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马鞍山市高考语文第二次质检试卷
发布:2024/12/15 23:3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翻开叫做“思想史”或“哲学史”的著作,接踵排衙而来的,是睿智的哲人系列和经典系列,从孔子到康有为,从《诗经》到《大同书》,天才似乎每个时代都成群结队地来,经典也似乎每个时代都连篇累牍地出。
这种写法也许和思想史遥遥继承的史传文体与目录之学的传统有关,它有它的道理,比如,它可以通过人物生活的时代先后来排列思想史的顺序而不必费尽心机地清理思想的“内在秩序”;又比如,它可以较为清晰地梳理出章节的要点,供阅读者归纳和记忆;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也许人们愿意以名头很响的天才为章节,用人们常读的经典文本当资料,可以省却相当多对于社会、历史和生活背景爬梳整理、考订体验的功夫。这样,以《诗经》《论语》《老子》等为主干的古代经典系统与名为思想史、哲学史的现代经典系统叠合在一起的剪影,就构成了一直笼罩着中国思想史叙述与解释的“新经典话语系统”。
不过,我会隐隐地觉得有些疑问。第一个疑问是,因为思想史的时间顺序并不完全与历法意义上的时间顺序相吻合,思想史上会有天才笼罩一个时代,也会有天才如流星一样稍纵即逝,有的超越时代的思想,并不按照后人想象中的轨迹按部就班,也有潜藏的思想因子在若干世纪以后,才重新被发掘出来传播开去,虽然这些天才思想可能从一般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中获得常识,但它们最终总是溢出常识之外,成了思想史上的“非连续性”环节,就像福柯在《知识考古学》所说的,那是历史的“断裂”,断裂是与常规的轨道脱节,与平均的水准背离,它常常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上无法确定其来源和去向的突发性现象。我想,仅仅由思想精英和经典文本构成的思想似乎未必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延续的必然脉络,倒是那种实际存在于普遍生活中的知识与思想却在缓缓地接续和演进着,让人看清它的理路。第二个疑问是,因为精英和经典的思想超出常识,它未必真的在生活世界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当社会已经有条件使一批人以思想与著述为职业以来,他们的思想常常是与实存的世界的思想有一段距离,当我们的学者在大学里宣讲孔子、老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佛陀的时候,地铁的书报摊上在热火地销售着各种各样载满了明星逸事的小报,当我们的文人正襟危坐地讨论着理想主义的时候,生活却使得大多数人实行着一种并不冠以主义名称的实用精神。真正的思想,也许要说是真正在生活与社会中支配人们对世界进行解释和理解的那些常识,它并不全在精英和经典中。第三个疑问是,思想史对于精英与经典的历史叙述,常常是因为“溯源的需要”“价值的追认”“意义的强调”等原因引起的,事后由思想史家所进行的“回溯性的追认”。
事实上,某些精英和经典在他自己的那个时代,究竟是否像思想史著作中所说的那样,影响如此巨大与深远,实在很有疑问。像王夫之在晚明与清初思想史上的位置与意义,就是一种追认的结果。我常常希望有人能告诉我,当时有多少人读过王氏在深山中撰写的精彩著作?反过来,有些思想史上并不占有一段或半页的东西却有可能真的在思想史上深深地留下过印迹。像晚清那本被李提摩太翻译过来的《泰西新史揽要》,以及被傅兰雅翻译过来的《治心免病法》,由于后来没有被追认,在思想史上找不到踪影。其实在那时,它们的魔力决不是现在人可以想象的,前者在西方被称作是“最乏味的残余”,可在晚清的中国却卖出百万部,并被一流历史学家梁启超说成“西史中最佳之书也”;后者虽然只是探索精神健康与宗教信仰,可我们在晚清一流知识者的日记、书信中却看到它的启迪似乎超出了它的内容,不仅被宋恕当作印证内典的文献,甚至还深刻影响了思想史上占有极高位置的谭嗣同的《仁学》。仅仅专注于精英和经典,而不注意他们背后巨大的生活世界和常识世界的思想史中,本来曾经有的误会、埋没、偶然和断裂被遮蔽了,那个看上去很连贯的脉络其实常常是撰写者心中的“道统”,或者是事后追溯出来的一个“系谱”。
过去的思想史只是思想家的思想史或经典的思想史,可是我们应当注意到在人们的生活的实际中,还有一个“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作为底色或基石而存在。而这个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延续,也构成一个思想的历史过程,因此它也应当在思想史的视野中。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材料二:
解放日报:假如割裂数千年的深厚文明,只有“当代”而无“历史”的话,人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单薄的平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普通大众,历史学家是否有责任将历史传递给他们?
葛兆光:我是一个学者,希望通过我的历史研究和学术知识去表述一些问题。
解放日报:您曾这样批评说,“现在的文化史、思想史著作普遍存在一种教科书倾向。”
葛兆光:是的,我们一些学术著作的写法、语言和逻辑很类同于教科书模式,这样的著作往往风格呆板、文字干瘪,像是被切割开来并且风干很久的豆腐。我们确实应该把学术问题讲得更清楚,使历史变成活泼的、立体的。一个事实就是,历史已经不那么有吸引力,公众对历史的关注也是有限的。这种状况如不作改变,将会贻害无穷。
解放日报:如何改变?
葛兆光:文史研究是必须和社会沟通的。除了完成学院里的知识训练和专业研究外,学者还有一个知识传递的问题,身处传媒非常发达的时代,如果不利用多种途径将知识普及出去,你的知识就变成了纯粹象牙塔里的东西;而另一方面,公众又是需要对历史有所了解的,否则很多戏说、胡说、瞎说就代替你了。
(摘编自《思想史与每个人都相关——独家对话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葛兆光》)(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经典话语系统”是指古代经典系统与现代经典系统叠合构成的对中国思想史进行叙述与解释的话语系统。
B.“非连续性”环节是指思想史中可能从一般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中获得常识,但往往溢出常识之外的天才思想。
C.“断裂”是福柯在《知识考古学》中所提出的常常在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上无法确定其来源与去向的突发性历史现象。
D.“回溯性的追认”是指思想史家因追溯本源、追认价值、强调意义等需要在思想史中对精英与经典所进行的历史叙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史传文体与目录之学的写作传统对思想史的叙事方法产生了影响,形成了新的话语系统。
B.生活中普遍通行的实用精神导致孔子、柏拉图等人的经典思想与实存的世界产生了隔膜。
C.受思想史的叙述与解释话语系统所限,给梁启超、谭嗣同带来思想启迪的译书未见记载。
D.在葛兆光看来,为了增强公众对历史的关注度,学者应当在知识传递的方式上多下功夫。
(3)根据对材料二的理解,下列选项不符合“文史研究必须和社会沟通”观点的一项是
A.故博物院与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迎来第三季,节目围绕故宫馆藏文物进行创新性表达,吸引了大批观众。
B.抖音平台的东方甄选直播间开展了“小人物背后的中国历史”对谈,澳门大学历史系主任、历史学家王笛与主播董宇辉共话“历史的微声”。
C.全套13卷17册“中国断代史系列”即将面市,这套本已绝版的经典丛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几代编辑接力整理再版,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D.优酷平台的“一席”讲坛栏目邀请有智识的学者面向全网分享认知见解,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罗新登台演讲,主题是探讨“历史学家的美德”。
(4)请依照第1题选项语句的概括方式,对“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作出阐释。
(5)材料二中葛兆光教授认为,“我们确实应该把学术问题讲得更清楚”,注重知识传递的技巧。学术类文章应当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请结合材料一进行分析。组卷:8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铁鱼的鳃
许地山①
那天下午警报的解除信号已经响过了,热闹马路上排满了两行人,都在肃立着,望着那预备保卫国土的壮丁队游行,大队过去之后,路边闪出一个老头,头发蓬松得像戴着一顶皮帽子,西服缝补得走了样了。他手里抱着一卷东西,匆忙地越过巷口,不提防撞到一个人。
“雷先生,这么忙!”
“唔,黄先生,你也是从避弹室出来的罢?他们演习抗战,我们这班没用的人,可跟着在演习逃难哪!”
“可不是!”黄笑着回答他。
黄问起他手里抱着的是什么东西,他说:“这是我的心血所在,如有兴致,请到舍下,我打开给你看看,还要请教。”
黄早知道他是一个最早被派到外国学制大炮的官学生,回国以后,国内没有铸炮的兵工厂,以致他一辈子坎坷不得意。这老人家的兴趣是在兵器学上,心想他手里所抱的,一定又是什么武器图样了。他顺口地说:“雷先生,我猜又是什么‘死光镜’“飞机箭’一类的利器图样罢?”他所画的图样,献给军事当局,就没有一样被采用过。
“有新发明,当然要先睹为快的。”
“只看这蓝图是没有趣味的。我做了一个小模型,请到舍下,我实验给你看。”
黄头一次到他家,看见四壁挂的蓝图,各色各样,说不清是什么,一张小小的工作桌子,锯、钳、螺丝旋一类的工具安排得很有条理,架上放着几只小木箱。
“这就是我最近想出来的一只潜艇的模型。”雷到架边把一个约为三尺的木箱拿下来,取出一条“铁鱼”来,说:“我已经想了好几年了,我这潜艇特点是在它像一条鱼,有能呼吸的鳃,还有艇里的水手,个个有一个人造鳃,万一艇身失事,人人都可以迅速地从方便门逃出,浮到水面。”
他一面说,一面演示,黄有点不耐烦了。雷的兴趣还是在他的铁鳃,他不歇地说他的发明怎样有用,怎样可以增强中国海的军备。
“海军船坞于你这样的发明应当注意的,为什么他们让你走呢?”
“你要记得那是别人的船坞呀,先生。”
“你为什么要辞工呢?”
“我研究潜艇,他们怀疑我是奸细,我也没有把我自己画的图样献给他们的理由,自己民族的利益得放在头里,于是辞了工,离开那船坞。”
“照理想,你应当到中国的造船厂去。”
雷急急地摇头说:“中国的造船厂?不成,要踏进那厂的大门的,非得同当权的有点直接或间接的血统或裙带关系,不能得到相当的地位。”
“你老哥把世情看得太透澈,看来你的发明是没有实现的机会了。”
“有什么法子呢?我只希望我能活到国家感觉需要而信得过我的那一天来到。”
黄已踏出厅门,说:“再见罢,我也希望你有那一天。”
不到三天,河堤的马路上已经发现侵略者的战车了,市民像在梦中被惊醒,个个都来不及收拾东西,见了船就下去。
船沉下去了,许多人往岸上逃生,雷身边只剩十几元,只好随着一班难民在街边打地铺,身边是一个中年妇人带着两个孩子,他们互相照顾。
一天,在大街遇见黄,各人都诉了一番痛苦。
黄把他拉到一个小茶馆去,老头子就告诉他那潜艇模型已丧失了。他身边只剩下一大卷蓝图,和那一座铁鳃的模型。
出了茶馆,到西市来,小饭摊主人就嚷着:“雷先生,信到了。”
雷几乎喜欢得跳起来,儿媳妇给他汇了一笔到马尼刺②的船费及其它费用,黄也赞成他去。他不愿,说他的发明是他对国家的贡献,将来总有一天要大量地应用。
黄知道他有点戆气;也不再去劝他,就告辞走了。
他对妇人说,他明天就要下船,给她五十元,说钱是给她做本钱,经营一点小买卖。她感激到流泪,眼望着他带着那卷剩下的蓝图与那一小箱的模型走了。
船离港之后,黄直盼着得到他的消息,过了好些日子,他才从一个赤坎③来的人听说,有个老头子搭上两期的船,到埠下船时,失手把一个小木箱掉下海里去,他急起来,也跳下去了。黄不觉滴了几行泪,想着那铁鱼的鳃,也许是不应当发明得太早,所以要潜在水底。
一九四〇年(有划改)【注】①许地山(1893-1941),笔名落华生,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②马尼剌,即马尼拉(Manila),菲律宾共和国的首都。③赤坎,地名,今属广东湛江。
文本二:
一心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
唐明华
听说郭永怀要回国,同事大惑不解。“搞研究,美国有全世界最好的条件,你为什么非要回去呢?”郭永怀目光澄澈,答道:“我来留学,就是为了将来报效祖国呀!”
1960年初春,李佩发现,丈夫下班的时间越来越晚,甚至彻夜不归,心想:搞理论研究,至于这样吗?
郭永怀闷了一会儿,憋出一句:“别问了。”
不久,他“失踪了”。
郭永怀伫立在沙漠中一片空旷的靶场上。
朔风凛冽,气温低至零下二十多摄氏度。实验场区没有帐篷,也没有座椅。站乏了,冻透了,只能咬牙坚持。终于挨到开饭时间,郭永怀和大伙一样,用开水把冻得硬邦邦的馒头泡软,就着咸菜,凑合一顿。因为粮食短缺,许多人得了浮肿病……有关工作和生活的任何细节都必须守口如瓶。
为了取得满意的爆炸模型,郭永怀带领科研人员反复试验,有时,甚至跑到帐篷里亲自搅拌炸药……
1964年10月16日清晨,新疆,罗布泊腹地。
“轰隆隆——”一声巨响,石破天惊,巨大的蘑菇云缓缓升腾,刹那间,郭永怀如释重负,他开心地笑了。
1968年12月4日,为了不耽误研发进度,郭永怀决定当晚赶回北京,同事们劝他改乘火车,郭永怀淡然一笑:“我搞了一辈子航空,不怕坐飞机。”
凌晨时分,飞机抵达北京的机场时发生了事故,郭永怀不幸以身殉职。
清理现场的时候,人们惊讶地发现,两具烧焦了的遗体紧紧拥抱在一起,同事们辨认出遇难者就是郭永怀和警卫员牟方东。当两具尸骨分开时,人们的脑袋“嗡”地炸开了——那只熟悉的公文包就紧紧贴在郭永怀的胸口!——生死关头,科学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保护科研资料,打开一看,里面的资料完好无损。旁边的同事扑通跪倒,痛哭失声……
二十二天后,中国第一枚热核导弹发射成功,呼啸的火龙划出一道亮丽的弧线,如长剑出稍。
(《人民日报》2021年11月29日,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雷先生回答黄先生时说“他们演习抗战,我们这班没用的人,可跟着在演习逃难哪”,表达了他对壮丁队游行的讽刺和对现实处境的怨愤。
B.雷先生把世情看得“太透澈”了,所以找工作到处碰壁,就连黄先生也认为他的发明是“没有实现机会了”的,但对他还是抱有希望。
C.“搞理论研究的,至于这样吗?”面对妻子的疑惑与担心,郭永怀先是“闷”了一会儿,才“憋”出一句“别问了”,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波澜。
D.为了尽快地取得爆炸模型,郭永怀不计较艰苦的生活条件,亲自搅拌炸药,不怕坐飞机,表现出一位科学家面对危险时的无惧与坦然。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的标题,设了悬念,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小说围绕着“铁鱼的鳃”将雷先生不幸的人生遭遇巧妙地串连在了一起。
B.文本一的最后,黄先生因雷先生落水而难过,他认为“铁鱼的鳃”发明太早,要潜在水底,这看似无理,却增强了小说的讽刺力量。
C.文本二中“呼啸的火龙划出一道亮丽的弧线,如长剑出鞘”一句,用比喻来描绘导弹发射升空的壮观景象,结尾这样处理意味深长。
D.雷先生和郭永怀,生活时代并不同,但作为科学家,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对国家的忠诚是一致的,可见两个文本的主旨也是一致的。
(3)作家老舍说过,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幕布。请结合文本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4)同样是写科学家的故事,因文体不同,在叙事艺术上也有不同。请结合作品进行比较并作简要分析。组卷:27引用:5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人们在餐桌上品味佳肴时,是否思考过美食中的香气来自何处?
香气是一种能令人愉快的挥发性物质,①_____,就会刺激嗅觉神经,进而传至中枢神经,让人产生一种愉快的香感。从化学角度进行剖析,引发香气必然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包括发香团和发香原子。发香团或发香原子是指对形成香气有作用的分子基团或原子,如羟基,羧基,酯基等。
香气主要源于食品中的挥发性成分,这种物质种类多但是含量较少,呈香与否还与含量有关,为了准确判断一种化合物对食品香气的贡献程度,人们用香气值(FU)来判断其在香气中所起的作用。FU值越小,②_____,甚至嗅觉器官对这种物质散发的香气无感觉。FU值越大则表明该物质在食物中引起的嗅感越强。
任何一种食品的香气并不是由一种呈香物质单独产生,③_____。其中对香气贡献大的物质,被称为“头香物”。香气物质具有挥发性、水溶性和脂溶性,正是因为这三种特性,香气才能通过感受细胞的细胞膜向外发散。
(1)生活中“头”字含义丰富。下列选项中与“头香物”中的“头”字含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A.每到大年初一,万千民众以“烧头香”的方式,开启新的一年。
B.大门打开,一众丫鬟手捧“头食”,鱼贯而入,晚宴正式开始。
C.舟山在海洋强省建设中“打头阵”,闯出一条城市建设新路子。
D.申阳公恭敬地迎接陈巡抚进入店中,并安排其于“头房”住下。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8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97年,超级电脑“深蓝”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特洛夫;2017年,人工智能 Alpha GO击败了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目前,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语言来与人类互动,甚至能完成撰写论文、编写脚本、制作代码等任务。
每次AI出现新成果,人类总会觉得某种巨大的变化将要来临,伴随而生的是对机器代替人工的担忧。随着计算机能够处理的数据结构、模型、算法越来越膨胀和复杂,人工智能有可能会跨越某个关键节点,进入到我们尚未看到的世界。
对人类而言,人工智能是助手、是朋友,还是对手?人类将何去何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5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