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现代文阅读\*MERGEFORMATI(本题共1小题,13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庄子游鱼之乐所体现的思维,是一种会通万物的思维,在诗意的心灵中,打通“我”与世界的界限,通世界以为一,这一理论在中国美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鱼乐之辩中,庄子以知游鱼之乐而发出会心的感慨,惠子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诘难之,透露出道、名二家的不同思想指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的问难若从理性角度看,是完全合理的:鱼的快乐是鱼的体验,人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出游从容”,是鱼游动的样态,并不表示鱼有这样的情绪体验。庄子与鱼别而为二,二者各为孤立的世界,不存在相通的物质因缘。因此,从科学角度看,庄子的论断不成立;从逻辑上看,庄子的推论也无根据。
          游鱼之乐这个论题的要点之一,就是“知”,惠子认为,鱼之乐不可“知”,但庄子说“我知之漆上也”。这句话是此论辩的关键。正像宣颖所解释的:“我游濠上而乐,则知鱼游濠下亦乐也。”正因“我”来到这河边,徘徊在河的桥梁上,正因“我”心情的“从容”,在这从容游荡中,“我”感到无拘束的快乐,所以“我”“觉得”游鱼是快乐的,山风是快乐的,白云是快乐的,鸣鸟是快乐的。这是诗意的目光、审美的目光。
          惠子中其孤明而不与万物相通之心,而庄子却致力于凿通孤立世界之间的界限,是人与物关系的“绝地天通”。他以诗意的眼光超越“人”的态度,超越科学、功利的视角,以天心穿透世界。他在桥上看鱼,鱼在桥下优游,在他的感悟中,桥没有了,水没有了,“我”没有了,鱼和“我”的界限也没有了,世界即如一大河流,他和鱼都在这河流中优游。鱼非“我”眼中所见之鱼,而是在“我”生命中游荡的鱼,“我”也非故常之“我”,而是“丧我”之“我”。在“遇”而不是“目视”中,二者会通合一。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如果站在人与天分离的角度看,天是天,物是物,我是我;如果站在诗意的立场看,“我”与世界的界限打破了,“我”和世界融为一体,还归于世界的大本。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意的眼光,就是从生命的角度看世界。庄子所反复强调的“天地与我并生”“磅礴乎万物以为一”云云,即是说“人在世界中”,人并不在世界之外。人在世界中,是世界的“在”者,而不是“观”者。
          庄子将会通物我的纯粹体验境界称为“物化”,“化”于物,“我”就是物,没有了物我之间的界限。“物化”是和“对象化”相对的一个概念,它将人从“对象化”中拯救出来,让生命自在显现。濠梁上的快乐,是非“对象化”的境界,这一思想在后世中国美学中得到了丰富。
    (摘编自朱良志《游鱼之乐-会通物我》)材料二:
          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即每个人对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时,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庄子看到鲦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也是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
          正如我们常说云飞泉跃,但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常说山鸣谷应,但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而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既然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那我们可以从这个前提中抽出两个结论来:首先,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因我把自己的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造性。其次,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苏东城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不过是美的形象之一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摘编自朱光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鱼乐之辩中,惠子的问难比庄子的论断更加合理,是因为人与鱼别而为二,二者不存在相通的物质因缘。
    B.庄子“知鱼之乐”是因为他凿通人与鱼之间的界限,与鱼会通合一、融为一体,达到一种纯粹的体验境界。
    C.“物化”打破了人与物之间的界限,使人与天地、万物并生为一,让人摆脱“对象化”对自在生命的束缚。
    D.欣赏往往含有创造性,即使对同一物象不同人所见也未必相同,因为个人情趣会影响所见之物呈现的形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会凭自己的主观经验来“以已度人”、感知外物,所以,每个人感受到的世界必然是完全不同的。
    B.庄子的“游鱼之乐”与云飞泉跃、山鸣谷应,都打破了自我与对象的界限,将个人的主观经验转移到对象上。
    C.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感受、了解外物,便能产生美感体验。
    D.美感经验旨在陶冶性情,人在与物的往复回流过程中,往往能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受到美的意象的浸润。
    (3)结合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移情作用”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杜甫目睹了安史之乱时长安城满目疮痍的景象后,写下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
    B.清代画家石涛曾描绘自己的创作过程为:“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
    C.唐代诗人白居易杭州刺史任满后,返归洛阳修心养性,写下“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的诗句。
    D.宋代沈括在高度赞扬王维所画的“雪中芭蕉”时,提出“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的观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苏轼点评文与可的竹画:“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概括文与可竹画“无穷出清新”的原因。

    组卷:39引用:11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MERGEFORMATII(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雷雨(节选)      第一幕
    [四凤由饭厅门入,端了碗普洱茶。
          周   冲  我现在想跟爸爸商量一件很重要的事。
          周朴园  什么?
          周   冲  (低下头)我想把我的学费的一部分分出来。
          周朴园  哦。
          周   冲  (鼓起勇气)把我的学费拿出一部分送给——
    [四凤端茶,放朴园前。
          周朴园  四凤,——(向周冲)你先等一等。——(向四凤)叫你给太太煎的药呢?
          鲁四凤  煎好了。
          周朴园  为什么不拿来?
          鲁四凤  (看繁漪,不说话)
          周繁漪  (觉出四周的征兆有些恶相)她刚才给我倒来了,我没有喝。
          周朴园  为什么?(停,向四凤)药呢?
          周繁漪  (快说)倒了。我叫四凤倒了。
          周朴园  (慢)倒了?哦?(更慢)倒了!——(向四凤)药还有么?
          鲁四凤  药罐里还有一点。
          周朴园  (低而缓地)倒了来。
          周繁漪  (反抗地)我不愿意喝这种苦东西。
          周朴园  (向四凤,高声)倒了来。
    [四凤走到左面倒药。
          周   冲  爸,妈不愿意,您何必这样强迫呢?
          周朴园  你同你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向繁漪低声)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见四凤犹豫,指药)送到太太那里去。
          周繁漪  (顺忍地)好,先放在这儿。
          周朴园  (不高兴地)不。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
          周繁漪  (忽然)四凤,你把它拿走。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喝了它,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
          周繁漪  (声颤)我不想喝。
          周朴园  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
          周   冲  (反抗地)爸!
          周朴园  (怒视)去!
    [周冲只好把药端到繁漪面前。
          周朴园  说,请母亲喝。
          周   冲  (拿着药碗,手发颤,回头,高声)爸,您不要这样。
          周朴园  (高声地)我要你说。
          周   萍  (低头,至周冲前,低声)听父亲的话吧,父亲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周   冲  (无法,含着泪,向着母亲)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的。
          周繁漪  (恳求地)哦,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
          周朴园  (冷峻地)繁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周繁漪  (四面看一看,望望朴园,又望望周萍。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哦,不!我喝不下!
          周朴园  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
          周   萍  爸!我——
          周朴园  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
    [周萍走至繁漪面前。
          周   萍  (求恕地)哦,爸爸!
          周朴园  (高声)跪下!
    [周萍望繁漪和周冲;繁漪泪痕满面,周冲身体发抖。
          周朴园  叫你跪下!
    [周萍正向下跪。
          周繁漪  (望着周萍,不等周萍跪下,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拿碗,喝了两口,气得眼泪又涌出来,她望一望朴园的峻厉的眼和苦恼着的周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哭着,由右边饭厅跑下)
    [半晌。
          周朴园  (看表)还有三分钟。(向周冲)你刚才说的事呢?
          周   冲  (抬头,慢慢地)什么?
          周朴园  你说把你的学费分出一部分?——嗯,是怎么样?
          周   冲  (低声)我现在没有什么事情啦。
          周朴园  真没有什么新鲜的问题啦么?
          周   冲  (哭声)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妈的话是对的。(跑向饭厅)
          第三幕
    [开幕时正是鲁贵兴致淋漓地刚刚倒完了半咒骂式的家庭训话。屋内都是沉默而紧张的。各人在想各人的心思,低着头不做声。
          鲁  贵  (咳嗽起来)他妈的!(一口痰吐在地上,兴奋地问着)你们想,你们哪一个对得起我?(向四凤同大海)你们不要不愿意听,你们哪一个人不是我辛辛苦苦养到大,可是现在你们哪一件事做的对得起我?(先向左,对大海)你说?(忽向右,对四凤)你说?(对着站在中间圆桌旁的鲁妈,胜利地)你也说说,这都是你的好孩子啊!(啪,又一口痰)
    [静默。听外面胡琴同唱声。
          鲁大海  (向四凤)这是谁?快十点半还在唱?
          鲁四凤  (随意地)一个瞎子同他老婆,每天在这儿卖唱的。(挥着扇,微微叹一口气)
          鲁   贵  我是一辈子犯小人,不走运。刚在周家混了两年,孩子都安置好了,就叫你(指鲁妈)连累下去了。你回家一次就出一次事。刚才是怎么回事?我叫完电灯匠回公馆,凤儿的事没有了,连我的老根子也拔了。妈的,你不来,(指鲁妈)我能倒这样的霉?(又一口痰)
          鲁大海  (不耐烦)你喝了不到两盅酒,就叨叨叨,叨叨叨,这半点钟你够不够?
          鲁   贵  够?哼,我一肚子的冤屈,一肚子的火,我没个够!当初你爸爸也不是没叫人伺候过,吃喝玩乐,我哪一样没讲究过!自从娶了你的妈,我是家败人亡,一天不如一天。一天不如一天……你们想想,你们是哪一件事对得起我?(望着大海)你心里想想,我这么大年纪,要跟着你饿死;我要是饿死,你是哪一点对得起我?我问问你,我要是这样死了?
          鲁大海  (忍不住,立起,大声)你死就死了,你算老几!
          鲁   贵  (吓醒了一点)妈的,这孩子!
          鲁侍萍  大海!
          鲁四凤  哥哥!
          鲁   贵  (看见大海那副魁梧的身体,心里有点怕,笑着)你看看,这孩子这点小脾气!——(又接着说)咳,说回来,这也不能就怪大海,周家的人从上到下就没有一个好东西。我伺候他们两年,他们那点出息我哪一样不知道?
    文本二:
          话剧导演的主要工作是从文本出发,分析、解构剧本,帮助演员了解、理解和“消化”整个故事和情节脉络,把握剧中人物的发展方向。演员对剧中人物的创造是从想象开始的,而导演则需要通过诠释剧本来帮助演员进行这一想象的过程,让其真实地体会到自己的角色,从而使得角色有血有肉地在规定情境之中“诞生”出来,能够真实地感知和反映人物应有的状态和情绪。
          演员表演的节奏主要体现在语言和动作两个方面。语言的节奏变化体现在台词上,而动作则是指演员的肢体动作。就语言节奏而言,话剧导演应深度剖析文本,帮助演员深刻体会剧中角色,找到特定角色的特定性格在特定情境下的内心反应,从而使得语言节奏更加准确,在兴奋时加快语速、在发怒时提高音调等等,使得人物的语言在符合其内心情感的同时又富于生活气息,这样才能将角色“演活”。就动作节奏而言,其本质与对语言节奏的把握一脉相承,有所不同的是还需注意角色的舞台行动是否“像人”,即是否符合现实生活中人们行动的客观规律。最后,导演还应该注意到的是,话剧舞台上的表演是从一而终的,需要提醒演员,他们的表演切不可有所分割,一个刚刚还在发怒的角色不可能转瞬变得平易近人,一个满心惶恐的人物即使转换了场景也应该依旧心有余悸,这样整个表演才能做到饱满与真实。
    (摘编自邓昊《话剧导演创作初探——如何帮助演员完善舞台表演》)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爸,妈不愿意,您何必这样强迫呢”一句,周冲抢断话轮,为繁漪说情,表现了他天真善良、打抱不平的形象。
    B.繁漪采用拖延、让四凤拿走药等方式拒绝喝药,但最终在周冲、周萍的先后劝说下把药喝下,才平息了周朴园的怒气。
    C.“喝药”原本是一件很普通的生活小事,但在周家却最终演变成全面的矛盾冲突,由此可以看出周家家庭关系的扭曲。
    D.周朴园和鲁贵无论是身份地位,还是人生经历都有很大不同,但作为一个父亲的角色,两人却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喝药”这一情节中,四凤是一个功能性的角色,她没有鲜明的面目、典型的个性,但在情节发展中却起到重要作用。
    B.周朴园向周冲询问“刚才说的事呢”是“喝药”事件的余波,既照应了前文的情节,又暗示了“喝药”事件带来的影响。
    C.第三幕中“静默。听外面胡琴同唱声”的舞台提示,既展现了人物各有所思的心理,又有机地引出了鲁大海和四凤的对话。
    D.第一幕人物对话多用短句,戏剧节奏较快,矛盾紧张尖锐;第三幕人物对话较长,戏剧节奏沉闷,没有紧张的矛盾冲突。
    (3)文本一展现了哪几类矛盾冲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学校将进行《雷雨(节选)》的排演。如果你是导演,你将从哪些方面对演员进行指导?请结合文本二,以周朴园或鲁贵为例进行说明。

    组卷:9引用:5难度:0.5

二、红楼梦阅读(15分)(一)根据《红楼梦》相关内容,完成各题。(9分)

  • 3.下列对《红楼梦》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组卷:15引用:2难度:0.7
  • 4.根据《红楼梦》第八回的故事,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的人名正确的一项是(  )
          黛玉磕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______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________道:“_________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
          林黛玉所说的“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这句话中,“你”和“他”表面上分别指 ①____、②____,实际上分别指  ③___、④___。

    组卷:14引用:1难度:0.8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侨批这一名称来自闽南方言,闽南方言称信为“批”。_____侨批便是在海外谋生的华侨寄给家乡眷属的信。(  )侨批递送者在送信到家的同时,也好将托寄的钱同时送到侨眷的手上。一般来说,侨批批封正面左上角是付款多少的书写处,需标明“外付/附(币种)××元”。细细看来,那 _____的货币名词,除了大洋,还有英洋、国币、金圆券、港币、人民币、美元等等,简直令人_____.寄出地侨批在以东南亚地区为主,接受地则是东南沿海中国大大小小的侨乡。从19世纪中叶开始至20世纪80年代之前,通过侨批业渠道汇入中国的侨汇,约占全部侨汇的80%~90%.闽南和潮汕地区靠“批款”维生的民众,则占了当地总人口的一半甚至更多,有些乡村的比例甚至高达70%~80%。
          作为一种集跨国银行、邮递和快递服务为一体的行业侨批业于晚清时渐渐成型,于上世纪70年代末逐渐退出历史舞台,_____近两个世纪。2013年,“中国侨批档案一一海外华侨银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了人类的共同记忆财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望文生义 不名一格 眼花缭乱 绵亘
    B.顾名思义 不名一格 应接不暇 绵亘
    C.顾名思义 形形色色 眼花缭乱 绵延
    D.望文生义 形形色色 应接不暇 绵延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既是包括从海外寄来的银钱。大概是它的概念更广,故又俗称“银信”
    B.既是书信,又包括从海外寄来的银钱,大概是它的概念更广,故又俗称“银信”
    C.只不过它的概念更广,既是包括从海外寄来的银钱,又是书信,故俗称“银信”
    D.只不过它的概念更广,既是书信又包括从海外寄来的银钱,故俗称“银信”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侨批寄出地大多以东南亚地区为主,接受地则是中国东南沿海大大小小的侨乡。
    B.桥批寄出地以东亚地区为主,接受地则是中国东南沿海大大小小的侨乡。
    C.侨批寄出地以东南亚地区为主,接受地则是东南沿海中国大大小小的侨乡。
    D.侨批寄出地主要来自于东南亚地区,接受地则是中国东南沿海大大小小的侨乡。

    组卷:10引用:2难度:0.7

五、作文(60分)

  • 1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大众传播学中有这么一条理论:沉默的螺旋。就是当两种声音交锋时,弱势的那个声音会变得越来越微弱,螺旋减少,最终走向消失。
          基于这样的现实,厦门中学生助手进行了调查。有人说“势单力薄,看破不说破,知人不评人,知理不争论,是人生的大智慧”;而有些人却认为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遇到问题要敢于亮剑,激烈交锋,据理力争。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7引用:1难度:0.2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