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发布:2024/7/18 8:0:9

一、现代文阅读(40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21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屈原的人格美
    林庚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作者的人格既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所。
          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前者多少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这所谓进取,也就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
          屈原不是一个思想家,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比思想家更重要。秦汉以来,中国文化曾受三种力量的支配,一是儒家而近于法家的荀子,一是道家的庄子,一是“楚辞”。荀子支配了汉代,庄子支配了魏晋,《楚辞》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前二者只是固定的思想,而后者带来的却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精神。只有唐代能于先秦之后,独成一个灿烂的文化时期,那正是《楚辞》的力量,在说明着屈原人格的启示。
          屈原的一生都在奋斗之中,他斗争的对象,就是当时楚国的贵族政治。他虽生活于宫廷之中,却厌恶反对那宫廷里的一群人,这就是屈原所以永远显得如此寂寞的缘故。宫廷里的那班人都不能真正了解屈原、支持屈原。在那贵族势力掌控的宫廷中,屈原就是一个先知先觉者,所以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贵族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夕,那些人还在醉生梦死、昏天黑地地过日子,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所属的这一阶级。我们这样了解他的独清独醒,屈原才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因此他与宫廷之外的人民正是站在同一个方向的,这就是伟大的屈原,当他感到孤寂的时候,其实正是他最有力量的时候。
          屈原生于战国纷纭之际,一般的人生观大都趋向于随机应变的巧捷机智。在那纵横离合的漩涡中,谁都只顾到当前的利害问题,谁也不肯再放眼于更远大的方面去。这便是当时思想界普遍的苦闷。孟子力竭声嘶地喊着“舍利取义”,那便是对这同一苦闷的反映与反抗。他们在这共有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典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
          屈原厌恶巧捷机智的情绪,这在作品里时时表现着。屈原因此对于这个时代寄予一种同情的怜悯。时俗虽然失去了自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觉的认识仍然是人生高贵的品行。屈原的伟大,便在于带来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于一种可喜的力量。他不是一种哲理而是一种哲理的感情,他在《橘颂》里说:“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这可喜的便是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这情操在《离骚》里随处可见。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因此为那苦闷的时代,带来希望的感情,这便是那时代的苦闷对于屈原的磨炼。我们在这里乃获得生活上更长远的热力。在人生的旅程上我们本都是真理的向往者,我们都应当是一个醒觉的追求者。屈原正以这种力量唤醒了一代人的耳目。屈原用了无数华贵的诗句、纯洁的比喻,这些都流为后人辞藻的装饰。然而在屈原却不是装饰,他只是一种自然的呼唤,一种生命的走向真理、走向永恒去的光明与美丽。那正是真与力的合一,美与善的交织,他因此感动了无数的人们。这伟大的人格,就这样,永远成为一首解释不完的最美的诗章。
    (摘编自《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写诗的人,他的出现标志了“诗人”这一概念的产生。
    B.屈原与孟子在理智与思想上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性格相投,都拥有真诚的情感。
    C.屈原的《楚辞》及其伟大的人格创造了先秦之后独有的文化高潮——灿烂的盛唐文化。
    D.屈原对于污浊的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其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就了他的伟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诗人人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的诗人本身就是一首无言的诗,读者通过作品认识诗人,感受其人格的存在。
    B.无数的诗人都向往着伟大的人格,因为相较于作品,伟大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C.诗人的人格具有一种明快而无尽的力量,这力量能唤醒向往真理、追求觉醒的人们。
    D.诗人伟大的人格焕发出一种诗意的美,于是伟大的人格本身成为一首美丽的诗,
    (3)下列《屈原列传》中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表述,不能直接印证本文中屈原“伟大的人格”的一项是
     

    A.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C.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D.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4)文章第二部分的论说运用了哪些对比或比较?依据文本,简要概述。
    (5)影响屈原伟大的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材料内容,分条梳理。

    组卷:0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9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红岩(节选)
    罗广斌 杨益言
    “五十七……五十八……”
          寒风细雨中,守望在女牢门边的人们,在黑暗中仰头看天,仔细分辨着飞机越过高空的嗡嗡响声。“还在向台湾盗运!今晚上又飞走了五六十架……”孙明霞深思着,“敌人慌慌张张,飞来飞去,一定是解放军快进川了!”
          牢门边突然掠过一个看守员的身影,孙明霞一翻身便向门边走去。“江姐!”孙明霞惊喜地叫了声,“又有信来了。”
          江姐低头亲了一下李青竹身边睡着的“监狱之花”,站了起来。许多战友早已挤到孙明霞身边,还有几个人,已悄悄守住了牢门和窗口。明霞一把抓住江姐的手,急切地用耳语般的声音念道:“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呀!同志们,我们的国家成立了!”
          激喜的人们,低声欢呼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片欢乐的低呼,打断了孙明霞的朗读,像股热流,汹涌澎湃,激荡着牢房,黑暗中,闪烁着一片晶亮的眼光。
    “明霞!”江姐声音激动,招着手,让大家安静,“你快点念下去!”“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
    “一定是北京!”有人抢先说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孙明霞的声音,像使人共鸣的琴弦,“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啊,五星红旗!”
    “江姐!我们也有一面红旗呀!”
    “把红旗拿出来,马上做成五星红旗。”
          珍藏的红旗拿出来了,在大家眼前闪着夺目的光彩,这是那位不知名的同志——“监狱之花”的母亲,留下来的。残留着弹孔,染透着血迹。
    “五星红旗!五颗星绣在哪里?”
    “一颗红星绣在中央,光芒四射,象征着党,四颗小星摆在四方,祖国大地,一片光明,一齐解放!”
    “对,就这么绣。”
          不知是谁抢先绣上了第一针,接着,许多灵巧的手,飞快地绣起来。你一针,我一线,一针一线织绣出闪亮的金星。
    “江姐!”孙明霞双手捧起绣好的旗帜,带着无限的喜悦,走到江姐面前,“同志们希望你来宣布胜利的来临,也请你揭开这象征黎明和解放的战旗。”
          江姐双手接过红旗,迎风一抖,五颗晶亮的金星,随着红旗飞舞,她充满幸福地说:“让五星红旗插遍祖国每一寸土地,也插进我们这座牢房。”
          江姐激动的目光,转向李青竹。李青竹把“监狱之花”抱在怀里,孩子不知何时已经醒来,圆圆的眼儿,正望着欢乐的孃孃们。一阵火热的温暖,冲激着江姐的心,她不禁带着红旗,走向“监狱之花”,轻轻抱起她:“孩子,你看红旗,这是你爸爸妈妈留下来的……”江姐连连亲着她的脸,眼里盈盈地闪动着火热的泪珠,她似乎觉得幼稚的孩子完全能够听懂她的话:
    “孩子,快点成长吧!叔叔孃孃们还要亲手将红旗托付给你。”“梆梆梆……”
          急促的梆声,突然出现了。
    “梆梆梆!梆梆梆!”
          连续不绝的梆声,惊扰着魔窟中的黎明,在浓雾弥漫的深山野谷中四面回响。
          一阵杂乱的皮靴,踏过女牢,粗暴的声音狂喊着:“开门!开门!江雪琴!李青竹!收拾行李,马上转移。”
    “转移?”孙明霞立刻追问特务:“什么地方?”“白公馆。”特务支吾着。
          江姐听见叫她的名字,心里明白最后的时刻到了,异常平静。黎明就在眼前,已经看见晨曦了。这是多少人向往过的时刻啊!此刻,她全身心充满了希望与幸福,带着笑容,站起来,走到墙边,拿起梳子,在微光中,对着墙上的破镜,像平时一样从容地梳理她的头发。
          孙明霞不禁感到一种痛楚的迷惘,瞧着江姐,不知道自己该做点什么。江姐回过头来,微笑着,“明霞,你看我头上还有乱发吗?”
          孙明霞心里涌出无尽的话语,嘴里却简单地回答着:“没有,一丝乱发也没有……”
          江姐换上被捕时穿的那件蓝色的旗袍,又披起那件红色的绒线衣。她习惯地拍拍身上干净的衣服,再用手熨平旗袍上的一些褶痕。孙明霞蹲在江姐脚边,轻轻拉平她衣襟上的褶皱,禁不住滴下了眼泪。江姐又弯下身去,拭擦鞋上的灰尘。她再次对着镜子,照了一下,回头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准备去参加欢乐的聚会,或者出席隆重的典礼似的。她轻轻走到“监狱之花”旁边。孩子静静地熟睡着,江姐凝望了她一阵,终于情不自禁地俯身在她脸蛋上吻了一下。
          孙明霞抬起泪眼,凝望着江姐。“不要用泪眼告别……”江姐轻轻取下了孙明霞攀在自己肩头上的手,转身扶起哭泣的战友。李青竹点头微笑着,低下头,亲了亲酣睡在身边的“监狱之花”。她仰起头来,拖着断腿,迎向江姐。她们并肩走向牢门。到了门口,又回头向牢房内看了一眼。熟悉的牢房,一张小小的条桌,一排干净的碗筷,墙头挂着一块破镜……一张张激动凝泪的战友的脸。
    “监狱之花”忽然哇哇地哭了,带着泪水摇动双手,江姐迎上一步用脸温存地亲着她绯红的双颊,孩子伸手扯住江姐的头发,不肯松手。江姐笑了,又一次吻着孩子:“孃孃回来抱你!”
          放开孩子,江姐转身跨出牢门。李青竹站在走廊上,江姐上前两步,扶着倔强地移动断腿的战友。她们在走廊上迈步向前,再也没有回头……
    (有删改)【注】罗广斌,1948年3月由江竹筠(江姐原型)介绍入党;同年9月被捕、先后被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1949年11月27日越狱脱险。杨益言,1948年8月在重庆被捕,囚禁在渣滓洞集中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风细雨”“黑暗”“黎明”“浓雾弥漫”等环境描写,既烘托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为人物心理活动作了铺垫。
    B.“突然出现”的“连续不绝”的“梆声”,打断了江姐与孩子的交流,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也是情节突转的标志。
    C.江姐和李青竹的“又回头”和“再也没有回头”,前后对比,表现了她们内心虽有迟疑,却仍然英勇赴死的决绝。
    D.小说标题意蕴丰富:“红”是红色,是烈士的鲜血;岩是岩石,象征革命者坚定的意志。“红岩精神”传承至今。
    (2)请为文中划线部分写一段批注,可从场景、人物等角度入手。
    (3)小说多次写“监狱之花”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作为一部革命题材的纪实性小说,《红岩》的创作是如何体现“纪实性”和“文学性”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组卷:5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2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地一摇,小船(  )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棱棱(  ),尖声惊叫,(  )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  )枪!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虽然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A:____。B:_____。C_____。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1)下列依次填入选文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闯进 跳起 掠着 一阵
    B.窜进 飞起 贴着 一排
    C.开进 跳起 贴着 一阵
    D.窜进 飞起 掠着 一排
    (2)下列各项中与选文“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B.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D.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左南倾。
    (3)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
    B.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
    C.虽然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
    D.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
    (4)请将下列标有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横线处,使上下文衔接恰当。
    ①一切都沉下去了
    ②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
    ③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

    组卷:1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从踏入小学校园,到而今走进高三,我们已经有了十余年读书学习经历,其间曾一次次体验过为考试的学习、为升学的学习。可是,即便有一天当我们不再面对考试和升学,学习似乎依然将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那么,不为考试的学习是怎样的呢?
          对于为考试的学习和不为考试的学习,你有怎样的见解和感悟?请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作为在学校社团学习交流会上的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7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