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六)
发布:2024/12/11 19: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儒学作为主流的传统文化,其创新发展离不开历史层面的积累,需要总结以往的文化成果,在此基础上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②关注儒学自身的多样特点。从形成之时起,儒学便包含多方面的思想和观念,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又进一步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趋向。儒学的特点之一是“派中有派”,先秦时期有孟荀区分,从荀子到唐代柳宗元、刘禹锡,再到宋代张载、明代王夫之,构成了儒学注重外王、事功的路向;从孟子到唐代韩愈、李翱,再到宋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则构成了注重内圣、心性的进路。从儒学的历史衍化看,心性的路向成为儒学的主流,但就今天的发展而言,则不能仅仅偏于一端,需要关注儒学本身多重路向,包括儒学内部心性、事功等不同流派及其思想成果对现代的意义。
③今天考察儒学,也需要注意儒学与其他学派,包括法家、墨家、道家等等之间的互动和论辩。不同学派在学术、思想上各有侧重,对社会、人生、宇宙等给予了不同的关注。从今天来看,这些不同的侧重和关注各有其意义。就社会秩序建构而言,儒家注重礼的规范系统和法家注重法的约束体制以及治理程序,都构成了社会有序运行的条件。从价值体系方面看,道家提出“道法自然”,以自然为第一原理,注重自然原则,儒家从孔子开始便以“仁”为核心,更注重仁道原则;从确立合理的价值体系来说,两者都值得关注。此外,墨家讲“兼爱”,相对于儒家以亲亲为出发点而言,墨家赋予人道以普遍的意义,也体现了更为宽广的理论视野。
④从更广的视域来说,儒学在今天的发展,同时涉及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从中西文化的关系看,一方面,在发展儒家思想的过程中,需要防止单向迎合西方思想的趋向。例如,西方有什么概念、理论,便简单地试图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发现类似的概念,如西方有正义论,便以所谓“中国的正义论”去对应。另一方面,应警惕另一极端,即简单地回归传统,注重儒学向经学还原,便属这一趋向。后者同样不利于儒学内在生命在今天的展现。
⑤在现代,应该如何看待儒学?这里涉及情感认同和理性分析之间的关系。对于传统儒学,一方面,应该有必要的情感认同,对儒学要有充分的敬意和尊重;另一方面,需要有理性分析的态度,对儒学可能具有的理论限度,予以充分的认识和把握。如果仅仅强调理性的分析,缺乏情感认同,则儒学容易被视为认知的对象,其价值内涵难以得到充分肯定;相反,如果单纯注重情感认同而忽视理性分析,则可能走向传统的卫道的立场,对儒学的限度曲意回护。总之,既要避免对儒学缺乏情感认同而走向简单否定,又要避免单一的卫道意识。
⑥今天发展儒学,同时需要立足现实,往重时代的变迁。从时代的历史变迁看,人类社会已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文明之间的冲突、国际关系的争端所给出的中国回应。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儒学可以提供多重思想资源。如儒家从二程到王阳明,都肯定“仁者以万物为一体”。“万物一体”涉及两个方面,即人和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从“万物一体”的观念出发,便应当尊重自然,由此走向人与物(天与人)的统一,孟子提出“仁民爱幼”,已概要地阐明了以上二重关系:“仁民”也就是以仁道的原则对待他人,“爱物”则要求进一步将这一原则引入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的领域。这种观念对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⑦从更形而上的层面看,儒家所具有的对天下的情怀,蕴含着意义的美切。心学提出“意之所在便是物”,体现了对人作为主体与物理世界如何联系的独特理解:对人来说,世界所具有的意义,离不开人自身对世界的观照和作用,其中内含意义的关切。这种关切对于理解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能够提供具体而深厚的资源。
(摘编自杨国荣《推动儒学创新发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历史发展,儒学衍化成两种“派别”,即注重外王、事功的进路以及注重内圣、心性的进路。
B先秦诸子百家在学术、人生、宇宙等方面有着不同的侧重和关注,儒家与其他学派有着互动和辩论。
C.儒家注重礼的规范系统和法家注重法的约束体制及治理程序,对社会秩序的建构各有其意义。
D.从中西文化的关系看,儒学在今日的发展需避免单向迎合西方思想和简单回归传统的极端趋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指出儒学的创新发展需要在总结以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引出下文。
B.文章第②~④段采用递进结构论述了儒学的创新发展应处理好与自身、其他学派、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
C.文章第⑤段采用类比手法,论证现今看待儒学的立场既要有情感认同,也要有理性分析,两者不可偏废。
D.文章第⑦段引用心学中的观点,论证了儒学可以为理解和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资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的创新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既要继往,也要开来,儒学应处理好自身与他者的关系,立足现实,与时俱进。
B.考察儒学要有更宽广的学术视野,如儒家注重仁道原则,道家注重自然原则,在确立合理的价值体系上两者都值得关注。
C.从时代的历史变迁看,人类社会已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立足于儒家立场,同时兼顾其他流派思想。
D.“仁民”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爱物”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仁民爱物”观念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组卷:27引用:1难度:0.6 -
2.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黄帝内经》在吸收秦汉以前的天文、历法、气象等多种学科重要成果的基础上,以古代哲学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系统地阐述了生理、病理、经络、解剖、诊断、治疗、预防等问题,从而建立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称气的运动为“变”“化”,“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根源于气的运动。中医根据气在人体内分布部位、作用的不同,命名了80余种气,广泛深入地论述了这些气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气运行的结果带动体内血液运行,与西医观点不同之处为除了心脏的搏动外,人体血液的流动还受气的引领,“气为血帅”“气行血流,气滞血瘀”,气血的运行是人体生命存活和健康的保证,故气对人体生命的存在起决定作用。
(摘编自黄顺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材料二: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性的医书,是先秦医学文化的集萃之作,涉及天文、地理、人文、哲学等13个学科。它从“和”字出发,通篇贯彻着中和思想。《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和”字在《素问》中出现了79次,在《灵枢》中出现了74次,涉及人的生理、病理、调治法则等各个方面。另一部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其中提到“和”字81次,中医治病的关键就是要把人体调整到中和状态,即正常的人体状态。
孕育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学,从理论到实践无不贯穿着“和”的思想,它是认识和理解中医学的基石。中医“和”的思想,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天地自然之“和”。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都服从于自然,自然是最大的规律和现象。所以,中医把人与天地放在一起观察,认为人要服从于自然规律。《素问》中提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判断一个人的生命状态,一定要先看四时阴阳的运转情况,这叫岁气,即春夏秋冬。与岁气之间协调顺畅,生命就很和谐,身体健康,否则就容易得病。二是生命过程中的精气神之“和”。天地精气和合,才能孕育生命。管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提出“凡人之生也者,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人的生成,需要精气神的和谐。
(摘编自严世芸《中医的灵魂,是“中和”》)材料三:
与20世纪上半叶被动接受西医改造的“科学化”路径不同,20世纪50年代的“中医科学化”历程里现出更为复杂的面相:一方面,创立具有现代性的“新医学”成为中医和西医发展的共同方向;另一方面,中医在寻求“科学化”的同时,需帮助西医实现“中国化”;相应地,西医在寻求“中国化”的同时,也需帮助中医实现“科学化”。在这一背景下,“中医科学化”存在着内在困境,即弘扬传统文化与恪守现代科学标准的两难,而其本质则是文化与科学、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在中西医关系上的体现。
马伯英认为,“中医科学化”的道路是“既阐发出中医自身的科学性和应用性技术、药物的原理,又努力吸收或互证于西医的既知原理,使中西医两者尽可能靠拢,相互为用”。这无疑是一种极为理想的状态,但能否实现是要画一个问号的。中医原本不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其自身也许有某些与科学相通之处,但其原理的科学与否并不是中医理论所能自证的,若指望西医来代言,却又不免有些一厢情愿。因为中医与西医是在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各自产生和成型的,属于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二者不是代际差别,而是种属差异。一方面,我们不能无视传统中医与西医之间的难以弥合的巨大差异而过度地强调“中医科学化”,甚至强行将中医纳入科学化轨道;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拒绝“中医科学化”,独尊中医,并将中医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无限放大,寄予不切实际的期望。
(摘编自陈勇《中医科学化的困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根源于气的运动,气种类多样,还对人体生命的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以中和思想贯彻全书,体现了中医治病把人体调整到中和状态的理念。
C.在中医看来,人的生命与天地运行的自然规律有关,如果人与四时阴阳运转规律不和谐就容易生病。
D.20世纪以来,中医从被动接受西医改造到主动寻求“科学化”的新发展,“中医科学化”道路历经波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黄帝内经》集萃了秦汉时期多种学科重要成果、哲学思想、医疗成就、治疗经验等,最终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B.《黄帝内经》是一部中医经典著作,既有理论阐述,也有实践指导,涉及天文、地理、人文、哲学等13个学科,综合性强。
C.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其中中医“和”的思想包括人与天地自然之“和”、生命中精气神之“和”,就是吸收了管子的观点。
D.“中医科学化“的内在困境,归根结底是中西医关系中的文化与科学、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马伯英的观点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有效路径。
(3)如何正确看待“中医科学化”?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组卷:7引用:1难度:0.6 -
3.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太行山的老村子
冯骥才 那年在开封办完事,决定去到山西的长治平顺一带考察古村落,由开封到晋中有几条路可行,我决定取道豫北的新乡,穿越太行山,顺路看看山里边的老村子。早就听摄影家和画家告诉我,山中有许多古村其美如画。
然而,当我们驱车在那些重重叠叠的雄山险谷中蜿蜒穿行时,一路上所看到的山村给我的震撼却不是美,而是一种死寂般的苍凉。这些大大小小的山村或隐身于林木茂盛的山坳,或依傍于溪谷,或伫立在一块巨大的石崖上,看上去像宋人绘画里的景象,可是现在全已经空空如也,绝无人烟,有如鸟雀飞去后扔下的空巢,黑糊糊、轻飘飘挂在树顶上,狂风一来,即可散落。我在一两处空村前停车,下去看看。屋里尾外扔着石碾、侧刀、锄头、瓦缸、破木凳木桌……晾衣绳还拴在树上,老门闩扔在地上,陶瓶土罐堆在窗台上,碎石头堆砌的小神龛立在绝壁前,甚至还有一尊石刻的土地爷发呆地坐在里边。无疑,这里的人们离开了他们祖祖辈辈靠山吃饭、艰辛生存的地方,欢欢喜喜寻找新生活去了。
那么这些“空巢”呢?没人顾得上。据说只是在夏秋之交,会有零星的摄影家带点吃的用的上来,在这空无一人的山村里找间屋子住几天,待过足了拍摄瘾,扔下村子开车走了。
这次太行之行,令我百感交集。
此次来到邢台的沙河开全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会议,听说这里也是太行山区,老村子也不少,有一些保存得相当不错,当地人居然有心气儿想把自己的村子保护起来。这便勾起我数年前太行山之行的那些感触,寻得时间,一连看了好几个村子。
没想到沙河这里的老村子竟如此特别!它与我上次在山西那边看到的山村虽然同属太行,都是依山就势、就地取材,都是石板路石头房子;但沙河这边的民居,这股子燕赵之地特有的豪迈和刚健,在三晋那边是看不到的。所有民居的墙体都是从山岩凿下的发红而粗粝的石块砌成的,石头的体积大似斗;所有的屋顶都是从叠层的山岩取下的巨大而光滑的石板铺成的、石板的面积宽如床,更难得的是,这里独有的历史给村庄方方面面带来的奇异的“特色”。比方王硇村,传说它的创建者是一位王姓的四川人,五品武官,押运一批皇纲进京,途经这片几省交界、匪盗纵横之地,遭了劫,自家性命难保,便隐居山里生存繁衍,渐渐成了一个村子。为此,这个村子在建造上有很强的防御性。不仅每个道口都有一座可以瞭望的碉楼,家家户户还有暗道和地道相连。我爬到一处较高的民居屋顶上一看,层层叠叠,俨然一座坚固无比的石头山寨。而它最具神秘色彩的是每个院落的东南角都向内退进去一块地方,当地人称“有钱难买东南缺”,据说由于他们的祖先在四川,东南方向正对着自己的家乡,他们以此表示怀祖与乡愁。
与村人聊聊而得知,近十多年中,沙河这些老村子的年轻人也多外出打工。但最近两三年悄悄有了变化,人们开始重视自己村子的历史及其遗产;那些在老人记忆中原以为是“陈谷子烂芝麻”的老事,都成了可以获得“新发现”的有价值的矿藏。从抗战到解放战争这里一直是“革命老区”。由于这些村庄身处山地,隐蔽性强,加上自身构造的防御性,许多大人物如朱德、邓小平、刘伯承等都住过这里。这两年,人们把这些经历非凡的老院子老房子——县政府、独立营、交通站、抗日小学都收拾出来;人们还从自己家里翻腾出当年邓小平和刘伯承署名的立功牌匾,以及战时出入这些村子的路条,纷纷拿到一间小小的具有博物馆雏形的展室陈列出来;除去这些珍贵的“红色物件”,还有老农具和老家什。虽然这里还没有开展旅游,但假日和周末陆续已有游客慕名而来。王硇村的老村长说,村里曾经组织几十个青年人到皖南的宏村、西递开阔眼光,学习经验。与他们聊天时会发现,他们都知道“古村落”这个词儿了。
我问他们将来是不是也想搞旅游。他们都说“想”。他们向我征询开展旅游时要该意什么,我给他们的建议很简单。一要干净卫生;二要全是真的,千万别造假;三是不要做大做强,别透支,村子还得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地方,是家园,不是景点。不能一切围着旅游转。一旦开展旅游,这个尺度可得“拿捏”好。
我对沙河这些村子还是很放心的。因为他们很爱自己的村子,有的村子已经编写和出版了自己的村史。十年前全国也没有多少村子有村史呀,但今天的沙河人已经开始整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财富了。在大坪村,村民们引着我去看他们的一座石头房子,这房子是借着一块巨大的岩石垒起来的,石屋与山岩浑然一体,坚实无比,显示他们先人的智慧。我拉着他们在这石屋前合影时,扭脸看着他们咧着嘴得意又自豪的笑,心想这笑里边不已有了一种“文化的自觉”了吗?
如果这种村民的自觉来得再早一些多好呢。上次在太行山里看到那些村子就不会全成了空巢,可是现在的“自觉”也不能说晚。
(选自《今晚报》,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那年在开封办完事”和“此次来到邢台”,引出两次考察古村落的经历讲述,既明确了时间、地点,也使行文脉络清晰、紧凑连贯。
B.摄影家和画家口中的老村子“其美如画”,而作者看到的老村子“空空如也,绝无人烟”,鲜明对比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更能突显其感受。
C.作者认为同属太行山区的山西和河北两地民居各有特点,而沙河民居特有的豪迈和刚健在三晋看不到,更具有文化和保护价值。
D.王硇村的传说为古村落增添了神奇色彩,也为下文写“革命老区”作了铺垫,而老村长的话语要言不烦,彰显出新时期村民思想的转变。
(2)作者说“一旦开展旅游,这个尺度可得‘拿捏’好”,对这句话你有怎样的理解?
(3)文章以“太行山的老村子”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组卷:12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在地球上,① ,南极可以说是气候恶劣的一个极致。南极大陆本身被冰雪覆盖,而冰川厚度足足有两千米,因此,② 。然而,正是这个超大型冰窖,在全球变暖面前却束手无措。冰川消失就像是把啤酒瓶的瓶盖打开一样,只不过酒瓶里面放出来的是让人愉悦的酒,而冰川放出来的却是能够淹没许多国家和城市的毁灭之水。因此,冰川融化也被称为末日冰川,所以这些冰川一旦完全融化,也就不远了。
一般情况下,夏天南极的冰川会发生融化,冬天融化的冰就会再次结冰,一年到头融化的冰和结的冰总量大体一致,并不会有多少水流入海洋。随着人类对于资源的利用加大,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就更加严重起来,而温室气体能够导致全球温度上升,就连南极也不例外。据统计,现在的全球平均温度相比于一百年前已提高了足足1摄氏度,不断上升的温度让冰川加速融化,③ ,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按照目前气候变化的趋势,地球在三十年后的平均气温会上升1~2度。如果人类不挖制,末日冰川在未来或许会彻底融化。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组卷:10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消息报道,现在直播间叫播播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货币也不叫人民币,有人叫作米了,几万几十万,则说多少W;厕所叫WC,害得许多老年人找不到厕所……有一个小学生在作文里这样写道;“我妈妈在播播赚了五W的米。”对此,有人说,照此下去,恐怕十年二十年后,孩子们都不知道孰对孰错了;有人说,英文字母代替汉字,错别字替代正确的汉字,会严重影响和扭曲下一代人的认知;有人说。这是对中国汉字以及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侵蚀和破坏,这些错误表达继续下去恐怕会淹没传统文化;有人认为,相关部门对此应高度重视,出台相关规定,规范语言行为,还网络语言一片净土,还孩子一个纯洁的语言环境。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为主题写一篇班会发言稿,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0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