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七)
发布:2024/5/1 8:0:8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半个世纪前,斯诺《两种文化》一书指出,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以及各自代表的文化正日益分化,彼此逐渐疏远,有无法沟通之势。今天,这一隔膜却日渐变薄了。相伴科学而发展的技术已渐渐深入一般人的世界,科学似乎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深研究。与此同时,人文学界开始从哲学、文学、史学各个角度,仔细审察科学在人类世界的角色。库恩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指陈一代又一代的科学研究经常受当时一些主题的约束。在主题转变时,科学研究的思考方式甚至表达思维的语言,也跟着转变了。于是,表面上看来是纯粹独立的科学研究,其实往往不能避免受社会的制约。
人文与科学两个文化之间樊篱必须拆除。将来的世界,文化既是多元,而文化体系与社会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又会有更多的互依与纠缠。有些学者,尝试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以了解不同学科的语言观念。另一方面,科学家也正在从人文的角度,尝试说明数理科学的内容。杨振宁先生在《美与物理学》中借用诗人布莱克的诗句,形容物理学的浓缩性与包罗万象的特色: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把无穷无尽握在手掌,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他认为,数学与物理的关系就像是在茎处重叠的两片叶片,重叠的地方同时是二者之根,二者之源。人文与科学之间又何尝不是人类心智中分离而又叠合的两个园地呢?
(摘编自许倬云《人文与科学之间》) 材料二:
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19世纪以降,尤其是20世纪,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
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用池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
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指引。诚然,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频频袭来之际。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诸如不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人无信不立”,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人文文化不可或缺,它能够提供人类所心向往之的审美情趣,这便是中国人将其与“礼”并称的“乐”。这种功能并不能用现金额度核算,但对于人类而言是绝对需要的。
从人类整体而论,必须协调发展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产物,但二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全可能的。费孝通借鉴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开展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研究,便是人文学者借鉴科学实证原则的成功一例。
二者之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科学将继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人类创造的“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们并未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便是古人所云“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而今天的中国人应当有此“百年积德”的自觉。
(摘编自冯天瑜《两种文化协调发展的随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来人文与科学彼此疏远的状态如今被逐步改变,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入。
B.“价值理性”属于人文文化的范畴,现代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往往都与它相关。
C.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作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具有某些超越性的意义。
D.人文文化可以引领科学技术的正确走向,提供给人类所追求的价值理性和审美情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科学至上的盲目崇拜在19世纪之前并不明显,直到19世纪以后才渐趋严重。
B.日益细密的现代社会分工造成了科学与人文的隔阂,我们需要积极地破除这种隔阂。
C.相比科学技术,仁爱、诚信等中国古代的人文传统能更好满足人类人文层面的需求。
D.科学在发展中获得了巨大的前行势能,这使得人类的“价值理性”变得较为脆弱。
(3)对材料中所引用的论据,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斯诺《两种文化》的相关论述是为了证明人文与科学距离逐步变近的观点。
B.杨振宁借用布莱克的诗句是为了说明数学与物理两个学科在心智上同根同源。
C.作者引用池田大作“科学之眼”的论述是为了说明人文思想及方法的必要性。
D.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反对使用原子弹是为了说明科学家应该保持价值中立。
(4)除了引用论证,两则材料还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科学与人文时而对立,时而相融,你认为影响二者关系的因素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组卷:6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翡冷翠①山居闲话
徐志摩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你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摩挲着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的愉快;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
做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猎户;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领结,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你可以拿一条这边艳色的长巾包在你的头上,学一个太平军的头目,或是拜伦那埃及装的姿态;但最要紧的是穿上你最旧的旧鞋,别管他模样不佳,他们是顶可爱的好友,他们承着你的体重却不叫你记起你还有一双脚在你的底下。
这样的玩顶好是不要约伴,我竟想严格的取缔,只许你独身;因为有了伴多少总得叫你分心。平常我们从自己家里走到朋友的家里,或是我们执事的地方,那无非是在同一个大牢里从一间狱室移到另一间狱室去,拘束永远跟着我们,自由永远寻不到我们;但在这春夏间美秀的山中或乡间你要是有机会独身闲逛时,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时候,那才是你实际领受,亲口尝味,自由与自在的时候,那才是你肉体与灵魂行动一致的时候;朋友们,我们多长一岁年纪往往只是加重我们头上的枷,加紧我们脚胫上的链,我们见小孩子在草里在沙堆里在浅水里打滚作乐,或是看见小猫追他自己的尾巴,何尝没有羡慕的时候,但我们的枷,我们的链永远是制定我们行动的上司!所以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因此你得严格的为己,极端的自私,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他就卷了起来,但在澄静的日光下,和风中,他的姿态是自然的,他的生活是无阻碍的。
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你就会在青草里坐地、仰卧,甚至有时打滚,因为草的和暖的颜色自然的唤起你童稚的活泼;在静僻的道上你就会不自主的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诡异的变相,因为道旁树木的阴影在他们纡徐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你也会得信口的歌唱,偶尔记起断片的音调,与你自己随口的小曲,因为树林中的莺燕告诉你春光是应得赞美的;更不必说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漫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山罅里的泉响,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
并且你不但不须邀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书是理想的伴侣,但你应得带书,是在火车上,在你住处的客室里,不是在你独身漫步的时候。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葛德说,在他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最深奥的消息。并且这书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阿尔帕斯与五老峰,雪西里与普陀山,莱茵河与扬子江,梨梦湖与西子湖,建兰与琼花,杭州西溪的芦雪与威尼市夕照的红潮,百灵与夜莺,更不提一般黄的黄麦,一般紫的藤花,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长,同在和风中波动——他们应用的符号是永远一致的,他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你自己性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这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的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
一九二五年六月作
(有删改)【注】①翡冷翠,现通译佛罗伦萨,意大利中部城市,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著名的艺术中心。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领结”等语句可见,作者觉得在山中可摆脱日常文明社会的羁绊和束缚。
B.“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故意不加标点,给人一种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的意味,表达出巨大的愉悦感。
C.作者通过描写澄蓝的天空、山罅里的泉响、明净的空气、澄净的日光等自然景物,含蓄地歌颂生命,礼赞青春的美与自由。
D.本文开篇总写山居环境之美,接着具体描述做客山中之妙,并赞美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行文自由流畅。
(3)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他就卷了起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可谓奇思妙想。
B.文章通篇使用第二人称叙述,营造了亲切的闲话氛围,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使人如临其境,得到美的享受。
C.文章第四段写山泉,一连三个“流”字,既写出山泉的悠长,又写出了人的思想的流动,营造了物我一体的意境。
D.本文联想丰富、意象组合自由、气韵生动,有些“西化”的色彩,同时也展现了汉语的优美。
(3)徐志摩被誉为“三美”新诗理论的践行者,“三美”主张在本文中也得到了体现,请结合文本从“绘画美”和“音乐美”的角度进行赏析。
(4)文中说“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结合全篇概括读懂这部书需要的条件。组卷:6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2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继“社交恐惧症”“热度排斥症”之后,一种新型“病症”——“文字讨好症”出现。①_____:有人认为“这是刚需”,有人认为“被戳中了”,还有人感觉“被冒犯到了”。
所谓“文字讨好症”,指的是人们在线上用文字聊天时,会习惯性地添加一些语气词或者特定符号对语言进行“软萌化”,②_____。比如“好的”会说成“好呦”“好哒”“好滴”,“收到”说成“收到啦”“收到哈”“收到了哟”,……真是【甲】蔚然成风。某网站以“语言通货膨胀”来形容这一现象的确【乙】淋漓尽致,但“语言通货膨胀”一词并没有流行起来。
文字讨好,“症”从何来?在疫情的大背景之下,网络成为了人们社交的主要阵地之一。网络虽然便利了人们的交往,却阻隔了情感的传达,人们的【丙】咫尺天涯之感更加强烈,为了弥补这一缺失,可爱的语气词和表情包成为了传达我们情感的工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③______,而是为了避免歧义和误会。与其因【丁】言不由衷引发矛盾,不如多打几个字或加上各种辅助修饰,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真实意思。
(1)文中加点的四个成语,有三个使用错误,请修改。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语言通货膨胀”和“文字讨好症”是针对同一现象的两种不同的命名,为什么后者成为了信息时代的网络“热词”?请简要分析。组卷:14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是时代大潮中的一朵浪花,而每朵浪花都有在滚滚波涛中绽放的可能。生逢其时,寻找到最契合自己的成长之路:“小梨妹”张敏毅然回到有“中国酥梨之乡”之称的家乡,抓住乡村振兴机遇,带领乡亲深耕梨产业,帮助梨农脱贫致富;青年教师杜建伟,从享誉国际赛场到扎根三尺讲台,由高塔转型为人梯,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接引校企合作,助力人才培养;“纺织女工”王晓菲潜心纺织一线,在“大国工匠”时代召唤下,经过长期研究、试验,创造出的“紧密纺绕皮辊斜接头操作法”,以匠心编织中国纺织名片……
中国“奋斗号”青春专列即将入站,生逢其时,你将去哪里,做什么。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选择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