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苏省镇江中学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在竞速时代,速度浸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也不断重塑现代人的感知经验。个体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得更加自由,但越来越难以跟上社会的快节奏发展,焦虑感也愈发强烈。与此同时,速度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主题,甚至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文化景观。速度美学关注审美艺术中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强调审美感知的瞬间性、快节奏。捕捉新奇、紧跟时尚,成为竞速时代审美艺术的共同追求。
          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慢速生活”观念,具有某种反拨意味。对“慢速生活”的提倡,并非逃避生活,而是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慢速生活”理念通过减速来与加速的外在生活保持距离,强调关注内心体验,表现了对主体精神和情感的当下性的关注。现代人对慢食、慢走、慢旅行和休闲阅读等生活模式的倡导,也是希望通过慢生活实现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平衡。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
          在“慢速生活”中应运而生的“慢速美学”,是对竞速时代的反思。慢速审美的核心在于理解和挖掘“当下性”,进而建构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时间经验关系。关注“当下性”,意味着将当下的瞬间固化,将当下视为过去和未来的连接,这实际上是以一种减速的时间模式对抗加速的时间模式。慢速艺术尝试延长的时间结构,使用了犹豫、延迟和减速的策略,试图让我们暂停下来,体验“当下”短暂的存在。
          在中国,对慢速审美的提倡古已有之。在日常生活美学中,太极、书法、棋艺、茶道、园林等传统文化的审美形式,都提倡在快与慢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保持适当的生活节奏和张力。无论是对文化记忆的留存和保护,还是对绿色城市的提倡,也都体现了身处竞速时代的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态度、情感关系、文化精神的追忆和传承。
          昆德拉反思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令人出神的速度”,发出“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的追问。朱光潜在论及人生艺术化时也感叹道:“慢慢走,欣赏啊!”可以说,慢速生活是对个体生命审美意义的重新审视和发现,是个体在竞速时代面对生存困境的审美救赎策略。在这个意义上,“慢记忆”和“慢生活”的审美隐喻意义应当被重读和重视。我们应当反思当下竞速时代的个体生存情境,寻求和建构走向慢速美学或慢速审美现代性的诗意生存路径。
    (摘编自杨向荣、雷云茜《走向慢速审美现代性——竞速时代的文化镜像及其审美反思》)材料二:
          在古典时期,人类通过观察星象运行、季节变化、身体运动等自然现象感受“速度”,“速度”中科技的含量微乎其微。与此相适应的,古典时期的审美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体现为一种“静观”美学。通过“静观”,艺术家可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是一种与自由玄想结合的审美方式。
          工业革命使运输工具速度不断提升,把人类带入竞速时代。这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从前“凝神观照”的审美方式已无法对快速变化的美学现象进行解释。人们普遍追求的是速度带来的脱离束缚的自由感,一种速度和力量的“速力”之美。在运输工具的躯壳之内,人们错误地以为自己的身体忽然变得强大,快速的移动使得“出发”的下一刻就是“到达”。未来主义者称:“宏伟的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美——速度之美,从而变得丰富多姿。”他们“创作的灵感在于机械的轰鸣、电气的沸腾、现代都市的喧嚣,主张以机械美代替艺术美、自然美”。
          信息技术革命再一次刷新竞速时代的“速度”。借用电子媒介,信息和影像在顷刻间被传送到千里之外,其快速较之机械速度不可同日而语。人们还来不及感受“速度”就已经获得信息,对“速度”的知觉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不再执着于由机械运动创造的“速力”之美,转而欣赏由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美学。后者是以“诸如电子人、电子人空间等虚拟现实和现象”为对象的美学。虚拟美学通过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而不是“静观”式的旁观品评。在传统美学中,虽然塑造的形象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审美主体却置身于现实之外;而在虚拟美学中,虽然虚拟世界中的形象置身现实生活之外,审美主体却是置身于现实生活之内的。
    “速度”的参与带来审美的变化。古典时期,“速度”的参与很少,审美客体是实在之物,是遥远的,外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缓慢悠游、超然物外的主动行为。而在“速度”占主导的工业革命时期、信息技术时期,审美客体不再是客观存在的实物,在速度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突中,审美客体变成“被给予”的,审美主体往往因无法自主选择而变成“被迫”审美。
    (摘编自汤丽琪《后现代“速度”的美学凝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速度美学和慢速美学都产生于竞速时代,前者重视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后者关注“当下性”,将当下的瞬间固化。
    B.朱光潜说的“慢慢走,欣赏啊!”与慢速生活的理念相通,要求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
    C.工业革命技术的进步促进“速力之美”的诞生,而信息技术革命又促使人们由追求“速力之美”转向欣赏虚拟美学。
    D.相较“速力之美”,虚拟美学逐渐淡化速度的重要性,人们对速度不再那么敏感,而将关注重点转向虚拟现实和现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易失去平衡,适当减缓节奏、采取减速的时间模式有助于重建平衡。
    B.“慢的乐趣”失传,不仅因为技术革命带来“令人出神的速度”,也与人们对竞速时代个体生存情境反思不足有关。
    C.与“慢速生活”者远离加速生活、关注内心体验不同,未来主义者大力地称赞并主动地拥抱竞速时代的“速力之美”。
    D.与虚拟美学相比,古典时期的审美并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但对审美体验的关注更多,而审美主体的主动性也更强。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是
     

    A.马里内蒂在《未来主义宣言》中宣称,“我们已经生活在绝对之中,因为我们创造了永恒的、无所不在的速度”。
    B.某地建成国际知名的“慢城市”,生活节奏舒缓,生态美景随处可见,传统文化气息浓厚,令游人身心愉悦。
    C.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工程十分浩大,通过无数工匠的努力,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D.某人辞去城里的工作,卖掉城里的房子,在山里建房、种菜,开启远离城市喧嚣、享受自然美景的山居生活。
    (4)两则材料对“竞速时代”的看法与态度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5)请根据材料一、二,从审美体验的角度简要分析《去你家吃饭好吗》走红的原因。
          纪录片《去你家吃饭好吗》在视频网站一经上架便好评如潮。它以邀请好朋友去家里吃饭为框架,展现不同家庭正在发生的生活情景。寒江上鸟群飞过,夕阳下芦苇飘荡……一个个风格鲜明的画面,使打拼在都市的人们沉醉其中、心绪宁静。它又以慢条斯里的节奏,诗意呈现的细节,引导人们停下脚步,返观内心,审视现代生活对亲情的冲击。

    组卷:79引用:22难度:0.5
  • 2.在洪流中
    洪灵菲
          ①村中满了洪水,官兵不容易到来。阿进家中的楼上已经有了尺来高的水,但他不敢到屋脊上去。白天他老是坐在一只垫在凳子上的箱子上面,晚上他便睡在一块用绳子悬在梁上的尺来阔的木板上。饭都是由他的母亲从天窗爬到屋脊上面去弄的。碰到风雨便只好挨饿了,但这挨饿的事情在阿进的母亲眼里看起来,算不得什么一回事了。
          ②晚上在像豆一般大小的洋油灯下,人影巨人似的倒在楼上的水里。这里面除开一些悬在梁上的破布袋,一些零用的杂物,和一些叠在凳子上的衣箱而外,其余的都浸没在水中。藏豆的白铁罐被胀破了,不及拿走的火炉被浸溶了,忘记入水的水缸被撞破了,一樽洋油被打翻了,满满地浮在水面上。可是这些都不会惹起阿进的母亲的悲哀,她所最关心的,只有她的儿子阿进。差不多是成惯例,每晚她都呆呆地凝视着阿进,眼泪萦着她的眼睫,她会说:“儿呀!那些事情做也是做不了的。你的娘看来不中用了,家庭你是再也离不得的啊。”
          ③在这样的时候,阿进觉得是最苦的。他一看见她的眼泪,他的说话便滞涩起来了,虽然他能够在群众大会的会场上演说了一大篇……
          ④这天晚上,阿进的母亲在翻着衣箱,无意间翻到一两件她的丈夫剩下来的旧衣衫,呆呆地注视了一会之后,她便发狂似的挽着阿进的耳朵,喘着气说:
          ⑤“……一家人看看都要这样死完了!……”
          ⑥阿进咬着他的苍白的、薄薄的嘴唇,摇着他的细小的头颅,张翕着他的稀疏的眉毛,用着哭声说:
          ⑦“母亲呀!……我是不会这样死的啊!”跟着,他温柔地在捶着他的母亲的腰。
          ⑧这回,他的母亲却放声地哭出来了。她神志不清地紧抱着她的儿子,好像在抱着一个婴孩似的。“母亲,你要保重点!”阿进抚着他的母亲的灰白的头发。
          ⑨阿进的母亲哭得更厉害了,她的儿子的温暖的说话使她全身心、全灵魂都融在一种悲哀的快乐里。
          ⑩看来似乎是专在和这些农民作对似的,洪水不涨不退地一天天老是维持着原状。阿进的家里已经把最后的米都吃光了,他们每餐都在吃着番薯。
    ⑪这天,阿进家中,番薯也吃光了,早餐和午餐都由阿进的母亲到邻家乞番薯去。情形是再也维持不住了,阿进坚决地向着他的母亲说,无论如何他是不能再停留在家中了。他恳求着他的母亲,允许他即晚坐着“木排”到邻村的一个朋友家中借一两斗米去,同时他说他不能回来,那一两斗米他会叫他的朋友送来的。
    ⑫听了他的这些说话,他的母亲凄楚地向着他说:“到外面去?又是去干那一回事吗?……而且不回来啊!”
    ⑬“我想到外面做短工,赚点钱来帮助家用呢。”阿进咽声说,眼泪来到他的睫毛上,尽管他心里想怎样继续干下去,口里只是说不出来。
    ⑭看着她的儿子这样伤心,阿进的母亲愈加凄楚起来了,没有牙齿的嘴巴上下地在扭动着。可是这继续着没有多久,她忽而恢复了她的平常的镇定了。她开始用着哄小孩子的声调在抚慰着她的儿子:“外面的世界是险恶不过的呀!过了一年半载,你便可以在乡中领了几亩园田来耕作,安安静静地过了一生了……唉,儿呀!你不要因为我们的家境太穷便烦恼起来啊。穷有什么要紧呢?只要我们的品行好,对得住天地,怕比那些狠心狗行的富人还要来得快乐一些呢……我们家里虽然连番薯也吃光了,但这有什么要紧呢?大水退后,阿妈可以去做乞丐婆养活你啊……儿呀,你不要替你的母亲害羞啊。只要品行好,又不偷人家的东西,做乞丐婆有什么失体面呢?”
    ⑮在她的这样说话中间,她的态度异常泰然,昏花的老眼也在闪着光。
    ⑯阿进像死人似的沉默了一个钟头以上,眼泪反而流不出来了。事实上,他是不能够再停留在家中的,但离开他的母亲呢,这在他是多么悲怆的一件事情啊。照着他的母亲所说的那样做去吗?他,年富力强,要待他的六十岁的母亲做乞丐婆来养活他!这是怎样讲呢……
    ⑰鼓起了比拿起枪在战场上射击还要多千百倍的勇气,阿进嗫嚅地向着他的母亲解释着,穷人们唯一的生路只是向前。那回事是穷人们唯一的希望。没有那,他们永远是没有翻身日子的。没有那,一代又是一代,做父亲的只好让他们随便拿去砍头,做儿子的也只好让他们随便拿去枪毙了。
    ⑱跟着他又向着她说,坐在家里是比到战场上去还要危险的。日子一长了,小二老爹一定会知道他回家的这个消息,那时候一切都完了……
    ⑲听了这些说话以后,阿进的母亲始而啼喊着,继而镇定起来了。
    ⑳“那么,你还是赶快逃走好!我的苦命的儿子呀!”她开始抚慰着她的儿子,用着她的多筋的手掌在抚摩着他的头顶。
    ㉑这时在阿进的眼中,他的母亲变成了一位半神性的巨人了。这巨人是一切灾难所不能够磨折的,在她里面有了一种伟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在把人类催进到光明的大道上去的……
    ㉒洪水已经退了约莫两尺的光景了。太阳光从天窗口探进来,照燃着在这一切之上,腾上了一层带虹彩的轻烟,同时,发出来了一种绍兴酒一般的气息。
    (有删节)(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中发了洪水,房屋被淹,但是阿进不敢到屋脊上去,因为如果小二老爹发现他回家就会去告发他。
    B.打着到邻村的一个朋友家借米的幌子,阿进决定外出继续革命,母亲知道了儿子的意图,有些不情愿。
    C.阿进坚信革命才是穷人们的唯一希望,但因为外面的世界太险恶,不忍儿子像他父亲那样被砍头,所以母亲坚决不让他离家。
    D.阿进的母亲最终同意阿进离开家,是因为她被儿子说服了,理解了儿子的革命行为,并且为儿子感到骄傲。
    (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节描写阿进家中被水淹没的情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表现出阿进一家此时水深火热的处境。
    B.文末的“太阳光”“一层带虹彩的轻烟”都是美好的物象,暗示革命可以推动全人类进步的美好前景,令人向往。
    C.从坚决反对儿子离开家到最后镇定支持儿子赶快逃走,阿进母亲经历了艰难的心理抉择,小说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D.文中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以阿进一家为代表的农民们的苦难生活,说明改变农民的被压迫的命运是革命的内在要求。
    (3)从第⑪节开始,随着阿进的苦苦哀求,阿进母亲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简要分析“洪流”在小说中的多重含义。

    组卷:4引用:4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朋友与陌生人打交道,常说“请多多关照”,久而久之行成习惯,①              。无独有偶,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人,往往只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观照不够,因此产生了烦恼。”
          又一个“观照”,与“关照”音相同,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区分和联结呢?
          在生活中,处处关照别人,是一种善心和爱心的体现。如果人人都能关心照顾别人,乐于施恩,而被“关照”的人如果懂得知恩报恩,继而接起“关照”别人的爱心棒,传承发扬下去,这样善心传递,美好循环,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很美好,很和谐,人际关系也不会复杂、紧张和多变。
          所谓“观照”,就是观察己心,时时反省自我,自律而律人。还有一种“观照”是,以别人为“反观自照”的对象,进而反躬自问,省察和审视自己,②            ,并取长补短,避免自己的人生走“弯路”或“碰壁”、掉进“陷阱”,这是一种非常睿智的超越自我和常人的做法。
    “关照”“观照”发音相同,③              。请求“关照”是索取,主动“关照”是奉献行为;而“观照”则是既关照别人、又关照自己的审美行为。不“观照”,就有可能对“关照”有盲目的期待;“观照”不到位,就有可能对别人“关照”的能力有掣肘和行动阻碍。
          所以,先“观照”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同时“观照”别人,再去“关照”他人。
    (1)别人与你初次见面时说“请多多关照”,你最得体的回答是
     

    A.别别,关照是互相的,我关照你,你得关照我!
    B.大家已经兄弟一场,互相关照才是最最应该的!
    C.你太客气了,以后我们也需要你多多关照啊。
    D.欢迎加盟啦,今后就跟我们一起携手打出新天地。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1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
    “人”,强调自我,小我,是特立独行,也会孤独寂寞。
    “从”,表示相随,相伴,我追随人,也有人跟从我。
    “众”,指多人组成一个群体,可万众一心,也可能盲目从众。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综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3引用:8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