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北师大二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与语文知识运用。(18分)(6小题,每小题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音色里的中国人文 中国音乐里音色表现的一个内涵即是“音即一切”的音色观。音色的表达是在音色里就完成的,不需要假借任何外在的旋律、曲式、结构的发展。音色里的实音、虚音、合音,就有层次。如《思春》,由一个音的五种音色变化就可以带出心有戚戚,但欲言又止,最后终于倾吐出来的心情变化。一个“音”在这里事实上就具足了一切。
就中国音乐“音即一切”的音色特质,我们做几点介绍。任何音乐系统都有它喜欢的音色。中国音色虽然比较多元,但还是有它基础音色的存在。这基础音色跟桐木音色有关。中国人在音乐上比较不讲究共鸣,它要的是材质本身的音色。而梧桐软硬适中,较能传达出很淳厚中和的感觉,而在这点基础上再做变化。
中国音乐重视音的本质,以《阳春》为例,它所以有那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就因琵琶“多骨少肉”的音色,这首曲子不能拿到吉他上弹。也许当吉他弹出第二十个音时,它第一个音的共鸣恐怕还在那里。所以吉他很适合伴奏,而琵琶只能做主体的、独奏的表现。中国的乐器都有这个特色,它的音色虽然站在梧桐木的基础上面,但个性很清楚、颗粒很清楚地直接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常说中国乐曲的音色是非常个性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再有,音色还常体现一个较音色更基底的角色出来。过去琴人讲,散音不动,像地;泛音空灵,像天;按音是人来变化它的,代表人。一个好的乐曲一定要在天地人中间得到协调。所有的古琴曲,一开始不是散音,就是泛音。最后的结束一定是泛音,为什么,因为散音代表地,泛音代表天,代表音乐来自天地。最后好的音乐,要回归于天。这里体现出了中国人特殊的创作观。
“音即一切”还涉及中国音乐对下指落弦的功力讲究。中国音乐,讲软弦对软弓。最好的民间胡琴家用的乐器,弓拿起来,弓毛是垂在下面的,弓毛可以缠三匝。其好处是可以在瞬间达到最大的张力位差。
我们听20岁的人唱的《塞上曲》,中年人唱的《塞上曲》,老年人唱的《塞上曲》,这样一种因音色的变化而产生的情怀对应,必须在具体实践中才能感受到。乐谱是没有办法表现音色的。所以从谱子认知一个中国作品,可能那个原点就缺了。而这样一个原点的缺失,就会导致中国音乐里可能最重要的一块就从根柢流失了。
(节选自《文汇报》林谷芳《音色里的中国人文》)(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音乐里的音色表达,与旋律、曲式、结构无关。
B.中国的乐器都是梧桐木制成的,是因为中国音乐音色的需要。
C.中国人独特的创作观是要体现乐曲在天地人之间的协调。
D.中国乐曲是不能从谱子去认知的,乐谱难以表现中国音色。
(2)下列对乐器与中国音色关系的表述,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A.吉他等西洋乐器不大适合演奏中国乐曲,因为吉他只适合伴奏。
B.琵琶“多骨少肉”的构造,可以产生“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色效果。
C.最好的民间胡琴家用的是软弓,目的是为了在瞬间达到最大的张力位差。
D.因为桐木木质中和,表达音色比较单纯,符合中国人讲究材质本身音色的需要。
(3)文段中作者列举了三首中国乐曲,谈谈作者借这三首乐曲分别说明了中国音乐音色的哪个特点。(对每一首乐曲的说明不超过25个字)组卷:7引用:3难度:0.7
一、(二)整合相关语文知识。(9分)
-
2.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9引用:2难度:0.8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或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组卷:15引用:3难度:0.6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组卷:28引用:2难度:0.8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3小题,每小题9分)
-
5.阅读下面文言文(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则瓠落无所容(hù luò)
B.世世以洴澼絖为事(píng pì)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jūn)
D.今一朝而鬻技百金(yù)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结果
B.以说吴王:取悦
C.或以封:有时候
D.何不虑以为大樽:思考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所言之“用”为具体之用、世俗之用。他认为五石之瓠只能用来装水或做瓢,否则便是无用。
B.庄子所言之“用”为广义之用、精神之用。五石之瓠固然可以装水或做瓢,却不限于此,人也可以借此获得精神的自由。
C.庄子举“不龟手之药”例以证明惠子之不通达,同时暗示人们应该多角度观照事物,积极发挥自身才智获取富贵。
D.对某一物,“所用”不同,其价值也大不同。我们要善于跳出惯常思维,超越世俗经验的束缚,发现并发挥物的最大价值。组卷:1引用:2难度:0.5
十、写作。(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
14.请以“复苏”为题,展开联想,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合乎情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组卷:6引用:5难度:0.6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几年,人脸识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飞速发展,使用这些技术已经成为潮流。科技潮流给很大一部分人带来了便捷和乐趣:科普爱好者穿梭在各种专业网站之间获取知识、分享智慧;卖瓜菜的小摊贩们都在各自摊位前贴上二维码,无现金交易方便省事;有的年轻人戴上VR眼镜玩无人机航拍,享受新时代的休闲生活……
然而,科技潮流也给一小部分人带来了困难:有些老年人在自助银行里无所适从,或者因为不会下载手机APP而无法预约挂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潮流中的多数与少数”为题,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套作和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17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