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4.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2021年同步练习卷(13)
发布:2024/4/20 14:35:0
-
1.图(a)为测量物块与水平桌面之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天平测量物块和遮光片的总质量M、重物的质量m;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的宽度d;用米尺测量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s;
②调整轻滑轮,使细线水平;
③让物块从光电门A的左侧由静止释放,用数字毫秒计分别测出遮光片经过光电门A和光电门B所用的时间ΔtA和ΔtB,求出加速度a;
④多次重复步骤③,求a的平均值;a
⑤根据上述实验数据求出动摩擦因数μ。
回答下列为题:
(1)测量d时,某次游标卡尺(主尺的最小分度为1mm)的示数如图(b)所示,其读数为 cm。
(2)物块的加速度a可用d、s、ΔtA和ΔtB表示为a=。
(3)动摩擦因数μ可用M、m、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为μ=。a
(4)如果细线没有调整到水平,由此引起的误差属于 (填“偶然误差”或“系统误差”)。组卷:1786引用:79难度:0.5 -
2.为了探究物体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甲、乙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M为小车的质量,m为砂和砂桶的质量,m0为滑轮的质量,滑轮大小不计且光滑。力传感器可测出轻绳中的拉力大小。
(1)实验时,一定要进行的操作是 。
A.用天平测出砂和砂桶的质量
B.将带滑轮的长木板右端垫高,以平衡摩擦力
C.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打出一条纸带,同时记录力传感器的示数
D.为减小误差,实验中一定要保证砂和砂桶的质量m远小于小车的质量M
(2)甲同学在实验中得到如图2所示的一条纸带(两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已知打点计时器采用的是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根据纸带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为 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甲同学以力传感器的示数F为横坐标,加速度a为纵坐标,画出的a-F图象是一条直线(图3),图线与横坐标的夹角为θ,求得图线的斜率为k,则小车的质量为 。
A.1tanθ
B.-m01tanθ
C.-m02k
D.2m组卷:717引用:12难度:0.7 -
3.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他在气垫导轨上安装了一个光电门B,滑块上固定一遮光条,遮光条的宽度为d,滑块与遮光条的总质量为M,滑块用细线绕过气垫导轨左端的定滑轮与力传感器相连,传感器下方悬挂钩码,钩码的质量为m,每次滑块都从A处由静止释放。
(1)实验时,接通气源,将滑块从A位置由静止释放,由数字计时器读出遮光条通过光电门B的时间t,已知A位置到光电门的距离为L,用d、t、L表示滑块运动的加速度a=;
(2)下列不必要的一项实验要求是 。
A.应使滑块与遮光条的总质量远大于钩码和力传感器的总质量
B.应使A位置与光电门间的距离适当大些
C.应将气垫导轨调节水平
D.应使细线与气垫导轨平行
(3)改变钩码的质量,记录对应的力传感器的示数F和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通过描点作出线性图象,研究滑块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处理数据时应作出 图象。(选填“t2-F”“-F”或“1t-F”),则图线的斜率为 (用d、t、L、M表示)。1t2
(4)有一位同学想测得在断开气源的情况下,滑块与导轨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他调整气垫导轨水平,断开气源时,测得滑块在轨道上运动的加速度为a1,;此时钩码的质量为m0;不改变钩码的质量,接通气源,测得滑块在轨道上运动的加速度为a2,用a1、a2、m0、M表示滑块与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μ=。组卷:84引用:3难度:0.5
-
9.图甲为“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砂和砂桶的总质量为m,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实验中用砂和砂桶的总重力的大小作为细线对小车拉力的大小。
(1)实验中,为了使细线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先调节长木板一端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长木板平行。接下来还需要进行的一项操作是 。
A.将长木板水平放置,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调节m的大小,使小车在砂和砂桶的牵引下运动,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B.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撤去砂和砂桶,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轻推小车,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C.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撤去纸带以及砂和砂桶,轻推小车,观察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2)实验中要进行质量m和M的选取,以下最合理的一组是 。
A.M=200g,m=10g、15g、20g、25g、30g、40g
B.M=200g,m=20g、40g、60g、80g、100g、120g
C.M=400g,m=20g、40g、60g、80g、100g、120g
D.M=400g,m=10g、15g、20g、25g、30g、40g
(3)图乙是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A、B、C、D、E、F、G为7个相邻的计数点,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量出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sAB=14.22cm、sBC=14.85cm、sCD=15.49cm、sDE=16.13cm、sEF=16.78cm、sFG=17.42cm。已知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Hz,则小车的加速度a=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组卷:63引用:2难度:0.6 -
10.某物理课外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完成“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外力F之间的关系”实验。
(1)请补充完整下列实验步骤的相关内容:
①用天平测量砝码盘的质量m0: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的宽度d,游标卡尺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其读数为 cm;
②按图甲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用米尺测量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s;
③在砝码盘中放入适量的砝码,适当调节长木板的倾角,直到轻推小车,遮光片先后经过光电门A和光电门B的时间相等;
④取下细线和砝码盘,记下砝码盘中砝码的质量m;
⑤让小车从靠近滑轮处由静止释放,用数字毫秒计分别测出遮光片经过光电门A和光电门B所用的时间ΔtA和ΔtB;
⑥重新挂上细线和砝码盘,改变砝码盘中砝码的质量和长木板的倾角,重复③~⑤步骤。
(2)步骤⑤中,小车从光电门A下滑至光电门B的过程中所受合外力为 ,小车的加速度为 (用上述步骤中的物理量表示,重力加速度为g)。
(3)本实验中,以下操作或要求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的是 。
A.尽量减小两光电门间的距离s
B.尽量增大遮光片的d
C.调整滑轮,使细线与长木板平行
D.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组卷:29引用:4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