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大同市、临汾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愁等情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文学当作一种艺术看,也是如此。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文字有言情、说理、叙事、状物四大功用,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如账簿、图表、数理化教科书之类。不过这种界线也很不容易划清,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是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的。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我们不运用言辞则已,一运用言辞,就难免要表现几分主观的心理倾向,至少也要有一种“理智的信念”,这仍是一种心情。
情感和思想通常被人认为是对立的两种心理活动。文字所表现的不是思想,就是情感。其实情感和思想常互相影响,互相融会。除掉惊叹语和谐声语之外,情感无法直接表现于文字,都必借事、理、物烘托出来,这就是说,都必须化成思想。这道理在中国古代有刘彦和说得最透辟。《文心雕龙》的《熔裁》篇里有这几句话:“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
用现代话来说,行文有三个步骤,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这就是思想分内的事,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体表达出来。近代美学家克罗齐的看法恰与刘彦和的一致。文艺先须有要表现的情感,这情感必融会于一种完整的具体意象(刘彦和所谓“事”),即借那个意象得以表现,然后用语言把它记载下来。
我特别提出这一个中外不谋而合的学说来,用意是在着重这三个步骤中的第二个步骤。这是一般人所常忽略的。一般人常以为由“情”可以直接到“辞”,不想到中间需经过一个“思”的阶段,尤其是十九世纪浪漫派理论家主张“文学为情感的自然流露”,很容易使人发生这种误解。在这里我们不妨略谈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和分别。艺术(art)原意为“人为”,自然是不假人为的;所以艺术与自然处在对立的地位,是自然就不是艺术,是艺术就不是自然。说艺术是“人为的”就无异于说它是“创造的”。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艺术根据自然,加以熔铸雕琢,选择安排,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换句话说,自然需通过作者的心灵,在里面经过一番意匠经营,才变成艺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自然”之上加这一番“人为”。
这番话并非题外话。我们要了解情与辞的道理,必先了解这一点艺术与自然的道理。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人人都知道文学不能没有真正的情感,不过如果只有真正的情感,还是无济于事。你和我何尝没有过真正的情感?何尝不自觉平生经验有不少的诗和小说的材料?但是诗在哪里?小说在哪里?浑身都是情感不能保障一个人成为文学家,犹如满山都是大理石不能保障那座山有雕刻,是同样的道理。
一个作家如果信赖他的生糙的情感,让它“自然流露”,结果会像一个掘石匠而不能像一个雕刻家。雕刻家的任务在把一块顽石雕成一个石像,这就是说,给那块顽石一个完整的形式,一条有灵有肉的生命。文学家对于情感也是如此。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在沉静中加过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观的感触变成客观的观照对象,才能受思想的洗练与润色,思想才能为依稀隐约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个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命。这个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
(摘编自朱光潜《情与辞》)
材料二:
体现着时代高度、描绘着时代气象的文艺作品,必定构成一个时代的精神地图。而要绘就这样的地图,作家艺术家们必须深刻认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中国当代文艺的历史方位就是新时代新征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正满怀信心和梦想,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前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创造我们的美好生活。
生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作家艺术家既要像翱翔的鹰,又要像扎根土地的树。作为鹰,我们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要从总体上把握时代与生活,在纷繁世相、茫茫人海之上,望得见斗转星移、百川东流。作为根深叶茂的树,我们要张开所有的枝叶和根须,吸吮生活的养分,感受这个时代经验与心灵具体的、细微的变化与律动。在人民的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欢愉和伤痛中,从人民生活一切鲜活和具体的方面,把握时代的大势,体现时代的精神。
这一切,都是不容易的,这意味着作家艺术家不仅要成为时代生活灵敏的观察者、忠实的记录者,也要成为这个时代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要把自己的心、自己的生命投入党和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在历史的主体中锻造、建构自己的主体。我们可以从优秀的文艺作品中鲜明地感受到那一代作家和一个时代文学的强烈历史主动精神。这样的精神,就是把文艺自觉地作为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的一部分,就是作家艺术家的主体自觉地汇入时代和历史的创造主体之中。正是这样的历史主动精神,使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在百年以来的历史进程中,高扬人民性的旗帜,成为参与推动时代前进的能动性力量,也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铸就新辉煌。
(摘编自铁凝《让中国精神的灯火在新时代的文艺高峰上闪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的文字,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会表现出一些心灵上的感触。
B.文字所表现出的不是思想,就是情感,二者泾渭分明,无法将它们混为一谈。
C.中国当代文艺的历史方位是新时代新征程,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作家应自觉地投入到时代的创作中,使中国革命文艺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学创作,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作家只有经过“思”的过程,才能将内心情感创作成优秀的文学作品。
C.艺术与自然之所以对立,是因为艺术需要人匠心创造,而自然不需要。
D.作家只要在创作时将本有的情感自然流露,就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作品。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处在象牙塔中的作家常常忽视现实社会,将自己的理想置于完美的想象之中,超脱现实,寻找心中的净土。
B.现实主义作家常常细致入微地洞察时代,在自己的作品中冷静地描绘社会现实,客观地再现当时真实的生活。
C.鲁迅在风云紧急的时代里关注悲惨现实,写下《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以鼓舞国人觉醒奋起。
D.周立波以家乡益阳清溪村为蓝本,十年的时间里,深入感受家乡的变化,怀着对时代的激情创作了《山乡巨变》。
(4)根据材料二的观点,请分析夏衍在创作《包身工》时,是如何做到“既像翱翔的鹰,又像扎根土地的树”?
(5)作家如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组卷:4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孙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把信揣在怀里,脱了鞋,卷起裤腿,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他说:“今天早啊。”
我说:“道远。”
他使竹篙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周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漂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就又拉起闲话来。
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他常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二年又是怎么样啊!”
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禾棍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
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抬上一千斤鱼。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
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也难怪他。这一天,又扯到这上面,他说:“要是这二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
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撒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军们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的一声飞起来,跳墙过院,一直飞到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
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
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他们想这个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
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
从水面上远远望过去,同口镇的码头就在前面,广场上已经看不见一堆苇垛,风在那里吹起来,卷着柴灰,凄凉得很。我想,这样大火,那姑娘一定牺牲了。
我追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
老人说:“她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她会说得更仔细,我老了,舌头不灵了。”
最后老头说:“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是以前没有经验,前几年有多少年轻女人忍着痛投井上吊?这二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
1945年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看似随意,其实颇具匠心,鬼子追大红公鸡,鸡逃引出红衣少女,少女消灭鬼子后脱身,情节起伏多变。
B.本文与《荷花淀》一样,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如描写红衣少女“直直地立在苇垛上”“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C.本文描写苇垛“白茫茫一片”,又写苇垛着了火,“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描写形象细致,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主人公红衣姑娘来表现的,文中的老人是故事的线索人物,起到了引出主人公、串连情节的作用。
(2)关于本文不注重写“大”反而写“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为“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是指红衣少女用手榴弹消灭了鬼子的故事情节,斗争虽小,却仍旧荡气回肠。
B.老头对我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从老头给我讲的小事上,能看出白洋淀百姓对抗日充满必胜的信心。
C.小说中老人讲述两只鱼鹰的遭遇时,一直反复强调要是这二年就不会让日本鬼子抓去,从这件小事看出他怀念过往生活。
D.老头做交通员,他的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三位女子与日本鬼子英勇斗争,通过小人物的经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
(3)孙犁曾说:“美好的东西,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极致。”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白洋淀百姓身上有哪些“美好的东西”。
(4)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本篇小说也有这样的特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组卷:13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提起痛风,很多人认为这是中老年人的“专利”。然而,近年来,①_____,越来越多的90后,甚至00后也加入到了“痛风大军”中。在这些年轻患者中,大多有爱喝含糖饮料的习惯,甚至有的人用碳酸饮料、奶茶、果汁等来代替水喝,最终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
长期喝含糖饮料之所以会诱发痛风,②_____,果糖代谢后会形成腺苷,它会转化成嘌呤,再分解就变成了尿酸。正常情况下,③_____,但不加节制的摄入,久而久之,多余的、代谢不掉的尿酸,就会留在人体的血液中,然后沉积在所有的关节里,形成尿酸微结晶,导致痛风病发作。
既然喝含糖饮料易诱发痛风,那喝“无糖饮料”是不是就没事了?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无糖饮料只是不含有果糖或蔗糖,但为了使人尝到甜味而添加了甜味剂,甜味剂摄入过多依然会在人体内转化为糖,代谢后增加嘌呤量。因此,健康人群饮用须适可而止,痛风患者则不建议饮用。
(1)下列四处引号的用法和文中“专利”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既然喝含糖饮料易诱发痛风,那喝“无糖饮料”是不是就没事了?
B.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D.包身工活儿做得不好的罚规,大约是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三种。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4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河南安阳林县(今为林州市)地处河南、山西交界处山区,严重干旱缺水,庄稼甚至颗粒不收。1959年,林县县委决定把山西漳河上游的水引到林县来,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县只有300万元储备全、28名水利技术人员。经过十年奋战,20万林县民众克服种种困难,在陡峭的太行山上风餐露宿,一锤一钎劈山开石。到1969年,他们修建完成总长度达4000多公里的水渠,彻底改善了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这就是举世瞩目的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不断赋予红旗渠新的内涵。1990年,开始开发红旗渠景区;2016年10月,红旗渠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州也由山区贫困县跨越为现代化新兴城市、生态旅游城市。
以上材料对我们个人成长、祖国复兴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