔离向栽培稻转移是多年生稻研究的瓶颈问题。
    C.解决了多年生稻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探索与实践就能有明确的方向,就能克服遇到的实际困难。
    D.多年生稻在实验中连续种植4年,平均产量比一年生稻还略高一些,若第5年再种植,产量会大幅下降。
    (4)给这篇文章写一则内容提要。
    (5)山东某市是小麦玉米主产区,勇于扛起“中国饭碗”担当,2022年率先在全国提出“吨半粮”(一年两季粮食亩产达到一吨半)示范区创建计划。你觉得多年生稻研究对于该市“吨半粮”计划有什么启发?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组卷:20引用:3难度:0.5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去博物院看望鲁迅
    钱红莉
          去看安徽省博物院与北京鲁迅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一个展览,名为“鲁迅的艺术世界”。
          展览布置成左右展厅。左边陈列碑拓、尺牍,有《原板初印芥子园画谱》《秦泰山刻石》《石涛山水精品》等书籍;右边横贯书画、杂志。展品不多,选了《曹全碑》拓片、陈师曾的几幅书画小品,另有几首赠予日本发人的古体诗,以及一批德国的版画、四五帧浮世绘等。
          其中三封书简,分别给郑振铎、胡适、许广平。给许广平的信,写在当时北平琉璃厂常见的印花笺上,浏览几行,大约是厦门时期的通信了。与这封情书摆在一起的,是一篇序,为萧红的小说《生死场》所作,蝇头小楷,末尾几段,有几处涂改痕迹,甚或整一句,仔仔细细框掉,再添许多密密麻麻的斜杠子。这篇序言,整整三页,真挚,殷切,温厚,慈悲,是一位声誉日隆的长者对文坛新人的提携。那一两年里,鲁迅在日记里时有记录,带海婴携广平访萧军夫妇,不见。有时,碰见新电影上档,也会主动邀请这两位年轻人,还请他们去饭店吃饭,余外,要被借30元,甚至,萧军临走时大咧咧地提要求:可不可以再给几块零钱搭车。年轻人可真是不见外,借了大钱,再借硬币。他将口袋里所有的零钱摸出,递过去。
          一直以为,早已理解了他的深刻、悲悯,实则不然。直至看见被他收藏着的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的几幅版画,到底知悉,这位有着杜甫一样人格与心性的人,一直沉浸于“哀苍生”的境地。历史的长河里,杜甫倒映着一代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目,到了近代,鲁迅接替了杜甫,竖起一面镜子,映照出知识分子的人格与心性。
          他在日记里,有一段时期频繁提及“珂勒惠支”这个名字。此刻,得见这位德国女版画家的一批版画,为之深深震撼。一幅为《饿》,一群无辜的孩子睁着大眼睛,高高举起空碗,他们在向谁哀告呢?伫立画前,久久不能移步。另一幅为《贫苦》,色调更加幽暗,一个瘦得皮包骨的婴孩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他的母亲双手抱头,孤苦地守在床边。
          历唐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国,中国底层人的疾苦也一刻都未曾走远。
          对于底层人宿命的摹写,没有比这两幅版画更触目惊心的。终于理解鲁迅何以如此推崇珂勒惠支。他自费编辑出版了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连广告词皆自拟:“书印无多,欲购从速!”展出的这张宣传告示上,拓印的正是珂勒惠支的那幅《饿》。
          展厅一角,备有若干明信片、签字笔、图钉,以及一块小黑板。
          小黑板上贴满明信片,那些歪歪扭扭粗细不均的笔迹,想必出自孩子之手。
          有人写:“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有人引用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人写:“鲁迅爷爷,你抽烟太凶了。”
          我也抽一张出来,写:“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这是他作于某个秋夜的一首七律中的一句,可能是失眠了,五更时,听见几声鸡鸣。鸡叫声衬得秋夜更加阒寂,就爬起来披上衣服,站在窗边看天上的星星,所谓“起看星斗正阑干”,表达着一种精神上的孤独。
          鲁迅的人格魅力,总是一点点凸显出来,冰泉一样,慢慢汇成海洋;也是星光,渐成星云,辉映整个夜空。20世纪30年代,胡适在做什么?他怀着良好的愿望要进行社会改良。梁实秋在做什么?他在重庆写着《雅舍小品》。林语堂在做什么?他正为出国积极做着准备。鲁迅,则壮怀激烈,誓将铁屋子砸破。但,他深知,彻底掀翻这几千年封建主义下的铁屋子,何尝容易?
          因为洞悉,所以悲观。
          他是最彻底的,又是最绝望的。
          我每次读《野草》,总要被一种令人窒息的意绪困扰——这一篇篇短章背后的鲁迅,何等苦闷?不止于自剖,到最后,总是无路可走。
          可是,他一直坚持下来了,倾心于启蒙,寄希望于青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展厅,我们借助零星藏品,一点点给孩子讲解不同时期的鲁迅,企望小人儿可以走进人格伟大者的精神世界,哪怕轻轻为他掀开一小道缝隙,让星月之光透过来。
          孩子可以进入鲁迅的世界吗?即使是成人,怕也难以真正走进。唯有中年以后,才会一点点懂得他的好,他的唯一,他的不可多得。
    (有删改)文本二:
          问题是,通过什么途径,才能真正“回到鲁迅”,即抓住鲁迅之为鲁迅的特殊性,最大限度地接近鲁迅本体?
          我最后找到的,是所谓“典型现象”研究。这也是受鲁迅的启发:他就是用“酒、药、女、佛”来概括、描述六朝文学的。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设计:“每一个独创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总是有自己惯用的,几乎已经成为不自觉的心理习惯的,反复出现的观念、意象;正是在这些观念、意象里凝聚着作家对于生活独特的观察、感受与认识,表现着作家独特的精神世界与艺术世界,从而构成了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最能体现作家艺术个性本质的‘典型现象’。而作家作为语言艺术家,他的独特观念、意象都是通过独特的语言表现出来的。由此,从作家在作品中惯用的、反复出现或有独特意味的词语入手,找出作家独特的单位意象、单位观念,进行深入的、多层次的开掘,以达到对作家与古今中外广大世界息息相通的独特精神世界与艺术世界的具体把握”。
    (摘编自钱理群《我为何、如何研究鲁迅——2017年5月29日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鲁迅与当代中国”学术论坛上的讲话》)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去博物院看望鲁迅”既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通过看似不合逻辑的表达,传达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情意。
    B.文中详细介绍德国女版画家珂勒惠支的版画,既表现了鲁迅先生“哀苍生”的情怀,也巧妙体现了鲁迅先生的国际视野。
    C.“让星月之光透过来”一句,既照应“也是星光”之喻,赞颂了鲁迅人格;也以“透”字隐含了对人们不读鲁迅作品的忧虑。
    D.本文分三节结构全文的形式,与文章多视角、多层面表现的鲁迅精神世界的写作内容相得益彰,颇能体现散文的写作特色。
    (2)关于文本一第二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猜想有的明信片留言出自小孩子之手,巧妙写出鲁迅的影响力。
    B.作者列举引自鲁迅作品的留言,意在表明阅读才能纪念鲁迅的观点。
    C.第二节宕开一笔写参观者,既避免行文单调,也丰富了叙事的内容。
    D.作者留言时引发的想象,是对鲁迅诗作的解说和对鲁迅形象的刻画。
    (3)文本一第一节以转述鲁迅日记内容的形式叙写鲁迅与萧军、萧红的交往,这样处理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4)请根据文本二的论述,结合文本一和鲁迅作品《故乡》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是如何表现鲁迅的“独特精神世界与艺术世界”的。

    组卷:34引用:5难度:0.5

三、文言文阅读

  •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秦穆公使公子絷吊公子重耳于狄,曰:“寡君使絷吊公子之忧,又重之以丧。寡人闻之,得国常于丧,失国常于丧。时不可失,丧不可久,公子其图之!”重耳告舅犯。舅犯曰:“不可。亡人无亲,信仁以为亲。父死在堂而求利,人孰仁我?”公子重耳出见使者曰:“君吊亡臣,又重有命。重耳身亡,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位,又何敢有他志以辱君义?”再拜不稽首,起而哭,退而不私。
          公子絷退,吊公子夷吾于梁,如吊公子重耳之命。夷吾告冀芮曰:“秦人勤我矣!”冀芮曰:“公子勉之。亡人无狷洁,狷洁不行。重赂配德,无爱财!”公子夷吾出见使者,再拜稽首,起而不哭,退而私于公子絷曰:“中大夫里克我矣,吾命之以汾阳之田百万。丕郑与我矣,吾命之以负蔡之田七十万。亡人苟入扫宗庙定社稷,且入河外列城五,黄金四十镒白玉之珩六双,不敢当公子,请之左右。”
          公子絷返,致命穆公。穆公曰:“吾与公子重耳,重耳仁。”公子絷曰:“君之言过矣。君若求置晋君而载之,置仁不亦可乎?君若求置晋君以成名于天下,则不如置不仁以猾其中,且可以进退。”是故先置公子夷吾,是为惠公。
    (节选自《国语•晋语》,有删减)文本二: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因招雍季而问之,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义赏》,有删减)(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诈[A]伪[B]之[C]道[D]虽[E]今[F]偷[G]可[H]后[I]将[J]无[K]复[L]非[M]长[N]术[O]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是敬辞,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仁者播其惠”的“惠”含义不同。
    B.稽首,中国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
    C.“与”意为“支持”,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的“与”含义相同。
    D.“纳”意为赠送,与《伶官传序》中“及凯旋而纳之”的“纳”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絷奉命到狄国吊问重耳,并劝他抓住晋国办丧事的机会回国继承君位,重耳在与舅舅子犯商量之后,拒绝了公子絷的建议。
    B.公子夷吾私下会见公子絷,表示里克、丕郑支持自己,如果没有人主持祭祀安定国家,他愿意割让河外五座城池来换取秦国的支持。
    C.公子絷回国复命,秦穆公欣赏公子重耳的品质,公子絷认为,立一个不仁的君主来扰乱晋国有利秦国,于是立公子夷吾为晋君。
    D.晋文公与楚人作战前先后咨询咎犯与雍季,最终采纳了咎犯的建议,在城濮击败楚人。战后晋文公给雍季的赏赐却超过咎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不可失,丧不可久,公子其图之!
    ②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
    (5)晋文公重耳历经艰辛,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结合选文概括他成功的原因。

    组卷:3引用:2难度:0.5

七、语言表达

  • 8.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但是近年来劳动教育却逐渐成为短板。③通过调查表明,青少年不愿甚至不会劳动的情况比较普遍。④而餐饮浪费之所以成为一个长期难以根治的现实,⑤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劳动观念缺失,⑥一些人对于劳动、劳动果实不尊重。⑦当下学校最重视与考试成绩密切相关的智育,⑧而非劳动教育。⑨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职业教育相对不强,⑩其根源与劳动和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二流教育”的错误观念存在某种关联。

    组卷:17引用:4难度:0.8

八、材料作文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宋时期的吕蒙正,身居宋太宗一朝的宰相位,追捧者众多。一官吏想经由吕蒙正之弟送上自家祖传“古鉴(镜)”。据说此镜能一直照出去二百里,是件稀罕物。吕蒙正听弟弟提及此事,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
          这面宝镜究竟能照出多少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吕氏“寡好”的态度。吕氏的“寡好”,透露了他对生活的态度。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31引用:3难度:0.9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