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五四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 十三岁的际遇》2018年同步练习卷(2)

发布:2024/12/23 10:0:3

一、双基积累

  •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0引用:2难度:0.9
  •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5引用:2难度:0.9

三、美文品析

  • 7.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
    哈佛梦想
    刘  墉
          你知道我小时候听过的第一所美国大学是哪个吗?
          是哈佛!
          高中时,从百科全书上,我知道哈佛的历史远比美国长,早在六十年代,哈佛已经为美国培育了六位总统。我最崇拜的文学家、诗人,如艾略特、亚当斯、梭罗和爱默生,都是哈佛毕业的。
          只是当时我连考国内的联考,都没有把握,哈佛自然更成为遥不可及的名字。
          直到我认识美国驻华大使安克志的儿子安拙庐,想进哈佛的心才又动了起来。因为他对我说,他高中成绩并不极好,但经过口试却被哈佛录取了,当时的口试官说:“我们重视的不是你已经‘装了多少’,而是‘未来能装多少’!”
          于是我想:说不定以我这种不怎么样的成绩,有一天也能混进哈佛研究所呢!然后我到了美国。才落地,就看见报上登,哈佛大学锐意革新课程,要求每个毕业生,都要精通写作、数学和电脑,他们认为这是大学生的基本训练,不能灵活地使用这三者,就难以在未来世界成为上等人。
          报上又说,哈佛认为大学教育,不是培养一批会死记的书呆子,而是指导学生怎样到不同的领域中,做深入的研究。
          正因此,他们取消了以前的入门课程,譬如“美国历史的主题”和“化学导论”,取代为“中世纪的骑士浪漫主义”“东亚小说”甚至“非洲礼仪的艺术和神话”。而在毕业需要的课程中,居然“外国文化”和“文学及艺术”类占了四分之一。
          哈佛说他们要的是“国际人”,也就是有国际的前瞻性,而不只是狭隘在本科里的人。本科修得再好,没有世界观和人文素养,还是不够的。
          哈佛变得愈来愈对我的胃口了,我甚至在拿到大学副教授的职位后,都想辞职搬到剑桥城,去做一个“哈佛人”。
          可惜,生活上的顾虑,和你进入史岱文森高中,使我打消了这个念头。尤其是看到统计报告上写,连平均九十七点二七的高中生,都被哈佛打了回票时,更心想:“恐怕连儿子也进不去了!”
    倒是你不死心,到学校图书馆翻出“学院档案箱”,那是由你们历届进入名校的学生发表的大学感言,所集合成的。
          你对我说:“哈佛真是太吸引人了!虽然校友都说那里有天下最难吃的伙食,但是也讲:最吸引人的不是教授,而是学生!不是校园,而是气氛!半夜还有人在校园演奏、街头舞蹈。走在那儿,简直就像到了纽约的苏荷区,每个人都那么不同!”
    “我们要的是不同!不是相同!死板教育下的产物是一个样子,但是哈佛让学生自由发展,成为他自己的样子!”你眼睛里闪着光彩,使我想起少年时的自己,梦想成为哈佛人。
          于是你从高四上学期(按:美国高中为四年制),就开始填申请书、写自传,要求哈佛提前批准入学。
    “你可以说你帮我做过哪些事!”我建议。
    “那不重要!因为学校不把靠自家人的成就算进去。”
    “我们可以请大学校长写推荐函。”你母亲说。
    “那也不重要!恐怕自己老师写的反而更可信。”
          我们就不再多说了,任你自己实现梦想。只是当你把自传拿给我看时,令我湿了眼眶,你说:
    “作为一个移民,我能以新的眼光来看美国文化;但是反过来说,我更能从西方的观点,回顾中华文化的遗产。由于流着中国的血液,如果能进入哈佛,我希望在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儒家思想间,找到一种交融之道。我要用自小的中文训练,帮助我完成这双语文化的桥梁工作……”
          我发现:从你七岁来美,我就天天逼你学中文,不知为此发生多少父子争执,也不知费了我多少心力。而今突然有了收获、有了认同。
          今天,在这个圣诞前夕,我从地球另一边写信给你,充满激动与对上苍的感恩。而在信的结尾,我要说:
    “祝贺你成为了哈佛人!我们以你为荣!”
    (1)本文题为“哈佛梦想”,文中写了几代人的梦想?结果如何?
    (2)哈佛的口试官说:“我们重视的不是你已经‘装了多少’,而是‘未来能装多少’!”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3)为什么“我甚至在拿到大学副教授的职位后,都想辞职搬到剑桥城,去做一个‘哈佛人’”?
    (4)本文和《十三岁的际遇》相似,都说自己最喜欢的是校园的“气氛”,请你简要分析其缘由。

    组卷:2引用:1难度:0.9

四、写作训练

  • 8.【写法借鉴】《十三岁的际遇》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运用了巧妙的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作者在文中写到“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连用三个“渴望”,构成排比,生动地写出自己对知识的追求。
    【片段仿写】十三岁正是一个充满渴望的年龄,你渴望什么呢?请写出自己的心里话,注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组卷:2引用:1难度:0.8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