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海沧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9/26 18:0:2
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了更好地说清楚群己界限如何划分,即“私”的问题,费孝通以“西洋”社会之“捆柴”式“团体格局”为镜像,形象地刻画出了“推”出来的中国社会结构之“水波纹”式的“差序格局”:“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它“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里,费孝通用到了一个动感很强的“推”字。事实上,在讨论儒家文化与中国社会结构时,用到“推”字的学者并非费孝通一人。比如潘光旦1936年在谈到中国社会的个人与群体关系时就用到了这个“推”字,他指出,个人和群体之间是一种“推广”与“扩充”的关系,也就是从修身始,经过齐家治国,而后达于平治天下。再如,余英时谈论中国儒家文化特点时同样用到了“推”字,他认为,儒家文化具有两个层次,即“为仁由己”和“人伦秩序”,它们是一以贯之的。人伦秩序并非外力强加于人,它是从个人这一中心自然地推扩出来的。应该说,这个“推”字在儒家文化传统的人伦秩序中处于核心地位。
既然“差序格局”是“推”出来的,那么,它是如何“推”出来的?也就是说,是什么“推”动了那颗“石子”形成了一圈圈的愈远愈薄的“水波纹”式的中国社会结构?对于这一问题,有学者认为它是“以家庭为核心的血缘关系”以及由“‘血缘关系的投影’形成的地缘关系”,对此我们并不苟同。因为,费孝通说得非常清楚,在我们传统社会里,人和人之间关系形成的纲纪是“伦”,这也是社会结构的架格,这个架格是不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比如血缘和地缘,既因人而异,也因人之势力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其背后的那个“伦”是不变的。《中庸》里之所以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是因为社会结构里的“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也就是从己到家、从家到国、从国到天下的一条通路。因此,我们认为真正“推”动那颗“石子”的是“伦常”。
也正是在“己”之“伦常”的“推”动中,“差序格局”呈现出了最重要的动态性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关系的伸缩性。由于差序格局随时随地都有一个“己”作中心,而“己”之中心势力的强弱变化也随时随地地推动着“己”之社会圈子的大小自如伸缩。
二是“公”“私”关系的二重性。一重是以“己”为中心向“内”推所产生的“私”。“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另一重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所产生的“公”。“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修、齐、治、平”的层层外推,构建每个人心中的世界图景。
三是价值标准的相对性。由于差序格局是以“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因此,“克己复礼”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基于这个出发点,社会范围从“己”向外推,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比如亲属,与之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悌;再如朋友,与之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忠信;等等。于是,在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里,就形成很多条私人关系的网络,而每一条关系网络都对应着一种道德要素,所有的价值标准也因此而有差异。
正是由于差序格局具有以上的动态性特征,所以在这样的社会里,其社会结构并非固定不变,它总会因以“己”之“伦常”的向内或向外“推”而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
(摘编自沈玉梅《“推”出来的中国社会结构》)材料二:
费孝通认为,最能说明差序的便是传统文化最讲究的人伦。而“伦”是什么呢?费孝通指出:“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人伦”之所以能说明差序,在于“伦”规定了差序格局的内容,即差等。还是借用费孝通的原话:“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系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伦是有差等的次序。”
依我看来,上面引述的才是费孝通关于差序格局较为严格的定义。与水波纹的比喻不同,这个差等严明的纲纪或人伦强调的是纵向的、上下尊卑等级分明的一面。这种尊卑上下的差等先于个人而存在,并对个人产生强制性的约束力,即传统礼治秩序所要求的“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而水波纹的形象本身以及“由己推人”而推出自己与他人之伦理关系的论述却在同时消解了差序格局的刚性一面。
后人在解读和运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时,不仅忽略了他所涉及的等级制方面;更重要的是,多数人还忽略了差序格局对于人格的影响。在这方面,最普通的例子莫过于我们常常从史书上或者戏文中读到的老故事:某位栋梁之材、国家重臣平时如何威风八面,贤能兼具,一旦朝见皇帝或者自己的上司,立刻先自矮了半截,或是行大礼,或是不断口称“圣上英明”之类。类似的例子不仅仅在官场(或公共生活中)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如此。
回到费孝通当年的命题,如果说团体格局与平等人格互为因果、无法分开的话,差序格局与这种需要不断调整界定的人格也是互为因果、无法分开的。在缺乏更佳选择的情况下,我权且将这种弹性人格称之为“差序人格”。
差序格局是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如果我们将注意力转向差序格局纵向的等级化方面,在此结构下产生的差序人格,以及差序格局与差序人格之间的互动关系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
(摘编自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字在儒家文化传统人伦秩序中处于核心地位,讨论儒家文化与中国社会结构时用“推”字并非费孝通独创。
B.作为人和人之间关系形成的纲纪,“伦”是社会结构中不变的架格,这种差等的次序,是先于个人而存在的。
C.后人对“差序格局”解读,既忽略了涉及的等级制,也忽略了差序人格,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认识还不充分。
D.两则材料都围绕“差序格局”展开,各有侧重,异中有同,都肯定了“伦”在差序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以中国社会结构“差序格局”“水波纹”为鉴,反照西方“团体格局”“捆柴”式镜像,采用的是人类学经典方法——比较法。
B.费孝通在阐述“差序格局”的概念时,引用了“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名言为证,可见,儒家思想在维持差序格局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C.差序格局会影响人格,比如“熊汉家里横”,指那些在社会上受欺负、没本事的男人,在家里多半专制蛮横,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D.差序格局刚性的一面,被水波纹的形象本身以及“由己推人”的相关论述消解,因而,差序格局用“水波纹”这一比喻是不恰当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差序格局”动态性特征的一项是
A.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B.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C.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D.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人所尚也,何者?为其超越一己之小限而献身于大公也。
(4)《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请以下面刘姥姥的相关情节为例,说说差序格局的立体性是如何体现的。
秋尽冬初,家中冬事未办,狗儿在家闲寻气恼,刘姥姥对女婿,既以长辈身份教育,又以她的经验和见解开导。想起和金陵王家连过宗,所以动身一进荣国府,借周瑞家的见到凤姐,对凤姐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最后凤姐给了她二十两银子。组卷:2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紫色眉豆花
张炜 老亮头分工管菜园,总爱把眉豆架搭得高高的。
有个叫“小疤”的姑娘和他一块儿管菜园。
她很漂亮。名字叫“小疤”,其实细润光洁,谁也找不出一个“疤”来。
老亮头没有老伴儿,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外地读书,一个当兵。他一个人不愿守着空空的房子,就在菜园里搭了个铺子。竖起四根高高的木柱,上端扎了个草铺。上下要踏木梯,他管这叫“草楼铺”。
老亮头听到木梯吱嘎吱嘎响,就知道小疤来了。
小疤上了草楼铺,故意向着冒烟的地方,将鼻子蹙起来吸一下。老亮头的烟锅一明一暗,映出一张黑黝黝的脸。他老也不说话,只望着天边那几颗星星。小疤问:“你闻不见吗?”
“闻见什么呢?”
“香味呀,眉豆花的,一阵一阵的。”
“一阵一阵的,我闻不见。”
老亮头依旧向天边的星星望去。停了一会儿,问道:“你望不见吗?”
“望见什么呢?”
“南边的山,墨黑的那一长溜……”
“一长溜儿,我望不见。”
小疤低下头,两手捏弄着衣襟儿,突然声音低低地说:“小来来走了半年多了,我怪想他的……”
--小来来,老亮头的小儿子,一个中专生。
“刚走了几个月嘛,调皮东西。想他干嘛!”
“那走了好久的,你想不?”
老亮头一直望着南面的星空,自语似的说:“他们的部队在南山里开洞。这阵儿老不来信……”
小疤喃喃地:“什么时候能凿成一个山洞啊?一凿一凿的……”
“都是年轻人,性情拗,像春林一样,你想凿不成吗?”
“春林性情拗啊?”
老亮头重新点起那个烟锅儿吸起来,偏偏不说“拗”不“拗”的事儿。
小疤走下草楼铺时有些失望。
天亮了,她又到眉豆架下了。
老亮头就在一旁忙活着,嘴里不闲。他说:“做什么事都要有个好帮手。早些时种山芋、南瓜,搭葫芦架,我都让春林做帮手,他总知道你要做什么。”
小疤故意板着脸:“你只记着春林、春林!你叫他回来做帮手吧!”
老亮头咕哝着说:“春林走了三年了,从没断过信。可这一个多月我没收到他一个字……”
小疤立刻变哑了。
紫色的眉豆花一串串从头顶垂吊下来,好看极了。她突然记起了自家的小屋。很多年前,那小屋门口的篱笆上也开着一片紫云似的眉豆花。篱笆后有人探出头来--一个男孩儿,眼眉粗粗的,像眉豆角儿……
她总嘲笑地喊他“楞冲”。她和这“楞冲”一块儿长大,在河里捕鱼,林子里捕鸟……
黑天后,小疤又吱嘎吱嘎踏响了草楼铺的木梯。
“后来我去护老林子,对付那帮偷木贼。我跟你讲过:我干什么都愿让春林做个帮手。……也许我不该什么事都牵上他。这使他吃了不少苦头。”
老亮头望着黑漆漆的夜色,声音渐渐变得沉重了。
小疤不由得又记起了那爬满了眉豆花的篱笆,篱笆后头那棵大青杨树。
“楞冲”到老林子里去,每天傍晚总要路过小屋。他们都贴着青杨树站着。“楞冲”说:“真香,你总往脸上搽些什么?”她委屈地说:“不是眉豆花的味儿吗?”
老亮头长长叹息一声:“他凭着一身好水性,在河浪里跟坏人斗劲儿……救是救下来了,可是落了一身伤疤。”
一滴露水落下来,她伸手抹了一下脸。停了好长时间,她说:
“总也不来信,怎么回事呢?”
不久的一个早上,两个军人和村支书一块儿进了菜园……老亮头回来的时候,对小疤说:
“我要去看看春林,随这两兵一起。”
小疤盯着老人的身影消失在一排子杨树后头,心里一阵慌促。
一天又一天过去了。
一个晚上,那木梯又吱嘎吱嘎响了起来--老亮头回来了!
小疤又惊又喜,第一句话就问:
“春林好吧?”
“他立了一等功。”
“啊!”小疤掩上了嘴巴。停了一会儿,她口吃似的说:“一等功,就忘了……家里人呀!”
“他……”老人燃着了烟锅。
“小疤,我跟你说春林他们在干什么哩?”
“开一个山洞。”
“是啊,人们凿了它五年了。五年里它都是乖乖的。想不到,它上个月里发脾气,轰隆隆塌下一截儿。春林是个班长,紧要时他抢了上去。同班的五个战士活着出来了,他自己腿伤了……”
“伤了哪儿?重吗?”小疤猛地站起采。
“分不出哪,医生就把它割去了……”
小疤呆住了,身子一晃,倒在老人身上。她哭了起来。
老亮头不知什么时候咬破了嘴里的烟管。
“……我见到春林,也像你一样大哭起来……他对我说:‘爸,你看,你儿子没做亏本的事:一条腿换回了五条命,还不值吗?……’”
“啊!春林……‘楞冲’!”小疤把食指咬在嘴里,怔怔地望着南边的天际,望着在淡淡夜色里那一溜儿长长的山影。
由于水的滋润,眉豆蔓儿缠上架角,那顶在藤蔓儿一端的密密小花,一夜间开放了!紫紫的一片,如铺开的一层锦云。
她今天就要去看望她的“楞冲”了。见面说些什么呢?三年没见了。说他的腿吗?不,先不说这个……还是说说眉豆花吧!
(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疤牵挂着春林,却假托想念小来来向老亮头打探消息,心事不言自明,质朴、羞涩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B.老亮头不了解小疤的心思,小疤也不明白老亮头眺望远山的原因,彼此心灵的阻隔增强了情感表现的张力。
C.作品通过老亮头、小疤与春林间的故事,既表现了亲情、爱情的淳朴美好,也赞美了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
D.作品语言朴实蕴藉,带有淳厚的乡土气息,大量对白贴近人物心理,饱含丰富的潜台词,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2)作品多处写到“眉豆花”,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分析。
(3)“春林”“老亮头”和“小疤”,你认为谁是主人公?请结合作品谈谈看法。组卷:8引用:5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植物学家通过实验发现,①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光照会把它的活性增强
B.活性的增强来自于光照
C.光照会增强它的活性
D.活性的增强便源于此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组卷:12引用:6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书包与我们朝夕相伴,见证了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装着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同时还装我们不羁的想象。步入高一,母校的学弟学妹邀你去做一次演讲,请以“书包里还应该装什么”为话题写一篇演讲词,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
组卷:1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