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佳木斯一中高三(上)第一次调研语文试卷

发布:2024/7/20 8:0:8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
          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字已下降到270万。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
          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连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
          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是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
          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业住宅的统一标准给村民设计房子,楼越盖越高,可原来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还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国风格改造农村的院子,结果使得乡村建筑中出现“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观。乡村景观城市化与建筑西洋化,不仅割裂了乡土原生文化传承,也污染了乡土文化精神。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期有独特记化的精神家国,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要住更新的房于,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于是土窑洞被水泥瓷砖取代,青石板路上覆盖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种现实选择。只不过,环境变了,生活变了,基于生活之上的习俗、文化、历史等也都会随之改变。因此,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文化悖论。
    (摘编自唐尚书《合村并居,别丢了乡土文脉》)
          材料二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的地方。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有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过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村与村之间的关系是孤立、隔膜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是乡村振兴的一件重要举措。
    B.乡村景观城市化与建筑西洋化,一味地克隆复制,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C.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D.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因此环境、生活改变了,习俗、文化也随之改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这是被动的合村并居和自然的城市化进程的结果。
    B.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流失严重,就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
    C.中国大多数农民聚村而居,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
    D.在中国乡村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在其他人眼中看着长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3)下列不可以视为“合村并居”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
     

    A.科学布局乡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城乡要素双向融合互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B.对于那些因合并而消失的村子,可以帮其编写村史村志,有条件的可以建村史馆。
    C.对于农村无人居住的老旧危房,为了避免给村民带来危险,可以进行维修或拆除。
    D.中国农民聚村而居,农忙时节有时需要相互帮助,设置农场不能距离住宅太远。
    (4)依照材料二的思路,填写下面图表中序号所指内容。

    (5)近日佳木斯市就合村并居如何开展面向社会征集意见。请结合材料给出几条建议。

    组卷:1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骆驼祥子(节选)
    老舍
          祥子,在与“骆驼”这个外号发生关系以前,是个比较有自由的洋车夫,这就是说,他是属于年轻力壮,而且自己有车的那一类:自己的车,自己的生活,都在自己手里,高等车夫。
          这可绝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年,二年,至少有三四年;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才挣出那辆车。从风里雨里的咬牙,从饭里菜里的自苦,才赚出那辆车。那辆车是他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
          他不怕吃苦,生长在乡间,失去了父母与几亩薄田,十八岁的时候便跑到城里来。不久他就看出来,拉车是件更容易挣钱的事;作别的苦工,收入是有限的;拉车多着一些变化与机会,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他决定去拉车,就拉车去了。赁了辆破车,他先练练腿。第一天没拉着什么钱。第二天的生意不错,可是躺了两天,他的脚脖子肿得像两条瓠子似的,再也抬不起来。他忍受着,不管是怎样的疼痛。他知道这是不可避免的事,这是拉车必须经过的一关。
          两三个星期的工夫,他把腿溜出来了。那撇着脚,像一对蒲扇在地上扇忽的,无疑是刚由乡间上来的新手。那头低得很深,双脚蹭地,跑和走的速度差不多,是那些五十岁以上的老者们。那经验十足而没什么力气的,胸向内含,度数很深,腿抬得很高,一走一探头,这样,他们就带出跑得很用力的样子,而在事实上一点也不比别人快;他们仗着“作派”去维持自己的尊严。祥子当然决不采取这几种姿态。他的腿长步大,腰里非常的稳,说站住,不论在跑得多么快的时候,大脚在地上轻蹭两蹭,就站住了;他利落,准确。
          他打听明白了,弓子软,铜活地道,雨布大帘,双灯,细脖大铜喇叭的车——值一百出头;若是漆工与铜活含忽一点呢,一百元便可以打住。猛然一想,一天要是能剩一角的话,一百元就是一千天,一千天!把一千天堆到一块,他几乎算不过来这该有多么远。但是,他下了决心,一千天,一万天也好,他得买车!
          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
          他不能再等了,万一出点什么事呢!不能再等。恰巧有辆刚打好的车,本来值一百多,可是因为定主放弃了,车铺愿意少要一点。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铺主打算挤到个整数,说了不知多少话,“听听声儿吧,铃铛似的!拉去吧,你就是把车拉碎了,要是钢条软了一根,你拿回来!一百块,少一分咱们吹!”祥子把钱又数了一遍;“我要这辆车,九十六!”铺主知道是遇见了一个心眼的人,看看钱,看看祥子,叹了口气:“交个朋友,车算你的了,保单,拿着!”
          祥子的手嗦哆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他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
          怎样过这个“双寿”呢?祥子有主意:头一个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的人,最好是拉到前门。拉到了,他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如热烧饼夹爆羊肉之类的东西。吃完,有好买卖呢就再拉一两个;没有呢,就收车;这是生日!
    (有删改)文本二:
          虎妞出门把洗锅水倒到院子的墙角去,正在这时,祥子走入。祥子有二十七、八岁,个子高大,筋肉坚实,肩膀宽阔,显得非常硬棒挺脱,像一棵松树,带着农民的忠厚与质朴。但今天他精神显然有些颓丧,慢吞吞地走进来,坐在八仙桌旁。
          祥子   四爷。
          刘四爷  (朝窗外望了望)怎么空着手来的?车呢?你那辆新车呢?
          祥子   车!甭提了。(望了望刘四爷,从腰里解下个包儿来,慢慢打开,里面是三十块钱,递给刘四爷。)
          虎妞   (急问)你把车卖啦?
          祥子   (愤慨地)车就是我的命,我苦苦奔了三年,省吃俭用才买上的,我舍得卖?……叫大兵抢去了!连车带人!我心疼我那辆车!
          刘四爷    是啊!多好的一辆车,弓子软,漆水新,雨布大帘,铜活锃亮,九十六块,当初我卖给你的便宜。你呀,真是穷命!
          祥子   这三年就是盼着拉上自己的车……可是刚拉上没两月……(眼圈红了,哽咽。)
          虎妞   呦,瞧你个大男子汉,还要抹鼻子呢!车丢了,人回来就是万幸。甭难受!
          祥子   (擦干了眼泪)我非得再买上一辆不可。一个拉车的,拉不上自己的车简直是白活。
          刘四爷说了半天,这钱是打哪儿来的?
          祥子  我跟他们混了半个月,他们拿我当牲口,我天天想跑,临了他们往山上撤,丢下一群抢来的骆驼,我就顺手牵了三匹,他们抢了我的车,我就牵他们的骆驼,反正我不能空着手回来,横竖一条命。
          刘四爷   骆驼呢?
          祥子    卖了。半道卖给一个养主儿。
          刘四爷   三匹骆驼就卖三十块呀?
          祥子    嗯。
          刘四爷   傻旦!拉到城里来卖给汤锅里起码值六十。
          祥子    我活了,不是让骆驼到汤锅去挨刀。叫他们到口外放青去多好。
          刘四爷  祥子,这钱怎么办?
          祥子    先存在这儿,等我“攒”够了数儿……
          虎妞   再买辆新车。
          祥子   非买不可!
    (摘编自话剧《骆驼祥子》,老舍原著,梅阡改编)(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祥子到城里后也没有动摇一贯的自信,“铁扇面似的胸”“宽且威严的肩”“很像一棵树”,都表现出他对自己身体满心的骄傲。
    B.文本一那些乡间上来的新手、五十岁以上的老者、没什么力气却装出快跑架势的车夫都是祥子看不起的对象,因为他们的拉车姿态不漂亮。
    C.文本二祥子连车带人被抢,刘四爷说他是“穷命”,这暗示了在混乱动荡的年代里祥子很难通过拼命吃苦来改变自身的命运。
    D.文本二中在祥子失去新车回来后,虎妞的话既有对他的可怜与嘲讽,也有对他的安慰与鼓励,言语不多却可见其复杂心理。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描写祥子脚肿用“瓠子”,描写新手车夫双脚用“蒲扇”,这些用语形象生动,能让读者产生画面感。
    B.文本一画线段精妙地运用副词,借助反复的修辞手法,使用有力量的短句,凸显了祥子赚钱买车的艰难。
    C.两个文本中刘四爷的形象有一定差异,痛快卖车给祥子时很仗义,主张把骆驼卖给汤锅里时比较现实。
    D.文本二的舞台说明交代了祥子的出场场景,介绍他的年龄,简洁地勾勒了其外貌、动作、精神面貌。
    (3)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祥子形象的。
    (4)两个文本都讲了祥子与车的故事,但呈现方式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组卷:3引用:4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蔑南市,登北岸,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
          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节选自《古文辞类纂》,有删改)(1)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三处需要停顿,请选出来。
    及其循理A以求B道C落其华D而收E其实F从容自得G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败刺史府门”与“于是从散约败”(《过秦论》)中的“败”含义不同。
    B.“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与“吾家读书久不效”(《项脊轩志》)中的“效”含义不同。
    C.“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中的“区区”含义相同。
    D.“独幸岁月之久”与“幸可广问讯”(《孔雀东南飞》)中的“幸”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初,作者想把东轩当作宴乐之所,特意种上了杉、竹;后来,每天出入时看到东轩只能哑然失笑,笑中含有苦涩之意。
    B.之前作者难以理解颜回为何要受困于贫贱,认为这样的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到了筠州后,才改变这一看法。
    C.士人未听闻大道之前,易沉迷名利、儿女之乐;等到修炼成为有德者,才能真正拥有看清贫困、傲视权势的颜氏之乐。
    D.文章以建造东轩开头,以怀思东轩收尾,中间由自身不得安于东轩引出对颜回安于陋巷的议论,文脉贯通,思路严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②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
    (5)苏辙觉得自己未能实现颜氏之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本文简要概括。

    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3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湿地的减少很快带来了恶果,20世纪90年代末期,暴雨等自然灾害在三江平原频发,①_____致使土壤对水资源的自然调蓄功能大为降低,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创伤,也造成了粮食的减产。随着近年极端天气的增加,水灾和旱灾也呈现出极端化的趋势,而湿地在维持区域水平衡、蓄水、调节河川径流和补给地下水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力量。与此同时,人们也逐渐开始意识到,尽管荒野人迹罕至,②_____。许多迁飞于高纬度与低纬度之间的水鸟和猛禽,都会在东北的湿地或者停留中转,或者繁殖,或者越冬。③_____,这些候鸟的生活将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关系到种群存亡。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调节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湿地生态系统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6%,但碳储量却占到了全球陆地碳库的1/3,相当于大气中碳含量的75%。在“碳中和”的时代需求下,东北湿地强大的固碳能力开始得到人们认真审视。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采用数字说明,请分析这样表达的效果。

    组卷:3引用:4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教版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人文主题为“学习之道”。青少年正处于不断学习、永远学习的时代,每个人都要终身学习,否则很快坐吃山空。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0引用:4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