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云南省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11/6 5: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艺心理学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人类自从有了审美的能力,有了文学和艺术,也就有了美学思想,也就有了文艺心理学思想,例如古希腊的“迷狂说”“净化说”,中国古代的“虚静说”“空灵说”等等,然而文艺心理学作为独立科学存在则是近代和现代的事情。
    19世纪后半期,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产生,开始出现对审美现象的心理阐释,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他运用心理实验的方法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心理学研究,注重审美体验研究,用他的形象说法,这是用“自下而上”的美学代替“自上而下”的美学。
          从研究对象看,实验心理学把美学研究的重点从传统美学的审美客体和审美对象转向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和心理功能。从研究方法看,它不是采用演绎的方法,从理论出发,推演出一套美学体系,而是采用归纳的方法,从审美体验出发进行概括,最后得出一套观点和理论。美学研究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重要转变,开辟了现代美学的新纪元,同时标志着文艺心理学的产生。与实验心理学同时兴起的还有“移情说”和“距离说”等心理学理论,它们也是运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美感和审美体验,努力使美学走向心理学。
          如果说实验心理学19世纪开创了文艺心理学作为独立科学的研究,文艺心理学在20世纪则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时各种心理学流派的蓬勃发展给文艺心理学带来生机,形成了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格式塔文艺心理学、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等一系列文艺心理学流派争奇斗艳的局面。它们把审美体验作为核心命题,研究对象都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
          西方文艺心理学在我国也引起反响。我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研究是从接触西方近代心理学开始的,它与我国古代文论有着某种血缘的关系。王国维是现代中国文艺理论的拓荒者,他在20世纪初就试图运用西方心理学来阐明文学艺术创作现象。到了30年代,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开始走向成熟,其代表是朱光潜。特别是他的《文艺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的形成。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指出,他的研究意图是“丢开一切哲学成见,把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当做心理的事实去研究,从事实中归纳得一些可适用于文艺批评的原理,它的对象是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它的观点大致是心理学的。”他所说的“心理事实”就是“美感经验”,这本书的中心实际上就是对“美感经验特征”的概括。朱光潜认为美感经验是一种凝神的境界,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既要把我的情感移注于物,同时我与物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且,美感经验是与生理运动有关的,也是富有个性的。显然,朱光潜对美感经验特征的概括是对西方美学移情说、距离说、直觉说的运用,同时也融入中国古代的美学文论,是有自己独到的领悟和见解的。在现代,正是先光潜第一次对审美经验作出系统的理论概括,《文艺心理学》可谓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的开山之作。
    (摘编自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导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文艺审美和文艺心理学思想早在文艺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B.现代实验心理学使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转向了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和心理功能。
    C.近现代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最大特点是用理论的演绎方法来推演出一套审美观点和理论。
    D.王国维20世纪初用西方文艺心理学思想探讨文艺创作开启了中国文艺心理学研究大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围绕西方和中国文艺心理学的现象进行论述,层次清晰,逻辑性较强。
    B.文章举“迷狂说”“虚静说”等例子,从一个方面证明文艺心理学思想的古老。
    C.文章罗列20世纪流派纷呈的西方美学,意在论说文艺心理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D.文章深度剖析朱光潜的美感经验理论,充分论证了他对中西方美学的融汇与创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的关系较为密切,文艺心理学研究离开现代心理学是难以完成的。
    B.文艺心理学认为文艺创造和欣赏都是心理事实,因而把“审美体验”作为研究的核心命题。
    C.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理论优于西方,在于他运用西方美学理论的同时融入了中国古代的文论。
    D.鲁迅关于《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的论述,蕴含着文艺心理学思想。

    组卷:12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和动物一样,植物每时每刻也在进行着新陈代谢,思考着如何生存的现实问题。而与动物不一样的是,植物没有四肢,只能在固定的区域里生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面临着不同的生存考验,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积累了自己的生存智慧。
          水是生命之源。植物对环境中水分的利用和适应是其维持生存必不可缺少的技能。在这方面,不同植物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等“奢侈”环境中的植物,为了克服缺氧环境进化出了长在地表能“呼吸”的根或气生根。然而,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生活在极端干旱区荒漠植物的命可没这么好。在有着“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巨大的潜在蒸发量(年均2500~3400毫米)使年均17.4~66.3毫米的降水显得微不足道,表层土壤的含水量极少。尽管如此,依然有许多多年生植物在此生存繁衍,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维持着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保障着绿洲内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多年生草本植物——疏叶骆驼刺便是极端干旱区的建群种之一,因其是戈壁滩和沙漠中骆驼唯一能吃的草料而得名。骆驼刺为了获取宝贵的水资源,在种子萌发后,根系就拼命地向下扎,向深层潮湿的地方延伸,发展出了深达地下水的庞大根系。骆驼刺将来之不易的水分输送到地上的枝叶进行光合生产。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部分用于可溶性糖、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维持了细胞的正常运转,同时,部分叶片退化成了刺(同化枝),减少了体内水分的散失。刺的演化还可以通过减少昆虫与动物的采食行为来保存自己。
          骆驼刺的根系不仅是吸收水分的重要器官,还能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在适宜的地方破土长出新的植株,这种家族扩大的策略被称为“克隆生殖”,是一种无性繁殖方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荒漠-绿洲过渡带上,经常看到一丛丛骆驼刺彼此分离生长,但实际上它们的地下部分是相互连接的,彼此间交换着水分和养分。
          那么,骆驼刺为什么会进化出这种繁殖方式呢?这是因为在极端干旱的环境中,表层土壤含水量极低,种子萌发十分困难。即使能幸运地被季节性洪水滋润并生根发芽,但洪水过境后,幼苗还没来得及向下扎根,体内水分就被炙热干燥的空气剥夺了。生下来容易,活下去难。因此,种子繁殖根本无法满足骆驼刺扩大种群的目的。故而,一根根横向生长的根系悄悄地出现了,它们伺机而动,寻找适宜的机会破土而出,最终形成了由一株株地下部分彼此相连的植株组成的大家庭。这种繁殖方式一方面扩大了地上部分光合作用的面积,使骆驼刺能生产更多的能量和物质用于根系生长,另一方面,在面对地下水位下降等不利环境时,生存空间的拓展也为整个家族增加了生的希望。
          既然克隆生殖这么好,而种子繁殖全靠命,那为什么骆驼刺依然保留着开花结果的行为呢?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种子的产生或许是骆驼刺对种群扩大的“备选方案”。
          独脚难行,独木难支。骆驼刺不仅能化解“吃水难”的问题,而且也积极寻求与微生物建立合作,在它们的帮助下解决“营养不良”的问题。氮(N)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养分,虽然占据大气成分的78%,但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而一些具有固氮作用的微生物类群(根瘤菌),以植物提供的有机物为能量来源,开启了被动技能,不仅能够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所能利用的形式,而且还能促进植物对其他养分的吸收与利用。这种植物-微生物跨界合作的方式在包括骆驼刺在内的豆科植物中较为常见,使它们在极度贫瘠的荒漠中生存了下来。骆驼刺在解决自己温饱问题的同时,也为周边其他植物提供了养分,促进了整个群落的繁荣。
    (摘编自张志浩《骆驼刺的生存智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上的动植物都面临着生存考验,每一种动植物都在努力地为活下去积累着自己的生存经验。
    B.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是因为降水量小、潜在蒸发量巨大,表层土壤含水量极少。
    C.骆驼刺的根系不仅是吸收水分的重要器官,还是骆驼刺为扩大家族而进化的“克隆生殖”的主要器官。
    D.骆驼刺能够通过与微生物合作吸收到氮,解决沙漠中“营养不良”的问题,这是豆科植物独有的特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介绍骆驼刺的生存智慧前,先介绍一些生活在水中或潮湿地区的植物的生存之道,主要是为了说明骆驼刺的生存环境更恶劣。
    B.骆驼刺不仅是戈壁滩和沙漠中骆驼唯一能吃的草料,还能够防风固沙,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大规模种植骆驼刺就可以治理沙漠。
    C.文章在说明骆驼刺为了生存而做出的努力时,多处运用了拟人、设问的修辞方法,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体现了科普文的特征。
    D.由于荒漠中极度缺水,种子萌发十分困难,骆驼刺主要是靠其根系“克隆生殖”的方式繁殖,种子繁殖的方式是无法实现的梦想。
    (3)骆驼刺的生存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组卷:19引用:5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红岩(节选)
    罗广斌 杨益言
    “五十七……五十八……”
          寒风细雨中,守望在女牢门边的人们,在黑暗中仰头看天,仔细分辨着飞机越过高空的嗡嗡响声。“还在向台湾盗运!今晚上又飞走了五六十架……孙明霞深思着,“敌人慌慌张张,飞来飞去,一定是解放军快进川了!”
          牢门边突然掠过一个看守员的身影,孙明霞一翻身便向门边走去。“江姐!”孙明霞惊喜地叫了声,“又有信来了。”
          江姐低头亲了一下李青竹身边睡着的“监狱之花”,站了起来。许多 战友早已挤到孙明霞身边,还有几个人,已悄悄守住了牢门和窗口。明霞一把抓住江姐的手,急切地用耳语般的声音念道:“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呀!同志们,我们的国家成立了!”
          激喜的人们,低声欢呼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片欢乐的低呼,打断了孙明霞的朗读,像股热流,汹涌澎湃,激荡着牢房,黑暗中,闪烁着一片晶亮的眼光。
    “明霞!”江姐声音激动,招着手,让大家安静,“你快点念下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
    “一定是北京!”有人抢先说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孙明霞的声音,像使人共鸣的琴弦,“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
    “啊,五星红旗!”
    “江姐!我们也有一面红旗呀!”
    “把红旗拿出来,马上做成五星红旗。”
          珍藏的红旗拿出来了,在大家眼前闪着夺目的光彩,这是那位不知名的同志——“监狱之花”的母亲,留下来的。残留着弹孔,染透着血迹。
    “五星红旗!五颗星绣在哪里?”
          一颗红星绣在中央,光芒四射,象征着党四颗小星摆在四方,祖国大地,一片光明,一齐解放!”
    “对,就这么绣。”
          不知是谁抢先绣上了第一针,接着,许多灵巧的手,飞快地绣起来。你一针,我一线,一针一线织绣出闪亮的金星。
    “江姐!”孙明霞双手捧起绣好的旗帜,带着无限的喜悦,走到江姐面前,“同志们希望你来宣布胜利的来临,也请你揭开这象征黎明和解放的战旗。”
          江姐双手接过红旗,迎风一抖,五颗曲亮的金星,随着红旗飞舞,她充满幸福地说:“让五星红旗插遍祖国每一寸土地,也插进我们这座牢房。”
          江姐激动的目光,转向李青竹。李青竹把“监狱之花”抱在怀里,孩子不知何时已经醒来,圆圆的眼儿,正望着欢乐的孃孃们。一阵火热的温暖,冲激着江姐的心,她不禁带着红旗,走向“监狱之花”,轻轻抱起她:“孩子,你看红旗,这是你爸爸妈妈留下来的……”江姐连连亲着她的脸,眼里盈盈地闪动着火热的泪珠,她似乎觉得幼稚的孩子完全能够听懂她的话:
    “孩子,快点成长吧!叔叔孃孃们还要亲手将红旗托付给你。”
    “梆梆郴……”
          急促的梆声,突然出现了。
    “梆梆梆!梆梆梆!”
          连续不绝的梆声,惊扰着魔窟中的黎明,在浓雾弥漫的深山野谷中四面回响。
          一阵杂乱的皮靴,踏过女牢,粗暴的声音狂喊着:“开门!开门!江雪琴!李青竹!收拾行李,马上转移。”
    “转移?”孙明霞立刻追问特务:“什么地方?”“白公馆。”特务支吾着。
          江姐听见叫她的名字,心里明白最后的时刻到了,异常平静。黎明就在眼前,已经看见晨曦了。这是多少人向往过的时刻啊!此刻,她全身心充满了希望与幸福,带着笑容,站起来,走到墙边,拿起梳子,在微光中,对着墙上的破镜,像平时一样从容地梳理她的头发。
          孙明霞不禁感到一种痛楚的迷惘,瞧着江姐,不知道自己该做点什么。
          江姐回过头来,微笑着,“明霞,你看我头上还有乱发吗?”
          孙明霞心里涌出无尽的话语,嘴里却简单地回答着:“没有,一丝乱发也没有……”
          江姐换上被捕时穿的那件蓝色的旗袍,又披起那件红色的绒线衣。她习惯地拍拍身上干净的衣服,再用手熨平旗袍上的一些褶痕。孙明霞蹲在江姐脚边,轻轻拉平她衣襟上的褶皱,禁不住滴下了眼泪。江姐又弯下身去,拭擦鞋上的灰尘。她再次对着镜子,照了一下,回头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准备去参加欢乐的聚会,或者出席隆重的典礼似的。她轻轻走到“监狱之花”旁边。孩子静静地熟睡着,江姐凝望了她一阵,终于情不自禁地俯身在她脸蛋上吻了一下。
          孙明霞抬起泪眼,凝望着江姐。“不要用泪眼告别……”江姐轻轻取下了孙明霞攀在自己肩头上的手,转身扶起哭泣的战友。李青竹点头微笑着,低下头,亲了亲酣睡在身边的“监狱之花”。她仰起头来,拖着断腿,迎向江姐。她们并肩走向牢门。到了门口,又回头向牢房内看了一眼。熟悉的牢房,一张小小的条桌,一排干净的碗筷,墙头挂着一块破镜……一张张激动凝泪的战友的脸。
    “监狱之花”忽然哇哇地哭了,带着泪水摇动双手,江姐迎上一步用脸温存地亲着她绯红的双颊,孩子伸手扯住江姐的头发,不肯松手。江姐笑了,又一次吻着孩子:“孃孃回来抱你!”
          放开孩子,江姐转身跨出牢门。李青竹站在走廊上,江姐上前两步,扶着倔强地移动断腿的战友。她们在走廊上迈步向前,再也没有回头……
    (有删改)【注】罗广斌,1948年3月由江竹筠(江姐原型)介绍入党;同年9月被捕、先后被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1949年11月27日越狱脱险。杨益言,1948年8月在重庆被捕,囚禁在渣滓洞集中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风细雨”“黑暗”“黎明”“浓雾弥漫”等环境描写,既烘托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为人物心理活动作了铺垫。
    B.“突然出现”的“连续不绝”的“梆声”,打断了江姐与孩子的交流,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也是情节突转的标志。
    C.江姐和李青竹的“又回头”和“再也没有回头”,前后对比,表现了她们内心虽有迟疑,却仍然英勇赴死的决绝。
    D.小说标题意蕴丰富:“红”是红色,是烈士的鲜血;岩是岩石,象征革命者坚定的意志。“红岩精神”传承至今。
    (2)小说多次写“监狱之花”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作为一部革命题材的纪实性小说,《红岩》的创作是如何体现“纪实性”和“文学性”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组卷:8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使用数字货币需要先在手机上下载一个数字货币APP 钱包,这个货币钱包包括“扫码支付”“汇款”“收付款”“碰一碰”四大常用功能。微信和支付宝必须在有网络的情况下才能完成支付或交易,而数字货币钱包 ①
     
    ,只要把两个手机拿来碰一碰就完成了支付及交易。从这个角度看,只要你手机装有数字货币APP钱包,②
     
    ,比如大山、大漠、太空等等。以后我们购物、旅游、吃饭、娱乐等,③
     
    ,就完全可以了,不用担心有无网络,也无需带着现金,这是何等的方便啊。
          从宣告试点以来,央行数字货币无疑成为今年的“网红”,受到全民关注。未来央行数字货币会替代一部分现金,但不会全部取代现金纸币,现金支付和非现金支付将长期共存,纸币和数字货币可以一对一兑换,你既可以使用现金也可以使用数字货币,同时还可以使用微信及支付宝,支付方式会相当自由,这对于我国经济及人民生活都有好处。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根据这两段文字拟一则宣传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并简要说明拟写的理由。要求所拟宣传语不超过15个字。

    组卷:8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爱出者爱返”是人们喜爱的箴言之一。书法家喜欢书写它,文学家喜欢诵读它,哲学家喜欢解读它,慈善家喜欢拿它来鞭策自己,普通人喜欢用它来告诫自己,这句话出自汉代贾谊的《新书》,说邹穆公爱民如子,国家富强而知礼仪,穆公死时,百姓“若失慈父,行哭三月,傲童不讴歌,琴瑟无音”,一直到了第二年,人们才开始娱乐活动。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无疑为这句话作了最好的注解。
          请结合材料,以“爱出与爱返”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