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1课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2022年同步练习卷(12)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基础过关练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语言不够“纯净”,据说是新诗的通病。(  ),是诗歌艺术的可贵之处。我们并不认为诗和说话可以________。诗是经验的艺术化的表现,不是日常会话的达意。其次,文言在日常生活上虽已僵硬难用,但在艺术品中,经诗人的巧妙安排,却能“________”,加强美感。反之,如果欠缺艺术的生命,则尽管一首新诗通篇不用一典,不掉一文,那种“纯净”也只是“________”的代名词罢了。说坦白些,在文学的国度中,新诗人们是带点贵族气质的。我们宁愿自己的作品成为滞销的奢侈品,也不愿它成为畅销的牙膏,人人皆可入口,而转瞬又必吐出的牙膏。
          一旦超越了起码的“纯净”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文言宜于表现庄重、优雅、含蓄而曲折的情操,而白话则明快、直率、富现实感。许多意境,白话表现起来总嫌太直接、太噜苏,改用文言则可保持________的距离。艺术当然也追求和谐,但那应该是成品的,不是原料的和谐。愈能使不同的因素化合成和谐的整体,愈能以不类为类,愈能显示作者艺术的奥秘。愿“纯净主义”的信徒们多想一想。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然而能使不同因素产生浑然一体的美感效果,并将之冶于一炉
    B.然而将不同的因素冶于一炉,而使之产生浑然一体的美感效果
    C.然而将能产生美感效果的不同因素冶于一炉,并使之浑然一体
    D.即使将不同的因素冶于一炉,而使之产生浑然一体的美感效果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等量齐观 起死回生 一贫如洗 恰到好处
    B.一视同仁 妙手回春 一贫如洗 绰绰有余
    C.一视同仁 起死回生 一文不名 恰到好处
    D.等量齐观 妙手回春 一文不名 绰绰有余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愈能把不类为类,也能显示作者艺术的精湛。
    B.愈能显示作者艺术的精湛,愈能以不类为类。
    C.愈能以不类为类,愈能显示作者艺术的精湛。
    D.愈能由不类为类,愈能显示作者艺术的精湛。

    组卷:15引用:6难度:0.6
  • 2.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
    教师是君子,你们推崇真诚与廉洁,淡泊名利,因而你们的心灵永远那么坦荡而年轻。
    材料:
    史官  农夫  耕牛
    播种希望与快乐  信奉付出与汗水  打造历史与未来
    薪火相传  默默无闻  辛勤耕耘
    响亮而多彩  殷实而厚重  灿烂而迷人

    组卷:2引用:3难度:0.7

  • 3.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组卷:3引用:3难度:0.7

三、三年模拟练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最先把“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一个概念,并做了解释。他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社会经济形态演变的几个时代”,其中的“亚细亚的”指的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经济发展类型,它与西方社会中的“古代的”“封建的”是并存的经济发展类型。但与此不同的是,1938年,斯大林明确提出:“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这种观点成为关于这个问题的官方权威话语。在这种划分中,马克思说的“亚细亚的”被去掉了,东方与西方完全被合为一谈。
          中国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论证承接于苏联。由于相关著作整理翻译的不足,人们无法全面了解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的”的看法,许多人都相信“五阶段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所以就一定要在“五阶段”的概念序列中来解释“亚细亚的”的性质及东方社会。在一些人的意识里,中国若没有经过西方式的前四个阶段而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就有“缺陷”,就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因此,1920年代后期之后的半个世纪,中国理论界关于“东方社会”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主流理解,基本上是在苏联人的思路的延长线上进行的。例如,郭沫若在1936年说,亚细亚生产方式指的是“奴隶制以前的一个阶段的命名”。他把“亚细亚的”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形态,并把它放在了人类社会单线发展的链条上。胡秋原则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指的就是东方封建社会。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与“五阶段论”的头三段加以对位的思路与观点,长期以来都是学界的主流。其中的争论,大多围绕“亚细亚的”到底属于哪个阶段而展开,本质上都没有跳出“五阶段论”的固定思路。
          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马克思译著的面世以及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相关讨论基本摆脱了此前的束缚。阅读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并结合史实便可发现,马克思的“亚细亚的”社会,不符合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的严格定义:它存在阶级划分,因而不原始;奴隶数量少且不主要从事生产,因而非奴隶制;它在政治上是相互分散、割据的,而非东方式的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因而不封建。我们终于得以澄清一个观念:“亚细亚的”是马克思针对资产阶级社会之前的东方国家专门提出的一个与西方社会发展诸类型并列共存的概念。“亚细亚的”或“亚细亚生产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形态,就含有对社会性质、类型的判断,不必也不能再用“原始社会”等概念对位解释。
          我国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探讨,不仅是政治经济学思想史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理论东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时代局限,以往的论争者自觉“东方学”的理论不足,未能从东方学、东方社会理论的层面理解马克思的论述。“东方学”的特点,是将世界分为“东方—西方”二元,从而认识到东方与西方的差异、对照性。否则,就只能把“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无差别的、抽象的“人类社会”共同演进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现在,我们从“理论东方学”及“东方学”学术理论史的层面检视这段历史,将有助于启发我国今后如何调整研究思路,从人类社会“共通规律”论转向马克思“亚细亚的”特色论,去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存在的“亚细亚的”、东方的特性,并以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为中心,实事求是地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
    (摘编自王向远《中国“理论东方学”与“亚细亚生产方式”七十年定位定性之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郭沫若与胡秋原的观点是片面的,辩证地综合二者的观点,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B.有了完整而严谨的翻译著作,我国学者就能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C.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得以澄清马克思的“亚细亚的”概念,澄清后的观念与普列汉诺夫的相关阐释相近。
    D.从“共通规律”论转向“亚细亚的”特色论,证明人类社会不存在共通规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完成了一次严谨的驳论,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据简洁多样,既有外国人物的不同观点,也有我国学界的代表声音。
    C.文章观点前后照应,比如后文对“亚细亚的”相关观念的澄清在首段便有铺垫。
    D.文章末段意在总结前文论证所得到的观点,并对其加以确认和强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联人的观念催生了郭沫若等学者的片面认识,使我国在对马克思“亚细亚的”这一概念的认识上走了一些弯路。
    B.根据马克思对“亚细亚的”这一概念的阐释可以推断出“亚细亚的”是列于“五阶段”之外的第六种社会形态。
    C.有学者提倡治学要直面原始文献,其言论的合理性在本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也有所体现。
    D.中国作为东方国家,若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便应吸取历史教训,培养“东方学”的理论自觉。

    组卷:38引用:8难度:0.2

四、五年高考练

  • 10.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从脸谱说起
    叶秀山
          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为抽象。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刻苦的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然而,就道理上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也不能怪脸谱。再往深里说。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
          记得十几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
    (选自《叶秀山文集》,有删改)(1)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
    (2)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3)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

    组卷:234引用:6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