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中友好学校联考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7/3 8:0:9
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3分)
-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材料二:
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天,怎样认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该研究。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
刚健自强,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戴;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
整体把握,辩证思维。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
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我国有现世与实务精神,强调知行合一,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尊重劳动,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获。
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例如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或者说中国梦,代表话语应是《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这是儒家所设想的远古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的梦想。这就是“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
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价值仍然是仁爱、孝慈、正直、忠信。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
(摘编自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材料三:
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一般观念下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B.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应当充分研究诸多前人观点,才能较为完整地总结出其精神特质。
C.“天人合一”是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顺其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
D.中国思维具有整体观与阴阳观,其内涵有相同性,都主张内在的联系性、系统性与平衡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强调民为邦本,“民为贵、君为轻”,民与君的关系恰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C.中国梦是以中国文化精神为底蕴的,“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是其社会基础。
D.《三字经》《千字文》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蒙学读物,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信息,信息越发达文化传播也就越广泛。
B.传统文化要在网络文化时代持续发展壮大,就必须有所创新。
C.在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会彼此冲击,形成干扰。
D.一个民族保存着还是抛弃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是它将要强盛或者衰落的标志。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组卷:3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4分)
-
2.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ㅤㅤ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
ㅤㅤ他这么大岁数了,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嘴笨、说话磨磨唧唧的。我就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还怕他蹦来跳去坏掉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ㅤㅤ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了一杯茶,给他端过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喝点吧,喝完了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我明天还出门呢!
ㅤㅤ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响的体内,他的身体就不飘了,也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
ㅤㅤ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个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给他,说:“你可以走了!”他把东西拨拉到一边去,清清爽爽地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
ㅤㅤ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李游,你说到底带我去不?”
ㅤㅤ“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
ㅤㅤ“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
ㅤㅤ“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10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讨厌你偷着跑了。”
ㅤㅤ“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李响争辩着。“那你打仗了吗?”
ㅤㅤ“打了,不过,也算没……没打。”李响这回坐下了,我看到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
ㅤㅤ我“噗嗤”一声,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那后来呢?”
ㅤㅤ“后来我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后来就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我是一瘸一拐地跟着部队来到延安来到毛主席身边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可是毛主席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
ㅤㅤ“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我觉得李响顺畅的话有点离谱,“怎么这些年也没听你说过呢?”
ㅤㅤ“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李响摆了摆手,“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
ㅤㅤ李响说得对,李直和我确实不大关心他。他从18岁就扔下媳妇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他们娘俩在战乱的时光里自己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
ㅤㅤ“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李响叹了口气,“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望着李响。
ㅤㅤ“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这里,没吃没穿没住的。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大冬天往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没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跟大家去开荒了……”
ㅤㅤ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送李响的包裹回来时,确实带着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剩了个破片片。
ㅤㅤ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你承认我说的是真的吧?带我去吧!”
ㅤㅤ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
ㅤㅤ我决定带李响走。
ㅤㅤ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却蒙圈了。他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了。他不吹了,只能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带他去了党徽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ㅤㅤ“看,我就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
ㅤㅤ李响在一孔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
ㅤㅤ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那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ㅤㅤ脑包里拿出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我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无偿地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集团公司,捐献一批白洋淀环保充电车,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
ㅤㅤ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没有他的踪影了。我不能弄丢李响。
ㅤㅤ我知道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来到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
ㅤㅤ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4.23亩的记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
ㅤㅤ我的眼泪急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有删改)【注】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比较讨厌李响”,是因为李响说话时有些含混不清,还总爱蹦来跳去,我担心他摔坏了。
B.李响说:“我在那里打过仗!”他在南泥湾打的不是枪林弹雨的仗,而是与自然之间的对抗。
C.小说中用“我”的不断追问和“扑哧一笑”的表现,意在说明“我”觉得祖父李响瞒着家里去参加革命是不负责任且没有意义的。
D.李响瞒着家人出去当兵,中途一直也没回过家,但是曾经托县上的干部送回个包裹来。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提到“正忙一件大事”,这与后文我为南泥湾开发区建设添砖加瓦的情节相互呼应。
B.“眼神有些黯淡”“眼神突然有了光芒”等神情的变化,形象写出李响对革命斗争的自豪和热情。
C.小说在刻画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因而李响的形象鲜活、生动、丰满。
D.小说前面说李响要给“我”当向导,后来却变成了“我”给李响当向导,情节上前后照应,侧面写出了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南泥湾变化之大。
(3)小说前后分别使用“李响”和“爷爷”两个不同的称呼,其中蕴涵着“我”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蔡楠曾说:“幻想与现实是文学的两个基本端极,是文学赖以飞翔的两只坚韧的翅膀。”请从“幻想”与“现实”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组卷:7引用:3难度:0.5
七、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1小题,5分)
-
7.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前向王熙凤托梦,说道: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1)这里说的“非常喜事”在小说中指什么?
(2)《红楼梦》中常以花喻人,下面人物与花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黛玉:风露清愁,莫怨东风当自嗟。——芙蓉
B.薛宝钗: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桃花
C.贾探春:瑶池仙品,日边红杏倚云栽。——杏花
D.史湘云:香梦沉酣,只恐夜深花睡去。——海棠组卷:2引用:2难度:0.5
八、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B站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
②没有毕业之前的他们,总会以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直到毕业之后汇入人海,从难以合群到成大海的一部分,跃入人海,才发现自己不过是最平凡的浪花。(知乎评《后浪》到《入海》)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的讨论会上发表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抄袭、套作。组卷:0引用:2难度:0.5