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文学的乐观精神植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易经》说:“穷则变,变则通。”《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在中国人看来,逆境的极点就是顺境的开始,黑夜的尽头就有曙光的出现。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中国文学往往是以乐观的精神看待人生。
中国的戏剧,往往带有一个喜剧的结尾,叫做大团圆。一桩冤案,最终总能得到昭雪,或由被害者死后化为鬼魂复仇;才子佳人的离别,总能以重逢和喜庆为结局;公子的落难总能以及第高中而结束。有的故事本是以悲剧结尾的,在流传过程中也渐渐改成了喜剧的结尾。如元稹的小说《会真记》本是以女主人公莺莺被抛弃为结局的,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戏剧《西厢记》就成了大团圆的喜剧结尾,最后一本的题目是“张君瑞庆团圆”。明代汤显祖的著名戏剧《牡丹亭》,故事情节和英国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有相似之处,但结局颇不相同。《牡丹亭》里的女主角杜丽娘死而复生,她和柳梦梅的爱情得到圆满的结果。《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女主角朱丽叶死而复生之后,看到罗密欧已经自杀,便也跟着自杀了。中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他的作品里也浸透了乐观精神。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弱者,最后总是战胜残暴的压迫者。他总是给观众以希望和鼓舞,不肯让人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去。有一些戏,正反两方面力量的对比十分悬殊,人或以为必定是以悲剧告终无疑了,但出人意料之外,关汉卿还是让正义战胜了邪恶,在欢乐中结束了全戏。《窦娥冤》里的窦娥虽然被杀,但剧本还是以窦娥的鬼魂复仇成功为结局的。在古代小说里,大团圆型的故事也不少见。如唐代白行简的《李娃传》,宋代话本《冯玉梅团圆》,明代的拟话本《玉堂春落难逢夫》,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王桂庵》等许多小说,写的都是大团圆的故事。这些故事在群众中广泛流传,深受他们的喜爱。
乐观精神在中国古代诗歌里也表现得十分突出,主要是对人生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中国有入世的诗歌,也有出世的诗歌即山林隐逸一派,但少有厌弃人生的诗歌。出世并不是厌弃人生,只是厌弃世俗社会、厌弃官场仕途,要到大自然里建立一种理想的生活。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但他的田园诗绝不是厌世之作,相反地处处洋溢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肯定。他的诗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村舍、鸡犬、豆苗、桑麻,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在陶渊明笔下无不生意盎然。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后期受佛教影响,有些诗歌的情调比较冷寂,但即使在这些诗里仍然有一种生活的情趣。他的《终南别业》《田园乐》,虽然是写隐居,但仍然以极大的兴致在搜寻着山水的胜境,并在大自然中得到了无穷的乐趣,并没有厌世的意思。杜甫因为比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疾苦,又常常抒写自己的忧愁,也许有人以为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其实不然,坚强乐观是他思想性格的主导方面。不论时局多么恶劣,他个人的遭遇多么不幸,杜甫从来也没有丧失过信心,从来也不肯放弃理想。即使是在揭露政治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时候,他仍然怀着希望。他的代表作《北征》,就是一首渗透了乐观主义精神的诗歌。这是当时最坚强、最乐观的声音了。又如《登楼》,在万方多难、国土日蹙之际,杜甫把自己的国家比做高悬于天空的北极星,坚信它不会沉沦。可见杜甫虽然忧愤深广,但并没有被忧愁压倒。忧郁和乐观这两种旋律同时回旋着,形成他所特有的风格。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绪论•乐观的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的乐观精神植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易经》“穷与变”的观念,《老子》“福与祸”的观念,就是中国文学乐观精神的源头。
B.因为中国人认为,逆境的极点就是顺境的开始,黑夜的尽头就有曙光的出现,所以中国文学往往是以乐观的精神看待人生。
C.中国文学的乐观精神在戏剧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中国的戏剧,往往带有一个喜剧的结尾。
D.《窦娥冤》里的窦娥与恶势力的力量对比十分悬殊,人或以为必定是以悲剧告终无疑了,但关汉卿还是让正义战胜了邪恶。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情节有相似之处,但《牡丹亭》结局圆满,《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局悲惨,说明外国戏剧不重视乐观精神的表达。
B.中国古代小说,写的基本都是大团圆的故事,这些故事在群众中广泛流传,深受群众喜爱,说明中国小说也重视乐观精神的表达。
C.中国古代诗歌,注重对人生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即使是出世的诗歌,其乐观精神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D.陶渊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洋溢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肯定,绝不是厌世之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诗人的出世并不是厌弃人生,只是厌弃世俗社会、厌弃官场仕途,要到大自然里建立一种理想的生活。
B.王维的《田园乐》其六写到“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写作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并没有厌世的意思。
C.文章通过列举中国古代戏剧小说、诗歌作品中包含的乐观精神,充分阐释了中国文学往往以乐观的精神看待人生的观点。
D.杜甫的诗既反映人民的疾苦,又抒写自己的忧愁,忧郁和乐观这两种旋律同时在他的诗歌中回旋,杜甫既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又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组卷:5引用:1难度:0.4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0年9月14日至20日是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前不久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
有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因过度沉浸社交媒体使用,青少年中不同程度地出现手机依赖、饭圈追星、亲子关系紧张、厌学等现象。此外,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显示,青少年应对网络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45%的青少年在注册账号时不太关注用户协议,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太了解。
专家表示,与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带来的影响相比,青少年对媒介及信息的认识和辨别能力还存在很多不足,整体来看,我国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急切需要提升。当前正处于学校“复学”阶段,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及“信息生存”能力变得更加紧迫。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材料二:
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引导和心理建设除了需要教育机构、政府以及社会群体等公共力量的相互配合外,各企业平台更要承担自己的责任,由此形成良性的、可循环的协作机制。
对于各企业平台而言,要降低青少年的网络参与风险,必须充分挖掘自身平台海量数据的优势、发挥青少年数据分析红利,加强对青少年网络使用心理、态度、行为倾向的研究。基于平台细颗粒度数据挖掘与分析,对青少年进行多维度、分层次、趋势性研究。根据具体内容展开具体分析,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对策。
企业有责任加强自身网络空间内的信息安全的管控与动态调整。同时,配合政府政策,制定和修改平台内的网络安全规范,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进行问题反馈,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监管层面,企业作为网络的主要负责主体,要充当好把关人角色。除了约束机制外,平台也需要相应的鼓励性措施,对面向青少年的健康网络节目进行奖励,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使用环境。
大数据的发展促进了网络信息共享的同时,也增加了青少年接触不良网络内容的风险,故而,通过加强对于网络协议的控制,开发针对青少年的网络加密技术,鼓励企业在开发产品时,设立专为青少年使用的模式和平台,保护青少年群体权益;在信息筛选方面,通过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对负面内容进行智能语义聚合,在进行人工复查之前就能够通过工具进行初步的筛选;定期对网络漏洞进行扫描,对主要网站或者是青少年聚集的网络地带进行风险评估,确保网络系统在最优条件下运行;网络平台通过与学校或者是家庭进行合作,推出网络安全服务,如访问控制、通信伙伴认证等间接管理青少年对网络的使用。与此同时,除了限制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冲击之外,青少年自身的信息和隐私保护也应引起重视,依据大教据的云系统等,建立并储存青少年相关的信息数据库,当青少年遭遇网络使用危险之时,该系统能及时响应并作出急救反馈。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青少年互联网平台参与风险研究报告综述》)材料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青少年互联网平台参与风险研究报告综述》)(1)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平台具有不同的风险,涉及不良信息接触、网络违法侵害、网络沉迷成瘾等风险,多种风险并存。
B.网络游戏平台以网络沉迷成瘾风险最为突出,短视频平台的过激或极端行为和身心健康损耗的风险比网络游戏平台风险低得多。
C.短视频平台风险突出表现在不良信息接触风险。不良信息接触中,涉及不健康行为、涉黄涉暴信息、扭曲价值观等风险。
D.网络游戏平台风险中,不良信息接触风险最低,占比不到百分之六;短视频平台风险中,网络违法侵害风险相对较低。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小学网民是在未进入小学时就开始上网了,有关机构认为这是影响青少年媒介素养的重要原因。
B.青少年不是不能使用社交媒体,但是如果青少年不加任何限制地使用社交媒体,就会出现一些程度不一的不良现象。
C.由于青少年防范网络风险的意识不强,他们沉迷于网络,还容易相信网络上的一些信息,受到网络暴力的影响。
D.引导青少年网络心理、行为健康地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多方面配合、互动,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
(3)防范青少年网络平台参与风险,各企业平台要承担哪些责任?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组卷:4引用:4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异乡
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皮毛上,寒风吹起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凤从山岗上吹来。
医生走到我的手术椅旁说:“战前,你最喜欢什么?玩球吗?”
“不错,踢足球。”我说。
“好,”他说,“你会重新踢足球的,肯定比以前踢得更好。”
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疗器能使膝关节弯曲得像骑三轮自行车那样灵活。可是眼下还不能弯,医疗器转到膝关节时便倾斜,不灵了,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他那只像娃娃的手样的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少校对我眨眨眼,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战前他是意大利剑术非常高超的击剑手。
医生拿来一张照片,上面拍着一只萎缩的手,几乎同少校的一样小,那是整形之前照的,经过治疗后就显得大一点了,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
“工伤,”医生回答,“你该有信心了吧?”
“不。”少校答道。
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谁都不知道战事将如何发展,只知道仗还在打,一直在打,不过,我们再也不用上前线了。
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谁都不信这玩艺儿有一天,少校甚至说,这些东西全是胡闹。那时,那种医疗器刚问世,我们正好去收试验品,这真是白痴想出的花样。
“纸上谈兵,跟任何理论一样。”少校说。他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只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的。她过世后三天内,少校没上医院。之后,当他照常来就诊时,军服的袖子上多了一块黑纱,那时,医院的墙上已经挂起镶着大镜框的照片,拍着各种病例在治疗前后的不同形状,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有删改)
【注】《在异乡》是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作者海明威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参加了美国红十字会,任救护车司机,赴欧洲战地工作。1918年在意大利前线负伤,获得英雄奖章。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前线撤退下来的伤残军人在意大利米兰一家医院进行器械康复治疗时发生的故事。
B.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无名的美国士兵,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可以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拉近了故事人物和读者的距离,也显得真实可信。
C.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表达了战争还在继续而“我们”再也不用参战了的意思,说明了“我们”伤残严重,同时也包含着不能再上战场杀敌的遗憾。
D.小说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对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叙述,叙述者似乎是不加修饰和改变地把人物对话原原本本记录下来,让人几乎感觉不到叙述中介的存在。
(2)小说第一段对外界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如何理解小说的题目“在异乡”?请从作品角度和读者角度分析说明。组卷:25引用:4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银保监会12月14日发布《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办法明确互联网保险业务定义,即保险机构依托互联网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保险服务的保险经营活动。规定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保险业务即为互联网保险业务:保险机构通过互联网和自助终端设备销售保险产品或提供保险经纪服务,消费者能够通过保险机构自营网络平台的销售页面独立了解产品信息,消费者能够自主完成投保行为。办法规定,互联网保险业务应由依法设立的保险机构开展,其他机构和个人不得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办法规定了保险机构及其自营网络平台应具备的条件,包括网站备案、信息系统、安全防护、等级保护、营销模式、管理体系、制度建设、监管评价等。组卷:0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2020年12月18日,腾讯网报道,一名外国教授在一档访谈节目中感慨地说,中国留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过于相信“课本知识”;不会发问,很少会阐述“自我观点”;缺乏“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这番话非常扎心,但又让人觉得句句在理。
(2)2020年12月22日,在由搜狐教育主办的“2020搜狐教育年度盛典”上,我们看到了多条名人的学习之道,如:
“知识不是从外部输入的,而是在人的脑袋里面慢慢建构出来的。因此,很关键的一点是学生必须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我们往往以为理解与实践是先后的关系,先要理解才能实践,先学了才能用,但其实两者是一起发生的。”
读了上述材料,结合课本中荀子、韩愈等人有关学习之道的论述,以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悟和认识。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15引用:8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