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邢台二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摘编自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材料二:
          21世纪以来,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到“乡村振兴”被提升为国家战略,乡村作为一种整体的、系统的生态空间和文化场域,其蕴藏的巨大价值潜力正日益显现。
          城乡只是空间特色的界定,并非品质优劣的划分。乡村文化的基本内涵在于因应自然、有机生长、安稳守成。乡村的这种安稳守成,恰恰构成了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的平衡。现代人大多是都市的拥挤者和异乡的漂泊者,一些田园风光短视频的爆红恰恰表明现代人具有浓郁的乡村情结。乡村文化的振兴离不开创新,“创造性”就是要汲取古今中外的资源,追求独异性,避免模式化。例如,福建省永春县一都镇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本着建新不废旧的理念,在基础设施得以焕然一新的同时,“旧”的曾氏屏风、古井文化、妈祖宗教信仰等文化遗产全部得以完整保留,翻修过的民居也采用了“灰瓦”“红砖”“白墙”的新闽派风格,不仅提升了外在的颜值,而且传续了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旨在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整体格局。乡村应在深入发掘自然景观与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培育特色文化产业。
          梁漱溟先生认为,“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目前乡村文化建设在公共服务、特色小镇、乡村旅游、村落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同时人口流失、乡村空心等老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的挑战,标准化、模式化的现代文化对乡村特色的影响等新问题又时有发生。乡村振兴需要用审美的眼光去重新建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美学路径重现乡村传统文化,激发乡村产业活力,优化乡村治理结构,从而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
    (摘编自李康化《探寻乡村振兴的文化方略》)(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城里人会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作者却认为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因为“土”是他们的命根。
    B.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气候与战乱会使得有些人背井离乡,但最终都还是会回来的。
    C.作者老师史国禄先生所讲西伯利亚中国人生活的事例说明中国人具有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
    D.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处,作者即开宗明义,概括性地提出了“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观点。
    B.美国乡下大多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中国最小的社区只有一户人家,可见美国的情形与中国相同。
    C.中国大多农民聚村而居,形成村落这样的乡土社区的单位,村落大小不一,它们之间是孤立、隔膜的。
    D.与现代社会不同,乡土社会里人们从熟悉得到信任,要遵守的规则是约定俗成的,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3)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从宏观上制定规划,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整体格局。
    B.在谈到乡村文化振兴应坚持创造性时,作者用福建省永春县一都镇人居环境的成功整治来举例论证。
    C.乡村振兴可以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如挖掘传统民族节庆资源,培育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节庆会展业。
    D.梁漱溟先生认为,乡村建设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老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新问题又时有发生。
    (4)材料一中,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简要概括下列诗句分别体现了乡土社会的什么特征?
    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②安土重迁,黎民之性。
    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组卷:5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走严庄[注](节选)
    茹志娟
          晚上,没有风,却飘着雪花。它们悠然地飘下来,悄无声息地落在路上,落在冬麦上,落在战壕里。淮海前线的军民,正在欢度一九四八年最后的几个小时。
          我从前沿给战士庆功拜年回来,独自走在雪地里,脑子里还是活动着前线的景象:炊事班给前沿战士送来了热腾腾的新年晚饭,大个子战士眯缝着眼,津津有味地咬着白面包子,一边说“这面一定是咱胶东送来的。”
          我吃着这雪白的包子,想起了千里以外那一个小小的村庄。她曾经说过,磨了白面等我,我想,这白面也许是严庄来的,是收黎子,是来全他们送来的!我激动地在心里断定,“是她,是他。”
          去年,正是高粱红的时候,我和军区民运部的老马同志第一次来到了严庄。严庄这地区地方武装力量不够强,还残留了一部分政治土匪,他们勾结地主,经常有活动。因此这地区的土改工作就有些特殊,农民一方面迫切地要求土地,另一方面又有顾虑,不敢要土地。我和老马去严庄的任务,就是发动群众进行土改。
          严庄是个好地方,庄前庄后一抹平地,只在地平线上,淡淡地勾出一些高山的轮廓。我们由区队员带领进庄的时候,虽然是大白天,但是庄里肃静无声,静得叫人不安。我们首先来到农会长严来全的家里。
          窗前的炕头上,端端正正坐着一个妇女,有二十多岁。她低眉垂眼地在做针线,好像根本没看见她家来了两个陌生的客人。我当时想,这个来全嫂恐怕属于那种不问外事,安分淑静的妇道人家。
          老马和来全谈着如何串联群众,培养积极分子,怎么开齐心会搞土改。不知什么时候,那位宁静的妇女已悄悄地下了炕,靠在房门框上听我们谈话。我一回头看她,她还大大方方地朝我笑了笑。
          当晚我就睡在来全家,和来全嫂睡通铺。“女同志,你没睡着吧!”来全嫂轻轻地说话了,并且还朝我身边挨了挨,“你说,我们分地主的地,那红契呢?”
          这可能是她考虑了好久的一个问题,我连忙跟她说:“原来的地契是反动政府搞的,都不能算数,拿来一把火烧掉,人民政府重新另发土地证。”
    “对!”她似乎解决了一个重大的疑难,缓缓地吐了一口气不响了。看得出来,这个妇人绝不是一个榆木脑袋,我对她产生了兴趣,于是我问:“大嫂子,你叫什么名字?”
    “咱没念过书,没名字。”
    “小名呢?”
    “小名难听死了。我在家顶小,我娘就叫我收黎子。”
          收黎子,收黎子,这天晚上,我怀着这极动听的名字睡着了。
          转天晚上,她拉住我膀子又问了:
    “昨黑,你说把地主的红契都拿来烧了,要是地主把它藏了呢?”
          又是一个意外的问题,我只得说:“藏了?那还能找不到?”
          我忽然觉得,这位淑静而又有点封建的收黎子是多么关心土改,她关心红契,更可贵的是,她在言语之间,对反动势力没有丝毫的畏怯。这才是土改中真正的骨干分子。我兴奋起来,一把抓着她的胳膊说:
    “收黎子,你敢不敢分地主的地?”她却仍是那样安静,笑了笑说:
    “这……我不当家。”
          我对这位端坐炕上的收黎子不禁又气又爱。只得说:“嫂子,现在男的女的都一样了。”我把灯吹熄,躺下不响。一会儿,她倒又在我耳边轻轻地说话了:
    “我说,地主把地契藏起来也不要紧,要是咱的政府占住这里,他拿着也是白拿;要是反动派过来了,反正没咱的日子过,他有没有地契总是个财主,你说是不是?”
    “是,你说得很是。”我十分赞同她。的确,她想得非常透彻,可她就是把这些道理收在肚里,不敢开口,不敢往外拿。唉!收黎子,收黎子……
          贫雇农齐心大会第二天就在来全家的堂屋里召开了,二十多个给地主、反动派压榨得黄了脸、弯了腰的穷爷们,从天傍黑起,就一个一个地溜进来全家里。收黎子出来给灯里添了油,加了两根灯草,就走进里屋,一直没露脸。
          会议一开始,来全说了几句团结起来斗争地主的话。大家都没开口。他等了一会,看看大家只是抽烟咳嗽,不知怎么就来了火,红了脖子,猛地一拍桌子,粗了喉咙喊道:
    “要地的留下,豁出来干;不要地的出去!”他这一拍桌子一喊,把来开会的人都吓得怔住了。老马连忙站起来,但还没开口,我身边的房门帘子一动,收黎子垂着眼皮,站在房门里,怯怯地说道:“老少爷们,我说,咱们还是要地。”
          她轻声细语的一句话,那些站起的,要走的,都一齐停了下来。虽然收黎子的嘴唇微微有点哆嗦,但是话却说得很稳很清楚。
    “咱们祖祖辈辈从没说要分地主的地,结果也没个好日子。像我娘,本庄的爷们都知道的,她给地主害死了,还给地主的狗拖。我说,倒不如分,闯个活路。”
          收黎子说完了,才抬起眼,迅速地向大伙扫了一眼,就立即隐到房里去了。屋子里肃静无声,也没任何的动作。来全张开嘴巴,似乎也给自己媳妇的这番话镇住了。小屋里给她这几句热血沸腾的话一喊,气氛立刻激烈起来,当即有两个青年热气腾腾地站起来说话。一个花白胡子的老人,忽然从人丛中走过来,一手拿着一只咯咯叫的雄鸡,一手拿着一把刀,准备给大众滴血起誓。
          会一散,我们就连夜组织了看家队,并立刻派出岗哨,监视恶霸地主独眼狼。严庄苏醒了,严庄的人民,再也不贴着墙根走路,而且有了笑语,有了歌声,他们双手举起压了他们几千年的大山,把它摔得粉碎。
    [注]《三走严庄》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写“我”三次到严庄的见闻。选文是“我”在淮海前线的回忆,讲述的是第一次到严庄的事。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淮海前线居民欢度年节,雪花、冬麦、热腾腾的新年晚饭,饱含诗意,同时也为回忆严庄做好了铺垫,自然流畅。
    B.文章交代了严庄斗争的复杂情况及自然环境的特点,一方面突出反动势力猖獗,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土改工作推进上的艰难。
    C.文章后面,花白胡子老人拿着刀,要给大众杀雄鸡滴血起誓,可见人们内心还是蕴藏着对土改的强烈愿望和如火的热情。
    D.小说在叙述视角上和《百合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采用了第一人称青年女干部的限知视角展开叙述和描写,真实细腻。
    (2)关于文中贫雇农齐心大会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开会的是二十多个“黄了脸、弯了腰的穷爷们”,农民的困顿,衬托出土改的必要性。
    B.收黎子给灯添了油,加了两根灯草,从这些细节中,能看出她心里是支持齐心大会的。
    C.来开会的是傍黑一个个溜进来的,来全开口后他们只抽烟咳嗽,可见这些人顾虑重重。
    D.来全猛拍桌子并大声发火后,老马连忙站起来,是支持来全,批评参会者的过分犹豫。
    (3)作品中收黎子的形象很丰满,请结合全文说说小说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4)人们评价茹志娟的小说是“生活激流中的一朵浪花”,但透过这朵浪花折射给我们的是整个的大海,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种看法的理解。

    组卷:4引用:4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节选)材料二: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东晋王嘉《拾遗记》)(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B.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C.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D.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2)下列文化常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驽马十驾”,是指十匹劣马拉车跑一天。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
    C.《任末负笈从师》文中笈是指书籍,庵是指佛寺。
    D.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提出性恶论,重视后天学习。
    (3)下列选项对两则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一文的中心论点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两句成为经典名句流传至今。
    B.《劝学》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需积累。
    C.《劝学》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说,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
    D.跟任末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想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任末没有理会他们。
    (4)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5)任末家贫,但是学习勤奋刻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组卷:13引用:5难度:0.5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①结绮(qǐ):陈后主(叔宝)建造的一座穷极奢华的楼阁。②临春:陈后主(叔宝)建造的另一座穷极奢华的楼阁。③万户千门:指宏伟豪华的结绮、临春两座楼。
    (1)下面对两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李诗中巧用了“鹧鸪”意象,传达出诗人对兴亡的无限感伤之情。
    B.李诗前两句一气直下,后两句突转反面,笔力雄健,格外有力量。
    C.刘诗前两句用质朴的语言展现出一幅繁华竞喧、富丽堂皇的景象。
    D.刘诗“只缘”句,交代结绮、临春成野草的原因,总结亡国教训。
    (2)这两首古诗构思巧妙,试分析二者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

    组卷:6引用:2难度:0.5

语言文字运用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前《诗经》的作者写作诗歌,是为了抒发感情而创作作品;后来的辞赋家写作辞赋,是为了创作而故意造作感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因为《诗经》的产生,是由于诗人心中蓄积了愤懑不平之气,因而吟唱出来,用以讽劝那些在上位的人,这就是为了抒发感情才创作文艺作品。后代辞赋家之流,胸中本来没有感情郁结,却随意施展夸张文饰的手法,借此        ,这就是为了创作才造作感情。
          为了抒发感情而写的作品,语言简练而真实;为作文而造作感情的作品,文辞繁杂且空泛失真。可是后来的作者却        ,采用浮泛的语言,忽视真情实感,抛弃了古代《诗经》的传统,效法近世辞赋的弊病,因此表现真实感情的作品日渐稀少,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篇章却越来越多。有人热衷于        ,却空泛地吟咏田园的隐居生活;心里老是牵挂着繁忙庸俗的政务,却空洞地描述尘世之外的情趣。真情实感没有一点,写的跟想的恰好相反。桃李从不自夸,人们自然会在树下踩出一条条小路,那是由于枝头有果实存在。相传男子种出的兰花不能发出幽香,那是由于他们没有细腻的感情。像草木那样微小的事物,尚且要依赖感情依靠果实,何况文章,更应把抒情述志为本。写的作品与自己的心志完全相反,这样        的作品难道值得效法?
    (1)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沽名钓誉 矫揉造作 高官厚禄 舍本逐末
    B.欺世盗名 虚张声势 好大喜功 舍本逐末
    C.欺世盗名 矫揉造作 高官厚禄 背道而驰
    D.沽名钓誉 虚张声势 好大喜功 背道而驰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结合语境加以修改,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3)下列诗句中,不是描写雪景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组卷:0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12.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苏轼历经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他并没有悲观沉沦,反而是登顶了属于他的文学高峰;史铁生在20岁人生最狂妄的年龄残废了双腿,他在地坛里深思,用笔书写励志人生,活出了别样精彩;当然也有不少人最终匍匐在挫折面前,被挫折与磨难所吞噬。
          人生总要经历各种挫折磨难,对此你有什么感悟,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5引用:3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