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安徽省合肥一中高二(下)开学语文试卷(4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呈现井喷之势,形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
因此,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波及面广,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可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抗疫文艺”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凝聚起全民族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
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这次疫情影响之广前所未有。艺术的深度书写需要广泛采信、明白就里,许多事情尚在过程之中,切不可捕风捉影、罔顾事实、不求甚解。没有现场感,就难有艺术真实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抗疫文艺”创作需要宏大的真理叙事与细微的客观描述完美结合,以一部部具体抗疫作品,反映整个国家和全体中华儿女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风貌。离开或曲解甚至为了所谓艺术虚构而挑战真实底线,这不是“抗疫文艺”的内涵规定性和美学基本要求,是难以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
文本,即以文艺作品为本。目前“抗疫文艺”出现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缘于创作者在疫情暴发特别是居家隔离之后,急于通过艺术创作尽快进入防控阻击战之中,表达创作者情系疫区、加油鼓劲的强烈愿望和关切之情。这种激情澎湃的创作现象与阶段,一般来看,在灾难到来之初都会经历。在持续和沉淀阶段,却需要理性思考和艺术思维的贯通。一场灾难对人民生命财产、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及其给人们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极其深重的。灾难题材的特殊性,隐含着书写方式的独特性。需要艺术家对灾难本身的突发性、破坏性、震荡性等展开综合性系统性观察,对人类抗击灾难的信心和意志于以思考,对人类在与灾难的抗争中所体现出的自救互救、防控阻击的伟力和精神进行表现,把笔触深入到民众生活状态之中,深入到人性的各种表现情势之中,深入到家国关系与民族命运之中。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们思想共鸣的,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期待“抗疫文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涌现出更多生动反映抗疫一线感人事迹、书写中华民族不为任何艰难困苦所屈服的恢宏史诗。
选自李明泉《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是因为他们具有中国美学精神,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精神。
B.作者认为,要想进行“抗疫文艺”创作,需要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C.“抗疫文艺”扎根于现实生活,其创作必须客观描述、真实反映,不能因为艺术虚构而对客观事实有丝毫改动,否则就是罔顾事实。
D.在灾难刚刚来临的时候,文艺工作者因急于抗击灾难而创作的作品,会存在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整体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主体部分则运用并列结构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发出呼吁。
B.“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了社会和国家对文艺创作的巨大影响。抗疫文艺宣传中国精神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C.文章从政策倾向、创作核心、创作原则、创作使命四个角度为提高“抗疫文艺”书写水平指明了发展之路,论证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D.第5段引用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从正面论证了抗疫文艺创作必须以客观事实为本,否则就会失去艺术感染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疫文艺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心百姓利益,在作品中融入生命关怀和人性美善,才能发挥文艺作品特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B.艺术创作既需要以客观事实为木,书写符合生活的真实,也要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酌奇”“玩华”。
C.灾难题材与其他题材的艺术创作不同,它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如在抗疫创作中,只有将个体感受融入到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D.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和群众心理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抗疫文艺创作不应只停留在表象书写上,更应进行深度思考,创作出优质作品。组卷:9引用:3难度:0.7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2大题,33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卜居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甲)蔽障于谗。 (乙)心烦虑乱,(丙)不知所从。 (丁)乃往见太卜①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②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呢皆采斯③,喔咿④儒儿,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⑤,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汜汜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联骥亢轭乎,将随马之迹乎?宁与黄鹊比翼乎,将与鸡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爹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取材于《楚辞•卜居》)
【注释】①太卜:官名,掌管占卜。②悃悃款款:忠实诚恳的样子。③呢皆采斯:阿谀逢迎。④喔咿:强颜欢笑的样子。⑤突梯滑稽:态度圆滑,善于迎合世俗好恶。
(1)在第一段甲、乙、丙、丁的哪一处,填入“而”字最符合文意?
A.甲
B.乙
C.丙
D.丁
(2)根据文意判断,下列选项与屈原之“所疑”无关的一项是
A.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B.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C.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稿。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湿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取材于《楚辞•渔父》)
(3)下列诗句中“渔父”形象与《渔父》中的最接近的一项是
A.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B.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
C.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杨慎《临江仙》)
D.渔樵引入新花坞,儿女扶登小锦城。 (范成大《携家石湖赏拒霜》)
(4)对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喻指屈原生活的社会不辨贤庸,人才弃置不用,庸人煊赫一时。
B.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浴后要弹冠振衣,屈原借此表达洁身自好的心态。
C.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詹尹劝解屈原,人各有长短优势,皆有可取之处,不必求全责备。
D.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以之劝说屈原与世推移。
(5)《卜居》和《渔父》中“清”“浊”有多层意思,请分别解释这两词在文中含义。组卷:1引用:1难度:0.4
五、语言文字运用(12分)
-
7.阅读下面两段关于“雨”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
他是一个对大自然特别航感的人,大自然的何细微变化都会在他的心灵世界引起反应,在他的诗中留下精妙回响,若要从唐代选一个诗八卡作写雨的探花郎,那么我真心推举一韦应物。和朋友分别时,“ ”和友人不能见面的时候,他会有_______的念头,等到相逢时,“_______”,这是对方人身上隐士之风的赞美;在大宴宾客的盛宴上,“_______”,何等雍容,极有身份。
到了宋代,苏东坡写雨总是令人_______.他用诗写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将夏天的雨写得_______,也是一派大家风度。他用词写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风雨自然不只是自然界的风雨。到了_______的境界,人,已经活在了风雨之上。
(二)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1)根据文意,依次填入第一段横线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相送无限情,沾襟比散丝 ②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③客从东方来,衣上溺陵雨 ④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A.②④①③
B.②③④①
C.①③②④
D.①④③②
(2)依次填入第二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无法企及 穷形尽相 超然物外 B.无与伦比 淋漓尽致 超然物外 C.无与伦比 穷形尽相 随心所欲 D.无法企及 淋漓尽致 随心所欲
A.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C.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D.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4)文中所述下列听雨场景,与图意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疏雨滴梧桐
B.江阔云低客舟中
C.骤雨打荷叶
D.白头听雨僧庐下组卷:0引用:1难度:0.7
六、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片曾经丰饶的土地逐渐变得贫瘠,许多动物陆续离开了这里。
小鸟对蚯蚓说:“我也要走了,你不走吗?”蚯蚓说:“我还是想留在这里。”小鸟拍拍翅膀,依依不舍地飞走了。蚯蚓看了看小鸟的背影,继续埋头松土。
甲虫从远方赶来,和蚯蚓一起忙碌起来。
几年之后,小鸟回来了,带着一群伙伴,它们嘴里衔着各种各样的种子。小鸟惊讶地发现,这片土地已经变得松软,还长出了小草。蚯蚓说:“你离开的这段时间,甲虫和我一起翻土堆肥,这里渐渐变好了。”
小鸟和伙伴们把种子播撒在大地上。大地上开满了鲜花,蝴蝶和蜜蜂也来了。
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22引用:17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